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米安》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德米安》读后感精选

2021-02-07 03:1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米安》读后感精选

  《德米安》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米安》读后感(一):德米安

  《德米安》,换成向内的维度,开启了“通向内在之路”。这一转变与黑塞本人在20世纪头十年因遭受多重打击而诱发的精神危机不无关联,危机带来转变,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问题,主动求助心理分析治疗,开始涉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作品,而后者对其影响更大。心理分析学说影响了黑塞之后的多部小说创作,包括《德米安》

  《德米安》读后感(二):鸟奋争出壳

  每个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鸟奋争出壳。蛋就是世界。谁若要诞生,就必须毁掉世界。鸟飞向神。神叫阿布拉克萨斯。 我们所见之物,正是我们自身的内在之物。没有什么比内在之物更为真实。大部分人活得并不真实。因为他们视外部世界为真实存在,却无视其自身的内部世界。 人只有在无法认同自身时才会感到害怕。他们害怕,因为他们从不认识自己。一群因为对自身的无知而深感恐慌的人结成联盟! 他们也能幸福。但人一旦获得另一种知识,就不会选择走一条庸常之路。人必须找到他的梦。之后,路就不再艰难。但梦是不会恒久的,所有的梦都会被新的梦取代。人不可能抓住任何一个梦。 世界的洪流不是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而是穿越我们的胸膛。我的心不会安于饱足和舒适。我需要痛苦和追逐。我感到终有一天,我会从这个美丽的爱之梦中醒来,重新孑然一身,重新生活在别人的世界。在那个冷漠的世界中,我永无宁日,无人同行,唯有寂寞与抗争相伴。

  《德米安》读后感(三):从少年彷徨到中年——我只是不知道该起什么标题

  

德米安谈到该隐的记号的时候,我被他的观点震惊了。这个故事因为出现在圣经的很前面所以我已经读了无数遍,就像我对GRE以A开头的单词一样熟悉。从我有认知开始,我就认为,该隐是坏的,而德米安却说这是弱者的骗局。『有勇气和个性的人,在他人看来总是骇人。这种具备无畏又骇人特质的人四处行走,让人极为不适』

后来书中讨论到人的本性,爱和欲望,自我的追逐的讨论,人生的理想。有些和我一样,有些和我不一样。我确实不知道如何向上帝祈祷,如何享受一个时辰的光阴。不论是自己的理想,还是被授予的理想,我都没有。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

我看到最后以为德米安,皮斯托琉斯和夏娃夫人都是潜意识的另一个自己。后来我觉得也可能是一个人人生中遇到的另一些人,可能是老师,知己,朋友,恋人,他们陪伴走过一段人生,会留下一些习惯,想法或信仰。俯身看去我竟然有一面和他们一模一样。

  《德米安》读后感(四):成为你自己

  不曾深刻体会辛克莱式的痛苦,但同样经历过幻灭般的精神折磨。那时起决心做一个清醒的人,缩进自己的龟壳里,修复自己的内心世界。

  书里讲出了好多自己深有同感却没能总结的话。

  “一个觉醒的人,只有一个任何义务也无法超越的义务:寻找自我,固化自我,摸索自己的路前行,无论去向何方。”

  “我们当以非宗教的形式行使宗教之事,当如一项思想的事业。”

  “大部分人活得并不真实,因为他们视外在世界为真实存在,却无视其自身的内部世界。他们也能幸福。但人类一旦获得另一种知识,就不会选择走一条庸常之路。”

  “一个人在醉意中走的路,或许比另一个人在忧思中走得路更坚实。”

  “所有这些缔结……全是被胁迫的勾结,出于害怕、恐惧和窘境;而它的内部却腐朽、衰败、濒临瓦解……缔结应从彼此的认同中诞生……这些因担惊受怕而缔结的人,内心满是恐慌、恶意和怀疑。”

  “爱无需祈求,爱无需索取,爱是内心坚定的力量。”

  “他爱过,还找到了自我。但大多数人的爱,都只为失去自我。”

  “少有人为理想而活,所有人都愿意为理想去死,还是为被授予的集体的理想。”

  连梦境都与辛克莱惊人相似,有太多共鸣。

  人最后无论做什么,使命都是:成为你自己。

  《德米安》读后感(五):他是他一生的光

  在逼迫自己读了许多功能性的书之后

  终于终于 读了《德米安》

  小说真的很神奇 明明书中主人公生活的年代与你相隔几个世纪 经历的人生也截然不同 但就是 你会很轻易地被吸入到故事中去 感受主人公的痛苦 迷惘 喜悦 和爱

  读《德米安》的过程中给我感受最大的就是 每次有汹涌的情绪穿透过主人公 他置于天翻地覆的认知自我 认知世界的位置时 作者会用大量笔墨描写他的破碎 他的痛苦或幡然醒悟 但最后最后 都会用寥寥几句话 或一句话作结 而时常能直击心灵的就是最后的那几言片语

最后两句话 简简单单 却传达出了辛克莱的对之后旅程的绝望

  辛克莱的一生曾与几个人同行

  将他从温暖光明的童年拖进黑暗中的克罗默

  在漫长德米安缺席的生活中带领他前行 又默默以被他抛弃为退场的皮斯托琉斯

  让他第一次体会成为他人领路人感受的克瑙尔

  以及长久在他的梦中撼动着他 给他温暖与坚定 他的梦中情人 他不可近的欲念 夏娃夫人

  但至始至终

  总是德米安长长久久地和他同在 具象的 梦中的 心底的呼唤

  德米安自身的人格魅力 德米安那些穿透心灵的对他或对世界的剖析 赞美 和斥责 德米安总是清浅 如同夏风 又深刻 坚若磐石 的形象

  凡此种种 总是不吝啬地出现在辛克莱的人生中 让他的一切都与德米安分不开

  但这样的分不开 却又不是束缚 而是辛克莱不断前行(或是陷入泥潭)在前方牵着他的线 或是于左右陪伴他最坚定的力量

  德米安是辛克莱光明的另一半 他是他的光啊

  《德米安》读后感(六):《德米安》译后记

  我想,蒙塔尼奥拉的卢加诺湖、布雷山、圣安邦迪奥教堂、栗树、棕榈树、紫荆树、桉树,要比黑塞的故居、博物馆和墓地更吸引我。但昨天,我得说,并非如此。我对他留下的痕迹感到亲切。

  假如古老的事物总以距离为我们带来安慰,那么在黑塞生活了四十三年的蒙塔尼奥拉,这种安慰以他散步的线路,他的居所、照片、画作、笔迹,他的眼镜、雪茄盒,他最后的长眠之地变得实在。当我独自坐在博物馆中的电影院面对他时,他消瘦的身影、他的步态和微笑让我潸然泪下。在这里,阿尔卑斯山的另一面,他找到了他热爱的意大利式的瑞士,他的栖身之所。

  我想到悉达多和德米安。

  我认为任何对《德米安》的赘述都有悖我的身份。我是位读者和渴慕者。就像从战场归来的年轻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创伤,质疑旧有的文化和社会支撑,却在《德米安》中,伴随一个十岁孩子的艰难成长,重新被禁忌的、黑暗邪恶的、普遍对立的世界诱惑,饱受噩梦和焦虑的折磨,害怕地期待着毁灭周围的世界,又在不可避免的命运中,在传统信仰、思想解禁和自身伦理的发展中,思考无意识和有意识,善与恶,男人和女人,上帝和魔鬼,整合自我——在恶中走向成熟,并从恶的权力下获得解脱和内心的超越,在爱中孕育新生。

  世上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带人找到幸福。但有的书助 人发现并认识我们的神话和印记,我们的力量,以及我们的朋友——德米安。在惜别中,他强大而不灭的灵魂在我们身上活下去,并与我们融为一体。

  在蒙塔尼奥拉,我度过了悲欣交集的难忘的一天。

  姜乙

  2019 年10 月26 日于苏黎世

蒙塔尼奥拉的黑塞博物馆 / 姜乙 摄

  《德米安》读后感(七):“小辛克莱,听着”

  

2021开年第一本书,不知道冥冥中什么神秘力量引导,我在书架众多书中,抽出了黑塞的《德米安》,三天时间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虽然表面波澜不惊,但内心波涛汹涌。

完全被黑塞的文字折服,太多地方直抵我内心,很多话语极具渗透力,仿佛有一股力量,让人心中时而滚烫、时而震惊。

少年都有彷徨时,这话不假,但只有经历了少年的人,才更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中学时的日记,我在里面仿佛看到书中的辛克莱。但我没有辛克莱幸运,因为我没遇到一个像德米安那样的人,或者说与我有相同印记的人。

当今天的我早已不会轻易被什么人或者事波及内心时,我翻看自己当时的日记,触目惊心。蓝色的圆珠笔将一页页纸写满,字体稚嫩又倔强:“此刻心情差极了,我不知道具体因为什么事,就是开心不起来。看谁都烦,更别提学习了。快放学吧,我就可以回家好好休息了。心中尽是空虚,没有人理解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严寒酷暑,早出晚归。迎来的却是满腹惆怅。离自习结束还有55分钟,对我而言却漫长极了。我只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仔细思考我到底是个什么?我的思绪麻木着,再也不是透明人”。

这是我十几岁时写的,我不知道或早已忘了那时的自己正经历什么,很难想象一个每天只需要读书学习,没有任何经济或责任上的压力,父母嘘寒问暖、衣食无忧,身后有人给解决一切的人,怎么会心生这样的文字?也许只能用“少年都有彷徨时”这七个字来解释。按照书中所说,当时我尚没有探寻到真正的自我,也没有能力聆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

也许很多人会在辛克莱身上找到自己,不一定与辛克莱是一模一样的人,但经历的是相似的。

因为辛克莱的身上有印记,德米安找到了他。我在最初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个看上去有点傻有点弱的小男孩,到最后竟越来越像德米安。

辛克莱那件童年插曲,虽不是本书重点,但绝对是很重要的一个引子,没有这件事的发生,也许德米安不会出现,也或者会以另外的导师形象出现。

那短短的几页纸,将一个深陷泥潭,自责又自喜,绝望无助,矛盾痛苦的心境写的过于真实,以至于我读的时候也难过极了。

当他遇到德米安,这一切消失了。德米安真的就像一座散发无限光芒的雕像。光看到德米安这三个字,就感觉到一股力量。人生需自己经历,辛克莱德米安并没有从头至尾在一起,但他们似乎谁也没离开过谁。

辛克莱把自己爱慕的女子画在了纸上,他渐渐发现那画中的脸很像一个人。我在想,难道是德米安?看到下一页,果然是德米安。这是读书最让人开心的体验。

不管是皮斯托留斯,甚至诺尔,还有最后出现的艾娃夫人,他们都是有相同印记的人,因此他们肯定会在某一时间相遇。

越读到最后,越害怕自己担心的事情发生,果然,看到结局,差点哭出来。但想一想,也不不必伤心难过,然后泰然处之。

《德米安》中的很多话语,就像信条一样,让我读的时候激动不已。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不管你遇没遇到你的德米安,或者你本身就是某人的德米安,这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探寻自我的道路上,努力着。

  《德米安》读后感(八):【读书】在孤独中寻找自我《德米安》

  前段时间,距离退休还有七年时间的美女教师熊芳芳辞职了。她的辞职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将这7年赏赐给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生命无法重来,不愿一生被人安排。 她的辞职引发社会热议,有人指责她享受了待遇和荣誉后抽身离去显得绝情,但更多的人羡慕她拥有丰厚“资本”可保此后前途无忧,因为更多的人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谋生饭碗既恨又爱,做不到如此潇洒从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比起朝不保夕的人们,有一份固定的职业让很多人庆幸不已,尤其是疫情期间,在很多人“手停口停”的窘况下,尽管你躺在家里葛优瘫,卡里仍然每月会打来工资,不会有冻饿之虞。 但每个人总有自己未竟的愿望,有自己想去的远方,内心蠢蠢欲动的渴望。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的: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我所想要的,无非是试着以我自发的本性去生活,为何如此之难? 这一问,来自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代表作品。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品的《德米安》一书的首页。 作家张方宇曾说过,人,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向外寻找的人和向内寻找的人。向外的人是物质的和头脑指向的,他们的兴趣在于客体,他们运用的是自己的头脑,有寻找者和被寻找者、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二元分立。在行动中不断强化自我。向内的人是艺术、宗教和心灵取向的,他们的兴趣不在于客体,他们寻找的是主体灵性上的体验和潜力,他们想要去了解他们自己,并且通过了解自己而去通达一切。 我们发现,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在表现这种向内寻找型的成长的主题,如《追风筝的人》《麦田里的守望者》,特别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同样似真似幻的场景,同样的关于成长的主题,同样是孤独的心灵在跌跌撞撞中寻找自我的故事。 一、孤独是成长的必然 在成长中一个阶段,你会感觉到孤独吗?那种在喧闹的人群也会席卷自己的孤独。你想过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嘛?其实,孤独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是深浅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孤独的状态是人在寻求自己和世界的认可,是探索和这个世界怎么相处的方式。 罗兰说,孤独其实不算是一种选择,而像是一种必然。而且这种深沉的孤独感并不能消除,孤独的人可以有双重生活,但在占重要地位的那层生活里,始终是孤独的,而且会一直孤独下去。 正如文中所说,世上再没有什么别的,比走那条通往自我的道路更让人愁烦。 文中的辛克莱他从小生活在优渥的家庭,有疼爱他的父母和姐姐,有良好的家教。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却有着复杂的心理成长路程。最初,他从仆人和街道角落的底层民众那里,感受到世界上还有不同的人生。两种生活交替感受,知道世上有天使也有魔鬼,有天堂也有地狱。 这说明,成长是自己的事,没有人能替你,而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也必须由自己来面对。从辛克莱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并不能从父母和姐妹那里获得精神层面的援助。或者他本能地抗拒来自家庭的温情,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舔舐成长的伤口。 二、孤独并不是空白 小说从主人公辛克莱童年写起,他的命运转变是从遇到敲诈开始的,因为想要得到同伴认同,他编了一个故事。于是遭到一个大孩子敲诈,不断在噩梦中挣扎。直到遇到了德米安,拯救了他。 德米安仿佛是智慧的化身,德米安的母亲更是美丽和知性的代表。看到最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都是作者想象中的人物。因为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辛克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在战争中负伤了。 旁人只看见一个越来越沉默的辛克莱,没有人看见他内心的波澜,没有人听见他内心两种力量的角逐和抗衡,没有人知道他如何艰难地战胜了怯懦,不断寻求成长的心路历程。 正如作家路遥所说,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往往都在弧独中产生。弧独中,思维可以不依照逻辑进行,孤独更多地产生人生的诗情――激昂的和伤感伤的诗情。 许多优秀的灵魂都从孤独中诞生,孤独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遥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人对自己或环境作更透彻的认识和自省。很多人,会在孤独中自我疗愈。 那么,在生活中,当自己深感孤独的时候,或者你遇到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孩子的时候,不必太过担心,适当的孤独比过火的热闹更有助于成长。 那么,怎样在孤独中成长呢? 一是阅读。从人类思想艺术的瑰宝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充盈心灵和头脑,你会发现,孤独并不可怕,有时还值得享受。当你能悦纳这份孤独,并在书籍中找到寄托,你就会在孤独中获得力量,拥有飞翔的翅膀。 二是伙伴。其实,有时这一条和前一条是重合的,很多孤独的人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找到知音,遇不到精神尺码相近的人。辛克莱可能在自己的脑海中虚构了一个朋友和恋人,《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菲利普则是本能地抗拒了周围的4人,而把视角转向了书本。 三是行走。在不断地行走着,孤独的人才能建立自己对世界和自我及他人的关系,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让自己的智慧更通达。 《德米安》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迪远不至此,通过辛克莱的经历你会学习如何战胜怯懦,如何坚持目标,如何拥有爱,如何面对诱惑。 那些孤独者,也许恰恰是一些永恒的觉悟者。 除此之外这部作品的深层意义还在于,这个世界有黑暗、丑陋、龌龊和战争,往往使得以自我本性去生活的基本愿望也无法实现。

  《德米安》读后感(九):一个叛逆者寻求自我存在之路上的幻灭和重生

  “我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是因为完全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我恐惧长久的孤独,害怕心绪的各种细微、羞涩和热切的波动,害怕那常常泛起的爱的柔情。”——节选自《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年少时的故事》 一个人不能选择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有怎样的父母兄弟,但是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而这一重要的选择往往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人们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的。 我们每个人在寻找人生道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挫折甚至幻灭。 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当世界和你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当你的思想与父母一直的教导产生矛盾的时候,你还会怎么做呢? 或许你可以从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德米安》里找到答案。小说讲述了少年遵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追寻自我价值的成长阵痛。 整部小说充满了对辛克莱的内心描写,表现了他从一个依附父母的虔诚基督教徒到信奉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从好孩子、好学生到反叛酗酒,最终承认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勇敢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在美好光明的世界诞生 辛克莱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中,他在父母的安排下顺其自然在读拉丁语学校。 作者将他的家庭和父母姐妹存在的空间称之为"光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在清晨祈祷时歌唱,庆祝圣诞节,有一条通往未来的笔直道路,这个世界的生活明净纯洁,美好有序。 可以说辛克莱是听着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长大的,如果他也走与父母一样的人生路,终其一生,辛克莱都将是一个谨言慎行、有条有理的人。 有许多人一辈子都是在父母的设计和保护下生活的,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忤逆父母的意愿。他们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父母的生活也在他们身上重演,好像自己就是完美的复制品。 他们有可能也曾有过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们欺骗了自己的内心,他们选择遵从父母长辈的旨意,度过平淡无奇的一生。 但是小说的主人公辛克莱却是天生长着“反骨”的一类人,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天生就有不同于常人的“印记”。 他要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首先就要从这个在他看来乏味无趣又沉闷寂寞的“光明世界”走出去。

  在丑恶黑暗的世界沉沦 辛克莱第一次受到“黑暗世界”的冲击要感谢一个上公立学校的男孩——弗朗茨·克罗默,天真的辛克莱为了与公立学校的朋友更加亲近,有一天,他编造了一个自己曾经盗窃的故事。 然而这个故事却被克罗默当成了威胁辛克莱的把柄,克罗默以此勒索敲诈他,说如果不给钱就把辛克莱盗窃的事情告诉他父亲和警察。 生活在“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如何能招架得住这种威胁呢,于是从那天起,克罗默成了他的噩梦。这是他第一次领略到“黑暗世界”的暴力和丑恶。 他第二次沉沦是在读高中的时候,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陌生环境中,他渐渐发现自己和同学们的不同之处。 他的个性在萌芽,性欲、享乐的欲望在他身上燃烧起来,但是他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他不想用宗教的方式压抑它们,但是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于是,他沉沦下去,通过酗酒来麻痹自己,以此来克制内心的欲望。在他的眼里,“喝醉是造反,是狂欢,是生命和灵魂!”他过着自我毁灭、寻欢作乐的生活。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类似于辛克莱的成长叛逆期。 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由于过去被父母保护的太好,或者压抑太久,极容易被内心急速升腾的欲望吞噬,去标榜不同的价值观,吸烟、酗酒、赌博、吸毒…… 很多人就此沉沦下去,一蹶不振,甚至完全毁了自己。 幸好,辛克莱在堕落之后找回了内心对美好的向往,作者把引领他走出"黑暗世界"的人称为"贝雅特丽齐"。 在辛克莱心里,贝雅特丽齐就是一个完美的女神,在她的指引下辛克莱克服了恶习,获得了心灵的救赎。 此时的辛克莱已经跟刚开始不一样了,经历了黑暗世界的洗礼,他开始遵从自己的内心生活:既不像父母一样在对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下带着对美好天堂的向往度过一生,也不会深陷泥潭无法善终。 他追求的是一种黑暗与光明的和解,一种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人性的光辉。

  冲破美好和丑恶二元对立的牢笼,接受生命的独特“印记” 在辛克莱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个领路人德米安。在小说中,解救辛克莱摆脱克罗默黑暗统治的人是德米安,使辛克莱反思自己走向寻找内心美神的人还是德米安。德米安在辛克莱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都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成为他的引路人。 很多人评论说德米安就是辛克莱的上帝,其实我更认同把德米安看作辛克莱埋藏在心底的另一个自己,那个离经叛道、崇尚自由的真正的自我。 在读到《夏娃夫人》这节的时候,我被深深震撼,辛克莱找到了现实中的美神,并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同道中人。 “我们这些携有记号的人,或许被世人视为异类、疯子、危险分子。但我们是觉者,或是正在觉醒的人”,“而旁人的追求和寻觅在于他们的意见、理想、职责,在于他们的生活和幸福能否不断靠向大众”。 辛克莱追求一种不同于大众的固有意志的全新的自然意志,他追求的其实是一种不受世俗的繁文缛节控制的自得而幸福的人生,是一种痛苦和希望同在的完美人性。 写在最后 黑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语是这样说的:“……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他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人们内心的挣扎变化,他的文笔优美细腻,读起来更像是一首诗。 他无畏而诚实地剖析着自己的内心,使他的小说穿越时空,即使在今天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也为全人类寻找洁净澄明的心灵居所,都在向往和平美好的大同世界。 正如他在《朝圣者之歌》里写道的,“我们作为人的任务是:在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中,在远离兽性,接近人性的路上前进一步”。

  《德米安》读后感(十):奋力破壳的鸟和他的领路人

  年幼时的辛克莱虽然一直都知道属于“恶”的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但生活在温室里的他被父母姐妹的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件意外的小事,他被迫卷入了同龄小混混的世界。人一旦说谎,就必须为自己的谎言撒更多的谎,辛克莱为了封他人之口,只能从家里偷钱。而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第一次向父亲撒谎的他心里有一丝自豪,“父亲头顶的光环第一次出现断痕。第一次,我童年栖息的支柱现出截裂。而每个要成就自我的人,都要毁掉这个支柱”,类似的感受每个青春期的我们都曾经历过。父母,是否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第一个认同和崇拜的神?而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都会发现,父母并非无所不能,于是父母的神话被打破,我们从而转向其他信仰,比如宗教。

  书里的辛克莱倒没有这明显的“转向”,但自小就生活在虔诚信徒家庭的他,始终都被《圣经》和箴言包围。而救他脱离小混混所属的“恶”世界的德米安和他的缘起是由于对该隐故事的另类解读。世人皆相信,亚伯是善,该隐是恶,而德米安则说,亚伯是懦夫,该隐是真正的勇者。于是,第二次,辛克莱的信德有了松动,或者说和大众一样对于耶稣的唯一解读被打破。德米安告诉辛克莱,单一的宗教信仰总是有瑕疵的,不能只崇拜善,而忘记了恶,上帝和魔鬼都应当礼拜。这一点,一下子击中了辛克莱。他从小就知道的两个世界的物理分隔被眼前的德米安升华为“应当进行信仰的重塑”的理论,辛克莱第一次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

  但紧接着,他就坠入了“恶”的深渊。离家上学的他不再认真学习,在同伴的影响下浪迹酒馆,寻欢作乐,体会浪子的生活。在自我堕落成“一个野蛮的畜生,被可鄙的欲望操控”的同时,他又怀着一份骄傲,自认为见识了世界的丑恶面并且成了这个黑暗世界里“杰出的好汉”。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姑娘贝雅特丽齐。虽然辛克莱对她几乎一无所知,但那份疯狂的迷恋却暂时把他带出了恶的泥沼。他开始画画,依着自己的想象画下了一幅又一幅的贝雅特丽齐,但是画着画着,他笔下生出的脸却越来越像德米安。许久不曾相见的两人再次遇见了,德米安知道了辛克莱的酗酒生活,但没有说太多。交谈过后的辛克莱继续画画,这次他开始画雀鹰。德米安曾痴迷于辛克莱家门口的雀鹰徽章,因而雀鹰,就像“该隐的记号”一样,曾是两人的“秘密暗号”,是两人过往交集的重要象征。辛克莱第一次画出的雀鹰有着猛禽的身躯,“半个身子困在一个黑暗的球体中”,“仿佛正从巨大的球体中奋争而出”,这也是“鸟奋争出壳”的喻义第一次在辛克莱的回忆录里出现。

  再次回到学习生活的辛克莱开始重新思考光明世界和黑暗世界,不同的是,此时的他已经亲身体会过这两个世界。他遇到了音乐,以及音乐的演奏者同时也是牧师的皮斯托琉斯。这是辛克莱生命中又一个重要的领路人。把两人引到一起的是对“阿布拉克萨斯”的理解。自从收到德米安给的纸条“鸟奋争出壳。蛋就是世界。谁若要诞生,就必须毁掉世界。鸟飞向神。神叫阿布拉克萨斯”,辛克莱就不断地在追寻阿布拉克萨斯。皮斯托琉斯带着他观火,带着他发现“我们是多么出色的造物者。我们的灵魂一直在参与着世界持续的创造”、“在我们心中和在自然中,活跃着同一个神”,即使外部世界衰败,来自灵魂的爱和创造还是能重建世界。就像纸条上所说,被打破的世界里只有单一的善,或者只有单一的恶。但只有看到并体验了真实世界的全貌,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找到本性中的自我),破才能立,才能奔向阿布拉克萨斯这样一位“既是神又是魔的上帝”,而此时的辛克莱,也能够再次体会观察自然的愉悦,回到童真,只是这时的童真不再是无知的,而是充满力量的。这一觉知,与“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有着相似的朴素道理。

  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悉达多》,悉达多离家以后,也曾以苦行沙门的身份求索,但后来走向了充满性欲和金钱欲望的尘世,在其中浸淫了多年,才回归在水上度己度人(渡己渡人)的船夫,并最终凝结成“唵”,达到圆满。关于“出世”与“入世”的相似轮回,在黑塞的作品里,并不少见。

  回到辛克莱的故事。在皮斯托琉斯的指引下,辛克莱不断地打破过去的认知,修复和重建内在自我,直到最后,辛克莱斩断了与皮斯托琉斯的联系本身。这是他生命中第二次斩断。第一次是与父母,第二次是与这位恩师,这对辛克莱而言,意味着又一次成长。

  回到家乡,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辛克莱知道了过去一直在梦里见到、在笔下画出、曾以为是德米安的“非男非女”的脸,竟就是德米安的母亲。他去到了德米安家中,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人。如他所想,德米安的母亲也是一名带着“该隐记号”的觉知者,这位充满智慧的“夏娃夫人”引导辛克莱体会能让人找到自我而非失去自我的爱,并进一步成熟。就这样,辛克莱进入了这个“唯有绝对独立的人才能缔结的团体”,德米安的家是“童话和梦”,是“爱和灵魂”,但是与童年的辛克莱体会的两个世界的物理区隔不同,他们的讨论是基于对两个世界同等的认知,区别“绝对独立”、“带着该隐记号”的他们与众人的不是物理界限,而是他们自知使命的认知方式。

  《德米安》发表于1919年。就在辛克莱差点迷失于对夏娃夫人的爱恋时,“一战”爆发了。德米安和辛克莱以参军结尾,黑塞通过“命运”、“牵引”、“渴望”等将辛克莱的战场遭遇浪漫化,也许战争并不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但是,联想到黑塞本人的经历,根据我看到的资料,战争打破了他的田园梦,他曾因反对战争而被自己的祖国公开斥为叛徒。对于一个一生都在思考“如何成为自我”这个命题的人来说,大环境对于这个思考过程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黑塞通过德米安之口表达了他自己对战争的态度,“人们彼此投靠,因为人们彼此畏惧”,“人只有在无法认同自身时才会感到害怕”,“血腥的事业是人类内在的爆发,分裂灵魂的爆发。人们去仇恨、去杀戮、去毁灭、去赴死,只是为了新生。一只巨鸟奋争出壳,蛋就是世界,而这个世界,必将化为乌有”。而“自我”在战争之下,如何立足,如何构建赖以生存的精神空间,大概只能从黑塞的晚期作品,比如《玻璃球游戏》里寻找些许思路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