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的勇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妈妈的勇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3 00:20: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妈妈的勇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妈妈的勇气》是一本由刘红燕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的勇气》读后感(一):书评 |《妈妈的勇气》:和孩子共同成长

  

昨天去理发,遇到一位育儿很有想法的理发师。大姐说她儿子已经高二了,孩子小时都是她自己带的娃,稍微大一点,除了抓学习,就是锻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在不仅学习不错,家务也是一把好手,烧菜、做饭不在话下,还挺好吃。

大姐说,我和他爸总归会有老的一天,不可能一直照顾他,迟早要学的,而且现在大家都是独生子女,他多会一点,勤快一点,以后自己的小日子也过得好一点。

理发师手艺很好,大概我也是一个很好的听众,她一边刷刷刷理发,一边滔滔不绝。她说要是遇到客户是老师的话,她常常会请教养儿过程中的问题,检讨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有哪些更巧的方法。这么多年下来,边学边做,心得满满。我理发差不多用了1个半小时,大姐就这样从开始讲到结束。

我仿佛边理发边在听一堂育儿课。大姐的育儿观朴素又实在——孩子不仅要学习,也要会生活。听她滔滔不绝,不禁让我想到一本书《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妈妈的勇气8.8刘红燕 / 2020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是一位女强人的育儿经验总结,作者刘红燕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大儿子多多现就读剑桥大学,二宝凑凑是她在43岁时生育的。

说她女强人一点不为过,刘红燕曾做过金融业、传媒业高管,获得过职业女性精英大赛冠军,后来自己创业。她把多多培养得非常出色,不仅是学霸——A-LEVEL全A*、雅思8分、ACT 34分、托福115分,收到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还乐于助人、爱好广泛。“剑桥妈妈”是她的外号,但刘红燕觉得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内心充盈,热爱生活。你看,妈妈们的想法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翻阅《妈妈的勇气》,可以看到剑桥学子的成长过程,也能看到伴随孩子成长过程中,妈妈不断的自我反思,就像作者说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和反思之路”,推荐给新手爸妈。

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书里可以充分体会到这位妈妈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她说“我对博物馆、美术馆异常痴迷,常带着多多在全世界奔波赶场”;怀着凑凑的时候,倔强妈妈挺着大肚坚持去看展。

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蔡元培说:“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的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可是真正去做,坚持做的又有多少呢?持之以恒,自然有所成长,把美撒在孩子心中,需要时间和陪伴。

关注孩子独立个性的培养

一棵树总要面对风雨,孩子终究会跳出我们的掌心,独立开展生活。刘红燕觉得独立是孩子长大后最大的底气,所以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独立个性的培养,多方面贯彻放手原则。

但独立只意味着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不是的,自己完成事情和寻求他人帮助是独立教育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我也很赞同《妈妈的勇气》中提到的“每个人都有两次成长机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做父母的也迎来人生的二次成长,就像理发师大姐一样,边学习边实践,和孩子共同成长。

常常能在群里看到特别焦虑的妈妈,我想说的是,看看别人的故事,但不用羡慕人家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热爱生活,足矣。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书评人和教育工作者,喜欢阅读与写作,欢迎关注。

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妈妈的勇气》读后感(二):剑桥学霸妈妈: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起跑线”

  “五分钟了,七加九真的很难吗?你们辅导作业也崩溃了吗?”

前不久,辅导女儿写作业的岳云鹏再一次崩溃了。还配了一张图,孩子为了数数,连脚指头都用上了。

这画面,让不少网友都笑翻了。

家有学霸和家有“学渣”的画风,真的完全不同。

不少妈妈吐槽,跟学霸妈妈没法聊天,因为没法互相理解:

“为什么要催写作业?我家孩子根本不用我管呀”; “我女儿考砸了,她自己就很内疚,不用我操心”……

再对比自家孩子,分分钟气炸。

很多父母都迫切地想要知道,学霸到底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省心,自己花了精力和金钱,孩子却还是原地踏步。

以前,我觉得或许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学习的料,根本不用家长管。直到看到这本书《妈妈的勇气》才发现:原来学霸的养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作者刘红燕是2015年职业女性精英大赛冠军,也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她的大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剑桥大学,是许多父母心中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书中,她回顾和复盘了生孩子后工作家庭难兼顾、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如何平衡二胎家庭,以及如何缓解教育中的焦虑情绪,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等。

她坚信,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那么,她到底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学霸的呢?

01、父母不焦虑,孩子才会更自由

为人父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是焦虑!

虽然有研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1/3的家长,已经把全部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孩子身上。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很焦虑,担心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够好、担心自己孩子的才艺没有别人多。

于是,焦虑渐渐演变成了控制:

别人的孩子3岁会背五十首唐诗,那我的孩子就要会一百首; 别人的孩子会认100个字,那我的孩子就要会认200个字; 别人的孩子学了什么才艺,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

教育内卷化,让不少家长和孩子疲于奔波在兴趣班和补习班之间。

但刘红燕却从来没有把这些焦虑加注到孩子身上,她认为,家就是孩子最好的早教:

她会给尚不认字的孩子读书;在组词游戏中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兴趣;在“正常讲话”中开拓孩子的思维;通过数字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当父母不急不躁时,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体验到水滴穿石带来的惊喜。

对于许多父母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胎教真的有用吗;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怎样帮孩子建立数学思维等,书中都有一一作答。

家庭教育的终极境界是什么?

或许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焦虑,只会毁掉孩子。

02、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的可能性

作者的大儿子周宸立有多优秀?

他2018年凭借A-Level全A*、雅思8分、ACT 34分、托福115分,收到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录取通知。

除了成绩优秀之外,他的爱好还十分广泛,钢琴、马术、跆拳道……另外,他还十分热衷于组织并参加学校的慈善活动、定期支教等等。

他的独立性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实在是令人佩服不已:

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进行反思,并且给自己打气;小学毕业还不足12岁的时候,就第一次独自出门去参加国外的少年营。因为和唯一的中国小伙伴没有分到同一个班级,他主动找老师沟通进行调班;在确定了自己想要出国留学之后,他决定放弃中考,转学国际学校,并为此写了两封长长的信和父母沟通,并最终说服父母同意他的决定……

这些优秀的能力,当然不是在课堂和补习班上学到的,而是因为他有一个“懂得什么时候懒惰”和“会示弱”的妈妈。

作者不止一次提到,她缺席了孩子很多重要的时刻,但这并不影响孩子的发挥,反而锻炼了他独立探索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比如,初二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忙于学习,周宸立却自己创立了一个摄影社。从撰写社团章程、拟定摄影课;到分配社员工作;再到联系出行工具,组织大家采风……他都是自己一个人搞定,没有求助父母的帮忙。

换作别的父母,恐怕从活动一开始就不会同意。即便是勉强同意了,也会插手众多,想方设法为孩子出谋划策、“保驾护航”。也就可能因此,错过了培养孩子能力的最佳机会。

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有无限可能。就看父母是否能正确引导,并且学会放手。

03、高质量的陪伴,才是关键

虽然缺席了孩子的一些重要时刻,但刘红燕一直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当别的父母还在纠结孩子分数高低,兴趣班、补习班该报什么的时候,她选择:

带孩子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进行艺术启蒙;陪孩子大量阅读和背诵古诗词,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去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顺便培养孩子独立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陪孩子玩“现实游戏”,来代替手机上的虚拟游戏。

她的教育,从来不功利。

艺术启蒙不是为了能让孩子成为自己炫耀的工具,而是希望能通过艺术塑造孩子独特的人格气质。所以,孩子练琴受挫的时候,她不会给太多压力,也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考过10级。

但就是在这样“平常心”的氛围中,孩子反而热衷于参加各类比赛,并且获得了不少荣誉。

当然了,所谓的“平常心”,不是要孩子放弃竞争而产生懈怠,而是希望他们能够随时保持轻松开放的心态,这样才能发挥出无限可能。

一个内驱力十足的孩子,总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并且乐此不彼地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是被逼着往前走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快乐。

学习,是孩子的终身行为。父母要做的,不是挥着鞭子在后面赶,而是要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掌握学习能力。

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超强的学习能力,才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养育学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好的父母,不仅仅是舍得为孩子花钱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能在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说到底,孩子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的格局。

一个学霸的成长,可能无法完全复制,但《妈妈的勇气》这本中的一些育儿理念,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教育而焦虑,不妨看一看这本书,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END——

文| 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喜欢阅读经典育儿和心理学书籍,专注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噢。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妈妈的勇气》读后感(三):剑桥学霸背后的妈妈:看看“别人家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那你看看别人家的爸妈!”

芒果有一档综艺叫做“少年说”,其中有一期节目备受关注,主题是:别人家的孩子。

节目中,一位姓袁的女同学对着阳台下的妈妈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妈妈,你为什么总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却总看不到我的努力?”

台下所有的学生为女孩鼓掌。

妈妈开口,说了一句:“孩子,你很棒。”然而很快,她话锋一转,一句“但是”,令全场鸦雀无声。刚刚还在台上自信阳光的女孩,转眼失去神采。

妈妈细数了女儿种种不足,以过来人的阅历经验告诉女儿:我这么做,是希望培养你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见孩子不服气,妈妈甚至当众质问:“你想想,妈妈答应你的都做到了吗?你答应妈妈的,有没有做到?”

孩子被问得哑口无言,瞬间泪流满面,她说出了最后的请求:请你以后不要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我比,好不好?你不要再用激将法否定我,好不好?

母亲当众没有表态,孩子失望地一抹眼泪,转身离开了讲台。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调研显示: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句话中有一句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在无数父母的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品学兼优,样样都好;而自己家的孩子,哪哪都是问题。

有网友曾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孩子也有发言权,如果孩子也可以质问:“你看看别人家的爸爸妈妈……”

作为人父人母的你们,作何感想?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仅仅因为孩子特性各异,也因为他们从小出生的家庭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不一样。

然而,我们却常常只看到孩子获得成绩的表象,却忽略了在优秀孩子背后,还有孩子身后家人们所作出的努力。

一个被剑桥录取的学霸背后,让我看到“不一样”的妈妈

今天要讲一个学霸的故事,周宸立,2018年凭借A—Level全A,雅思8分,ACT24分,托福115分收到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录取通知书。除了剑桥大学外,他在2017年申请季中还同时收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名校录取通知书。

左一为周宸立

说实话,作为一个普通妈妈,我并不了解这些专业能力考试分数背后所代表的成就到底有多沉甸甸,但是我略知的是,以哈佛、耶鲁大学等为首的美国藤校和以牛津、伦敦大学为代表的英国G5一直以来是众多学霸学子的梦想学府,代表了世界最顶级最一流的教育水平。

那么,别人家孩子眼中的“别人家的父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翻看由这位学霸妈妈刘红燕所著的新书《妈妈的勇气》,在书尾,一位媒体记者对周宸立的采访让我深思:到底什么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上学后,很多父母都很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你追我赶,疲惫不堪。

可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是上学前就认识3000个汉字?还是在幼儿园就把三年级的知识学完?

在书的序言里,刘红燕说: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格局。

一开始,我以为那不过是一个已经收获了教育成果的母亲自我谦虚,读到最后,孩子答记者问时的这番话却让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教之道:大道无形。

的确,良好的家庭条件能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但并不是每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能出类拔萃。但若父母从小对孩子做好正确的引导,有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即便普通家庭,也能够最大限度帮助孩子成就自己。

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习惯,是拉开孩子之间的根本差距

当周宸立收到伦敦大学通知书后,有很多父母以及媒体向刘红燕打探“育儿秘籍”:你到底是怎么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

刘红燕的回答一直是“没有”。

她在自序里表示抱歉,这个回答,并非她故作神秘,而是肺腑之言。

看完整本书,我表示理解。是的,在这本书里,没有虎妈教子的特别育儿秘笈,但是你却会被她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习惯而赞叹:家长,若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这样的培养恒心、细心,孩子的习惯,还会成什么问题?

习惯是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就像周宸立在答记者问时说:因为父母给他养成了好习惯,让他拥有自觉学习的技能,所以他学有余力,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学霸。

这些好习惯是什么呢?说来,也许每一个父母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

比如“吃饭”习惯,刘红燕认为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起点,能够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长大后,就会比同龄孩子少几分任性,多几分规矩。在这个过程中,她几次看着儿子错过正餐进食时间饿哭而铁石心肠。 比如她要求儿子做到自己玩具自己收拾,从而锻炼收纳能力; 比如她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每次陪玩,只玩一个游戏,即便新买了一堆玩具,也是一件一件给,让孩子把一件玩具玩痛快了,她才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玩具上; 比如她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年来,全家坚持每天读一小时纸质书……

生活上养成的好习惯,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上的习惯。

而这,也成就了周宸立超强的学习能力。

在备受父母煎熬的“陪写作业”问题上,刘红燕却从来没有这样的困扰。

她从来不做看守式的监督,而是换做勤加沟通,外加激励措施,让孩子乐于抓紧做完作业再考虑玩耍。

她也从不送孩子去上培训班,坚定地用父母高质量陪伴,让孩子自己完成很多补习项目。

正因此,他的儿子比身边的小朋友多出很多玩耍时间,同时培养了钢琴、跆拳道、马术、皮划艇等业余爱好。

周宸立

周宸立后来在回忆中这样总结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

我小学时只要每天在放学前完成数学作业就能得到两倍的积分,为了得到这两倍积分,我每天都争取在放学前把作业写完,很少在回家以后写数学作业。渐渐地,我养成了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再去休息的好习惯。这个习惯至今一直跟随着我,就算在繁忙的初中,我也从来不拖欠作业。 高中需要申请大学时,这样的习惯就显得越发重要。我长大后发现所谓“手上的事情”不只是完成作业这么简单,很多时候要面试、笔试,还要写文书,而正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让我能合理分配时间,按时完成每件事情。 回忆起小学时光,我已经不记得学过什么知识了,但我总能从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找到自己在小学时的影子。我很庆幸自己在起跑时拥有一条笔直的跑道,在后来的学习中少走了很多弯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有一句名言,常常被用来说明习惯的重要性: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培养好习惯,看似不难,难的是坚持的过程。而正如此,习惯逐渐拉开距离。

给选择的父母,孩子才有机会找到自己

总希望用过来人的经验,替孩子规划人生,这或许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苦心。但其实,父母无法陪孩子走一世,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放手,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学会独立地审视自己的人生。

在书中,有一幕令我感慨。

周宸立小学毕业的暑假,还不到12岁的他只身一人参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办的少年营。虽说同行的还有一位小学同学的妈妈,可等到孩子入了营,从发回来的照片看,刘红燕才发现,自己的儿子是学习营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并且,在分班后,周宸立与自己的小学同学分开了。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儿子不仅没有大人陪伴,也没有中国的小伙伴,直到这一刻,作为妈妈的刘红燕才开始为儿子担心。

但很快,她发现儿子比她想象中更坚强、能更快适应坏境。

在举目无依靠的境地里,周宸立知道只能靠自己去争取,于是他找出好几个理由跑去跟老师沟通,最终达到了调班的目的。

这件事情,对周宸立的触动很大,回国后,他不禁感慨:原来还可以去和老师沟通。从此也垫定下留学的念想。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一个孩子能够在国外独立生活,并且在困境中能够做到不慌张,懂得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一定与他在生活中经历过历练有关。

的确,在刘红燕的育儿字典里,“独立”是一个备受重视的问题,她习惯把独立教育安放在生活琐事中,哪怕孩子一边煎香肠一边问:“妈妈,几分熟才算熟?”她都是坚决地回复:“不知道,你自己上网查查。”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更容易成长。在放手中,孩子不但多了历练,更重要的是:练就了在独立中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最好的父母,是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

有记者问周宸立:最期待父母什么样子?

周宸立说,能够和孩子成为很好的朋友。

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或许也是父母心底深切的期望,但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却会因为种种变故而临阵换了一副脸色。

周宸立眼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透过刘红燕与儿子相处的点滴,你会发现亦师亦友亦父母的亲密关系,其中一个细节尤其令人感慨。

初三那年,周宸立突然下定决心要去上海读国际学校,为出国做准备。一边是成都的家,一边是想要读书的上海学校,而刘红燕此时还在北京创业,一家分居三地的现状,让一家三代人的思想产生了矛盾。

然而,在这件事情上,周宸立连写两封长信,向妈妈阐释了他自己对未来人生的考虑,从现状,到未来会遇到的困境,以及他决定用什么方法予以解决。平等的沟通,最终换得一家人一致的同意,从公立学校转到了国际学校。

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看到的不是这个家庭有多么能耐可以让孩子在升学上做自由选择,而是让我看到,一个孩子与父母有理有据商量的底气。

如果放在“一言堂”的家庭,恐怕孩子根本不会提出这样的意见。只有放在平等台面上的交流,才会让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从长计议去商议自己的未来。

因为他知道,开明如父母,终会理解他的想法。

有人说,妈妈好情绪是一个家庭幸福的风向标。在育儿的路上,妈妈身上的勇气,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力。

也许每个家庭的起点不一样,但是这些朴素的育儿理念,却是每个妈妈都可以拥有的方向。愿一本《妈妈的勇气》,帮助你在育儿路上迷茫时,找到努力的方向。

  《妈妈的勇气》读后感(四):《妈妈的勇气》普通家庭也能教育优秀的孩子,学霸养成攻略请收藏

  

前段时间,酷似小天王周杰伦的清华TOP10学霸陈逸贤,因为一份简历爆红网络。

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被系里的教授称之为近10年来最有潜力与才华的学生。

他对天文学也格外感兴趣,不光天文学选修课成绩突出,还曾在一个半个小时的全英文报告中,被中国行星形成与等离子体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大牛白雪宁教授举手称赞。

他包揽学校多项奖学金,发表过三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不仅如此……

他还是校内艺术团合唱队第28届校歌赛复赛选手;他是班级的文艺委员,策划制作了两届学生节班剧;

他擅长英文演讲,在有50多个国家参加的2019国际公众演讲比赛中,晋级全球六强;是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2019)英语演讲比赛的北京区域全国总冠军……

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有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优秀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培养的呢?

这个答案不难。

一本名为《妈妈的勇气》的书里,有一整套学霸养成的攻略,简单易上手,新手妈妈可以来抄作业了。

本书的作者刘红燕是一位成功的职场女性,曾为金融业、传媒业高管,还是2005年职业女性精英大赛的冠军;也是一位成功而睿智的妈妈,大儿子周宸立2018年凭借A-Level全A*、雅思8分、ACT 34分、托福115分,收到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录取通知。

当然,周宸立不仅学习好,还精通钢琴、跆拳道、马术、皮划艇……除此之外,他还热衷于组织摄影社、徒步比赛等各类活动,还常常参与学校慈善活动、定期支教等活动。

果然,学霸们都是惊人的相似。他们更深层次的相似,是都有着父母最高级的家庭教育。

正如刘红燕在书中所说:家庭教育的终极境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01.妈妈不焦虑,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当今社会,新一代的妈妈不仅学历更高、见识更广,学习主动性更高,学习能力也更强了。她们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无论是精力还是财物上,都更舍得倾其所有。

但是,这一代的妈妈,鲜少有不焦虑的。焦虑什么呢?焦虑孩子不如人家孩子?也许吧。

更多的则是怕当妈的做错了什么,或者错过了什么,让孩子没有好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在现实生活里的主要代名词就是升学和就业。

作者看见很多妈妈先是为孩子的幼儿园面试而焦虑,再就是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而焦虑,要不就是因为孩子近视而焦虑……总之,只要是孩子的事儿,就没有她们不焦虑的。

虽然,刘红燕自己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比较:别人家的孩子会走路了,我家的孩子还在爬;别人家的孩子会说英语单词了,我家的孩子还只会叫妈妈……

但她却选择做一个"懒妈妈",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多聪明,多优秀,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

在别人都在送孩子去辅导班的时候,她常常带着儿子刚玩了回来; 在别人对孩子的交际圈的坏朋友进行"指导"的时候,她在身边起着观察者的角色; 在别人都在为孩子高三时面临科目选择的时候,她连A-Level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

就在大儿子在启程去英国的前夕,他们一家三口还是进行了一次家庭会谈,但"妈妈的唠叨"却不过是以下三点:

1.安全第一;2.谨慎交友;3.尽力就好,(剑桥大学极难毕业),拿不到毕业证也没关系,只要在过程中尽力就好,别过分考虑爸爸妈妈的"面子"。

在她看来,妈妈越是鼓起勇气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孩子就会越独立。而父母要保证的就是不让他们犯原则性错误,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曾说过,家长要做的只是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勇敢地对孩子适当放手,既能减少父母的焦虑,也能让孩子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对双方来说都不是坏事。

02.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与世界温柔相处

刘红燕是一位善良、自律又向上的女性,她一直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在平时的生活中,她教给孩子餐桌礼仪、家庭沟通礼仪、出游礼仪,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上,做到有教养、有自尊,又善良。

举个例子,刘红燕多年来一直很尊重保姆阿姨,这是她的行为准则之一。多年来,家里接连来过十来个阿姨,从来没有出现过家人对阿姨不礼貌的行为。

其中,有位陈婆婆照顾儿子多年,一直相处得很好,在后来分别的十来年里,他们一直保持着亲人般的走动。

刘红燕出差到西安时,会抽出时间去探望她,每年都为婆婆邮寄家里自制的川味香肠、豆瓣酱等礼物,还时常带着孩子去西安看望她,而陈婆婆和家人也常来四川探望她们。

保姆和家庭关系正是家长在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所展现的第一次与世界的合作关系。

刘红燕的做法既给孩子树立建立良好价值观,又做到了人际交往的良性示范,让孩子在父母言传身教中学会与世界温柔地相处之道。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着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能力,当孩子能够良好的与人交往,具备积极的成熟的社会沟通能力,那么他们的生活自然就会更加舒适。

这,正是她的高明之处。

03.发现孩子的兴趣,并给予最大的支持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在谈起自己的个人经历时,曾说:

"在我4岁的时候,我的祖父对我说,如果你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干起来就像玩儿一样,那你就算是人生赢家了。所以,我总是去找我喜爱的事业。

在13岁时,我读到了一本关于物理学与天文学的书,这本书是由物理学家伽莫夫写的《从一到无穷大》。我因此爱上了物理。"

刘红燕对"快乐学习"的理解是,学习是必须的,快乐是学习的方式,但不能仅仅追求快乐而轻视学习,两者之间的平衡其实是由父母来严格把控的。

父母应该为孩子找到"快乐"和"学习"的平衡点,而不能严重倾向于"学习"一方。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得自由,学得快乐。

刘红燕从来不陪孩子写作业,也不一味地逼迫孩子上兴趣班,她甚至允许孩子不做作业。但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兴趣。

刘红燕数年前曾成都开过一段时间的咖啡馆,她常带孩子到店里来玩耍。有一次,只有11岁的孩子问她:"如果晚几分钟关店,是不是可能获得一次商机?"

刘红燕除了解释关门的理由,还进一步诱导儿子观察街上来往的人群,以及店里的目标客户。

在母子俩一来一往的启发中,孩子也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刘红燕也一直在方方面面中给予大力支持。最终,孩子将这一兴趣发展成在剑桥大学深造的专业。

在培养孩子语言的天赋上,刘红燕也无所不用其极,她常在公园看见竹子,就吟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看见天空就会吟诵"风回一镜揉蓝浅,雨过千峰泼黛浓"……

在给孩子报的辅导班的选择上,刘红燕同样尊重了兴趣原则,钢琴、跆拳道、马术等等,都是孩子喜欢的,也是一直都在坚持的。

而清华top10学霸陈逸贤在回忆自己小时候学英文的时候,也说:父母从来没有逼过他学外语,反而以培养兴趣为主。

起初,父母先是用简单的英语故事绘本,来激发了他的兴趣。慢慢地,他又开始看哈利波特英文版故事书。

由于被故事里的情节所吸引,陈逸贤学习英语的兴趣一直都很高。

等到陈逸贤五年级的时候,他的英语水平就已经完全不逊于许多高中生了。直到现在陈逸贤依然十分喜爱英语阅读,闲暇之余还会在网上追英语原声剧。

天赋是由于兴趣决定的,有了兴趣,孩子学习才能感受到快乐。如此一来,便也轻松许多,

培养兴趣是可以引导孩子学习的正确方式。

04.育儿路上不分贫富,普通家庭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很多人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但刘红燕一直认为,即使普通家庭,父母尊重并理解教育,也一样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寒门,不是条件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精神上的"贫穷"。真正的不动产,是家风。

以707分的高分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的王心仪,在自述成长经历的文章《感谢贫穷》中,让我们看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如何战胜贫穷的。

王心仪写道:"母亲说过,教育是一条通往更广阔的世界的道路。母亲早早地就教我背诗算数,以至于我1岁时就能背下很多唐诗。她让我比别人早一年上学,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攀比心理,而是她盼望着我能更早地摆脱蒙昧与无知。"

王家父母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力量,加上她本人的努力,才是王心仪考进北京大学的根本原因。

我们都是平凡普通的人,而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是学校、社会无法替代的。父母的职责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想象力、独立精神,以及挑战权威的意识。

一位记者曾在采访刘红燕儿子时,提出了几个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从他的回答中,我们大概能看清家庭的整体思路:

Q: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 S:培养良好的习惯,不给我太大的压力。 Q:你会给爸爸妈妈打多少分呢?打分理由又是什么呢? S:我会给7分(满分9分),因为他们给了我很多选择的自由。 Q:你觉得对孩子而言,最期待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S:能够和孩子成为很好的朋友。 Q:你认为炼成一个学霸,最关键的技能是什么? S:自觉,有追求万全准备的强迫症。 Q:长期保持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是非常难的事,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S:是兴趣。我觉得获得新知识是非常有趣的,这也驱使我不断地自学新知识。

这些正是刘红燕形成的一贯理念,正如她一直强调的,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高质量陪伴,这也就要求父母本身勇气过人,眼界宽广,格局宏阔。

万物生长各有其灵,父母有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孩子就会更自由,也会更有成长的底气。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妈妈的勇气》就是一本养育学霸的百科全书:

不光讲述了如何为孩子培养兴趣、制定规则、进行艺术启蒙、培养独立性格、提高语言能力、建立数学思维、建立人际关系、提高财商情商……

列出了剑桥大学的英文版申请材料,还贴心地在书末还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提升亲子关系的书籍、电影和博物馆&美术馆的推荐清单。

除此之外,这本书不光讲了如何养育优秀的孩子,还讲到了一位妈妈如何做时间管理、实现自我提升的方法。

还在等什么,快跟着学霸妈妈刘红燕学起来吧!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