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聊斋志异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聊斋志异读后感摘抄

2022-05-18 02:0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聊斋志异读后感摘抄

  《聊斋志异》是一本由蒲松龄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90,页数:7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聊斋志异》精选点评:

  ●随便找了本看着像的

  ●其实挺有意思

  ●常翻常新蒲留仙

  ●小学时看白话本,中学时看文言本.

  ●讨厌“欲与欢,遂与狎”的爱情故事,喜欢里面动植物成精后报恩的故事

  ●还是华夏的我更喜欢。

  《聊斋志异》读后感(一):绝妙奇妙

  总结四个关键字词:生、鬼、狐、狎昵。

  忍俊不禁之处比比皆是啊。

  另附一首打油诗向蒲老先生致敬:

  有心待女鬼,假意作书生。

  寒窗不释卷,终夜伴孤灯。

  忽而灯影乱,依稀窸窣声。

  忙起欲揖拜,无人只有风。

  《聊斋志异》读后感(二):狐狸

  这个宇宙不允许妖精存在,真是自然界的一大损失。当我抱着一个狐狸精的时候,我绝对会因为她深情的望着我的媚眼闪着“狐光”而激动不已,却不会在他亲吻我的时候想到狐狸的长鼻子长嘴。月黑风高的夜晚,她逾墙而入,说是我的春情波动于大地,她有感而来;意犹未尽的早晨,她却已飘然而去,让我抱着残留的温香而长叹不已。书生跟狐女翻来覆去的故事,就有这么一个风流结。只是地球的男人每每迷于幻想,却无福消受。。。

  《聊斋志异》读后感(三):我永远的枕边书

  幽暗的后花园,神秘的海底王宫,未名的世外桃源……女鬼,狐狸,神仙……

  聊斋可以当作永远的枕边书,从认识字开始,聊斋就是手边必不可少的书。小时候经常被聊斋里面的情节吓住,害怕自己半夜睡着也会变成狐狸或者别的妖怪。

  现在还在读。里面貌似文弱的书生,在女色和金钱面前,永远是勇往直前的,在功名和世俗面前,永远是低眉顺目的。只要需要,他们永远是第一个出卖那些可爱的女精灵——包括鬼,神仙,妖怪——也是曾经他们的爱人。

  最可怕的是,不是人的样子,是人的内心。

  《聊斋志异》读后感(四):《聊斋志异》读书笔记,第 5-6 卷

  ## 《第 5 卷,赵城虎》

  赵城老妪向官府告状,因为她的儿子被老虎咬死了。官府起初认为人的法律不适用于老虎,最终却答应受理这个案子。因为无论好言相劝还是厉声呵斥,老妪始终不肯离开。有个差役主动回应官老爷的问话,自称能捉老虎,因为他喝醉了。其实他根本做不到。

  情节就这样沿着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链,一步一步走向绝境。故事即将迎来最重要的转折。

  gt;月余,受杖数百,冤苦罔控。遂诣东郭岳庙,跪而祝之,哭失声。无何,一虎自外来。隶错愕,恐被咥噬。虎入,殊不他顾,蹲立门中。

  差役受到责罚,苦不堪言。他去岳庙敬拜神明,痛哭失声。紧接着庙里闯进一只老虎,不吃人,不咆哮,只是蹲在那里——等等,这段链条上是否缺了一环?

  ## 《第 5 卷,武技》

  在我们熟悉的世界背后隐藏着另一个世界。

  李超盛情款待化缘的僧人。僧人传授他少林功夫作为回报。三个月后,徒弟自认为学尽了师傅的本事,颇为得意。僧人邀请他比试一番。

  gt;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山外青山楼外楼。可惜的是,我们不仅没来得及弄清楚僧人的功夫到底有多精深,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段情节就走到了尽头。

  李靠这身技艺闯荡四方,罕有敌手。一次,他偶遇少年尼僧展示武艺,观者如堵。尼僧说了一段暖场的客套话,几次邀请观众下场试试身手。

  gt;众相顾,迄无应者。

  自从僧人离开后,叙事的节奏就像发条松脱的钟摆,越来越慢。现在眼看着要停摆了。

  gt;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

  先前,我们已经透过李和僧人比试的情节,看到他容易自满、争强好胜的性格。现在,这种性格再次驱动他行动。

  gt;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

  从“笑与合掌”到“呵止”仅仅过了一个回合的时间。钟摆突然停止了——不是停在最低处,而是停在摆动弧线中间的某个位置。“少林宗派”四个字瞬间惊醒了昏昏欲睡的读者——作者与读者签定的契约赋予名字力量。当我们在广漠、荒凉、炎热的犹他州听见斯坦格森(Stangerson)这个名字,思绪立即飞回拥挤、喧哗、阴冷的伦敦,回到让退伍军医心生畏惧的犯罪现场。《血字的研究》出版前,还有两部流传至今的小说让读者见识到名字的威力。其中一位女主角能听见爱人千里之外呼唤自己的名字;另一位男主角在凄风苦雨里柔声念着死去情人的名字,他和情人儿时胡乱涂鸦的姓名让意外闯入的房客看得头昏脑胀,怪梦连连。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博尔赫斯的几行诗结束这段讨论。

  gt;倘若(那位希腊人在《克拉提鲁斯》中

  gt;曾如此断言)名字乃是事物的原型,

  gt;玫瑰就存在于玫瑰的字母之内

  gt;而在尼罗河这个词里是它的滚滚长流

  gt;那么,将辅音与元音加以组合,

  gt;就必有一个可怕的名字,秘密地

  gt;归结了上帝的本质,而全能

  gt;在精确的字母与音节中得到了保留。

  《戈莱姆》。《博尔赫斯文集·诗歌随笔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gt;李初不言。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一岁大的家养白猫抬起左前掌按住满地逃窜的光斑。光斑在左掌背上跳动。它伸出右前掌盖住左掌背。光斑不见了?白猫抬眼看着主人。蒲松龄也是这样先勾起读者的兴趣,然后推迟新剧情的到站时刻。

  只见一个不肯报上师傅的名号,一个不肯交手。听他们说话就知道这俩人来头不小,为什么不肯动手呢?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让尼僧说出“憨和尚”这个名号?李显然知道师傅的名号,但是这段情节里,尼是主角,李是配角。是尼僧追问李的师承,也是她坚持拒绝比武。不能让配角抢了主角的风头。这句话只能让尼僧来说。

  话说回来,列车可以误点,但不能始终不到站吧。观众们鼓噪起来。尼僧改变主意,同意比武,但是强调会意即可。李看对手身轻体弱,求胜心切。尼僧突然罢手,再也不肯继续比武了。

  gt;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

  这就好比列车总算出站了,但是没过几个小时却停在半路给快车让道。餐车刚过去,日光灯还要亮好久。不困,只是闷。胸闷,心也闷。这时邻座开口了——大哥,你哪里人啊?好奇心或者好胜心都能推动情节发展。

  gt;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故事终于抵达无可挽回的结局——“蹶仆不能起”。现在仅仅缺少一段余音绕梁的尾声。

  gt;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在《赵城虎》和《武技》这两则故事里,我们既无从得知神明怎样暗中说服老虎投案自首,也没法厘清功夫世界隐秘的师承体系。它们有三处共同点。第一,作者故意摘下因果关系链上最重要的环节,激发读者的想象。第二,以人性的弱点为支点,撬动命运,使其脱离常态。如果差役不喝醉,便不会糊涂地接下差事。如果李不好胜,也不会落到差点断腿的地步。第三,靠普通人不可知的力量让剧情回归正轨。当凡人做出莽撞愚行时,天地鬼神和世外高人会暗中相助。

  ## 《第 5 卷,馎饦媪》

  韩生的妻子夜里撞见煮面食的女鬼。

  gt;媪撩襟启腰橐,出馎饦数十枚投汤中,历历有声。

  “历历有声”这个细节很精彩。夜里听到东西投入水里发出的声音颇为反常,却让眼前的这幕情形变得真实可信。

  ## 《第 5 卷,长治女子》

  女子中了道士的妖术,在家刺绣时忽然晕倒。醒来出门后看到这番异相。

  gt;及出门,则见茫茫黑波中,一路如线。骇而却退,门舍居庐,已被黑水渰没。

  这段描写有几处亮点。首先,铺天盖地的黑水和细如发丝的道路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其次,“一路如线”隐含了一个细节——道路中间或者两旁有灯火照明。什么颜色的灯火?恐怕不是暖黄的烛火,而是惨白的冷光吧。最后,当女子试图退回家里时,“门舍居庐,已被黑水淹没。”眼前骇人的景象已经造成一波心理打击,当熟悉的家宅突然变得陌生,势必会让心理的堤岸彻底决口。

  ## 《第 5 卷,伍秋月

  王生旅居客舍,与女鬼伍秋月共度良宵。一天晚上,他跟着秋月参观冥地城郭,偶然撞见品行端正的哥哥被两个鬼吏强行拘囚。王杀死官差,带着哥哥逃回人间。后来,王思念秋月,重访故地,得知秋月因为先前的命案被收监关押,备受欺凌。王生劫狱,救出秋月,帮她还魂人间。

  王生两次动刀,给我的感受不尽相同。

  第一次动刀令我惊讶。王生梦中遇佳人,郎情妾意,好不快活。后来夜访鬼城。这地方在活人眼中只是一片空地。王生闭眼,女鬼用唾沫涂抹他的眼睑。睁眼后顿觉夜色明亮,与白昼无异,街道行人从雾中显现。这番描写新奇有趣,让我想到汤婆婆的澡堂。接着,王生偶遇哥哥,与羁押他的鬼吏争执起来。此时气氛已经改变,但我压根没想到情节居然急转直下。

  gt;生见之,忿火填胸,不能制止,即解佩刀,立决皂首。一皂喊嘶,生又决之。

  第二次动刀让我痛快。按照之前的铺垫,王生必定会劫狱救出秋月。来看最关键的三句话。

  gt;一役挽颈曰:“既为罪犯,尚守贞耶?”

  验证前文的说法,秋月确实饱受凌辱。差役举止放荡,言辞猥亵。

  gt;王怒,不暇语,

  男儿何须赘言?

  gt;持刀直入,一役一刀,摧斩如麻,

  人间刀斩鬼头吏,痛快!

  gt;篡取女郎而出。

  然后呢?

  gt;幸无觉者。

  总算松了口气。

  另外请留意第二次动刀时的“声音”。差役有声而杀手无声,预示死亡步步逼近。在《血字的研究》第二部第一章里,沙漠无声而旅客有声,凸显旅客的孤独无助。以上是两个利用无声和有声的对比起到特定效果的例子。至于《维洛那二绅士》里仆人朗斯的独白,以及《堂吉诃德》里游侠骑士在旅店里引发的骚乱场面,则是让多个声音同时响起,营造逗人发笑的喜剧氛围。

  这篇故事的结尾更是字字触目,句句惊心。仅摘录前几句话。

  gt;异史氏曰:“余欲上言定律,‘凡杀公役者,罪减平人三等。’盖此辈无有不可杀者也。……”

  ## 《第 5 卷,黎氏》

  谢三十多岁丧妻,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天,他在山中偶遇一名二十多岁的美貌女子。谢把女子带回家,和儿女们同住,避免与外人来往。几个月后,谢外出办事。回家后,一头巨狼突然冲出卧室。

  gt;入视子女皆无,鲜血殷地,惟三头存焉。

  索性吃光抹净倒也算了,偏偏留下三颗头——蒲松龄啊,咱考不中科举,不如去北影念个导演专业。以后专门拍 B 级片,如何?

  ## 《第 6 卷,缢鬼》

  范生在旅店里看到女鬼重演上吊自杀的情形。

  蒲松龄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观点:人决定自杀后,跨越生死界限的时刻最最难堪。

  gt;异史氏曰:冤之极而至于自尽,苦矣!然前为人而不知,后为鬼而不觉,所最难堪者,束装结带时耳。

  难怪王小波要让红拂阿姨吊那么久。无数次重复死亡的过程,无限地拉长生死转变的时间,将给死亡戴上反讽的面纱,让它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街头巷尾的笑料。

  ## 《第 6 卷,胡大姑》

  狐狸在岳家作祟,甚至要求男主人休妻娶自己。后来这只狐狸被道士捉走了。

  gt;乱诟骂之,岳戒止曰:“恐狐闻。”狐在梁上曰:“我已闻之矣。”祟益甚。

  我不太同情被狐狸捉弄的人家,所以上面这段对话读起来颇为欢乐。他们小心提防,以为私下骂几句狐狸不会被听到,却被狐狸一语戳破幻想。

  逗人发笑的事情未必道德。读者看小说人物捉弄别人或者被人捉弄,自己不会受到丝毫损益。如果能把道德大棒暂时搁在一边,倒还挺有意思的。

  比如看到堂吉诃德痛揍过路的教士,害人家断了几根肋骨,清醒后反倒说刚才受了魔鬼的蒙蔽,我们开怀大笑;看到分成两半的子爵折腾乡亲父老,善良的那一半温和守礼,却迂腐糊涂,邪恶的那一半头脑精明,却胡作非为,我们只恨动静闹得不够大;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露骨的情色段子,我们——我们还是私下交流吧。

  话说回来,仅靠几颗葡萄干就能做一杯蛋糕吗?余光中先生很久以前写过一篇散文,《朋友四型》。他说高尚而有趣的朋友人人都爱,却不可多得。高尚而无趣的朋友可以交流,却不适合交往。该不该结交低俗而有趣的朋友?天哪,谁能保证心里没有丝毫不适合公开的念头?至于低俗而无趣的朋友——“余不欲与之同乐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