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读后感锦集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是一本由(美)夏伊勒(Shirer W.L.)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页数:14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精选点评:
●太细了……
●说句实话不太喜欢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一口一个“这位独裁者”、“这个战争贩子”、“这个疯子”【啊并不是为希特勒辩护】……上卷陪我走过英国,下卷陪我走过2013年最苦闷的两个半月,最后在戴高乐机场读完了中卷第一部分,刚刚合上了中卷的第二部分,这个阅读顺序似乎也比较神奇吧……资料全面,作者的自注颇有意思,全书的感觉不像是深沉压抑的历史著作有一种读故事的感觉,但读完又让人觉得这些东西大概就是历史。其中征引的大量演讲词和纽伦堡审判证词颇为关键,但施密特等人的日记也颇为有趣~当代人写当代史……另外,值得思考的是当代史和媒体记者的联系越发紧密带来的新机遇,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问题,“新闻”与历史到底有着多大的联系,还是说本质上新闻就是一种历史记载?记者在成为记者那天是否有历史记录者的自觉?
●太可怕了,我已经被二战迷得晕头转向了.
●希特勒还是有一些优点的:意志坚定,善于表演和煽动,长于欺骗,不过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待定,做过很多愚蠢决策。另外德国陆军是真了不起,单挑欧洲整个大陆。
●作者被希魔迷住了,这部称为“第三帝国兴亡”的笔墨,大部分集中于这位核心人物身上,实在应该叫做“希特勒荣衰”才是,所有的角色、所有事件都绕着阿道夫打转。“记者”夏伊勒在掌握海量资料后,以老派史家的气魄,将人物群像塑造得如一出莎翁历史剧,比起现代学院史家,此书真算异类,不过也启发了后来如比弗等。行文绝不类似现代史家的冷峻,更像过于投入的旁观者。要紧处,似能听到猛拍大腿懊恼声,感叹希魔又“过关成功”!相对来说,大部分史实都已谙熟,尤其是战史部分,但“崛起”部分最出彩,也最令人着迷和震惊。这个版本较差,装帧不佳,更无一张附图,也算是多次重版了,出版社拆烂污。
●真不知道这本书,怎么这么高的评价,作者有编纂史料把共产主义和纳粹都构陷得很低级和丑陋,无法说明他们为什么得到了如此高的地位和有力量做出那么惊人的事迹。只是为了证明他们都是一群狭隘的疯子,这样的书能有多大价值。浪得虚名,读得费劲。
●很不错的经典,只是已经没有耐心看完了。
●高三读的,细节居然还记得
●细致入微的历史记录。
●历史中充满偶然性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读后感(一):很不错的大部头
总体感觉很不错,但是有两点不足:
1前面关于纳粹上台之前的德国内政有些无聊,这些内容作为铺垫很必要,但真的很无聊;
2很多重大事件不只是涉及到德国,但书中只讲德国,不是很全面,对于二战的过程也有些不足。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读后感(二):挺好看的
这本书看了我好久
终于看完了
不过感觉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好点
主要是讲政治上的 军事上的讲的比较少
一直讲普鲁士的军官团怎么一步一步屈服与希特勒
中间有些部分挺无聊的
不过看完这本书 我对希特勒更崇拜了 = =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读后感(三):兴与亡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读后感(四):第三帝国的兴亡
时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长的哈尔德事后评论希特勒时说,“他的决定是一种狂暴的天性在一时冲动下的产物,这种天性不承认可能性是有限度的,而只凭愿望和梦想行事”。由此不难理解,在1941年3月希特勒为何会突然疯狂地对南斯拉夫实施打击报复,只为逞一时之快,而谁也无法预料,拖延的这一个月时间,对千秋帝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另,向施陶芬贝格上校致敬,唯有他怀有坚强的决心将信念付诸行动。
《第三帝国的兴亡(全三册)》读后感(五):可以帮助你了解上世纪中期地球人都在干什么
《第三帝国的兴亡》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相对兴盛时期,用战争可以实现霸权,也可以推动科技的发展;
2、希特勒的“社会主义”模式证明:计划经济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也会毁灭一个理想社会;
3、当权者的性格弱点是毁灭一个国家的重要因素;
4、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和毅力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
5、人民的爱国意识常常会被当权者利用;
6、做事失败的原因是把握不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