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读后感精选

2021-02-01 01:2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读后感精选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是一本由慕容素衣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020-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读后感(一):与跳蚤和蝙蝠为伍,《当时明月在》,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林徽因

  

最早知道林徽因,源于上学时读到她那首著名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感动了千万人的那句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同样也深深地感动了我。她留下的那些绝世的照片,也让任何一个女孩心生羡慕,感叹上天怎么会如此偏心,把所有女孩渴望的一切都馈赠给了她。 直到最近这几天读了慕容素衣的《当时明月在》,才明白,她之所以能获得上天的眷顾,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善于交际,更是因为她的成就。她是中国建筑领域的开拓者,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事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是这些让她名满至今。 作为一个出身于高级官僚家庭、诗书礼仪之家的娇贵小姐,林徽因一生坚守初心,执着于在当时还不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建筑事业,最终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 在书中,慕容素衣用平实的笔调,详实叙述和评价了林徽因的一生,让我们对这位民国女神有了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一、 为爱执着,“迂回战术”终圆梦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考察,租住的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伶俐俊俏的林徽因非常得女房东的青睐,经常帮女房东描图,一来二去,林徽因也爱上了建筑,并把它定位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在那时的中国,建筑连个概念都不是,在人们心中,不管多么出色的建筑师就是个匠人,永远上不了高台面。稍微富裕一点家庭的男孩都不干这个,更别说女孩子了。但是,执着的林徽因勇敢地面对挑战,选择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并且对自己的选择热爱了一生,付出了一生。 1924年,20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她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因为这所大学里有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建筑系。 然而,到了宾大,林徽因才知道建筑系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招收男学生,不招收女孩,因为建筑专业需要测绘到深夜,女孩不安全。 面对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对建筑满腔热爱的林徽因没有退却,她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先入宾大美术系,然后兼修建筑系的课程。 就这样,在进入宾大两年后,林徽因成功转系,还成为了建筑系的助教。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坚持,问题总会解决。 在建筑系,她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她的作业分数最高,导师夸她的作业“无懈可击。” 从宾大学成归来,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放弃了清华大学的优越条件,决定去草创不久的东北大学,因为那里刚刚成立了建筑系,夫妇俩一个当系主任,一个当教授,挑起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重任。 牛根生说:“如果你有行动力,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有创造力,你就会卓越;如果你有影响力,你就会有成就。” 这话是对林徽因一生的总结,她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目标,从选择大学到选择工作,从成功到卓越,一直在努力行动。 二、 事必躬亲,考察路上践行人 中国古代的建筑富丽堂皇,但是那些绝艺历来只是口口相传,落在纸面上的少之又少。 在破译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时,里面的专业建筑术语根本就没人能懂,林徽因梁思成不得不向当时的泥瓦匠、木匠、石匠、油漆匠、裱糊匠等一一请教。那个年代,这些人虽有手艺,却都是让人看不起的匠人。 林徽因夫妇不管这些,放下身段,尊重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懂得建筑技术的内行。一位年轻的匠人甚至记得,林徽因亲切的让他称呼自己为“姑”。 真正的艺术家,眼里只有艺术,而艺术是没有贵贱之分的。 同样,要做一个真正的建筑学家,就离不开对古建筑的研究,而要研究这些,就离不开对它们的考察测绘。 以林徽因的性格,是事必躬亲的。 从1932到1937年5年间,林徽因夫妇和队员们走过137个县市,考察古建筑1823座,其中详细测绘的建筑就有206组。 林徽因是考察队员中唯一的女性,她爬上爬下,飞檐走壁,甚至是怀孕时也没有停下。 他的同事莫宗江说: “林先生看上去那么弱不禁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上去的地方,她就能上的去。” 对事业的热爱,让她表面柔弱,内心坚韧刚强。 1934年,赴蓟县考察独乐寺,条件更是异常艰苦简陋,林徽因不顾自己有孕在身,硬是毅然前往。 她后来在信里写到: ”每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总是在早八晚六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热得吃不下饭,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诗书之家的娇小姐,何曾见过跳蚤?更不用说忍受它们的狂叮乱咬了。 而在五台山的考察更令人毛骨悚然:“阁楼里住着上万只蝙蝠,在脊檩周围,像是涂了一层鱼子酱”,所站的天花板上面,一层厚厚的泥土,到处散布着蝙蝠的尸体。在黑暗和恶臭中,她和队员连续测量,绘图和拍照数小时,出来时,发现背包里有数百只臭虫。” 华特贝基霍说:“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她们更加坚强”。 林徽因正是一个这样的人,对事业的热爱,使她愈发坚强,柔弱优雅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坚韧硬朗的心。 了解了这些,羡慕她绝世容颜和聪慧的同时,我更加钦佩她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她名满天下,被尊为民国女神,当之无愧! 三、夕阳更红,国徽碑纹凝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接到了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作,那时的她病体难支,已经无法去清华上班,只能在家里工作。 她的女儿梁再冰是这样写的: “1950年6月,我家客厅好像变成了建筑系的国徽设计工作间,沙发和桌椅上到处摆满了金红俩色的国徽图案,妈妈全神贯注地工作,完全忘记了她是一位病人”。 国徽的设计历时一年,为了设计出满意的图案,林徽因四易其稿,提出了许多新的构思。 林徽因梁思成带病坚持工作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庄严典雅的国徽里面,蕴藏着一位女设计者的汗水和心血。 国徽设计完成后,清华大学又接下了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任务,这时的林徽因重病在床,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组织上只好给他配备了一名助手。 这名助手回忆: “林先生完全靠记忆列出了一个书目,令我去图书馆借来,从中指出了几个不同时代的碑边图案,随即讲解不同的风格特征。 她的学识,她的激情,她的幽默深深打动了助手。 林徽因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为了设计出更完美的图案,她画了数百张不同风格的草图,对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描画几十甚至上百次。 被肺病折磨了大半生的她,一丝不苟地描画着,伴随着她的还有一个个咳喘的不眠之夜。 对古建筑的挚爱,也让她念念不忘对北京旧城的保护。当北京旧城被拆除时,她不惜当面指着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的鼻子斥责: “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是个假古董”。 李健吾曾经说,热情是林徽因的生命,她对事业的投入,让她一直在燃烧自己,那就是执着。她执着的样子,人们永远记得。 美貌逝去,气质永存。 这本《当时明月在》,让我认识到了另一个林徽因:娇小伶俐的富家小姐,折服了成千上万的时代青年,真正让她活到现在的,是那个执着于信念、对工作尽善尽美的林先生。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读后感(二):才华横溢又美貌过人,真实的林徽因,比她的传闻更精彩

  

说起民国女子,一定会提林徽因。

她才华横溢又一生淡泊,俘获了万千少女的心,她的一生成为中国女性理想的人生模版。

然而,对于林徽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女神,是建筑师,有的人说她作,说她是绿茶。

真实的林徽因,到底是怎样的呢?

慕容素衣被称为是最了解民国女子的作家,在她的《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这本书中,她从亲情、爱情、友情等方面,为你缓缓道来一个竭尽全力生活,潇洒自如去爱,专注如一为建筑业奉献一生的林徽因。

她不是矫情造作的绿茶,而是真正的人间四月天。

才情过人的背后,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林徽因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有名的才子。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林徽因得到了国学的启蒙。

后来直接上了女子中学接受了英国贵族式的教育,培养了良好的举止和谈吐。

之后,跟随父亲前往欧洲访问考察的时期,她开阔了更大的视野与认知,更是为之后的建筑事业,埋下了一颗萌芽的种子。

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她经常一个人呆着。

这个时候,她和建筑师女房东经常一起外出,学到了很多建筑的知识。也是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人徐志摩。

有人说,林徽因是幸运的,可以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学习中外知识,跟随父亲增长阅历。

然而,林徽因的童年并不幸福。

因为父母并不相爱,她的童年是在父亲对母亲的冷落以及母亲对父亲的数落中度过的。

林徽因在童年就早早学会了如何小心翼翼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着去安慰母亲,去体贴父亲,与家里的姐弟都相处的很融洽。

正是因为这份懂事,父亲对她宠爱有加,从小都非常注重对她的学识的增长与视野的开阔,才能有“养女当如林徽因”这样才情过人的女子。

这份才情也让她在爱情里,魅力十足。

最好的爱情是执手一生,共同成长

有人说,林徽因是三个男人成就的女神。

诗人徐志摩为她疯狂,建筑学家梁思成宠爱她一生,哲学家金岳霖一生未娶,心中只有她一个人。

在爱情里,林徽因是一个分寸感很强的人。因此,她在两性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恋人和朋友之外的关系。

在面对相见恨晚、无话不说的徐志摩,对她疯狂表达爱意,甚至要为她离婚的时候,她理性、克制,拒绝了徐志摩。

而金岳霖,是她和梁思成共同的好友,知己,两人吵架,也是金岳霖从中做“仲裁”。

后来有人请金先生为《林徽因文集》写一段话,金岳霖想了半天,一字一顿说:

“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而那个与她执手一生的人梁思成,才是最适合她的人。两人一起携手共眺远方,一路成长。

两人虽然因为父母的撮合走在一起,但双方父母并不干涉,两人依然是自由恋爱。

一个活泼,一个沉稳,但骨子里都是一类人,有献身于事业的热忱和醉心于艺术的气质。

梁思成被林徽因的天真洒脱吸引,而林徽因选择梁思成,也离不开他本身的魅力和对她的迁就宠爱。

林徽因会因为和梁思成的约会,精心打扮;而梁思成会陪林徽因她喜欢做的事情。

在他们的身上,有婚姻最美好的样子,互相迁就,彼此包容。

两人在乱世中,不离不弃,一路扶持。

面对爱情时,我们往往会丧失理性而放纵我们的感性。

在爱情与婚姻上,林徽因懂得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而面对不适合自己的,懂得分寸,会果断拒绝。

这才是,一个女人,在爱情里最好的样子。

后来,两人在共同喜爱的建筑业上,大放异彩,成为了建筑史上的双子星。

毕生追求的建筑事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说:

“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她的一生奉献给了建筑。

在英国的时候,林徽因经常跟建筑师女房东出去写生,在那时她了解建筑的一些知识,也确定了建筑就是她想要的事业。

虽然在建筑这块,世人更多的是知道梁思成。然而在建筑这块,可以说,是林徽因开启了梁思成的建筑人生,并成为了他事业的同路人。

两人一起相伴27年,到宾大建筑系留学,回国后一起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后来又一起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他们曾一起走过了190个县,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在考察路上,条件非常艰苦,居无定所,哪怕有孕在身,她也没有放弃。

当时很多国宝级的古建筑,正是因为他们的考察,才引起了关注与保护。

在探索中国建筑的路上,林徽因一直与梁思成同行。

在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的时候,林徽因在一旁查阅各种资料典籍,为书稿做补充、润色。

这一路,都可以看出林徽因对建筑事业的专注和坚持。

梁思成曾在书籍的前言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她的合作与灵感的启发,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后来,在林徽因病逝后,梁思成在她的墓碑上,设计了一圈她喜欢的卷草纹饰,墓碑上“建筑师林徽因之墓”这八个字,足以可见,他懂她,懂她这一生中最认同的身份与最爱的事业。

一生,活得充盈

林徽因的一生,都在竭尽全力的过。

尽管童年不幸,但她努力挣脱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活成自己。

半生都在颠肺流离,面对困境,她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

爱情里理性,懂分寸,与携手一生的人,共同面对,相互支持。

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事业,可以排除一切困难,执着坚持,力求做到最好。

面对后来人对她生活与为人的误解,我想她也是不在乎的。

因为,在这段并不长的人生里,她都活得足够明朗、洒脱、向上。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读后感(三):林徽因:16岁立志学建筑,44岁设计国徽,我的人生你并不懂

  

提到民国才女林徽因,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与她有情感纠葛的三位男性:诗人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建筑学家梁思成守护了她一辈子,哲学家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人们都认为林徽因是三个男人成就的女神。

真是这样吗?文化名人于丹认为:一个女子之所以能被世人称作才女,她一定有独立的人格,她能用自己的人格和才华书写自己的历史,而不是因为她周围有什么样的男人。林徽因之所以著名,不是因为徐志摩和金岳霖,而是因为她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建筑家。

林徽因是一个传奇,她留给后人一个充满争议的背影。林徽因去世几十年,她的八卦仍未停息。林徽因是绿茶吗?她是不是三个男人成全的女神?林徽因是如何成为“妇女公敌”的?

擅长写民国人物的作家慕容素衣在她的新书《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中对这些争议一一作了解释。她为我们书写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林徽因。

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曾评论:林徽因是一个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的女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不一样的林徽因。

少年壮志当拿云

林徽因虽然是女孩,但常被别人称作林家的女公子。

父亲林长民一直偏爱这个长女。林徽因16岁时,林长民因政坛失意,有机会去欧洲远游,两房妻子他一个没带,只带了林徽因。

出发前,他担心林徽因不明白此行带她的目的,特地写信告诉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报。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变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可见,林长民对林徽因有很高的期许,他从来不打算把女儿培养成才貌双全的社交名媛,并以此为资本嫁个好人家。 他期望女儿成为一个能改变社会的人。

林徽因不负父亲的期望,一年半的欧洲游历让她找到了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建筑。

欧洲之行结束得有点仓促,因为诗人、有妇之夫徐志摩出现并爱上了林徽因。林徽因经历了爱情的炽热之后,恢复冷静,她意识到:“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漩涡,引起亲友的误解与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与力量。”于是,她慧剑斩情丝,与父亲提前回国。

欧洲游学结束之后,在爸爸们的推动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正式交往。之后,他们一起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

林徽因之所以选择建筑,是因为建筑是包括艺术与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学科。然而,她求学的道路并不顺利,宾大建筑专业不招收女生,理由很奇葩: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绘图到深夜,女生如果没有人陪伴会不安全。为此,林徽因只能进宾大美术系就读。

但是,林徽因是一个执着的女孩,她认定的事情,绝不会轻易妥协。于是,她采取“迂回战术”,在美术系就读,兼修建筑系课程。进入宾大两年后,她不仅成功转系,还成为建筑系的助教。

在美国求学时,林徽因意识到:中国没有自己的建筑师,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于是,她和梁思成当时就立志要通过一己之力推动中国建筑的发展,保留传统的,兼顾引进西方的。

美国当地的《蒙大拿报》曾发表了对林徽因的报道,标题是“中国女孩致力拯救祖国艺术”,报道中,林徽因说:“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东西方集合的真实讯息。我们必须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然后运用这些原理做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

对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来说,爱情从来都不是她的世界中心,抱负与学业才是。

投身建筑终不悔

林徽因梁思成回国后,开始着手梳理中国的建筑史,用行动兑现大学时许下的诺言。

当时,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建筑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每个朝代的古建筑有何特点,弄不清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更没有保护和修复的理念。

加之有日本建筑学者断言:中国境内已没有唐代以前的古建筑,要研究唐代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

这使得弄清中国建筑史这件事更为迫切,林徽因和梁思成心里憋着一股劲。

厘清中国建筑史,到底要从哪里开始?林徽因夫妇决定先从实地考察古建筑开始。

这项工作异常艰辛。她与同伴们挤公交、坐驴车、踩烂泥,住肮脏的小店,睡爬满跳蚤与臭虫的床铺。没有勘察工具,她穿着旗袍爬梁上柱,但凡男子在考察测 绘时能做的事,她都能做。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以及营造学社成员们一起走过了137个县市,共考察古建殿堂房舍1823座,完成了测绘图稿1898张。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一个出身名门,优雅美丽的女子,能忍受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与跳蚤相伴的日子,除了热爱还能有什么?

在古建筑调查的过程中,林徽因独特的女性视角发挥了特别的作用。

因为细致、敏锐,她发现了五台山佛光寺梁下的题记和经幢上“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文句,从而确定了佛光寺的建造年代: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这一发现,破除了日本建筑学者的傲慢与偏见。

其实,古建筑调查工作并没有将林徽因的艺术才能全部发挥出来,因为它只是发现,而不是创造。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的才华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林徽因受邀作为专家设计国徽图案。接下设计国徽的重任时,她已经病得很重,无法去清华上班,只能在家里设计。国徽设计中许多新的构思都是由她首先提出,比如“国徽”和“商标”是有区别的,如果用色太多,会显得艳俗。正是在她的启发下,国徽设计组决定只使用金色与红色。

最终,林徽因代表的清华大学营建系提交的设计图稿当选。国徽设计使得林徽因的事业抵达巅峰,林徽因第一次不以梁思成太太,而以独立的自己成为清华大学正式受聘的教授。

之后,林徽因又被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委员,参与纪念碑的设计。

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中,曾这样自我评价:我是个兴奋型选手,我能够突发灵感、创意无限,但不是一个能用功慢慢修炼的人。设计工作恰恰运用了她的优势,规避了她的劣势。

林徽因的一生一直在做一件事:热爱自己的专业,无限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绽放。她的主业是建筑,副业有诗歌、小说。无论做什么,要做就做最好。

一身诗意千寻瀑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说:只有一次的人生,拿出干劲来啊!

林徽因一生短暂,只活到51岁,但是作为女人,她活得很用力。在事业上,她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获得认可。在生活上,她也从来不苟且,努力活出趣味。

林徽因很爱美,她容貌秀丽而且擅长打扮,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在意。梁思成说她面容、发饰和衣袜,哪处都不会草率,一定要整理得整整齐齐、体体面面才能下楼见人。

林徽因懂得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骑马时穿骑马装,讲学时穿西装、大衣,写起诗来特意换上一袭白绸睡袍,平时居家休息也会适当打扮。她个头不高,但她特别懂得扬长避短,即使在香山养病期间,偶尔下山都会穿高跟鞋。哪怕是和梁思诚走南闯北,做田野调查,她身上穿的仍然是旗袍。

也许你会困惑这样刻意地装扮自己累不累?而对林徽因来说,生活需要认真对待。正是这点讲究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也许你认为林徽因出生世家,家务有保姆,琐事不用她操心,才能让她保持爱美的天性,脱离凡俗的生活。

其实,战火、疾病、贫穷不时光顾他们。

战争爆发后,林徽因与其他知名的文人学者一样,一路南下,从北平逃往到昆明,数千公里的奔波劳顿,严重损毁了林徽因本就脆弱的身体,途经晃县,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达四十度,整整两周才退烧。

经过战争的洗礼,林徽因一家的财物所剩无几。孩子们的衣服破烂到无法修补,林徽因甚至向好友费慰梅讨要衣服。佣人自然是请不起了,买菜、洗衣、做饭、打扫庭院这些苦活林徽因也要承担起来。

林徽因曾经写信向胡适倾诉:真害怕自己就此做妻生仔的过一生。她生平最害怕的,就是完全堕入那种庸常世俗的生活中。

然而,即便身陷困顿,林徽因也努力寻找生活中的一丝趣味。

物质条件非常匮乏,买不起昂贵的装饰品,她带着孩子们去山上采摘野花摆在桌上,给房间增加一些色彩;开不起茶话会了,她就和朋友们一起躺在草垛上,畅谈文学与理想。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生活在没有诗意的年代,林徽因把自己活成了诗意的女子。

人终其一身都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我要活成什么样?

林徽因早早地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她的一生活得清醒、努力而且精彩。

林徽因真正会爱自己。慕容素衣在《当时明月在》书中说:林徽因的一生是爱智的一生,什么情啊爱啊在她的生命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她毕生都在追求一个日益完美、博学、睿智的自我。

这才是一个女子活在世间最好的状态: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读后感(四):从诗意少女,到国徽设计者,她最好的作品是一生的多姿和丰盛

  

民国才女中林徽因的段位很高,但也并不是高到没有人能与她匹敌。凌叔华、张爱玲、冰心、陆小曼......等等,论家世、才华、风情、名气,任何一个人都不输林徽因。甚至连泰戈尔也曾经这样称赞过凌叔华:她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半个世纪后,在这些人中,只有林徽因成为热度最高的国民女神。可是人们更关注的是她的情爱生活,三个与她有过情感关系的男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也因为与林徽因的关系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好像她是因为这些重量级的男人而成全的女人。

美人如花歌云端。人们凭着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脑补出各种各样他们的感情世界,与真实生活中的他们到底一不一样呢?每个人内心波澜的情感世界实在不足为外人道。

从慕容素衣所写的《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中,我看到,真正的林徽因首先是由自己成全的,她内在自我的生命是丰盛的,作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家,在每一个领域内,她都华光灿灿,精彩无比。她最好的作品是她一生的多姿和丰盛。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是一本比较全面介绍林徽因成长经历的传记作品。作者慕容素衣是一位擅长女性传记的作家,尤其擅写民国女子,被读者称为“最懂民国女子”的女作家。她的文章女性气息十分浓厚,有现代职业女性的明快,也有文艺青年的清新,有气质大女人的果敢,也有温柔小女人的慈悲。这样一个女子写林徽因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她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这是一本精致的书,淡紫色的书衣,紫色代表神秘、热情、浪漫以及端庄幽雅。书的翻口印着一句诗:“万古人间四月天”,下方是淡雅的玉兰花,玉兰的花语是:洁白无瑕满枝头,淡淡幽香徐自来。这份精致就像作者的名字——慕容素衣,也像这本书的主人公——林徽因。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去追寻那个年代的明月下,照耀着的这位奇女子吧。

01 一身诗意千寻瀑

林徽因的一生都在追求诗意,从少女时期的诗与意,到诗意的生活,直至诗意的信仰。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只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这是林徽因据说写的最好的诗《莲灯》的一部分,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在两年前因飞机失事而逝去的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位天才,在中国的新诗文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24岁前的徐志摩,从来没有写过一句诗。

在伦敦,24岁的徐志摩遇见了16岁的林徽因,他们相谈甚欢,雪莱、济慈、拜伦是他们谈话中的常客。徐志摩用一个文学青年炙热、滚烫的情感深深爱上了林徽因。然而,当时的林徽因对他的感情仅仅是朋友之上、恋爱未满,因无法承受这份热烈而逃离了伦敦。

失恋是最能成就一个诗人的,更何况是一个天赋极高的诗人,失恋的徐志摩成为了诗人徐志摩。后来,徐志摩回到国内,创办《新月》杂志,并极力鼓动林徽因写诗,把林徽因的诗刊登在杂志上。

引领林徽因进入一个诗意世界的人是徐志摩,而成就徐志摩成为一个诗人的又是林徽因,他们互相引领,互相成就。单凭这一点,如果只把他们的关系看做情感纠葛,未免狭隘。人世间有无数纠结的情感,只有他们造就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在晚年,因为工作、生活、生病等诸多原因,林徽因渐渐不写诗了以后,也依然保有一种“诗意的信仰”,那是因为诗“让她的一生至少没有太过堕入凡尘的满足。”但就这一点,她一直感谢并铭记与徐志摩的友谊。

这种“诗意的信仰”让林徽因在凡尘的生活中,也可以随处发现生活的美,无论什么样的境况,都可以让生活充满诗意。她和梁思成去做中国古建筑考察,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走了中国的15个省,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百多处古建筑物。

种种辛苦反而让她乐在其中,即使坐在拥挤不堪的火车上,打扮得像个农妇,她也不改其乐。抗战的时候,他们流亡到昆明、四川,即使林徽因重病缠身,生活困顿,依然以“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而继续致力于学术事业,和爱好文学的朋友们高谈诗歌、文学。

这是中国古代“士”的标准啊,就像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林徽因的骨子里深藏的是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对精神理想的追求,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大勇若愚,这是儒者所推崇的至高境界,也是一种“诗意的信仰”的体现。

林徽因在卧病的一年间,她曾经做过这么多事:创办清华建筑系,参与国徽设计,革新景泰蓝工艺,护卫城墙牌楼,讲授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论文,编专著、发文章,翻译苏联专著,甚至还想研究《诗经》和《楚辞》的语言问题。

林徽因的一生,所追求的,是一个日益完美、博学、睿智的自我,她要的是那种精神满足后的愉悦。就像她的诗中所写: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02 万古人间四月天

世上真的是有才貌双全这回事的。网红papi酱自称“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我还是非常认可的,这个称号放在林徽因身上,我觉得应该更加贴切。但是,在人间,美貌与才华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的种种,快乐与烦恼,幸福与忧伤才是真实的生活。

文学评论家,也是林徽因的朋友李健吾这样评论她:“她缺乏妇女幽娴的品德……喜好和人辩论。”描述她:“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这才是生活中一个活色生香的林徽因。

林徽因与同性关系总不是那么和谐,但异性缘很好,首先体现在和父母的关系上。她是父亲林长民最喜欢的女儿,也是公爹梁启超最看重的儿媳。林长民从小就开始刻意培养这个女儿,家里有事情他总是会叮嘱这个女儿。他去欧洲游历,两房妻子都不带,独独带着这个女儿。她不仅将女儿视作自己的衣钵传人,还寄托了让女儿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公爹梁启超更是分外喜爱她。她的父亲林长民去世后,梁启超给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写信说,从此以后,他又多了一个女儿,并慷慨资助,让她完成了学业。还常常写信嘱咐梁思成要照顾好林徽因,事无巨细地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寄去了古书《营造法式》,开启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的浓厚兴趣。

两个爸爸对她的爱,并不能抵消在两个妈妈那里受到的伤害。林徽因的妈妈是个旧式女子,把她在婚姻中受到的伤害,全部给了她唯一的女儿,林徽因常常抱怨她和妈妈的关系。婆婆也因为看不惯她的新式做派而不喜欢她,如果不是梁启超的坚持,她和梁思成的婚姻可能还要经受更多的磨难。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一半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在他们相处的日常中也不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那种,他们非常相爱,他们也常常争吵。《当时明月在》中所描述的“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婚姻,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完美的爱情和婚姻。

他们常常争吵,一个浪漫的文艺女,一个严谨的工科男,“互怼”是他们的日常。有时候这种争吵也会升级,有一次两人大吵了一架,然后梁思成又去外地出差了,她痛苦地不能入眠,给沈从文写信说,梁思成是“那个苦的让她想去死的人”。但她认为夫妻争吵是因为彼此有爱,彼此在乎对方,如果没有感觉了,自然不会在乎对方。

他们也非常相爱,在他们还没有结婚的时候,梁思成遇到了严重的车祸,林徽因不避他人的眼光,在医院照料梁思成。在昆明的时候,林徽因因病不能和梁思成一起出去工作,每次梁思成回来,她都会去村头迎接他,并在众人的围观下,当众就拥吻在一起。

在建筑这条路上,林徽因是先行者,是她引领梁思成走上了建筑这条路,开启了他的建筑人生。在梁思成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林徽因充满诗意的文字,她在病中依然为他做寻找资料,补充修订文字的工作,那是他们共同的事业。有人评论说,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著作的文字仿佛也就此灰沉黯淡,再无动人的才气。

美国人查尔斯说:“他们两人是完美的组合——一种气质和技巧的平衡,即使在早年,也能看出两人合为一体,比各自分散所得成果要大得多——一种罕有的奇迹一般的配合。”他们互为补充,互相成就,一起设计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起为保护北平的古城墙四处奔走。堪称建筑界的神仙眷侣!他们诠释了互补型爱情的最佳状态,一加一大于二。

除了亲情和爱情,林徽因的友情大多是和男性之间,和女性朋友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那么和谐。送冰心老陈醋,和凌淑华争徐志摩的遗作,都是著名的段子。

她唯一最好的女朋友是美国人费慰梅,她们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在后来特定的条件下,有很多年都音信皆无。但费慰梅直到90多岁了,还在为了梁思成的著作奔走。

她们之间的通信除了探讨学问,还有很多琐碎的生活小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林徽因都会和费慰梅絮叨。她常常会告诉费慰梅,想象她会突然拿着一束鲜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听自己说很多无聊的小事。

人间就是这样,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无论亲情、爱情、友情,林徽因都真实地生活在这让她有爱有烦恼的人间,并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多姿和丰盛的模样。

03 是爱、是暖、是希望

柏拉图说:理性是灵魂最高贵的因素。林徽因不同于一般女子之处,就在于她是一个相当理性的人。在她的引领下,近代中国有了一位天才的诗人和一位卓越的建筑家,而她不但成就别人,同时也成就自己,在互相成就中让自己的一方天地和他们比肩。

没有对生活、对人世洋溢的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林徽因是一个情感充沛的人,在她写给沈从文的一封信中,她这样说:“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捡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捡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还是为别人。”

林徽因是这样一个人。在朋友们眼里,她为人相当磊落坦荡,性格急躁,快人快语。她无论如何和一个绯闻的女主角沾不上边,她不娇嗲、不造作、不矫情。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林徽因和陆小曼分别写给胡适的信,陆小曼是娇嗲的,林徽因是直率的。陆小曼自己说,人们对林徽因是敬爱,对她则有爱无敬,她的内心因此而感到失落。

作为一个从小锦衣玉食、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少奶奶,在任何环境下林徽因都在努力地爱人、爱工作、爱生活、爱祖国。抗战期间,日本人要求梁思成为他们工作,为了不当汉奸,他们逃出生活多年的北平,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林徽因学会了做饭、缝补衣服、打扫庭院,自己去打理生活中的琐事。

在林徽因重病期间,有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去国外治病,被他们拒绝了,他们要和多难的祖国在一起。林徽因的早逝与他们没有选择去国外治疗有很大的关系,但尽管如此,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的选择。

有一次,儿子梁从诫回到家中,谈到恶劣的战争局势,林徽因郑重地说:“中国读书人总有一条后路,我们家的后面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被母亲身上展现出来的那种凛然之气震动到了。我想这种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热爱,就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色吧。

拥有十项全能的才干,和如此霁月光风的人格,如果只把她定格到因为三个男人成全的女神,那么她就是活在现世依然没有朋友。

黄碧云曾说,如果有一天我们淹没在人群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获得丰盛。

写在最后:

这本传记是我在众多的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故事中看到的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故事。作者尽可能全方位地搜集林徽因的资料,并努力在这些资料中刨出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来。

林徽因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但她从未改变的就是在任何境况下,都努力、认真,用全部的力气去爱人、爱生活,并从不同的情感中汲取养分,她的生命由此也变得丰盛。

林徽因最好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努力活得丰盛,拥有不慌不忙的理性和更有质感的浪漫。她超过大多数美女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美貌之外,还有一个丰富有趣的灵魂,抵得过岁月的侵蚀。拿起这本书,去感受这个有趣的灵魂吧!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读后感(五):从诗意少女,到国徽的设计者,她最好的作品是一生的多姿和丰盛

  

民国才女中林徽因的段位很高,但也并不是高到没有人能与她匹敌。凌叔华、张爱玲、冰心、陆小曼......等等,论家世、才华、风情、名气,任何一个人都不输林徽因。甚至连泰戈尔也曾经这样称赞过凌叔华:她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半个世纪后,在这些人中,只有林徽因成为热度最高的国民女神。可是人们更关注的是她的情爱生活,三个与她有过情感关系的男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也因为与林徽因的关系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好像她是因为这些重量级的男人而成全的女人。

美人如花歌云端。人们凭着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脑补出各种各样他们的感情世界,与真实生活中的他们到底一不一样呢?每个人内心波澜的情感世界实在不足为外人道。

从慕容素衣所写的《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中,我看到,真正的林徽因首先是由自己成全的,她内在自我的生命是丰盛的,作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家,在每一个领域内,她都华光灿灿,精彩无比。她最好的作品是她一生的多姿和丰盛。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是一本比较全面介绍林徽因成长经历的传记作品。作者慕容素衣是一位擅长女性传记的作家,尤其擅写民国女子,被读者称为“最懂民国女子”的女作家。她的文章女性气息十分浓厚,有现代职业女性的明快,也有文艺青年的清新,有气质大女人的果敢,也有温柔小女人的慈悲。这样一个女子写林徽因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她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这是一本精致的书,淡紫色的书衣,紫色代表神秘、热情、浪漫以及端庄幽雅。书的翻口印着一句诗:“万古人间四月天”,下方是淡雅的玉兰花,玉兰的花语是:洁白无瑕满枝头,淡淡幽香徐自来。这份精致就像作者的名字——慕容素衣,也像这本书的主人公——林徽因。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去追寻那个年代的明月下,照耀着的这位奇女子吧。

01 一身诗意千寻瀑

林徽因的一生都在追求诗意,从少女时期的诗与意,到诗意的生活,直至诗意的信仰。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只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这是林徽因据说写的最好的诗《莲灯》的一部分,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在两年前因飞机失事而逝去的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位天才,在中国的新诗文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24岁前的徐志摩,从来没有写过一句诗。

在伦敦,24岁的徐志摩遇见了16岁的林徽因,他们相谈甚欢,雪莱、济慈、拜伦是他们谈话中的常客。徐志摩用一个文学青年炙热、滚烫的情感深深爱上了林徽因。然而,当时的林徽因对他的感情仅仅是朋友之上、恋爱未满,因无法承受这份热烈而逃离了伦敦。

失恋是最能成就一个诗人的,更何况是一个天赋极高的诗人,失恋的徐志摩成为了诗人徐志摩。后来,徐志摩回到国内,创办《新月》杂志,并极力鼓动林徽因写诗,把林徽因的诗刊登在杂志上。

引领林徽因进入一个诗意世界的人是徐志摩,而成就徐志摩成为一个诗人的又是林徽因,他们互相引领,互相成就。单凭这一点,如果只把他们的关系看做情感纠葛,未免狭隘。人世间有无数纠结的情感,只有他们造就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在晚年,因为工作、生活、生病等诸多原因,林徽因渐渐不写诗了以后,也依然保有一种“诗意的信仰”,那是因为诗“让她的一生至少没有太过堕入凡尘的满足。”单就这一点,她一直感谢并铭记与徐志摩的友谊。

这种“诗意的信仰”让林徽因在凡尘的生活中,也在随处发现生活的美,无论什么样的境况,都可以让生活充满诗意。她和梁思成去做中国古建筑考察,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走了中国的15个省,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百多处古建筑物。

种种辛苦反而让她乐在其中,即使坐在拥挤不堪的火车上,打扮得像个农妇,她也不改其乐。抗战的时候,他们流亡到昆明、四川,即使林徽因重病缠身,生活困顿,依然以“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而继续致力于学术事业,和爱好文学的朋友们高谈诗歌、文学。

这是中国古代“士”的标准啊,就像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林徽因的骨子里深藏的是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对精神理想的追求,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大勇若愚,这是儒者所推崇的至高境界,也是一种“诗意的信仰”的体现。

林徽因在卧病的一年间,她曾经做过这么多事:创办清华建筑系,参与国徽设计,革新景泰蓝工艺,护卫城墙牌楼,讲授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论文,编专著、发文章,翻译苏联专著,甚至还想研究《诗经》和《楚辞》的语言问题。

林徽因的一生,所追求的,是一个日益完美、博学、睿智的自我,她要的是那种精神满足后的愉悦。就像她的诗中所写: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02 万古人间四月天

世上真的是有才貌双全这回事的。网红papi酱自称“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我还是非常认可的,这个称号放在林徽因身上,我觉得应该更加贴切。但是,在人间,美貌与才华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的种种,快乐与烦恼,幸福与忧伤才是真实的生活。

文学评论家,也是林徽因的朋友李健吾这样评论她:“她缺乏妇女幽娴的品德……喜好和人辩论。”描述她:“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这才是生活中一个活色生香的林徽因。

林徽因与同性关系总不是那么和谐,但异性缘很好,首先体现在和父母的关系上。她是父亲林长民最喜欢的女儿,也是公爹梁启超最看重的儿媳。林长民从小就开始刻意培养这个女儿,家里有事情他总是会叮嘱这个女儿。他去欧洲游历,两房妻子都不带,独独带着这个女儿。她不仅将女儿视作自己的衣钵传人,还寄托了让女儿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公爹梁启超更是分外喜爱她。她的父亲林长民去世后,梁启超给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写信说,从此以后,他又多了一个女儿,并慷慨资助,让她完成了学业。还常常写信嘱咐梁思成要照顾好林徽因,事无巨细地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寄去了古书《营造法式》,开启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的浓厚兴趣。

两个爸爸对她的爱,并不能抵消在两个妈妈那里受到的伤害。林徽因的妈妈是个旧式女子,把她在婚姻中受到的伤害,全部给了她唯一的女儿,林徽因常常抱怨她和妈妈的关系。婆婆也因为看不惯她的新式做派而不喜欢她,如果不是梁启超的坚持,她和梁思成的婚姻可能还要经受更多的磨难。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一半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在他们相处的日常中也不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那种,他们非常相爱,他们也常常争吵。《当时明月在》中所描述的“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婚姻,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完美的爱情和婚姻。

他们常常争吵,一个浪漫的文艺女,一个严谨的工科男,“互怼”是他们的日常。有时候这种争吵也会升级,有一次两人大吵了一架,然后梁思成又去外地出差了,她痛苦地不能入眠,给沈从文写信说,梁思成是“那个苦的让她想去死的人”。但她认为夫妻争吵是因为彼此有爱,彼此在乎对方,如果没有感觉了,自然不会在乎对方。

他们也非常相爱,在他们还没有结婚的时候,梁思成遇到了严重的车祸,林徽因不避他人的眼光,在医院照料梁思成。在昆明的时候,林徽因因病不能和梁思成一起出去工作,每次梁思成回来,她都会去村头迎接他,并在众人的围观下,当众就拥吻在一起。

在建筑这条路上,林徽因是先行者,是她引领梁思成走上了建筑这条路,开启了他的建筑人生。在梁思成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林徽因充满诗意的文字,她在病中依然为他做寻找资料,补充修订文字的工作,那是他们共同的事业。有人评论说,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著作的文字仿佛也就此灰沉黯淡,再无动人的才气。

美国人查尔斯说:“他们两人是完美的组合——一种气质和技巧的平衡,即使在早年,也能看出两人合为一体,比各自分散所得成果要大得多——一种罕有的奇迹一般的配合。”他们互为补充,互相成就,一起设计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起为保护北平的古城墙四处奔走。堪称建筑界的神仙眷侣!他们诠释了互补型爱情的最佳状态,一加一大于二。

除了亲情和爱情,林徽因的友情大多是和男性之间,和女性朋友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那么和谐。送冰心老陈醋,和凌淑华争徐志摩的遗作,都是著名的段子。

她唯一最好的女朋友是美国人费慰梅,她们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在后来特定的条件下,有很多年都音信皆无。但费慰梅直到90多岁了,还在为了梁思成的著作奔走。

她们之间的通信除了探讨学问,还有很多琐碎的生活小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林徽因都会和费慰梅絮叨。她常常会告诉费慰梅,想象她会突然拿着一束鲜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听自己说很多无聊的小事。

人间就是这样,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无论亲情、爱情、友情,林徽因都真实地生活在这让她有爱有烦恼的人间,并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多姿和丰盛的模样。

03 是爱、是暖、是希望

柏拉图说:理性是灵魂最高贵的因素。林徽因不同于一般女子之处,就在于她是一个相当理性的人。在她的引领下,近代中国有了一位天才的诗人和一位卓越的建筑家,而她不但成就别人,同时也成就自己,在互相成就中让自己的一方天地和他们比肩。

没有对生活、对人世洋溢的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林徽因是一个情感充沛的人,在她写给沈从文的一封信中,她这样说:“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捡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捡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还是为别人。”

林徽因是这样一个人。在朋友们眼里,她为人相当磊落坦荡,性格急躁,快人快语。她无论如何和一个绯闻的女主角沾不上边,她不娇嗲、不造作、不矫情。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林徽因和陆小曼分别写给胡适的信,陆小曼是娇嗲的,林徽因是直率的。陆小曼自己说,人们对林徽因是敬爱,对她则有爱无敬,她的内心因此而感到失落。

作为一个从小锦衣玉食、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少奶奶,在任何环境下林徽因都在努力地爱人、爱工作、爱生活、爱祖国。抗战期间,日本人要求梁思成为他们工作,为了不当汉奸,他们逃出生活多年的北平,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林徽因学会了做饭、缝补衣服、打扫庭院,自己去打理生活中的琐事。

在林徽因重病期间,有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去国外治病,被他们拒绝了,他们要和多难的祖国在一起。林徽因的早逝与他们没有选择去国外治疗有很大的关系,但尽管如此,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的选择。

有一次,儿子梁从诫回到家中,谈到恶劣的战争局势,林徽因郑重地说:“中国读书人总有一条后路,我们家的后面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被母亲身上展现出来的那种凛然之气震动到了。我想这种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热爱,就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色吧。

拥有十项全能的才干,和如此霁月光风的人格,如果只把她定格到因为三个男人成全的女神,那么她就是活在现世依然没有朋友。黄碧云曾说,如果有一天我们淹没在人群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获得丰盛。

写在最后:

这本传记是我在众多的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故事中看到的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故事。作者尽可能全方位地搜集林徽因的资料,并努力在这些资料中刨出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来。

林徽因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但她从未改变的就是在任何境况下,都努力、认真,用全部的力气去爱人、爱生活,并从不同的情感中汲取养分,她的生命由此也变得丰盛。

林徽因最好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努力活得丰盛,拥有不慌不忙的理性和更有质感的浪漫。她超过大多数美女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美貌之外,还有一个丰富有趣的灵魂,抵得过岁月的侵蚀。拿起这本书,去感受这个有趣的灵魂吧!

我是@清流石蹟读书、写文,相信坚持的力量。感谢支持!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读后感(六):生来公主命,却没有一丝公主病——这样的女人才是真正的金枝玉叶

  

三百多年前曹雪芹说:一个女人如果太过美丽娇俏,太过聪慧灵秀,便会“风流灵巧招人怨”。

从林徽因众多的传闻中,我发现老曹真正是看透了人性。

民国年代的文人都有各自的小圈子,自古便有文人相轻的习惯,那么小圈子之间,难免便会有点这这那那的小矛盾了。

在识字并不那么普遍的年代,文人用手中的一支笔,写一些他人的八卦小故事,自己内心小矫情,登在报纸上,便如现在的朋友圈一样展示开,这百年来让人一直津津乐道。

不管其他小圈子的文人,曾经如何发文讥讽、斥责,甚至批评她,在林徽因生命中,属于这个女子特有的颜值、才华、情感、精气神,都毋容置疑的出众,她终究是一个“风流灵巧、博学睿智”的美丽女人。

“最懂民国女子”的作家慕容素衣,在《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这本书里,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真实的林徽因,她有文艺小青年的清新,有气势大女人的果敢,有温柔小女人的慈悲,更有职业女性特有的明快。

林薇因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了,出生富贵之家,也算得上是名门之后,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一直在浙江为官。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样家庭出生的女孩子,简直就是天生公主命。可是林家的这位长女,生来富贵命,却没有一丝富贵病。她用一生的真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孩,到底该怎样去面对生活,才是一个真正的金枝玉叶。

01亲情中的林徽因

不管是公主命,还是富贵命,都只是一种物质上的条件,并不能代表这样出生的孩子,就一定能够事事顺遂。

小公主林徽因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父母不相爱。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个彻头彻尾的旧女性,相貌平平,出生普通,没受过什么教育,不通文墨,也不擅女红,从小被家里骄纵得脾气也不太好,很急躁,可能还有点自卑,所以还特别好强。

而父亲林长民却完全是个新派思维的人物,留洋归来,在北洋政府做事,一心向往着新的世界,娶了何雪媛之后,却发现这个续弦上不了厅堂,也入不了厨房,在娶了小妾之后,便完全冷落了何雪媛。

父母的不相爱,让小小的林徽因目睹了母亲的失落和痛苦,承受着母亲的戾气和怨念,这几乎成了林徽因一生的阴影。

林徽因跟婆婆李慧仙的关系也不太好,原本婆媳就是天敌,这位婆婆虽说是京官家庭出生,有才华又知书达礼,还办过报,出过国,但是她还是非常传统的闺秀,尤其看不惯林徽因的新式做派。

可能母亲的态度也影响到女儿,徽因和大姑子梁思顺的关系也不是特别好,这不得不令人联想,林徽因是不是一直没有女人缘?从家人到朋友,都是男人特别喜欢她宠爱她,女人却总是对她有这样那样的看法。

不过这位婆婆去世后,林徽因和梁启超的二夫人王桂荃的关系却非常融洽,和大姑子关系不好,却和其他两位小姑子的关系又很好。

这又让人会产生这样的猜测,作为一个有颜值,有才华,有性格的女子,性格一定也会比较刚强,和所有的人的交往都信奉“你敬我一尺我便敬你一丈”的原则,和家人如此,和朋友们也会如此了吧。

通过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的回忆,我们能看到,林徽因不仅仅是世人口中的才女,诗人,更是一个忘我的学者,热心的主妇、温柔的妈妈,她会用平等的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虽然有时候脾气急躁。

她是林家的长姐,梁家的长嫂,因此背负着更多的责任。林梁两家亲戚众多,有段时间来家里投宿的亲戚很多,她特意画了一张床铺图,在17张床铺图上,标注好今天谁会来住,可以说为了大家庭操碎了心。

她会一边事无巨细的操心,一边忍不住向好友吐槽,这和我们身边的闺蜜好友何其相似,这才是真实又可爱的林徽因呀!

02爱情中的林徽因

林徽因和父亲的关系特别好,父亲非常开明,在对林徽因的教育和相处上非常的平等,甚至在祖父去世后,父亲写信嘱咐林徽因代办家中事宜,俨然当她是家中的小小顶梁柱和主心骨。

父亲旅欧期间,没有携带夫人,反而是带着这个女儿,在欧洲的这一年多里,是他们父女关系最亲密的一年。

在女儿和徐志摩的感情上,父亲没有擅自出手干涉,充分尊重孩子的决定,在女儿抵挡不住徐志摩的攻势,向他求助的时候,父亲及时出手代女儿婉拒了诗人的追求。

心理学权威期刊《发展心理学》曾经发布一项研究结果,父亲的行为会影响女儿的择偶观,很多婚姻幸福的女人,背后都有一个好爸爸。

樊登老师有一次演讲时提到,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女孩子,最后都所嫁非人,这个和她们的父亲有极大的关系。

因为父爱的缺失,让这些优秀的女孩子,不知道什么行为才是真正的“对自己好”?面对那些为自己弹弹吉他,送送玫瑰的男人,往往就招架不住,以为这种浪漫,就是对自己好。

林徽因和父亲的关系告诉我们,真正的富养女儿,并不是物质上给女儿多少财富,而是在精神上对女儿的富养。

你要让女儿知道,真正对她好应该是什么样子,让她多接触世界。见多识广的女孩儿,自然思想成熟,也就不那么容易被“渣男”欺骗,她们也更懂得思考,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也是林徽因为什么能在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之间,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每个人都会有七情六欲,在热情似火,或深情款款的感情面前,谁能保证自己铁石心肠,巍然不动?你试试能不能做到?

但是能像林徽因那样,最终能十分理智的做出选择,还能坦然将爱情变为友情,实在是非常优秀了!

03在工作中的林徽因

在英国的时候,林徽因受到女房东的影响,立志要去学建筑,很幸运的是,梁思成虽然对建筑不甚理解,但也愿意和她一起去共同走这条路,他们在梁启超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业。

在宾大求学期间,他们收到了梁启超寄来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影印本,这本书让他们意识到,不论是东方西方,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几乎都是空白,这也成为了这对伉俪一生研究的方向。

我们现在出门游览名胜古迹,算是非常方便了,但即便现代这样的条件,每次出门旅行一趟,我们也会因为途中偶尔的饮食不习惯,或者住宿条件差等等这些原因,而叫苦不迭。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考察古建筑,交通,通讯,资讯,物资,各方面条件都异常艰苦的,林徽因却能乐此不疲。

1932年4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开始了营造学社第一次野外科考——赴蓟县考察独乐寺,当时林徽因已经有孕在身,他们却依然跋山涉水,吃得也不好,住得也不好,整天被跳蚤咬,火车也只有三等座......

在五台山考察时,更是毛骨悚然,古老的建筑里,住了成千上万只蝙蝠,像一层厚厚的鱼子酱,群集在脊檩周围。纵使这样,林徽因依然认真仔细的勘察着这些不知年代的建筑。

她是那么爱美的一个人,原本可以在家,舒舒服服的做一个优雅美丽的“客厅太太”,可是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面前,她更愿意和自己的爱人一起,如男人一样爬梁上柱、认真测绘,让那些在时光中湮没了千百年的古建筑重见天日。

在接到了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任务时,她并已经病体难支,疾病缠身让她根本无力去清华上班,但是她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工作室。

热爱中国古典工艺的人,一定不会忽视景泰蓝,这项由希腊传入中国的手工艺,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之后,逐渐走向了没落。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和梁思成一直在拯救这项即将面临失传的手工艺。

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也是疾病缠身的林徽因,在病床上运筹帷幄,帮助吴良镛他们从无到有,完成了一个新的科系的筹备和组建,聘用教师,购置教材,设置科目都亲自参与其中,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首届学生都视她为恩师。

慕容素衣借用了一个情感女作家的话来评价她“长得漂亮的不如她聪明,长得聪明的不如她漂亮”。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林徽因,可以当之无愧的接受这样的评价!

04面对困境的林徽因

当我们遭遇躲不掉的战争、贫穷或者疾病时,除了勇敢面对,好像也没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1937年7月7号,正当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考察佛光寺的时候,卢沟桥的炮火打响了,他们和所有国人一样,命运瞬间被时代改写。

战争爆发后,林徽因给当时只有8岁的女儿写信“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是。”这以后,她一直用行动在证明着自己的勇敢。

梁思成拒绝了日本人“东亚共荣协会”的邀请,林徽因拖着病体和他一起,还带着全家老小,一起逃出北平,南下昆明。

从北平到昆明,几千公里奔波,在长沙,他们所有的财产在日本人的轰炸中毁于一旦,在湖南和贵州交界的晃县,一场肺炎差点要了她的命,等终于到了昆明,林徽因的健康状况更加的糟糕了。

除了面对战争和疾病,更可怕的是还面对贫困,1937年之前,贫困这2个字和林徽因,是丝毫没有交集的两个世界。但到了李庄,她度过了一生中最贫穷的日子,林徽因在给费慰梅的信中说,他们“完全破产了”。

很多人都觉得,像林徽因这样世家出身的娇滴滴的大小姐,绝对吃不了缺衣少食这样的苦头的,没想到,林徽因远远比人们想象的更能吃苦。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甚至开始变卖家中的各种物品,佣人自然是请不起的了,原本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小姐,开始挽起袖子,承担起各种家务劳动。

但就是这样的艰难,他们依然带着孩子,保持着对生活最大的幽默和坚毅,经常开玩笑的说:“把这件衣服拿去清炖了吧,把那只手表拿去红烧了吧”。

病床上的林徽因,还会大声为孩子们朗诵《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聪慧如她,在得知自己肺病已经无法久于人世,而且一个肾脏被切除了之后,还是用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工作,和自己热爱的事业中。

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

那个年代患病的人似乎很多,同样被徐志摩深爱的陆小曼,据说也得了很严重的妇科病,常疼得昏厥过去,为了减轻痛苦她抽上了大烟,染上了很重的烟瘾,这样一比较,两个人的境界高下立判!

很多人都看到了林徽因光鲜亮丽,才华照人,得万千宠爱的一面,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她也有因为亲情,贫困,疾病带来的最脆弱,难熬的一面。

林徽因也会消沉、失落和痛苦,只不过她不会让自己在这些情绪里深陷,她坚持让自己每天都忙碌起来,忘记所有的不愉快,她成功的做到了!

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即使缠绵病榻,甚至已经到了奄奄一息地步的林徽因,依然在坚持工作,没办法实地考察,她就帮梁思成查阅古籍补充资料,没有精神写东西,就读书、构思,她生命最后几年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完成的。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看出一个人的胸襟和品格,面对难熬的苦难,你是懦弱的消沉被吞噬,还是勇敢坚强的去抗争,都能看出一个人的风骨。

类似这样女性还有很多,永安百货的大小姐郭婉莹,网师园的后人何泽慧,95岁裸捐3568万的叶嘉莹.....她们都曾经是名门望族的千金大小姐,是真正意义的金枝玉叶,但是最后却活出了不一样的风骨,活出了金枝玉叶的精气神!

金枝玉叶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品质,像金子一样坚韧,像玉石一样温润。真正的金枝玉叶,不是永远高高在上,漂浮于云端,而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够高昂着下巴,活得矜持、得体。

看过林徽因的一生,让我们看到她像明珠一样珍贵的品格:坦然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富贵而不骄娇,贫病也不忘美好,所有的一切都得能坦然接受,永远不会迷失自己坚定的内心。

她真的就像那朵点亮蜡烛的莲花,骄傲的捧出了自己辉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