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1000字
《冬天里的动物》是一本由[德] 托马斯·穆勒(Thomas Müller)著作,后浪丨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一):冬季保命利器,众生各有绝招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到了冬天就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冬天是进补的最佳时节”。
按照祖国传统中医理论来说,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由于气候寒冷,人身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最小程度地直面寒冬之苦,家里供暖,车上开暖气。“如何能在寒冷的冬天存活下来”这样的问题已经出离我们的考虑范围。甚至保暖也变得不那么重要,越来越多的人“要风度,不要温度”。
人类过冬这件事变得毫无障碍,那么小动物们呢,它们又没有暖气空调暖宝宝,漫长的冬季它们是如何在野外存活下来的呢。
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穆勒新出的自然科普作品《冬天里的动物》可以说是带我们一起走近了冬天里动物的世界,一起发现近百种动物越冬的生存小技能!
同一种动物,可能夏天和冬天长得并不一样。夏天还是棕灰色的小雪兔,到了冬天就摇身一变换上了一身雪白的毛。这厚实的冬毛不仅可以帮助雪兔抵御寒冷,还能在雪地里起到伪装的作用。
一到冬天,岩羚羊这种生活在高山区的动物就会来到海拔较低的地带,与浅色的夏毛不同,岩羚羊的冬毛浓密粗硬,足以抵挡严寒和冷风的侵袭。
尽管许多动物拥有可以保暖的冬毛,但是在大雪纷飞的严冬里,食物的短缺还是会导致它们无法生存。
一只原仓鼠一个冬天至少需要2千克食物,每隔六天就要进食、排便,然后接着睡觉。机智如原仓鼠,为了安稳的度过冬天,它会挖一个深达2米的洞穴,在储藏室里贮存着谷粒、甜菜、土豆和豆子,这样就可以安枕无忧啦。
棕熊这样高大魁梧的大型动物,囤积足够的食物对它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它选择在秋季大量进食,让自己长出厚厚的脂肪层,一整个冬季,它就靠消耗这些脂肪来维持生命。
按照常理来说,长期不运动那肌肉肯定就萎缩了,但是熊的血液里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在它醒来以后,肌肉虽然不是很有力量,但它依然和冬眠之前一样的强壮迅猛,还能达到50公里每小时的跑步记录呐,大自然可真的神奇呀!
明明冬天食物短缺,但我总觉得怎么小鸟们比起夏天看起来都胖乎了不少呢。原来这是它们特殊的保暖技能,到了寒冷的冬天,它们就让自己的羽毛变得蓬松起来,让羽毛的缝隙中充满可以保暖的空气,这时候鸟儿们就像穿了一件羽绒服一样,难怪看起来胖了呢。
冬天是动物们最难熬的季节,有些需要在秋天做大量的工作为过冬储备粮食,有些要把自己身体的消耗降到最低以应对食物短缺,还有些需要找一个杂乱的环境隐藏自己。
但现代化的进程导致动物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小,到处都变得越来越“干净”、“整洁”,动物们的休息期也会时不时被打扰导致不断消耗能量而陷入危险......
在读了这本科普读物后,你也一定具备了很多动物过冬的常识,再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包容的心,我们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找到许多办法来帮助冬天里的动物。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二):冬天来了,动物们都有哪些越冬“小妙招”
一年之中,四季轮回。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初春万物复苏,盛夏生机盎然,深秋收获满满,唯有冬天很不一样。特别是在冰雪覆盖的原野上,有的动物可以躲进早就挖好的巢穴中不吃不喝雪藏一冬;有的大幅降低身体消耗,只需要维持最低能量保证生命运转;而有的,还需要继续在恶劣的天气中寻找食物。
在天气严寒的冬天里,动物们都是怎么生存的?《冬天里的动物》为我们揭开了大自然越冬的谜底。
适应气候变化,维持生命延续,是动物们在冬天活动的基本原则。为了抵御严寒天气,有的动物皮毛发生了变化。像大多数狍子、羚羊一样的哺乳动物每年会换两次毛,夏天的毛短而稀少,冬天的毛厚实而粗长,紧贴肌肤的皮毛也会更加浓密拥有这样幅“加厚”的外套,它们才能在冷气肆虐的环境中寻找食物、顺利过冬。
有的动物除了皮毛变长变密,还会改变颜色。像雪兔,它们的皮毛在夏天是棕灰色,到了冬天则会变成雪白色。毫无疑问,这主要是为了伪装,而不是为了美观。对于金雕或猞猁来说,雪意味着一顿美味可口的大餐。因此,雪兔在雪地上寻找食物的同时,还需要时刻警惕天敌的捕杀。大自然的生存就是这么残酷。
相比狍子、野兔这种还需要继续在野外寻找食物的动物来讲松鼠、睡鼠这些小动物的生存就相对简单了许多。松鼠虽然不会冬眠,但是也会在窝中待上几天不出来;睡鼠就更厉害了,它们会真正地冬眠,常见的肥睡鼠一年之中甚至有七个月都在睡觉之所以能够光睡觉不吃东西,主要是因为身体机能指标下降,能量消耗锐减,使得仅消耗自身存储的脂肪就可以维持生命。
除了陆地上活动的小动物,在寒冷的冬天,水里的鱼类也会降低身体功能,依靠消耗脂肪生存。有些水蛙喜欢钻到池底过冬,它们处于僵化式冬眠状态时,紧靠皮肤来吸收氧气维持生命。是不是很神奇?
与哺乳动物一样,鸟类在冬天也有自己的防寒“秘笈”。有的会把自己的羽毛弄得十分蓬松,以增强防寒功能。夏天的欧亚,体型看起来十分纤细苗条;而到了冬天,则胖乎乎地像一个圆球。
与其它鸟类光秃秃的脚杆不同,雷岩鸟的脚上也长满了羽毛,就像穿上一双厚厚的“雪地靴”。这与我们人类只要风度不要温度截然不同,动物更在乎身体的舒适感,而不是外人的眼光。
对于动物来讲,冬天是一个并不友好的季节,它大大增加了动物们生存的难度;但冬天也是一个考验动物们生存本领的季节,它以严酷的方式,强化了动物们的身体素质,体弱多病者被大自然淘汰,健壮的则会生存下来。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冬天里的动物》这本中,作者以生动而又翔实的事例,列举了不同动物越冬时的不同本领,让我们对冬天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设计制作来看,1/8开本版纸材质,漂亮清晰的画面极具美感,让我们在了解冬天各物种生活习性变化的同时,也认识了不同的动物、鸟类、鱼类,以及同类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别。总之,这是一本制作精良、极具欣赏与学习价值的科普作品,值得家长带着小朋友们一起阅读。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三):如果孩子问动物是如何过冬的,只知道蛇冬眠?那你可就过时了!
每到冬天,总有孩子会问:冬天这么冷,外面的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呢?我知道很多鸟都飞到了南方,也知道蛇冬眠,但其他的,知道的就寥寥无几了。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本冬天动物过冬的科普书就得必备了。
德国托马斯·穆勒著有的《冬天里的动物》,带着我们走近冬天的动物世界,告诉我们将近100种动物的过冬小技巧,向我们科普不同的动物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作者托马斯·穆勒是德国著名的自然科普作家和插画家,曾获得过2016年德国青少年非虚构图书奖。他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也是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作家。
图画精美,让人眼前一亮
他的这本《冬天里的动物》是一本知识与颜值并存的童书,不仅仅吸引孩子们,也让我这个大人爱不释手。主要是画面太美了,绘制出来的动物栩栩如生,就跟拍出来的照片似的。
像书里的翠鸟,正如我们当时学的《翠鸟》中描述的那样: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修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还有这只漂亮的游隼,眼睛炯炯有神,蓝色的羽毛,还有黄色的爪子。
冬天里的猞猁竟然很胖,原来为了抵御严寒,很多毛皮动物会给自己的外衣增厚。
书里的动物绘画十分逼真,像一本精美的大画册,甚至都能感觉到猞猁软软的皮毛,也能感受到雪地里的严寒。
科普知识丰富
托马斯·穆勒的这本科普童书内容十分丰富,语言简单却形象,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饮食等描述出来,给读者语言上的享受。
有的动物靠着降低自身的能量来过冬,像睡鼠,就可以一年有长达7个月的时间睡觉,这确实是在冬眠的动物了。它们的身体机能下降,能量消耗也变得极少,可以让它们度过寒冬。
而有的动物为了适应寒冬,身体会发生变化。比如雪兔,夏天的雪兔呈现棕色或者白色,而冬天的雪兔毛色接近雪的颜色。冬毛更厚实,抵御寒风,也可以成为冬天里的隐身衣,躲避猞猁的捕杀。
像很多鸟类会在冬天前飞到南方,也有的鸟一年四季待在一个地方,这种叫留鸟。有的鸟不做长距离的迁徙,为了食物而进行短距离的迁徙,这种叫漂鸟。
这些丰富的科普知识,一定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体验,对动物们的过冬方式惊叹不已,再次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让孩子关爱动物,关爱自然
一本好的童书会带给孩子深远的影响,这本《冬天里的动物》就是这样。书里不仅仅有知识的科普,也会描述动物们的处境,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貂皮大衣,其实就是用的貂的皮毛制作而成的大衣。书里也有长相很可爱的貂,皮毛颜色偏棕色,过冬靠的就是厚实的皮毛。但人类为了自己,滥杀貂和猞猁,导致它们越来越少。
而像马鹿这种大型动物,由于人类不断扩张住宅和工业区,逼迫它们去更小的森林中。马鹿为了生存,会吃小树苗的树皮或花苞,导致树苗难存活,森林里某些树种就会消失。
可能有的孩子就会说,为了帮助动物们过冬,给它们送食物。其实这不是一个好方法,动物们有充分的技巧应对寒冷的天,大自然会进行调节,保证生态的平衡。
我们能做的是不破坏它们的平衡,给它们提供一点点小小的帮助即可。现在城镇化如此普遍,很多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可能找不到过冬的地方了。可以在周围的树上安装小木屋,供它们栖息。
正如作者托马斯·穆勒所说:如果你具备一定的常识,再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包容的心,那么当你在房屋、院子和花园里散步时,你就会找到许多办法来帮助冬天里的动物。
当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就会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
《冬天里的动物》读后感(四):走近《冬天的动物》:用爱与陪伴,给孩子打开奥妙神秘的科学之门
作为妈妈,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真是难以用有限的字数来表达。——题记 冬天是个寂寞的季节,万物凋零、天气阴冷,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减少,长时间呆在家里,难免无聊。但是冬天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时节,一本好的书籍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在满足孩子好奇童趣的同时,启智益脑,帮助孩子认知世间万事万物,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父母,我们在书籍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不能用枯燥的“说教书”让孩子厌烦,可以用有图有字的绘本循序渐进。优质的绘本,堪称孩子的“良师益友”,玩和学彼此融合,妙趣横生中蕴藏着严谨深奥的专业知识。
《冬天的动物》《冬天的动物》就是这样一本有趣有料的“优质书籍”。它选取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小动物们”作为主角,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近100种动物如何在冬天生存生活的小技能和小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生理、生化、物理、生态、环保等方方面面。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穆勒,他不仅撰写出简洁有趣的科普文字,更是用高超的绘画技巧创作出了百余幅细腻逼真的动物和自然景象插图。不管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或者低龄幼儿,都能在不知不觉沉迷其中。适读范围非常广,真正做到老少皆宜,让读者身临其境。 书中的动物有羚羊、松貂、棕熊、狐狸、狍子、各种鼠蛇类,候鸟等,他们的生存环境涉及森林、草地、河岸、花园、天空、洞穴。
丰富多样的动物1.拓宽孩子视野,丰富自然生态知识储备 兔子是孩子常见的一种动物,但是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仅仅知道小兔子爱吃萝卜和青菜,并不知道它们家族的“另类秘密”。在《冬天的动物》中,作者带来了新伙伴“雪兔”和“欧洲野兔”。其中,雪兔最有趣,它的皮毛分为“夏毛”和“冬毛”。夏毛呈棕灰色,柔顺光滑;冬毛呈纯白色,厚实绵软。每年换季“变装”,并不是它爱漂亮,而是它为了伪装自己,迷惑天敌。他们生活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皮毛颜色刚好适应夏季陆地和冬季雪景。它们的生活习性也与我们的日常认知不一样,它们的主食并不是萝卜青菜,而是花苞、地衣、苔藓、树皮等。
冬夏会换毛的“雪兔”除了兔子,还有水獭、海豹、松貂、猞猁等,它们都拥有着适应季节变化随意“变装”的小本领,通过皮毛颜色厚度的调节,来保温、防御、隐藏,顺利度过一个个安全温暖的冬天。孩子们通过阅读,由浅入深,逐渐积累,能储备许多自然生态常识,引领孩子认识大自然的广阔博大。 2.培养孩子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现代生活方式改变,越来越多的自然物种濒危灭绝。在《冬天的动物》中,作者也表达了深深地担忧之情,他善意提醒读者:爱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在介绍“马鹿”时,他说:马鹿在冬天通过降低体温来减少身体耗能,一旦受到干扰,休息期被打断,它会加速体内血液循环逃之夭夭。如果反复如此,它们将陷入生命垂危的境地。所以,人类在冬季散步、户外运动时,千万不要离动物太近,以免无意中伤害到动物性命。
降低体温减少耗能的马鹿自然食物的匮乏也是人类对动物最大的影响之一。随着住宅区扩大,森林草地减少,动物们喜欢食用的苔藓、树皮、菌类减少,动物不得不大量食用幼苗、花苞、种子,造成幼树存活率变低,森林进一步减少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冬天的动物》给孩子传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感动,它既没有假大空的号召,也没有傻白甜的哄骗,而是像朋友一样,耐心细致、认真负责、诚挚的告诉孩子:作为人类,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不要忽略生活里的细微之处。有时候,仅仅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是善意和爱心的体现。保护自然,人人有责,我们的孩子不是未来世界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建设者。
作者善意的提醒走进动物,走进一方新奇有趣的新天地,为孩子打开一扇科学大门。作为妈妈,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真是难以用有限的字数来表达。 窗外雪花飘飘洒洒,在暖融融的室内,父母陪伴孩子,读一本好书,启蒙一颗心灵,遨游一次世界,播洒一个未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冬天,莫过于此。
多图欣赏多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