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玻璃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玻璃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2022-03-30 03:0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玻璃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玻璃世界》是一本由[英] 艾伦·麦克法兰 / 格里·马丁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的世界》精选点评:

  ●私以为这译名不如台版的《玻璃如何改变世界》来得贴切,但内容挺好。这样一本有趣的书为什么会绝版…很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多次在我以为他要把玻璃推上独尊地位时突然强调:玻璃虽很重要,但绝不是造成变革的充分条件。不乏另类而不荒谬的猜想,在科技史、艺术史、文化交流史之间来回徜徉,有趣。

  ●麦克法兰在书中写到的玻璃制成镜子与认识论发展的关系,我觉得还是很受启发的~读起来很轻松有趣~

  ●神书

  ●当东方的艺术和思想还沉浸在主观的世界时,当东方最优秀的头脑因近视而无法看清真实的世界时,玻璃已经在西方掀起了一场客观真实的看待这个世界的无形的思想革命。不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必须真实客观的看待世界和自己。

  ●玻璃既是思想工具,又是植入了思想的工具。“人类学坚持不懈地侦缉事物的缺席、观察共变、寻找似乎彼此恒定匹配的东西以期检查因果链的强度。”

  ●不錯看~分析了玻璃為何在西方產生發展及對科學、繪畫、近視etc引起的影響,分析了為何古老的東方未發展這項技術。引用原文中一句概括就是“許多現象,包括可信知識的幾乎每一次增加,只有看作焦點非常分散而又彼此相關的一張網絡造成的結果,才可能識別。” 讀畢最深刻感知是對於任何一個熟悉事物,多一種認知/思考/逆向/關聯的思考可以了解其更多。翻譯也不錯,明白曉暢~~

  ●麦克法兰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那种学者,他在所研究领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算存在技术上的些许错误,后来者只要遵循他的方向就不难趟出一条更接近真理的道路。更好玩的是,他总是在快要接近真理的时候突然止步,就好像物理学界那位著名的爵士,几乎如出一格。

  ●谢谢师兄推荐,感觉可以跟《观察者的技术》连起来看。“于是,环绕玻璃建立的现代世界诞生了,其表征最初是饮具和窗户,接着是提灯、灯塔和温室,后来是照相机、电视机和其他不计其数的玻璃产品。”

  ●此书当做普及读物比较好

  ●169♛ 3★半吧…不过从玻璃来入手看待世界的发展真是挺新颖的一个角度…

  《玻璃的世界》读后感(一):玻璃是人类文明的发动机

  看书之前,我目的是想了解一下琉璃的历史,期望它如同一阅千年类似地讲玻璃的进化的,技术改进过程的。玻璃先是成为眼镜帮助人类加长了可阅读的年龄,加上印刷术的推动,人类的知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玻璃再西欧得到普及,满足了人们居住的窗户需求的同时,技术得到了发展,玻璃也进化出了科学仪器,不但成了工业革命的发动机,还成了文化艺术的发动机。但是东方却和西方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对比,作者开始深挖其原因,接着深入剖析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说出了东西方文化中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一直以来在我脑里面对中西方画法的不同最后发现竞然是近视眼导致,也就是说是基因决定了很多文化的不同,最后也就发展出不同的文明,以及不同的科学技术。 真有登高而望远的酣畅。此书真是学习中华文化的必读书目啊。相见恨晚

  《玻璃的世界》读后感(二):从此窗望出去

  西方人比较热衷于微观知识,比如他们会去研究玻璃、镜子、镜像的历史,三者结合起来,就让读者得到完成的玻璃镜子的历史、物质知识与象征知识,艾伦·麦克法兰和格里·马丁《玻璃的世界》一书,就从科技史的角度去解读了玻璃对世界的影响。

  玻璃在历史上出现得极早,公元前2000年以前,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有出玻璃的制造,不过它们不如现在的精细。而公元前100年左右,欧亚的在部分地区都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包括彩色玻璃与无色玻璃。但此时玻璃主要用于上釉、做首饰、容器。罗马帝国衰亡后,玻璃技术也就式微,在中世纪的欧洲若有若无。但到了文艺复兴之前,玻璃在西方再次兴盛,作者的观点认为是玻璃促进了文艺复兴,因为平板玻璃的出现,才有窗子,才有透视,才有透视在艺术上的运用。也因为玻璃,才有各种科学实验的器具:透镜、器皿……也因为玻璃,才有改善视力缺陷的眼镜。等等。在中世纪之前,玻璃会被用于宗教,而在文艺复兴之后,玻璃则被用于科学,平民化,大众化,日常化。

  但东方世纪则不同,古罗马玩完之后,玻璃的中心回到中东,阿拉伯人制造玻璃用于科学工具、生命用具,让阿拉伯世界的科技得到长足发展。在印度,公元5世纪左右出现一次玻璃的高潮,但接着就衰微了,印度人将玻璃用于金属镜子的背面装饰,用于仿制别的珠宝,而不是直接应用玻璃本身。在中国,公元前6世纪以前,就制造了玻璃,5世纪开始吹塑玻璃,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没留下玻璃的痕迹,诗词里也极少写到这种物质,原因是中国人不重视玻璃,将它作为别的贵重饰的代替品,而镜子也不用玻璃,用铜。在明清时玻璃传入中国之中,被作为奢侈品放在宫廷里,却不是推广或科研。在日本,玻璃也是先用于宗教,但到了近代玻璃再次传入时,日本人完善了玻璃工艺,也用于科研。

  总体而言,在经过黑暗的中世纪之后,西方人对自然事物与世界非常好奇,他们会将玻璃用于研究与开拓科技,用于了解、服务世界,将奢侈之物平民化与日常化,而东方文化则喜欢将外来之物奢侈化,宫廷化,不在意科技的研究,所以玻璃在中国一直是比较昂贵的东西,现在也是实用化地摆谱的东西。作者在书中认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不发展,是因为中国人虽然做了许多研究,但只是经验性的,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抽象化。我认为言之有理。东方人在科技方面的不发展,除了思维方式之后,也与东方文化的非创造性、享乐性、向后看有莫大关系。

  从玻璃的角度看过去,诗人陆忆敏有首名诗,叫《美国妇女杂志》,开头是:“从此窗望出去/你知道/应有尽有”,如果没有玻璃,就不会有可能以眺望的现代的窗子,就不会看到“应有尽有”。这是玻璃改变了看世界的方式、也影响了文艺的一个小细节。

  从玻璃的角度看过去,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竟然如此有趣,但这也正是这种“偏颇”的视角,这种有如被玻璃折射过的历史光线,再更真实地让我们逼近历史的真相。

  《玻璃的世界》读后感(三):透过玻璃看世界

  中西方文明在13-15世纪的分化一直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从玻璃这个独特的的视角,讲述了近代人类文明的演进史。玻璃从玩具、装饰、器皿、窗户、镜面发展至能辅助视觉的透镜和棱镜 —— 延伸了视觉这一最强人类知觉。

  诚然如作者所说,若想深入理解人类的历史演化,需要多种文理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些学科,每一种都见证过一段故事,但是,恰如每一位只触摸大象身体一个局部的那群哲人,它们无法给出完整的想象。

  这里摘录一些有启发的片段:

  1. 在许多传统文明里,人们认为传统的知识与智慧已经足够矣,该知道的东西都已经知道了,而文艺复兴是用实验法打破权威对解释的垄断,动摇和颠覆了已固化的社会秩序。玻璃把权威从话语、所听、所想、所写转移到外在的视觉证据,个人及其视觉权威获得了自信和确认。

  2. 玻璃作为探索客观世界的工具,促进了现代科学两大方法论基础的形成,即实验法和简约法则(奥卡姆剃刀)。玻璃在化学(试管、烧瓶)生物学(显微镜)、天文学(望远镜)光学(棱镜)等多学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科技树的进步更像是“随机的变异和有选择的保留”,为实现某一目的发明随后又服务于其它目的。文明的天赋和偏好会影响后续科技的进程,比如中国的高岭土和瓷土储量丰富,便于制作精美的陶瓷,是人们偏好的热茶饮品的上佳容器;而葡萄酒在欧洲则与玻璃杯珠联璧合,更妙的是,基督教发现玻璃可以荣耀上帝,于是投入大量技术和金钱去开发玻璃,为光学的探索铺垫了道路。

  4. 令人吃惊但在历史中并不罕见的情况是,文明的科技树也会退化,已被发现的技术会被遗忘。以印度为例,这个文明在发现玻璃之后又将其遗忘了近千年。类似的事情在13世纪的阿拉伯,东亚都有上演。

  5. 传教士将玻璃科学仪器引入中国后却被当做奇淫技巧束之高阁存入博物馆,说明改变一个文明的知识文化传统仅靠工艺产品是不够的,中国的古代科学探索基本只停留在经验主义观察的基础上,缺乏抽象理论和量化分析。

  6. 人类历史上对海洋的探索离不开玻璃的辅助,《经度》这本书展开了另一个话题。

经度8.2Dava Sobel / 2007 / 上海人民出版社

  7. 中国古代山水画近景描绘精细,远景“含糊其事”是因为文人墨客多近视?这个脑洞有点大。西方写实主义画作是因为玻璃窗启发了几何透视美术思维?感觉部分解释有点像拿着锤子找钉子。

  《玻璃的世界》读后感(四):改变世界可能就是一块小小的玻璃

  制得一看一本书,启发很大

  玻璃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偶然事件之一。

  第一章 看不见的玻璃

  现在的世界已离不开玻璃。

  第二章 玻璃在西方-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威尼斯

  起源于公元前3000-2000之间,首次制成纯属偶然。前500年,到达东亚。前100年,欧亚大陆部分地区都掌握了制造彩色玻璃和无色玻璃的基

  本知识。罗马在玻璃发展史上占据中心地位。与酒不无相关前500至1200新图景是什么呢?在旧罗马帝国边缘。13世纪,意大利,特别是威尼

  斯的玻璃制造业开始影响全欧洲。14世纪初,玻璃生产在欧洲已经流传广远,15世纪,玻璃工艺进一步改善,1400年蒙古大汗攻陷大马士革(

  一个重要的玻璃重镇),导致玻璃匠汇聚意大利。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于土耳其,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16世纪后,玻璃开始北移。十七世

  纪初叶的木料短缺导致了一个更重要的发现-英国的玻璃熔炉开始使用煤(提高温度、降低成本),铅玻璃发明。

  第三章 玻璃与早期科学的滥觞

  玻璃为16世纪末培根和伽利略时代开始发生的可信知识膨胀奠定了哲学与实践基础,但它的预备作用往往不易觉察。

  9-12世纪阿拉伯科学家实验工作。玻璃试管、曲颈甑、长颈瓶是实验室必要设备。深刻影响了物理和几何光学。

  12、13世纪大批译文突入其来,翻译自阿拉伯文,它们改造了西欧的知识。窗户深层次的改变了思维,鼓励了人们从房屋内部沉思外部的自然

  世界;人们透过窗户望见之人,是在对大自然本身加以单纯欣赏。

  科学的要素是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和对反驳的开发性。柏拉图、控制或佛建立的体系是自在一致、自在连贯和自我封闭的,他们不可能从内部

  自我质疑,不可能用“证据”摧毁,随机观察者不可能检验其中成分,逻辑性实验也无法二度进行。

  第四章 玻璃与文艺复兴

  透视画法

  1.需要宁愿“受骗”的受众;伊斯兰有些地区禁止用现实主义美术技法变现超过花草树木以外的东西,认为是亵渎地模仿造物主的杰作。中国

  人看来美术的目的不是模仿或描摹外部的现实主义,而是暗示激情,所有他们积极遏制过分的现实主义,认为它纯粹重复反正看得见的东西,

  没有增加任何价值。

  2.赞助人顾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看待世界。3.与美术的魅惑技术、或如其他人所称的致幻技术发展有关。4.画家可使用的工具。

  有科学家认为是精细玻璃的发展。优质镜子的发展与13-16世纪新个人主义的发展几乎完全同步。

  第五章 玻璃与后世科学

  显微镜的改进过程,几乎纯粹是求知欲所致,1840年之前显微镜无经济用途。蒸汽机、灯泡、导航术、空中投影。

  第六章 玻璃在东方

  印度(玻璃工地位低、势利和宗教);中国(饮茶习惯-玻璃会碎、房屋用纸,结构不适合用玻璃);日本(宗教-镜子是神物,茶,多地震)

  第七章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中国和日本绘画是创造一个平面。眼睛有关。

  第八章 眼睛与视觉困境

  维生素A,来自动物,中国以蔬菜为主。近距离作业,昏暗的环境。视力正常的看色谱的蓝端最清楚。中国、日本、朝鲜看红端更清楚。日本夸张的鞠躬。发明火药的中国没有发明远程武器。日本微型艺术。近视对人格的影响,陶醉于书籍和一切细枝末节,讨厌游戏活动。

  近视患者可能寓居在一个更加激烈,更加亲密、更加意味隽永的世界里。近视眼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以一种特别的透视目光看世界,或许正因为此,连美术院校的代表人物都多半是近视眼,而且他们在那里宁与不去矫正自己的视力。

  东方可信知识也许已经沦为中常甚或降低。世界变得扁平而靠近,从往昔那世界显得更加清晰的时代流传下来的权威见解有所增强,发现新事物的好奇心有所磨灭,书面文字和关于昔日辉煌业绩的记忆得到强调。西方讲究眼见为实,东方是听,读为实。东方,嗅觉、听觉和记忆力分量更重,西方,实验,触觉和视觉分量更重。

  第九章 现代世界的诞生

  第一次1250-1400,经由阿拉伯学者汲取希腊学问,大学兴起,逻辑工具进一步完善,准确性和精确性的关怀加深,数学、化学、物理学,尤其是光学至于成熟,更加重视视觉观察证据的权威,而不轻信古人书面文本的权威。

  第二次发轫于1590年。

  玻璃改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它改变了人类对现实的感悟,将视觉的地位提升到记忆之上,提出了关于证明和证据的新概念,转变了人类关于自我和本体的认识。新视野的震撼力动摇了传统智慧,而这种更为准确、更为精密的新视野为欧洲在以后几个世纪称雄于世奠定了基础。玻璃不仅是思想的辅助工具,而且是提高舒适生活和效率的工具。13-18世纪这段时期,玻璃的这些潜能都在欧洲展现出来,并组成了玻璃影响人类智慧故事的主干。

  东亚进行的是“勤业革命”-文牍泛滥,木板印刷术发达,书面文字增殖,教育和考试制度扩展。人类眼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眼睛成为放大镜的替代,做到了西方只能借助玻璃工具做到的事情,近视遂不断加深。这是智力产生的密集化。

  西方玻璃器日益强化了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器官,一套思想“机器”开发出来,包括早期玻璃制品、棱镜和放大镜、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人类智慧方面的工业革命发生了,与东方的勤业革命恰成对照。

  可信知识获取方法和可信知识总量的大变革之所以发生,玻璃不过是一个辅助因素,或许必不可少,却远远不够充分。

  《玻璃的世界》读后感(五):玻璃的诞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