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授读后感精选
《慢教授》是一本由[加]玛吉·伯格(Maggie Berg) / [加]芭芭拉·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教授》读后感(一):感谢老师的赠送,今天收到书,开心,分享一下,让所有人知道
这是夏冰青教授馈赠我的书。我会认真反复拜读。有想一起讨论书内容的可以发邮件给我。地址,listenmore@outlook.com.夏老师,我给你发邮件了,在学校的你的个人邮箱里,如果有时间,你看一下。 之前我只反复看过两本书。都是非虚构类的。 这是另一本非虚构图书。 本人才疏学浅,没特别想看的书。 和夏老师的聊天,让我体会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这样的感觉。亦师亦友的几个小时的聊天,终生受益。 感慨万千。
《慢教授》读后感(二):准备改变性格中的10%
作为设计师,也有同感,甲方为了更快的推进项目,往往将设计时间压缩到了极限,这就导致了设计师不得不用之前的许多东西进行拼凑(即所谓的套路,套路意味着缺乏创新),亦或是找大量的参考,东取一点,西拿一些,争取尽快的能拼凑出一个方案。这个过程中,设计师的内心是挣扎的,无奈的。谁不希望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充分理解项目的各种因素以及痛点,然后针对这些提出具备创新性的方案作为回应。但面对甲方的deadline,往往表现出的是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方案,甲方和设计方可能都不是太满意,但苦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推敲与琢磨,所以,只能先交差了再说。先抛出去一个想法,看看甲方的回应。所以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在面对那种时间非常紧迫的项目的时候,常常安慰自己说,先完成,再完善,再完美,这种心境也实属无奈。
《慢教授》读后感(三):学术需要慢下来
我们花时间去申请做研究的项目资金,却没有时间真正做研究;
我们花时间做汇报,论证某课程的效果符合指导意见的要求,却没有时间思考这门课下一年度应该怎么教;
我们花时间在各种委员会内听取汇报,有多少项目申请获得成功,又有多少课程结果达到满意标准,却没有时间与同事交流,交换意见;
我们花时间发表了一堆论文,却没有想想它们对学术到底有多少贡献;
……
现如今的环境和体制使得大家脚步匆匆,而这本书的出版恰如其时,不仅是教授,所有人都应该慢下来。
时间不停,步履慢慢。
《慢教授》读后感(四):对大学公司化下的反思和回应
在豆瓣写的第一篇书评,内心既期待又茫然,但更多的是兴奋。
首先谈一下这本书读来的整体感受:
其中一位作者已经95岁高龄,应该说也是曾经沧海了吧,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引用和个人工作生活中的提炼。并且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完成的一本教育哲学的反思和呼声。行文逻辑严谨、科学其富有人文气息。语言纵横捭阖颇有大家风范。主旨鲜明,深刻富有哲学内涵。
全文主要围绕着:时间管理、教学实践、科研理解、社群关系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在前言部分,作者交代了写作本书的出发点和动机,基于一份调查报告,学界普遍正遭受着巨大的压力,而这样的压力进而又对健康、教学、科研以及社群关系等诸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对学术体制发起反思,作者将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大学的公司化。并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和建议,发起慢教授宣言,唤醒并最终惠及受众,培养出情感和智识上的韧性,有能力保持“心平气和”。不被当下大学越发讲求效率的洪流中裹挟。
首先第一章的时间管理,2001年麻省理工的一项关于大学教员的调查显示:大学教员群体中有高达78%的受访者认为时间不够用,而作为对照,公司CEO的数据只有55%。对此作者首先分析了大量管理时间管理的著作,但作者无一不是持否定态度,因为它们都是在现有语境下的被动“积极”应对,而忽视了知识工作(科研、学习)等是完全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模式的,同样的,也应由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衡量。也就是要敢于大胆对当下对知识生产力模式的质疑。所以,归根到底,时间管理的解决途径应该是一项思维方式的转变,而非技术层面的提升。研究表明,只有做到“不被时间所管理”也就是一种全神贯注的体验,类似中国传统文化中“入定”的概念,用作者的话就是这样的一种慢文化下,才能做到超越时间,开启智识上的创造力,那么具体实践环节,作者也给出了五点建议,分别是:
不能总是被虚拟空间操纵而碎片化;对日程做减法运算,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日常体验“入定”状态;日常放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
教学实践章节作者首先肯定了“愉悦”才是评价学习成果的最重要指标这一概念,而且也是抵抗大学公司化的危害,另一方面引证说明了智识是依存于语境和情感的,而学生积极的情感又是可以拓展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力的,接着作者又引述说明了现实授课在情感层面的显著作用,那么最终抛出了享受教学这一观点,它可以带来积极情感,接着又对享受教学的程度进行了定性分析,然而现实传统的教学又被认为是严肃的,所以,首先要停止超负荷的工作,最后,作者对教学实施工程中做了慢动作剖解。从进入班级时、上课时、为课堂做准备以及评分四个环节展开。
在科研层面,作者批判了以效率至上的功利主义的公司化大学,这样只会将学者变为不能独立思考,没有批判精神,对他人不能感同身受的机器和僵尸,我们要抛弃“新发现、技术转移、知识经济、立项拨款、前沿研究、效率以及问责”等公司化的大学语境,对于科研成果要像射精一样不能单纯追求速率,懂得“等”的艺术,要知道写作的过程并非都是坦途,对于产出要有“少即是多”的概念,但在价值上要推崇厚重和复杂等。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社群关系,通过前部分的叙述,作者已经说明了智识存在的基础,那同样的,老师智识的开发同样遵循着这样的原则,而现有的大学已不具备智性生活的基础,因为大家都太忙了,再加上网络时代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失去了基本的期待,现实的交谈也被工具化了,同事之间要么是资源要么是前行路上的障碍,院系的走廊常常空空荡荡,人们的讨论也都搬到了网上,因此普遍有孤独感,缺乏社会支持,然而社会支持不仅对智识的开发同样也对健康却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打造出一种“聚拢的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民国时的文化繁荣都是思想交流碰撞后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时代我们学人更应该对起进行反思,不要被划分为一个个的孤岛,只知追求效率的机器,更应该做的是反思和深度的观察我们的社会,更多的进行智识知识生产,有原创价值的产出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了。
《慢教授》读后感(五):【摘记】
(加)玛吉·伯格、(加)芭芭拉·西伯著,田雷译,《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人文学科,慢以致远。不太认可那种事无巨细的个人时间管理(似乎是一种精致的“自欺”,客观上与“内卷化”有着合谋关系),有个大致的短期和长期规划就可以了。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以时间成本/所得回报来精确衡量的,比如在阅读、写作、思考、交流中会用掉大量短期内无法即时获得回报的时间。对学术研究而言,这种无为状态下的时间“浪费”是必要的。
·保持专注力和行动力非常重要。越来越觉得,写作所要求的耐心和有点像以前学西画。
前言(斯蒂芬·科林尼)
II 学者作为一个行当,应当在彼此之间有更多交流,说一说我们究竟是如何安排我们的时间的,不回避在此过程中所遭遇的焦虑、迷失和失败,同时要少一些自我推销,不要把自己打扮成总能超额完成任务的写作机器,也就是大多数评价体制所意在奖励的那种学者。
II 写作,毋宁多一些,发表,不如少一点。……在人文学科,一般而言,我们是通过写作来思考的——或者不妨说,通过努力写出来,我们发现并不真切地知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同样,重—写,也主要不是打磨文辞,精益求精,而是要让思考变得更清晰一些,更准确一些。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
IV 一旦商业咨询的那套把戏被没头脑地强加给学界,就会掏空当前的学术,只余自说自话。这是一种令人厌倦的自我割据,其模式完美地复制了新自由主义的经纪人模型,即在一个竞争永不休止的场景内,无休止地追求个人优势的最大化。
IV 效率模式并未有助于催生新的或有意义的思考。新思想的出现,往往要经历那些在沉闷中无所作为的阶段,至少从表面看上去的无所作为。
引言
11 作为大学老师,我们享受着大多数劳动者所无法获得的特权:终身教职制度提供了工作保障;工作时间灵活有弹性,学术年度也有自身的节奏变更;有机会去思考、创造,并且将我们的热情传递给他人。
12 过去二十年间,我们学者的工作一直在变化,合同聘期的职位越来越多,课堂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获得了更多地运用,文书任务下放给教员群体,以及向管理主义转轨——上述这些,都是大学公司化的组成部分。
17 学者的十大压力之源。
19 在当前的学术气质中,“卓越”,已经成为某种“停不下来”的理念,“标准必须永远‘步步高’。指标之所以要存在,就是为了被超越”。
23 慢教授,根据目的来安排行动,他们把时间花在深思、反思和对话上,培养出情感和智识上的韧性,也如科林尼所言,有能力保持“心平气和”。
第一章 不被时间所管理(无所不在的时间紧张)
36 学术工作就其本质而言是永无止境的;虽说工作时间的灵活是学者的一项“特权”,但摇身一变,弹性也可以转化为每时每刻都在工作,或者是自认为学者应该没休息。
42 若是如罗伯特·博伊斯所言,我们当下的文化以“展示忙碌”为美,那么我们在此提议一种反向的文化,即一种“慢文化”,它以平衡为美,且敢于质疑生产力的追求。
45 “完美主义者的比较”,比来比去,“总是有毛病的”。这是因为我们在任何比较中,总是会落在失败的那一端——因为作为一名完美主义者,之所以要做比较,目的并不是要得出有意义的见解,而是希望借此再来一记闷棍,敲打你自己的脑袋,迫使你自己能追去更高的生产力。
49 时间永远都不够用,这种感觉制造出恐慌,一种狂热的感觉在蔓延,认为自己总是落在人后。……真正的时间问题,在于不断加码的工作负担、不断加速的工作节奏,以及弥散在公司化大学中的工具主义。
51 我们不能每时每刻向你们解释,我们的科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原因很简单,就连我们自己目前也并不知道。科学,需要时间——给我们一些时间,当我们思考时。
55-59 1.下线(从互联网),保持长时段专注;2.少做点,保持高质量;3.经常体验不被时间所管理的时光;4.需要有无为的时间段,劳逸结合;5.停止对时间的无休止争论,别传递焦虑。
第二章 教学与愉悦 (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维度;个体身处群体内思考的优势)
第三章 研究与理解(大学公司化对学术的破坏)
104 “时间病”(time sickness),这种病,就是“一种强迫性的信念,‘时间在一分一秒流失,时间从来都不够用’”。如前所述,这种状况在学者群体中非常普遍,而大学的公司化又进一步推波助澜。
105 “学术资本主义”、“科研资本主义”。
107 大多数人文学者在开展他们的研究时,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这远超其他任何形式的资源。
110 所谓慢下来,就是要去沉思、贯通、磨砺和复杂的意义。它要为之正名的,是让研究需要多少时间就用多少时间,自然而然地开花结果,让研究者能够抵制催熟的加速压力。它要为之正名的,是把学术工作当作一种共同的追求,而不是一场竞争。它要为之正名的,还有定期的休息;这种理念认为,科研运作并非如同一台机器;研究有它自身的节奏,其中就包括暂停稍息,也要经历一些看似没什么生产力的阶段。
112 进言之,像机器一样工作,就不太可能产生对他人的同情。
122 研究生阶段既要面对经费的稀缺,还要承受工作前景渺茫的煎熬,故而这个群体尤其脆弱,特别容易成为速度文化的俘虏,与此同时,他们所面临的学者职业化的期待压力,却在与日俱增。
125 生活在这种时代,我们就必须要记住,要从价值上推崇厚重、复杂以及对快消耗的抵制。
126 我们需要花时间,读一些并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读书无法轻易量化,但不能因此认为读书无价值。
第四章 同事与社群(大学公司化之后同事关系的流失)
142 雪莉·特克尔的著作《在一起孤独》就很好地概括了这一观念:“由网络连接着,我们是在一起的,但是,我们相互之间对彼此的期待已经降到了微乎其微,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了彻底的孤独。而且,现在还出现了一种风险,那就是我们开始将其他人视为按需接触的物件——而且只是为了我们认为能为我所用、给人安慰或者提供消遣的那些部分。”
150 艾德里安·富兰克林,社交媒体之运用和社会孤独之间存在着关联。“‘网络’代表着一种矩阵,它既在连接,同时也在去连接;若是没有‘连接’和‘去连接’这两种活动在同一时间被启动,网络是不可想象的。”在网络上之中,“连接”总是同时隐含着“去连接”,所以我们放弃了社会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寻求某种隶属,它们可以“经要求而加入,也能任意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