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天》的观后感大全
《礼拜天》是一部由Patrick Doyon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加拿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礼拜天》精选点评:
●深刻、幽默、童真、简约,以小见大。孩子的一声声叹气,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二货乌鸦星期天
●有点流水了
●小时候我也总在铁轨上压瓶盖、硬币什么的,画风很独特,再加上童心童趣的故事
●略带伤感的童趣,大人们的世界真无聊。
●啊?没懂
●喜欢这个调调
●三个乌鸦有狗吃
●那个熊太惨了。。。
●小清新还不错 可是能入选奥斯卡?
《礼拜天》观后感(一):人生的9分钟
我们的生活中悄悄溜走的9分钟不知道有多少。在这短短的9分钟53秒后,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
那时家住在一个小镇上。爸爸带我第一次进城,我看到街道上的铺地觉得新鲜,一块块的真整齐真干净;街道旁商店的大门真高,真大。就像动画片里的火车——真大,在孩子眼里总有些事情是失真的,但是却是那样鲜活。一旦记住了,就再也不会被忘记。
大人们都言不由衷,做着一件事想着另一件事。只有孩子好奇着发现身边的一点点变化,并为之欢乐,为之舞蹈。成长使大人们忘记了关心生命的本质,孩子却只关心着不同的生命变化。所以他们好奇,我们从哪里来?
《礼拜天》观后感(二):记忆深处的童年
想起小时候去亲戚家的情形,阴暗的房屋中,木制大梁上结着蛛网,用绳子系着挂钩,垂下一个竹篮,里面盛得可能是点心或平日吃的馒头,只因悬空能防着些老鼠。从陈旧的五斗柜中捧出透明塑料袋盛着的廉价饼干,因年久塑料袋已泛黄,而饼干也因受潮而变得软软的。
那个时候似乎不太有保质期的概念,也很少有袋装的零食,都是散着卖。大人之间的寒暄总显得多余和与己无关,在无聊中窥视陌生的环境,看院子里蚂蚁成群结队爬过,羊圈里的羊身上涂着红红绿绿的颜料作为标记,绳子拴着的狗狂吠不止,小猫在树上爬的太高不敢下来喵喵直叫。停电,亲戚家的哥哥在昏黄的煤油灯里讲着谜语,猜不出来的孩子被大家嘲笑,夜逐渐深了,小孩子被各家父母唤走,一切又归于平静。
《礼拜天》观后感(三):小时候我们才是先知
小的时候,睡午觉,就觉得半个世界死掉了,因为天是亮的,所有人眼睛闭着,不说话了。最讨厌睡午觉,更讨厌被摁倒睡午觉。周末的时候,最多的是去爷爷奶奶家。平时闲暇无事的时候,一切都是灰色的,等有趣的事物出现,又突然五彩斑斓,可大多时候会被大人突然掐断。忙忙碌碌的大人不知道在做什么,但他们总能知道不让小孩做什么。庸常之中,在我们并未察觉之时,小孩变成大人,然后又有了新的小孩,所有故事并不因为我们小时候经历过而有任何的改变,一切循环往复。
人其实是一个逐渐幼稚的过程,小时候才是什么都懂得的阶段,后来在慢慢混迹社会的情况下,以为圆滑世故,有了对这世界丰富的经验而变得成熟,实际只是丢失了最初的先知。
我喜欢这个短片的画风,喜欢的东西总是说不上怎么好,只是看到就觉得内心欢喜。简单的线条,像童年一样寂寥。
马路上被车扎到的小狗,餐板上做好的鱼头汤,卧了铁轨的大个熊最后并未出镜,想必是太过残酷的结局,超越了一颗小心灵可以达到的承受。
而关于童年,最过悲伤的好像不是它慢慢遥远不见,坠落在怅然的回忆里,而是有一天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还曾有过童年的时候,连童年是什么样子都忘记了。
《礼拜天》观后感(四):自杀是件最难的事
如果你知道每个人都会死,还能继续幽默吗?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其实我在吃饭。但是片子看完以后,我决定先给予这部动画我最高的赞美之后,再继续我那无意义的咀嚼。
礼拜天这部9分钟的动画里有着无数的细节,和对人世间的无尽感叹。或许是写这部动画短片的编辑不曾遇到过人生的黑色与死亡,因而会将这部动画的主题描述成“童趣”。
这部短片其实是在讲人生与死亡。短片一开始,确实充满了童趣与幽默。记得我小时候,也会在铁轨上放下一枚硬币,有时则是一根铁钉。在火车呼啸而过后,兴奋的捡起那个滚烫的被压扁的金属玩意。
更加有趣的是,火车通过时,路边的一切都在震动。这其实是一种幽默——用一种荒诞的环境来调戏场景中的事物。这种震动,一开始似乎为整部动画增添许多趣味,然而却在后来剧情的演进中,变成了一种躁动。
礼拜天,原本是人们进入教会礼拜,面对上帝来讲述人生痛苦,以便于让我们的心灵进入永生,让我们的人生从死亡的暗淡阴影下挪开的时刻。在这部动画里,礼拜天却具有一种完全相反的意义——死亡的窒息感如影随形。
教会礼拜之后,父亲的汽车压死了一只兔子;聚餐之前,奶奶杀死了一只鱼;砸碎的咖啡杯与勒紧孩子脖子的领带;孩子将碾碎的铅笔捐给了教堂,并且想要将自己的脑袋与下一个硬币一起被火车碾碎。
动画将死亡隐藏在黑色的画面与线条之中,片中的乌鸦即是死亡的哀悼者。每当死亡降临的时候,穿着黑色“礼服”的乌鸦便会到来。而聚会上的大人们,也如同这些“送葬乌鸦”一般叫喊着,让孩子觉得窒息,想要逃离这里。如果熟悉安徒生童话的话,就会知道这个充满童心的作家,也如同这个孩子一般,是多么的憎恨他身边的聚会与生活。而这个动画,也如同他的童话一样,充满了爱与死亡的赋格。
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自杀的。最初可能只是孩子想要破坏的一点点情绪。他将自己破坏的杰作捐给牧师,有一些童心使然,却也有一些对人的价值的嘲讽——因为他与他们不同,他那个满脑子都是木工活的父亲,和他那个用熨斗在自己身上熨围巾的母亲。他们只是默默的完成着“任务”——在教堂中想着自己的事情,为了躲避窗外的噪音在汽车中打开收音机里的音乐,在碾死兔子之后平静的开着车,在家中则依旧是应付着自己的朋友。奶奶端来的是难以打开的食物,爷爷一边喝酒一边看着闪烁着雪花点的无聊拖拉机。生活对他们而言,既无趣味,也无刺激。他们只是认真的重复着自己的生活,并且对此毫无想法。
生活将他们的生命耗尽的同时,也耗尽了他们的情感。这些都构成了对主人公心理上的压抑。生活平淡的一幕幕场景,对于这个有善良而富有情感的孩子而言,就如同那个开过镇子的巨大火车,如飞驰的大墙,猛烈的将他的生命碾的粉碎。能够与他对话的,不过是那个在墙上早已被枪杀的熊头。
因此,他决定自杀。
片子演到这里,进入了高潮。就在孩子将自己的脑袋放在铁轨上的那一刻。那个早已被爷爷杀死的熊,复活了。从这里开始,动画将现实与幻想拧在一起。
熊疯狂的将自己的脑袋从这个家庭中拔出来。他并不是要逃跑,而是义无反顾的坐在铁轨上,让自己和硬币一起死去。孩子想要救他,就如同他拯救他自己一般。
但巨大的火车依旧到来,死亡如期而至。
一切都空虚下来了。聚会结束了,乌鸦也差点被火车的风卷走。剩下的,只是一个被压扁的硬币熊,连同乌鸦的叫声与孩子的。动画的场景与线条所带来的那种幽默感,就如同寒风一样冷笑着。
广播打开了,音乐没有停止,,生活依然在继续。孩子事实上已经被碾碎了,连同熊和他的整个世界,就好像我们在中国的学校中每天都能看到一样。
幽默不难,自杀才是最难的事情。
补充细节:公路边工厂的造型,是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法古斯工厂。其中一个照片的内容是,爷爷杀死了那只熊后英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