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史(全六册)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南史(全六册)读后感100字

2021-01-29 03:3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史(全六册)读后感100字

  《南史(全六册)》是一本由李延寿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20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史(全六册)》精选点评:

  ●诸多纰漏

  ●《梁书》、《陈书》虽是姚思廉撰成于唐初,但因部分史稿系继承其父姚察旧作,而姚察又多据梁、陈史官所录,故曲笔也不少。如《梁书》对临川王萧宏大加褒美,称赞他“性宽和笃厚”,“时称其长者”;而《南史》则揭露他是个品行低劣、恣意聚敛、贪生怕死之徒。《南史》改正《陈书》曲笔之处更多,“使奸恶不能藏匿”。当然,“二史”亦并非完全没有曲笔,但总的来看,在书法的曲直上“二史”是胜过“八书”的。文字上有繁简之异。“八书”共五百三十七卷,“二史”只有一百八十卷,仅占原书卷数三分之一。这是李延寿“删落酿辞”、“叙事简劲”的长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称赞《南史》、《北史》“叙事简劲,比于南北正史,无繁冗、芜秽之辞”,堪为“近世之佳史”,并认为陈寿之后,只有李延寿可以与之相比拟。

  ●我还是很喜欢《南史》的,虽然其中谶纬灵异,胡说八道的记载很多,但对补充史料八卦是真的有很大帮助。又因相隔较远,又不像北朝一样牵扯现实太多家族,叙事比较客观。体例上以家族为编排,读起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

  ●沈约..

  ●好多祥瑞……列传没看完

  ●《南史》绾合四书,诏令时文,多汰其蓁芜,潜忠遗志,多补其隐讳,虽久有家传之讥,犹可堪一代良史。自宋武受禅迄于陈祚丘墟,百七十年间,昏主迭出、骨肉残杀,忠正亦不少让。特惟汉宫重开,三秦贺衣冠之再覩,宋鼎将移,石头哀节烈之无继,至于太清犯阙,虽由主昧臣顽,然唱吼吹唇之际,其父子遇贼,辞色曾不少让,壮矣哉!凡此之类,余于八十卷间,录得八十条。谢灵运诗曰「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良有以也。

  ●史书里只能算平平。好在南朝本身有趣,才算聊可悦目

  ●史观不偏颇,但资料不很详实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满以为读完就要毕业了…TT…1,先前于文学史所得诸人之形象于此更加丰满;2,宗室尚不免夺权篡位自相残杀,一切成王败寇而已;3,其时婚嫁观念丧葬礼俗颇可深研;4,儒林列传载事礼制者,文学似为装点宫廷之用,至隐逸诸人方活脱可爱;5,孝义列传所记事令人哭笑不得。

  《南史(全六册)》读后感(一):纷乱的时代--百姓,皇帝,将军和幕僚

  南北朝的历史作为中国历史教科书上一段鲜有谈起的过去。因为缺乏史学资料和有人刻意的掩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人物和史料。

  政治斗争都是残酷的,南北朝频繁更迭的朝代非常完美的印证了这句话。

  上兵伐谋,南北朝的历史是一部战争教科书。

  文化,经济,制度的变革,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制度的大改革。

  《南史(全六册)》读后感(二):读李延寿《南史》

  五月,上疾甚,召太子,戒之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

  有难御之气。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屡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异,必此

  人也。小却,可以会稽、江州处之。”又为手诏:“朝廷不须复有别府,宰相带

  扬州,可置甲士千人。若大臣中任要,宜有爪牙,以备不祥人者,可以台见留队

  给之。有征讨,悉配以台见军队,行还复旧。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任宰相,

  母后不烦临朝。仗既不许入台殿门,要重人可详给班剑。”

  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幽死矣。

  先是,魏地谣言,赤火南流丧南国。是岁,有沙门从北赍此火而至,色赤于

  常火而微,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日,都下大盛,咸云“圣

  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吴兴丘国宾密以还乡,邑人杨道庆虚疾

  二十年,依法灸即差。

  《南史(全六册)》读后感(三):个人标记

  读完的:

  宋本纪上第一

  宋本纪中第二

  列传第七 【刘敬宣 刘怀肃(弟怀敬 怀镇) 刘粹(族弟损) 孙处 蒯恩 向靖(子柳) 刘钟 虞丘进 孟怀玉(弟龙符) 胡藩 刘康祖(伯父简之 简之弟谦之 简之子道产 道产子延孙)】

  在读的:

  列传第六 【王镇恶 朱龄石(弟超石) 傅弘之】

  列传第九 【谢裕(子恂)】

  列传第十三 【王诞】

  列传第十六 【袁湛(弟豹)】

  列传第二十五 【庾悦】

  太守,寻领冀州刺史。 时高祖西讨刘毅,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监太尉军事,贻敬宣书曰:“盘龙狼戾专恣,自取夷灭,异端将尽,世路方夷,富贵之事,相与共之。”敬宣报曰:“下官自义熙以来,首尾十载,遂忝三州七郡。今此杖节,常惧福过祸生,实思避盈居损;富贵之旨,非所敢当。”遣使呈长民书,高祖谓王诞曰:“阿寿故为不负我也。”十一年正月,进号右将军。 司马道赐者,晋宗室之贱属也。为敬宣参军。至高祖西征司马休之,道赐乃阴结同府辟闾道秀及左右小将王猛子等谋反。道赐自号齐王,以道秀为青州刺史,规据广固,举兵应休之。敬宣召道秀有所论,因屏人,左右悉出户,猛子逡巡在后,取敬宣备身刀杀敬宣,时年四十五。文武佐吏即讨道赐、猛子等,皆斩之。 先是,敬宣未死,尝夜与僚佐宴集,空中有放一只芒屩于坐中,坠敬宣食盘上,长三尺五寸,已经人著,耳鼻间并欲坏。顷之而败。丧至,高祖临哭甚哀。子祖嗣。宋受禅,国除。

  《南史(全六册)》读后感(四):这是要你自己回答的问题——读《南史・曹景宗传》

  文/杜昱至

  儿子半岁,有登门拜年的客人看到他在毯子上努力爬行,便说这孩子以后运动能力一定不差。少顷,又看到他咿咿呀呀不愿多话,即预言这孩子将来一定寡言少语,恰如其父。客人打趣,主人拾笑,笑声灌满客厅。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多数却是为了迎合孩子父母的心思。谁家的孩子不是珍珠宝贝呢?谁家的父母不希望他“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呢?

  小时候读鲁迅的《野草》,文多艰深,不甚了了。有一篇《立论》却很浅白,它讲了一个的故事:男孩诞生,合家高兴。满月时,有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得到一顿痛打。鲁迅揭示,“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但我觉得其难倒不在于是否选择说谎,而是难在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拥有他们不曾拥有的东西,希望孩子过得精彩,其实每个人对精彩生活的定义都是不同的。

  《南史・曹景宗传》记录了这位大将军的一段话:“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麞,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甜如甘露浆。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

  曹景宗在乡下的时候,意气风发,过得热闹适意(由此还衍生出一个人们较少使用的成语——鼻端出火)。而进城当贵人,处处不自由,憋闷无趣。

  诗人北岛奔波半生,女儿田田的志向是找份轻松的工作。诗人松了一口气,“这好,我们那代人就被伟大志向弄疯了,扭曲变态,无平常心,有暴力倾向,别说救国救民,自救都谈不上。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惟一的,且自诩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生活就是这样,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也有反例。项羽就留下一个不怎么好的传统——衣锦还乡,这就是向人夸耀的意思。过得不错还不行,必须得让别人看到,否则就是“锦衣夜行”。许多人的一大乐趣,就是在别人眼中,显示自己生活得光鲜亮丽。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鲁迅说:“不过……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

  一个人怎么活,是应该自己回答的问题。生活这一课也没法教,得自己体会。但是如果让我说一句希望的话,我要对我的孩子说,自己去设计未来,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睛和嘴里。

  ——————

  微信号:梦里不知身是客(duyuzhiwriting)

  《南史(全六册)》读后感(五):乱曰南史•顾欢传又名一场别开生面的佛道辩论赛

  话说魏晋南北朝时,万恶的封建统治阶级已经意识到单靠高压政策不足以保障自己的政权,万一再搞出个类似黄巾军的恐怖组织,抑或刘关张这样的基佬在野党,岂不是掉得大。于是进口宗教以愚化百姓的方案应孕而生。在引进何种宗教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后来老板一拍板说:就是佛教了,和谐!于是佛头浩浩荡荡地挺进了中原。但是当时中原道家文化盛行,文化人自由散漫惯了,对佛教极不买帐。南朝时还出了个叫顾欢的人,大举释道斗争的旗帜,还将佛教的“结跏趺坐”讥讽为“狐蹲狗踞”,大有一种想把牢底坐穿的精神,相当讨人嫌。顾欢何许人也,顾欢就是语文课本中把邻居家墙壁凿穿,偷电读书的那个小卵子。(东汉的匡衡拿着一小喇叭对着我狂喊:“搞错了喂伙孑,偷电的是老子,在麦田里写《雀雀赋》的小卵子才是顾欢!”)既然上了人教版语文教材,顾欢当然是个公众人物。对公众人物,统治阶级自然不敢随便下手,于是心中总有口恶气难出。“总有一天,我要找人钉死那个小卵子,叫他走到路上的时候跟老子小心点!”统治阶级面对镜头凶神恶煞地如是说。

  好吧,既然旗手暂时不能搞,总得搞个把跟班的出出气吧,不然面子怎么挂得住。于是统治阶级就把目光瞄在了吴兴道士孟景翼的身上。武斗总归有些三教九流,那就文斗吧。后来老板一拍板说:就是辩论赛了,和谐!

  考虑到孟景翼是个江浙人士,有点小才情那也是情理当中的,但是由政府牵头的辩论赛总不至于让自己搞得灰头土脸吧,派谁去辩,怎么去辩,统治阶级内部也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后来老板一拍板说:就是舌战群儒了,比赛地点定在“玄圃”(宫中讲经之处),让竟陵王萧子良主辩,少林十八罗汉当评委,我儿子梁文惠当裁判,和谐!

  孟景翼一开始死活不想去,(我们都晓得道士很懒的嘛,自由主义就是这么的腐朽,这么的不上道)但一听说比赛地点定在“玄圃”,(女子阴道的古代古称,也就是指阴阜或阴道前庭。)心中窃喜,“哦插那,想不到阿拉娘娘腔的戆卵政府还是有些灵政策的嘛,”于是屁颠屁殿地欣然前往。

  一到玄圃,孟景翼大呼上当,但为时已晚,少林众僧早就摆好阵势,口中念念有词,把门堵得严严实实。萧子良叫吴兴道士孟景翼改信佛教,要他向佛头顶礼膜拜。一想到入了佛门就要过酒肉不得沾、女人不能碰的生活,那简直是件比死还要可怕的事情,孟景翼当然不肯,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般。但一想到武当拳终究不是少林十八铜人阵的对手,口一软便认了输,还极为屈辱地免费获得萧子良派送的佛教入门教材《十地经》。

  回家后,孟景翼心中顿生忧愤之感,挥笔撰文《正一论》,大略曰:“《宝积》云:“佛以一音广说法。”老子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曰“实相”,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於无数,行亦达於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遗,亿善日新,三五四六,随用而施,独立不改,绝学无忧,旷劫诸圣,共遵斯“一”,老、释未始於尝分,迷者分之而未合,亿善篇修,修篇成圣,虽十号千称,终不能尽终不能尽,岂可思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