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纪实摄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纪实摄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07 04:2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纪实摄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纪实摄影》是一本由[美] 阿瑟·罗思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纪实摄影》精选点评:

  ●类教材

  ●作为不了解纪实摄影特性的入门者这本书实再好不过了~~

  ●正在拿它写论文……痛苦

  ●只有纪实摄影才值得作传。

  ●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大三

  ●MEGO

  ●比较有意思的一本书

  ●纪实摄影小史。四年后这第二遍读得很快,理解也更深~我的半本纪实摄影启蒙书籍(另半本是《摄影世界》的评论)

  ●究竟什么是纪实摄影?此书介绍得很简单,倒是一大批摄影大师介绍得头头是道的样子,翻译比较差。可以翻翻,但未必能够帮你理解究竟什么是纪实摄影。

  ●它让我明白摄影能做的,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

  《纪实摄影》读后感(一):“纪实”的大箩筐里有什么?

  首先更正一个错误,根据《摄影和摄影批评家》一书,德拉洛奇那句“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本书导论引用)只是传言的。而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德拉洛奇对于摄影的态度是积极的。(《摄影和摄影批评家》P63)

  这说明理念起源的神话倾向。在制度化、客观化某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便被添油加醋,以便让人忘记任何理念都是具体的人和社会建构的。包括这本书的书名,和一直在讲的叫做documentary photography所指代的那么多东西。

  我觉得这个名字下蕴含的东西太多又太少了。

  按照书中罗列的几十位摄影史的大致年代划分,最早时候欧仁·阿特热提出“纪实”一词,指代的是提供绘画的印样照片。大概指的便是“描”下来的意思。其后这个概念在大萧条时期,被赋予了带共产主义色彩的工人权利的新的想象空间(p7)。

  纪实摄影的这个批判立场还往更极端和稍缓和的两个方向延展。更极端的是“摄影联盟”(p79),其骨干分子最后被列入黑名单;缓和的是美国农业局计划FSA(p41)的工作,成了体制内补充建言者,虽然作者撇清了纪实和宣传的关系。

  后来的五六十年代,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以罗伯特·弗兰克代表作《美国人》引领的纪实摄影(P117),又包含了新的内涵:常见、平凡、琐碎,焦虑和孤寂。原先改造社会的雄心不再,变为对时代内心无力的刻画。

  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被不同的人诠释,以致于其拉丁词源DOCERE蕴含的几个意思已经不能涵盖。换句话说,本为归类和记忆方便而生的概念,最后反而因为过于慷慨和泛滥,失去了当初提出这个理念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赞同罗兰·巴特的说法。“一张照片永远不能和所拍摄的对象相分别”(《明室》P7)。纪实摄影的这个弱点尤其明显:我们看的是越战中自焚的Tien Mu和尚,是希望工程要去援助的女孩,而不是摄影。因此“无论照片给你看什么,也不管它用什么方式给你看,照片本身都是不可见的,我们看的不是照片。”(《明室P9》)

  那么,纪实摄影究竟还包含了什么?我说的是除了社会政治附加于其上的意义之外,它作为一个理念本身的东西是什么?

  也难怪,我们见到的只是一类关于社会的摄影集以及摄影师的人生履历集。从始至终,Documentary Photography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纪实摄影》读后感(二):纪实的品格

  这是部不太厚的书,作者本身具有摄影师的背景,因此写来也相当具有自己的观点.全书为我们描绘了当代诸位纪实摄影家的个人创作理念,提供了他们的生平轨迹.简洁的文风却处处切入到了摄影的关键.

  对于内里各位摄影家的观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位:第一,35mm相机的先驱使用者,公认的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勒松.他提出的决定性的瞬间,强调拍摄者对真实的把握,一张照片是生活里的原汁原味,各种摆拍,造作的表演都是毁灭这一切的因素.他能够冷静地在紧张的游行队伍中,一小时按动两次快门,我想他所追求的就是等待到对象恰好能反映出事件关键处,然后迅速的抓拍.没有任何预演和扫射般得胡乱拍摄,他只认定那个"瞬间",能够揭示事实的瞬间.所以我对他的认同也正是出于此,当代摄影艺术越来越趋向个人的表现性因素,这是一元,而非单一.布勒松恰好是位睿智的提醒者,让忽略事实的各位关注纪实摄影的本位:"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惜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

  第二,杰出勇敢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这位曾来到中国报道抗战的大师,用他的相机直面人性的丑恶与坚贞,参与了包括二战在内的二十世纪世界上的多次战争,他出生在匈牙利,说着并不好的英语奔走在各条战线,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一张照片"共和国战士之死",为他奠定了国际声誉,画面上抓拍到了战士被子弹击中倒地的瞬间.他有句名言:你的照片如果不太好,那是因为你还不够近.就是他的无畏精神,才能成就轰烈的视觉震撼,他的贡献也正是通过镜头捕捉到了世界,作为人的世界所折射出的恶劣与伟大,他的相机是揭露者与歌颂者,是具有人文关怀的高尚精神的,最后他也象战士般地躺在了越南的战场上,完成了他的使命.

  回想世界华人风光摄影大师李元说的那句话:风光摄影体现的是人的宇宙观,而纪实摄影表现出的是人的社会观.纪实摄影的价值正是如此地使我们自身看到了自身!

  《纪实摄影》读后感(三):纪实摄影者笔下的纪实摄影史

  阿瑟.罗思坦《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是一本小巧的书,广西师范出版社“影像阅读”系列的四本书之一。与一般摄影史书籍不同,《纪实摄影》并没带有太多的深刻的术语,而图片与文字的齐飞使得此书甚为好读,可以称为“大家小书”。作者阿瑟・罗思坦(Arthur Rothstein)算得上摄影界的“前辈”,1935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加入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FSA)摄影小姐,5年之间摄制了许多传世之作。继而担任美国Look杂志摄影部负责人和Parade杂志副总编辑,负责摄影事务顾问与指导工作。此专业人士无疑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纪实摄影”的窗口,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我相信我能权威地评估与报告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从时间的维度对“纪实摄影“进行分期,而是综合到各种必要的因素,以人物为主线,“强调摄影家们相似的意识形态所显示的风格关联性”,将“纪实摄影”的历史巧妙托出:1.纪实摄影的传统。2.关心社会的人文主义者。3.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4.好奇心与客观性……如此,全书分为十一部份。

  纪实摄影概念的最初提出是一个有趣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更清晰地透视出“纪实摄影”的历史及其作为一种诠释形式的思想性。摄影最初是一种功能性的记录装置,虽然画家保罗・德拉罗什看到照片时说“绘画已经死了”,但事实上“画意派摄影家主宰了19世纪”。作者认为这时期的摄影者不敢承认或是无法发现摄影精细描写与凝固动作等特长。“纪实摄影”只在等到20世纪初才能实现他们的媒体创作潜力。而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热特则是最初使用“document”来命名他拍的街景与寻常百姓的照片。“Document Photography”(“纪实摄影”)在经过一批批纪实摄影家们的努力实践下,成为引人注目的摄影类型。

  作为一个“纪实摄影”者,作者在该书中通过摄影史实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纪实摄影”功能、作用的看法。在导论中作者写道,“本书对所讨论的所有摄影家均指出他们勇敢面对社会,与社会产生的互动,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诠释”。可以看到罗思坦本人对纪实摄影的社会功用性极为看重。而书中作者叙述的话语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序言中作者说他写 )这个词,源自拉丁文docere,意为“教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实照片通过技术工具的应用,不仅传达客观信息,最终还是要指导受众了解图片背后的社会层面,甚至同此产生某种行动,以使达到美好。中国习惯将“Document Photography”翻译为“纪实摄影”,并没有直译为“文献摄影”,但同样反映了强调了真实性的价值范畴。

  从普通民众到纪实摄影大师,绝大部份人都认可推崇“纪实摄影” “反映社会,改善社会”的美好的社会意义。作为一本“纪实摄影”的简史,作者也十分注意描述纪实摄影家对摄影、纪实摄影及其自身创作的看法。书中各大师的大量实践和话语印证了这段的话的首句,反映了整个纪实摄影界对纪实摄影最基本、最普遍的看法。如美国摄影家刘易斯・海因拍了大量童工在恶劣环境工作的照片,这些照片直接促成禁止童工的立法程序;他的晚期作品着意表现工人和尊严。作者评价海因时说,“他展现出他对摄影作品能够教育大众了解生命价值的深刻信仰”,而海因本人则说,“我要呈现必须被纠正的事;我要呈现大家必须赞赏的事”。而他这句话无疑也概括了他一生的摄影活动。

  正是由于摄影师们的理念,他们将摄影机看作“理智与心灵的延长”,一方面他们记录历史,1935年美国农业部移民安置署的成立,一组摄影师在罗伊・斯特赖克的指导下拍摄农业安全管理局(FSA)这个新政机构的历史性照片记录。这些照片现在仍然保存在美国图书馆,属于全民所有;一方面他们改变历史,FSA摄影家们的作品对“新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值得提的是关于“越战”的三张照片:《佛教和尚自杀抗议》、《西贡街头的处决》、《逃离燃烧弹轰炸》,他们间接地停止了一场战争。

  这些“影响”跟宣传效用有什么分别呢?他们的影像即使是客观的,但能不能代表图片背后的所有一切都真实呢?传播学效果研究的案例时常提醒着我们警惕此类的客观背后的意识形态。在本书中,阿瑟・罗思坦也对这类问题有所论述。作者认为,宣传的定义是“故意传播某种观念、信息、事实或论证,以协助或伤害某种目标、个人或机构”,而“摄影者向观看者传送一种参与感和关心,如果有所选择也是采取平衡的方式以预防对事实的错误诠释”,“看了纪实照片之所以受感动而采取行动,是因为他们认同摄影者目击题材时产生的关心”。这个回答其实并不圆满,这个“认同”是否是摄影者故意设下的圈套呢?这个回答还不如说是对拍摄者要求,“预防对事实的错误诠释”。FSA摄影计划的领军人罗伊・斯特赖克正是基于此,一贯坚持摄影者在拍摄某个题材之前尽可能对此深入了解,为些他“准备了一长串的阅读书目”。他说,“摄影者的职责是搞清楚题材,找出题材本身的重要性与环境、时代的关系和功能。”但不得不承认,完全的真实难以企求,作者也指出,“纪实摄影家所见的镜头前方的现实,连同摄影家所感受到的对真相的意见,被客观地记录在感光药膜”。“第三效果”式的照片诸如威基的《评论家》,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照片,诸如弗兰克的《政治集会》无疑正是“现实”与“意见”的共同反映。

  除了内容,这本书也透露了“纪实摄影”作为艺术形式的看法。对比绘画,摄影是以“纪实”进入历史的。有些人从这个角度质疑“摄影”的艺术性,他们认为摄影这种近乎“真实”的反映是不能进入艺术领域的。瓦尔特.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为我们描述了摄影在发明的早期阶段所遭遇的诽谤攻击,本雅明也从而提出了“摄影作为艺术”的辩护……在“摄影”、“艺术”可融合的今天,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不容质疑,但“纪实摄影”的艺术性如何呢?作者肯定了“纪实摄影”的艺术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今天观看者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具艺术性的技法”。书中需并没有就“艺术”性的话题展开专门的论述,但在引用资料,对摄影大师及其作品进行评价时,仍注意到了“艺术”。

  此书虽薄,然其以纪实摄影者写纪实摄影史,文笔简洁处点到了各个方面,既表作者对“纪实摄影”作为视觉文化的看法,又考察了纪实摄影历程的多彩,甚为难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