荷马史诗读后感精选
《荷马史诗》是一本由[古希腊] 荷马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页数:1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荷马史诗》精选点评:
●好的,读完了《奥德赛》,虽说诗体翻译容易不伦不类,但陈的翻译还是堪称简洁优美、富于韵律的!(期待看散文体译作进行比较)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奥德赛》都绝对称得上是史诗与长篇小说叙述艺术之冠上那颗最古朴、但又光彩夺目的明珠。顺叙、插叙、补叙的运用让叙事波澜迭起;忒勒马科斯、奥德修斯父子的POV极大地扩充了叙事的自由度;更别说自然融入奥德修斯一段段独白中的历险故事,与顺叙的奥德修斯离岛之后的历险的两种叙事方法达到的不同效果——艺术语言在荷马时代居然便有如此高峰!在纯粹的艺术之外,《奥德赛》也塑造了一个更成熟、更富于人性的英雄,也就是会反思的英雄,人在走出神、人在成为神,但神意、命运与个人意志的矛盾,最后仍未解决。(24卷末尾实在太不像结局,也许接下来奥德修斯会像John Wick一样大杀四方?)
●这是什么话,我的孩子,崩出了你的齿隙?
●有些细节跟西游记差不多。更无赖更像人的神。
●只因被记住的赫克托耳,我心中最伟大的悲剧便是《伊利亚特》。“以这支权杖的名义——木杖再也不会生出枝叶,因为它已永离了山上的树干”,但也正是落影森长的梣木枪杆,使人“猝然倒地,像一棵梣树,耸立在山巅,从远处亦可眺见它的风采,被铜斧砍倒,纷撒出鲜嫩的叶片”。阿波罗说,“他会愁容满面,他会痛哭流涕,但一切终将过去,命运给凡人安上了知道容让和忍耐的心灵”。奥德修斯说,“我有一颗忍耐的心灵,已经遭受许多苦难,闯过大海的波浪,战斗的人群”。除了娜乌茜卡,“像那箭雨纷飞的阿尔忒弥丝,穿走山林”,更像利百加在井边出现,最现实的问题是彼此身份的确认。“一眼望去,当即认出他来,永生的神祇有此辨识的能耐”,凡人却只能靠泪眼,伤痕,又或者,“除我俩以外,别人谁也不曾知晓。她言罢,高贵和坚忍不拔的奥德修斯咧嘴微笑”。
●西方人真直接,哈哈哈
●我觉得吧,荷马的记忆是真好
●荷马史诗的内容 “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个部分,共24卷,15693行。《伊利亚特》直接描写特洛亚战争最后一年的事情。《奥德赛》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十年回国的艰难历程。“荷马史诗”相传作者是盲诗人荷马,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大成,是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早的作品。
●1.序文是一篇扎实的荷马史诗研究简史。2.生活、自然、物质和精神都包蕴在丰赡充盈的喻指中,既富艺术的玲珑流动的绚美,又具历史的粗莽朴拙的大力,令人目眩。3.每一种心理状态和性格品质诸如恐惧、坚定、勇猛、智慧、愚狂,尤其是个人的意志,都归因于诸神。4.对物质生活和健美肉体的细致描述,对命运的自觉与履践。5.《奥德赛》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更具文学品质,而《伊利亚特》史诗感、悲剧性更强烈。
●那位盲歌手德摩道科斯,也许就是荷马的自况吧?以及,俄瑞斯忒斯事件的阴影真是罩在了所有人的心头啊!
●烂的不行的翻译,译文照搬了英文的语法语序,因此大段大段的不通顺,要读译文建议去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
《荷马史诗》读后感(一):克里特岛的遗珠
《艺术的故事》——是何人统治曾经的克里特岛,现在已经无人知晓,但是其艺术辉煌却影响着后来的希腊本土艺术,特别是迈锡尼也曾仿制过他们的作品。
公元前1000年左右,好战部落的崛起,奖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海岸的原住民(曾经以海盗、买卖和海上劫掠起价的人,在堡垒、港城积累财富,其中心城区就是克里特岛)。只有舒徐战事的是个保存下来的材料提到旷日持久的战争所毁掉的艺术作品辉煌和美丽,这些诗歌就编撰成了后来的《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读后感(二):荷马史诗
读完《伊利亚特》,掩卷长叹,公园前八百年古希腊人已经写出如此恢宏庞大,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荷马史诗的文学泰斗地位当之无愧。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的故事跌宕起伏,战争场面刻画入木三分,时隔三千年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壮怀激烈,实在耐人寻味。六百页正文,后面又附着六十页的人名和地名,人物规模绝非其他作品可以比拟。以往阅读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总是会有不少希腊神话人物出现,但个中关系我总是搞不清楚,读了伊利亚特之后总算有了概念,宙斯,波塞冬,哈迪斯,赫拉,雅典娜,阿瑞斯,阿波罗等等众神,他们相互的关系,职能,性格特点,伴随着特洛伊战争的进程,也逐渐清晰起来。这几天还专门把电影《特洛伊》找出来又看了一遍,不得不说史诗题材因为其特殊性,不论是文字还是影像,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其他题材无法比拟的。伊利亚特,真是相见恨晚。
《奥德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奥德修斯,究竟是得到了神的眷顾才赋予他凡人所能拥有的最高荣誉和美德,还是受到了神的诅咒才让他经历凡人都不曾经历的苦难与哀伤?特洛伊战争之后,如同唐僧取经般九九八十一难,经历了惊涛骇浪,野蛮部落,怪兽袭击和神的责难,花了十年历尽艰辛才回到故乡,结果等待他的还有国人的欺凌与背叛,而当他终于战胜了一切重新做会王者的宝座,距离他动身参加特洛伊战争已经整整经历了20年的时间,20年后他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他究竟得到了什么?十年特洛伊战争,让伟大的阿基琉斯战死他乡,英雄的赫克托耳国破人亡,勇猛的埃阿斯葬身鱼腹,睿智的奥德修斯落难四方,就连众王之王的阿迦门农,带着胜利的荣耀回归时,迎来的竟是妻子的背叛和朋友的谋杀篡位。那么战争,这个人类文明的推进器,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是生时的伟大还是死后的荣光?异或留下的只是诗人的传唱,在不朽的篇章里反复诉说着人类不尽的喜怒哀乐,正义邪恶,罪孽与善良。
《荷马史诗》读后感(三):杂感
《伊利亚特》讲述的是特洛伊战争,但它并没有从战争的起因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争夺金苹果的神话写起,而是直接叙述阿伽门农与阿基琉斯在怎么处理女祭司的问题发生争吵而结下怨恨,阿基琉斯一怒之下退出了战斗。他向母亲忒提斯哭诉,忒提斯便去求宙斯帮助阿基琉斯,宙斯同意了。之后,在神的干预下,特洛亚人在赫克托尔的带领下屡屡进攻,阿开奥斯人一直退到海边。其中,阿伽门农曾派人带着巨大的礼去向阿基琉斯求和,阿基琉斯拒绝了。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了阿基琉斯的铠甲自己去战斗,让特洛亚人后退,但却由于阿波罗帮助特洛亚人,最终被赫克托尔杀死。于是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和好,为了朋友报仇决定上战场,并在战争中杀死了赫克托尔。后来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向阿基琉斯赎回儿子的尸体,举行葬礼,全诗就这么结束了。
《奥德赛》讲述的则是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亚,战后返回家的故事,他在海上漂流了十年,经历了重重阻碍最终回到故乡。故事还有另外一条线,是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遭到众多求婚者的骚扰,儿子特勒马科斯前去寻找父亲,奥德修斯返回故乡后就假扮成乞丐,和儿子一起杀了求婚者,也恢复了他的权力。
史诗中塑造了不少的英雄人物形象,《伊利亚特》中塑造的是一群的英雄形象,《奥德赛》则主要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英雄典型。其中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阿基琉斯、赫克托尔和奥德修斯。
阿基琉斯是一个任性自由而又有些狂妄的人,很讲义气,他可以完全不顾阿开奥斯人的存亡就这么退出了战争,也拒绝了阿伽门农的求和,也可以为朋友复仇而重新上阵,都是站在自己个人的角度,以自己为中心,体现了一种个人主义思想。其中,记忆特别深刻的史诗中对他上战场前匠神打制的铠甲作了极其多且华丽的描述,“盾面上铸出了大地、天空、大海/和灿烂的太阳以及圆圆的明月,/还有点缀在蓝色天空的各种星座,/有昂星座、毕宿星座、猎户星座、/还有大熊星座,人们俗称之北斗星/它绕着自己运转,与猎户遥遥相对,/只有它,从来不下到俄开阿诺斯大河去畅游一番。”这是其中一小节的描写,后面还写了铠甲上铸着人间城市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可以想象到,阿基琉斯穿上如此精致完美的铠甲去战斗,是多么的英姿飒爽,有着英雄气概,从气势上就已经战胜了对方。但是他向母亲哭诉那一段,似乎又看见了他身上的一种孩子气,对母亲的依赖。而他杀死赫克托尔后却还不放过他的尸体,后来却在普里阿摩斯的哀求下将尸体还给了他。这里也可以看到他性格上的矛盾性,有残暴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具有双重性。不过恰恰是这一点也使阿基琉斯这个人物更加的真实饱满了。
与他相反的是,赫克托尔,他则是集体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为了保卫特洛亚而战斗,最终牺牲了,这是一个悲壮的英雄。即使知道自己会被打败,他也选择了去战斗,宁愿战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苟且偷生地活着。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家国观有点类似,先有国的富强才会有家的温馨,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了。当然,赫克托尔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家,自己的妻儿,记得他回城与妻子话别的时候,“轻轻地抚摸他,呼唤她的名字”,那种柔情,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奥德修斯则是机智多谋,他献木马计,凭借着智慧一路上克服了重重的阻碍回家,比如他误入巨人国后用美酒灌醉巨人,刺瞎巨人的眼睛,称自己是“无人”,巧妙地逃了出来,他还扮成乞丐最后杀了求婚者。同时,他可以说是心狠手辣,有仇必报,他用计谋杀了所有的求婚者。而奥德修斯海上漂流的经历让我联想到了《一千零一夜》中辛迪巴德的航海历险,特别是其中在巨人国历险这一段,当然,我知道这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异,只是情节上有点相似。
除此之外,我感受到了神无比巨大的力量,尤其是宙斯,他主宰着这整个世界,而除此外,神与神之间也有着相互牵制。并且,神被人格化了,被当作人来写,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有着神的特性,不完全和人一样。在《伊利亚特》中,看似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但这其中也有神的参与,而宙斯则几乎是主宰着整场战争的走向。赫拉和雅典娜是帮助阿开奥斯人,而为了帮助他们赫拉甚至去诱惑宙斯,并请求睡神乘机让宙斯合上双眼。到了第二十卷,众天神都奔向战场,简直是人神混战,在面对神这样巨大的力量面前,人根本就无法抗争,只能选择被迫接受最后的结局。
另外,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很不平等,人崇拜敬仰着神,但神却不一定会保佑着那些为他们祭祀的人。其中多次提到了在开战前人类献上牛羊去祭祀神,但神最后却去帮助了他们的敌人。除此之外,也有人和神的冲突。《伊利亚特》中狄奥墨德斯刺伤了阿佛洛狄特,但是在和希伯洛科斯之子战斗时却又说“我不会与永生的天神为敌”,并且描述了与天神为敌悲惨的下场。这里又能看出人对于神的崇拜与敬仰。
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宿命观,在面对命运,人们无法反抗,最终选择了妥协,认为这是神的安排。
此外,觉得比较有趣的是书中的预言和征兆现象以及体育竞技。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奥德赛》中佩涅洛佩的梦见老鹰用利爪拧断了所有白鹅的脖子,白鹅全部都死去,其实这是象征着奥德修斯会杀死所有的求婚者。至于体育竞技,在《伊利亚特》第二十三卷中,为战友举行葬礼后开展体育竞技比赛,战马和战车赛中选手互相追逐的精彩与刺激,观众看得异常激动,甚至因赌谁是冠军吵起来了;拳手比试中双方厮打的惨烈;摔跤比赛中持久的争斗;还有跑步、格斗、射箭、投枪等等。并且,每场比赛都设置了不同的奖项,很像今天的运动会。这些比赛也恰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是以力量取胜,是为荣誉而战,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体现出了英雄特性。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伊利亚特》中大量的比喻,《奥德赛》运用了倒叙、顺叙和打破时间顺序前后穿插的方法,两线交织。
《荷马史诗》读后感(四):永恒的文明朝阳——从荷马史诗到今天
序 ——文明的起源 好争斗,杀戮,仇恨,荣耀,一部充满雄性气质的长篇叙事史诗,贯穿了戏剧式的对白,激情澎湃的笔调,瑰丽的想象,《圣经》般的神谕,人神交融的英雄形象。尽管今天的我们惊异于这种野性,也难以感同身受古希腊的价值观,但无可置疑的是,荷马以及他叙述的时代已经成为文化烙印,深深影响其后的美学,文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等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潜藏的共同文化基因。我想,荷马之所以被称为“永恒的荷马”,是因为人看到朝阳般的文明都会被其感染。  一 英雄主义时代 1古希腊悲剧美学 ”头颅被砸破,整个地板鲜血漫溢。她看见被杀的尸体中间的奥德修斯, 浑身沾满血污,有如一头雄狮, 那雄狮刚刚吞噬牧场的壮牛离开,整个胸部和它那两片面颊的侧面 沾满浓浓的血污,令人见了心惊惧,奥德修斯也这样手脚溅满了鲜血。“——《奥德赛》第二十二卷401行 ”绳索套住 她们的颈脖,使她们忍受最大的痛苦死去。她们蹬动双腿,仅仅一会儿工夫。他们又把墨兰提奥斯拖过前厅到院里,用无情的铜器砍下他的双耳和鼻梁,割下他的私处,扔给群狗当肉吃, 又割下他的双手和双腿,难消心头恨。“——第二十二卷471行 《荷马史诗》提到三个悲剧典故:提梯奥斯被秃鹰啄食肝脏。坦塔洛斯永远无法享用脚下的湖水和头顶的果子。西绪福斯轮回推动巨石—都是典型的,铁骨铮铮的英雄主义,高调的悲剧。“当人在追求不可企及的东西时,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在斗争中,在追求中!当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的使命,当个人为了未来和未来的崇高价值而同自己的内心的和外在的一切敌对势力搏斗时,人才是生活所要达到的精神上的重大意义的范例。“—奥尼尔《论悲剧》这三个典故是盼归的奥德修斯游历冥府询问魂灵时看到的景象,此处采用了第一人称,给予极大的视觉(想象)震撼。荷马用屹立在生与死之间伟大的形象烘托奥德修斯此行坎坷悲壮,具有超乎史诗叙述之外的美学和哲学意义。奥德修斯二十年漫漫归乡路,阿基琉斯之踵的诅咒,俄狄浦斯弑父取母,赫拉克勒斯十二项考验……无法打破的诅咒般的契约,近乎酷刑的自戮,在永无休止的反抗命运的斗争中超越命运,不仅是《荷马史诗》以及希腊神话中英雄式悲壮力量的来源,也是值得跳脱出文学被永恒探讨的价值意义。2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形象充满雄性气息的英雄身后的凡间女性形象,往往是绿叶般的陪衬。美丽的女子更像附属物,战利品,是荣誉的一部分。特洛伊为海伦打了十年,不如说是为拥有海伦这样绝无仅有的荣誉附属物角逐。女神中的女神卡吕普索对凡人奥德修斯的好感,王后佩涅洛佩为丈夫守贞,却无法以一己之力赶跑求婚者;善妒的赫拉使出浑身解数勾引宙斯。凡此种种,侧面说明《荷马史诗》是男性凝视占据绝对主导。这些男性在战争,狩猎,开垦,建造工事等体力劳动中有天然的力量优势,更大的力量,也就意味着更强的生产力,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 3神性与人性“特洛亚人列好队,每队有长官率领, 这时候他们鼓噪、呐喊,向前迎战, 有如飞禽啼鸣,白鹤凌空的叫声 响彻云霄,它们躲避暴风骤雨,呖呖齐鸣,飞向长河边上的支流。”——《伊利亚特》第三卷5行“阿尔戈斯人也齐声呐喊,勇气旺盛, 等待冲杀过来的特洛亚勇兵强将。双方的喊声直达太空和宙斯的灿辉。”——第十三卷836行“把头颅割下,再把它高高地挂上竿梢头。快起来,不要再躺着,你该感到羞耻啊, 倘若尸体成为特洛亚狗群的玩物!是你的耻辱啊,要是尸体被敌人玷污!”——第十八卷180行“阿基琉斯其人心性并不仁慈和软, 却一向暴烈顽倔,特罗斯抱膝哀求, 他挥起一剑刺进可怜的特罗斯的肝部。肝脏涌出体外,鲜血浸透了衣褶,”——第十八卷470行“其他神明这时却爆发起激烈的争斗, 胸中的心灵激荡着倾向敌对的一方。他们大喊着扑向对手,大地在脚下 沉重地呻吟,辽阔的天空回荡着巨响。宙斯高踞奥林波斯山顶听见呐喊, 高兴得大笑不已看见神明们争斗。”——第二十一卷385行“伸开强健的双臂互相扭抱到一起, 有如两根叉梁,技艺高超的匠手 为抗阻风暴构建高屋把它们架连。强劲的臂膀压得对方前倾的脊背 咯咯作响,如注的汗水淋漓流淌, 一条条殷殷渗血的伤痕显现在他们的 肋胁和后背。但他们还要继续扭摔, 为了得到那口精心制造的大锅。”——第二十三卷711行“须知人生在世,任何英名都莫过于 他靠自己的双脚和双手赢得的荣誉。“——《奥德赛》第八卷147行《荷马史诗》中的两大主角,阿基琉斯和奥德修斯,无疑是古希腊英雄的代表。荷马也偏爱地赋予他们神的后裔的身份,赐予他们在战场上有神助的便利。其中,宙斯的宠儿阿基琉斯无疑是力量,荣耀的象征,他是人间的战神。阿基琉斯的力量因愤怒而暴虐,他的生命也因炽烈的愤怒而短暂。阿基琉斯像个好炫耀,恃神的宠爱,骄纵蛮横的孩子,赶尽杀绝对手赫克托尔不算,又着他的尸体在城门前耀武扬威;甚至因为一意孤行的杀戮险些连累神。《伊利亚特》的英雄是斯巴达式的英雄:炫耀祖先,穷兵黩武,掳掠妇女,崇尚健美的形体和力量(这也是体育竞技的雏形),在他人耻辱上建立荣耀。荷马毫不吝惜对英雄仪式感的加冕:青铜,黄金,奴仆,沐浴,香膏,橄榄油,祭祀,极尽英雄之荣耀。除了善战的人类,神灵也会因为个人恩怨挑起争斗,丝毫没有宽大的饶恕的圣徒般的心。荷马的战争观很暧昧,他描写战争的残酷(不乏大量直露血腥的屠戮),将帅的牺牲之于亲友的痛苦,也颂扬将士勇毅的品格,健美的力量,伟大的功绩。但却很难看到平民百姓视角的叙述,可能是这种英雄观念所致。《奥德赛》则在这种原始价值观上更进一步。奥德修斯也具备英雄的基本特质,他有勇气和力量,书中雅典娜赐给他健美的肌肉和力量,使他即使化身年迈的乞丐也能轻易教训不怀好意的青年。除此,他还有卓越的口才和智谋,在先后试探儿子,妻子和父亲时也能看出他的狡黠。忍辱负重,终得一雪前耻,使得《荷马史诗》又多了复仇的意味。靠智谋实现信念,是英雄含义的另一层拓展。勇烈尚武似乎是那个时代希腊人的共同精神特质。除了典型的男性英雄阿基琉斯,奥德修斯等人,女性形象也刚毅勇猛。即使是丧子的王后,也会疯狂揪扯头发表达痛苦;柔弱如女神阿芙洛狄忒,也会在战场厮杀;老女仆也会为奥德修斯残忍的报复场景拍手称快;更不要说那些潇洒的女性神祇:战争女神雅典娜,跋扈的天后赫拉,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这些女性形象充满原始的魅力生机。荷马的叙述中,人神难辨,神人交融。人像半神,有勇气,力量,智慧,谋略。而神也像人,有七情六欲,虚荣,好争斗,同样不贞,贪恋美貌。特洛伊战争正是因为神一时任性,滥用职权对人类世界造成的恶果。希腊文化直面神的缺点,承认人性,反对无瑕疵的神性,这一点也促进了中世纪的解放,文艺复兴发展。由此,神可以看做是英雄的理想形象,神的样貌不过是夸张的理想化了的英雄。所以,希腊是英雄主义的时代,是宣扬原始的人性的时代。可以说,《荷马史诗》是一部英雄人物的群像。是人类文明早期的缩影,天真而残忍,好斗而炫耀武力,执拗而固守信条,像蒙昧而未开化的原始孩童。今天追求深刻精微的敏感复杂的我们无法理解,仍感动于斯。4热情洋溢,自然气息的铺陈在荷马的叙述中,夹杂着大量充满自然气息的比喻,我愿称之为“荷马的奇妙比喻”。“成千成万,像春季茂盛的绿叶红花。有如许多群集聚的苍蝇在春天的季节里, 在牛奶浸湿木桶时,在牧人的牛圈里纷飞”——《伊利亚特》第二卷470行“特洛亚人则像无数的母羊站在 富翁的院子里,让人挤出白色的乳浆, 它们不断咩叫回应羔羊的叫声,”——第四卷435行“一朵罂粟花受到果实和春雨的重压, 他的脑袋也这样低垂,被铜盔压倒。“第九卷——第八卷308行”有如褐狼 在山中围截一头被猎人射中的长角鹿, 长角鹿借助敏健的长腿迅速奔逃, 当它的血仍然温暖,膝头仍然敏捷。“——第十一卷477行 荷马的奇妙比喻美丽而充满生机:黎明的天空是玫瑰色手指的女神,动植物,自然时令的喻体赋予叙述清新自然的气息,像极了当时人们依靠自然维系生活生产的情景。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畜牧业,种植业,狩猎是古希腊人很重要的给养来源。当时人类生产水平低下,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更无从预防天灾。他们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司其职的神灵的掌控,其意识和作品也体现人对自然万物的依赖敬畏,人是自然之子。  二永恒的希腊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罗马征服了希腊,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是希腊征服了罗马。“波西米亚人不拘于法律和道德标准的天性使得罗马文化染上了浓厚的希腊色彩。而罗马神话情节也模仿希腊,沿袭对应传统神祇的形象。希腊精神是否没落?答案是没有。沿着希腊这一条线索,似乎能理清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脉络。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冥冥之中为后人的发展写好预兆。1中世纪后的复兴经历暗黑漫长,瘟疫,封建愚昧,禁欲主义与恐怖刑罚的中世纪。突然有人意识到:我们也曾有过光辉灿来的时代啊。一时间,希腊神话英雄回来了,自由主义回来了,象征解放人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展开。《神曲》被称为文艺复兴第一书,地狱、炼狱、天堂,再加上舞台下的观众即“尘世”,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全部宇宙。但丁在创作世界中抒发自己的善恶观:神职人员和教皇被打入地狱,而将古希腊罗马先哲放入天堂,披基督教外衣,追思古罗马和古希腊精神。《拉奥孔》集古希腊悲剧形像雕塑之大成。在文艺复兴时期,希腊化的艺术作品广受欢迎。希腊化艺术的特点在于雕像的脸部开始出现激烈情绪,雕塑的姿态表现出戏剧性的情节。拉奥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警告他的同胞不要收下希腊人留下的木马。希腊守护神雅典娜害怕拉奥孔会让灭亡特洛伊的计划破灭,派两条巨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缠住。《拉奥孔》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和恢弘的西斯廷教堂壁画一道,成为歌颂古希腊力与美的典范。与此同时,《哈姆雷特》,《十日谈》等探讨神性人性,生存毁灭的伟大议题将英雄式的古希腊文化当作武器,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西方思想家在思古的呼声中,不断升华,演绎古希腊。希腊文明成为象征理性的光火,不断燃烧照亮欧洲大陆。2十九世纪后的怀古思潮迈入资产阶级工业时代,文学家艺术家们伴着轰鸣而来的钢铁机器,对于古希腊的怀想又多了一层时代变了的忧伤意味,这样的忧伤往往相伴着史诗般的追忆,而史诗的追忆也在这种背景下更显哀婉壮烈。文学作品中出现以波西米亚风格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洒脱,奔放的文学形象: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爱丝梅拉达,善蛊的美丽原罪卡门,镌刻命运复仇的的基督山(篇幅局限无法在此详述)。以英雄事迹为蓝本的传记,小说如雨后春笋:罗曼·罗兰盛赞英雄强大的心灵,杰克·伦敦的神话时空与现实交错的北极淘金之旅,我尤爱《北方的奥德赛》,泛着金边的神话终究抵不过崭新文明,机器时代的曙光,它更强大,科学,冷漠。可正是悲剧的奥德赛,才显得更伟大,更动人。一种文明的的凋谢必然伴随着另一种文明的诞生,只是那注定被时代抛弃淘汰的悲凉让我想到末代皇帝。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往往超越了普通的善恶观,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古希腊英雄观一脉相承。哲学方面,古希腊神话故事也被赋予了思辨的意味,俄狄浦斯情结被精神学界津津乐道,加缪以抵抗荒谬的角度赞同西西弗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十九世纪末,海因里希··谢里曼对古希腊遗址的发掘开启了考古热潮,这种思潮甚至引发设计界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装饰艺术运动。而在二十世纪初的遥远的中国,一群仁人志士企图引进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圣火,挽救腐朽的精魂。  总结为什么重视作古的历史?如何看待古希腊文明遗产?怎样解读古希腊文明在当今时代文化下的历史语义?今天言必称希腊不是数典忘祖,而是满怀敬意地对待共同的文明;意识形态并不是局限文化的枷锁,而是交流互鉴的契机;崇古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小心翼翼地传下文明的圣火。固然,古希腊文化存在奴隶制,男权这样的糟粕,但不能否定它的核心——人本主义,民主自由科学。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判断今天我们走在哪里,如何走下去。那一轮朝阳照耀着脚下的路,让我们更好地走在现在,走向未来。 参考目录 [1]尹鸿《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1992.07 [2]叶舒宪《荷马史诗的文化记忆》b站AV37069936 慕课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1627529.html (除此之外,感谢知乎,bing,百度,豆瓣) 附:相关艺术作品欣赏
阿伽门农黄金面具维纳斯胜利女神狩猎女神阿尔忒提斯掷铁饼者哀悼基督拉奥孔美第奇家族丽达与天鹅丽达与天鹅《春》波提切利《赫拉斯兄弟的盟誓》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