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魂》读后感精选
《机器之魂》是一本由江波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器之魂》读后感(一):【雨枫试读】人/机器,脱掉那层皮,你分得清吗?
人类:萨拉丁(前身人),冯大刚、阿米丽塔、楚南天、桑迪普、大帝 等
曾经的人类,为生存放弃掉自己的身体,改造后逐渐变成适应现存环境的机器人,唯一能说明是人类的联系就是曾经包含的意识或者说是尊严,但是那一抹意识在机器之间不断转移,犹如长生一般,以万年为单位的斗争,这还是人类么?
机器人:阿尔法、太元、冯汉杰等
从机器计算逻辑演变中的智能机器人,逐步开启并有拥有了人类难以言喻的细微情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拥有了人类的亲情、友情、爱情。被人类背叛,最终却选择为人类的生存而自我毁灭。这不属于人类么?
萨拉丁是书中的反派,他带领着一群暴机器人,不断针对人类基地的袭击,而隐藏在背后的是他想赋予给机械兽的自由灵魂,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人的尊严。
作为正派的冯汉杰(仿真机器人)带领南北军队不断反抗,为人类的生存进行斗争。而最终发现,作为一个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感情和羁绊,却又被人类所背叛。
计算机网络是人类创造,最终人类被反制,机器战士由人类创造,最终被智网控制,人类意识的危机,不过是以前和现在抢夺控制权的斗争。
《机器之魂》读后感(二):【雨枫试读】假如机器有灵魂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生活中也越来越依赖机器人,想像一下,未来世界,机器人与人类的大战,谁输谁赢都未有定论。
《机器之魂》里便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有纯粹的机器人,有机器兽,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体验机器人的世界。
《机器之魂》是《机器之门》的续作,没有看过《机器之门》,初次看《机器之魂》,对很多人物都存在一定的疑惑,比如:引子里出现的饶晓华,介绍不多,只能凭借想象猜测她与楚南天之间有一秘事。
引子写得很出人致胜,能够紧紧的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对后面的故事充满好奇,好奇仿生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大战。
从正文开始,出现了本书的主角:冯汉杰,他是战争英雄冯大纲之子,也是一个仿生机器人。在前几章里,出现了一个贯穿全书的姑娘:阿米丽塔。在书里仅出现了一会,感觉她与冯汉杰的感情来的很突兀,在还没有看明白的时候,两个就很迅速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又很迅速的死去了。冯汉杰与阿米丽塔并未接触太久,但是,却坚定的要守护阿米丽塔的那只“间谍”猫,为了这只猫,卷入了很多是非当中。
不得不说,作者的想象力还是特别丰富的,也创造了一个很恢弘的故事,有能造出了一个叫“太元”的人格载体的脑库,脑库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还有七个守门人,每个守门人还有备份。
还有纳米机,它可以注入生物体内被控制者操纵,也可以随意排列组合。机器躯体和大脑之间的交互依赖辅助纳米机进行,一旦纳米机失控,躯体和大脑之间也会断开关联,瘫痪下来。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令人酣畅淋漓的想象和场景,这有待各位读者去发现了。
另外:本书的人物涉及到了很多的人物,个别人物的塑造还可以更加有血有肉一些,比如:阿米丽塔、大帝……
期待作者更有意思的科幻作品。
《机器之魂》读后感(三):【雨枫试读】机器是不死的魂灵-读《机器之魂》有感
有幸读了江波写的《机器之魂》,深为他塑造的机器人世界震撼。江波一直以硬科幻出名,读完这部小说发现他的小说充满了金属的冷硬质感。他笔下的机器人形态有各种各样,还有人脑与机器身体结合的机器战士,就像电影《机器战警》中的机器警察一样。人类与机器人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跨人机者”成为一支不可小嘘的战斗力量。更有脑库一类的超级计算机几乎掌控了全世界的秩序。记忆可以转移、复制、再生,真实与虚拟在使用者眼里没有差别,你记得的也许是被灌输的,难道机器人做主宰的世界就必须不停地打来打去?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世界。
作者描写的未来世界里的机器人几乎像不死的魂灵一样,在受到重创机体无法修复之后只要把自己的核心上传到其他的机器人或机器兽体内就可以实现复活。机器人没有了死亡一说,机器人反而比人更能在那个未来世界里生存。人类非常弱小,处处需要受机器人的保护。电磁屏障成了对付机器人的利器。
作者在书中的每一章都以一个主人公视角叙述故事,故事的全貌在“冯汉杰”、“楚南天”、“阿米丽塔”、“陈子龙”等多个主人公的叙述下渐渐完整,犹如一幅逐渐展现完美的拼图。全书为我们讲述了机器人与基地之间的权谋大战,颇有点权力与游戏的味道。大量的战斗场面例如飞机大战、机器人大战,场面壮观火力四射,基地的建筑物在暴机器人猛烈的攻击下顷刻间就变成一座废墟。人类的脆弱与机器人的强悍形成强烈反差。
书中的一只机器猫“乌龙”为灰暗的机器世界增加了一抹亮色。阿米丽塔最先发现这只可爱的猫咪,把它带在身边,即使明知道它是一只间谍猫也不在乎。可见那个世界差不多全是钢铁身躯,真正的动物少之又少,全是稀罕物。阿米丽塔后来把猫咪托付给冯汉杰照顾,冯汉杰不顾自身安危随时把照顾乌龙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冯汉杰是仿生机器人,怎么会时时有人类的情感?矛盾的世界不缺乏温情。萨拉丁的红眼睛变成了一种标志,他可以随时拿控制乌龙来要挟冯汉杰。冯汉杰为了可伶的小乌龙不得不俯首听命萨拉丁。白房子的阿米丽塔永远在冯汉杰的脑海里招手。本书不愧是“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之一,值得一读。
《机器之魂》读后感(四):【雨枫试读】期待江波的突破
《机器之魂》是《机器之门》的续作。在惨烈的阿尔法战争之后,人类虽然暂时夺回控制权,但是死而复生的暴机器人首领萨拉丁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敌人。针对人类基地的繁复袭击,让战争英雄冯大纲之子冯汉杰被迫卷入阿尔法战争之后最大的人类危机。与此同时,本该是人类最后防线的脑库也产生异变,日益成为当年阿尔法一般的存在。为了人类的生存,战争一触即发。如果只从内容简介看,厚达488页、长达34万字篇幅的《战争之魂》是相当让人相当期待的。阅读完毕,感觉江波还有上升的空间。
首先,如果之前没有看过江波创作的《机器之门》,那么在看《机器之魂》的时候,很多碎片化的往事会让人感到困惑,阅读体验相对来说不太友好。其次,人物塑造还有待进步,举例说明,冯汉杰的渐变就略显儿戏。江波在设定上或许是为了延续上一部作品,因此没有太过深入,在刻意为之的庞大战争场面铺垫下,既看不到技术革新,也没有后人类时代的展望。当然,《机器之魂》里面显示机甲之战和命运之争,场面宏大。对于技术的展示和未来的畅想,也体现了江波擅长“硬”科幻的特征。
简单分析,《机器之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冯汉杰成长史,二是智网诞生记。前者拥有强大的主角光环,一次又一次的死里逃生,让他(它)成为挽救人类溃败的救世主,一个高度智能的仿生机器人,却比人类更像人类。最后结局看似伟大,实则虚无,让人很难接受。至于最后成型的智网,空洞的说着“为人类服务”的口号,实际上只是阿尔法与脑库的强化版本,人工智能的逻辑漏洞依旧无法填补,未来依旧充满不确定性。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是由人类创作,最终人类反受制于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机器战士是由人来创造,最终受智能网络控制,人类意识到危机,试图重新控制网络。故事回到了无限循环的尴尬处境。
我不知道江波有没有受到弗诺·文奇的影响,或是受了多少影响。在《机器之魂》相当篇幅里,可以充分感受到《真名实姓》对于《机器之魂》的影响力,无论是陈子龙隐匿之后混迹网络,还是脑库庞大的数据世界,以及在数据链中穿梭的演示,甚至是虚拟与现实互动的不确定性。假设《机器》系列是在弗诺·文奇所创造的基础上做出深化处理和尝试,江波在小说中主动探讨了机器人、网络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拼搏精神,值得肯定。
在《机器之魂》的结尾,雪山之上亮起的红色眼睛或许预示着下一次战争即将来临。期待江波的突破。
《机器之魂》读后感(五):【雨枫试读】人类定义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开始阅读后才发现还有前作,于是停下来先去看了原作。在机器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界里,机器已经能取代部分器官和肢体,甚至能够取代整个身体仅剩下人类的原生大脑,而且可想而知,机器的机能远远超越人类的原生身体,寿命只取决于大脑。原本存在着推进全面机械化派、维持人类原生派,还有一些人持中立态度认可以用机械来拯救生命。然而究竟到哪一个地步人类才仍然算作人类呢,如果换上机器就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难道要见死不救吗,伴随着技术产生了无数的问题,但是这些都随着一场由名为阿尔法的智能生命发动的消灭人类的全球战争而不再成为问题,不机器化就只有死。虽然最后阿尔法选择了自我消亡,不过这场世界大战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
在前作故事的结尾也孕育出了本作的主角,连人脑也不复存在,完全由机器构成的智慧生物,而称呼其为机器人或者仍称之为人成为了焦点问题。其中有两类,一类是萨拉丁这种,原本为人类,经过几次改造后原生身体已经完全替换为机器包括大脑,意识存在于机器之中,甚至可以在机器之间转移,已经可以说是长生不死了,单纯从生物角度已经不能再认为是人类了,唯一与人类的联系也许仅剩下萨拉丁口中的人类的尊严。另一类像是阿尔法、太元和主角冯汉杰这种,没有人类的经历,在机器中孕育出的智能,阿尔法和太元难以理解人类的尊严、怀念这种没有实际用途的感情,所有一切都为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而服务,而在这个计划中人类只是个绊脚石,阿尔法也许通过和机六的融合部分理解了人类的细微而难以言喻的感情,最终自己放弃了计划。而主角冯汉杰醒来之后失去了记忆,身为一个仿生机器人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中,父亲冯大刚、初恋阿米丽塔以及楚南天、桑迪普、大帝,这些一个个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人,让他与人类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越来越像一个人类,支持着他完成打倒太元这一左右人类命运的重大任务。然而哪怕他可以说是拯救了人类,但在之后依然没有被人类接纳,受到人类无情的追杀,在安排好一切之后,主动融合进一个让人类沉睡在虚拟世界之中的智网,做好备份防备人工智能。与阿尔法一样选择走上了和阿尔法一样的自我消亡的道路。除了冯汉杰,对人类充满好奇心、拥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也被人类无情的消灭。被萨拉丁唤醒了自主意识的机器兽,其中有的个体甚至有了类似亲情的情感,不过想必机器兽也会遭到人类无情的灭杀,不过也许萨拉丁会在暗中不断地唤醒一批又一批自主的机器兽。
究竟什么才能叫做人类,机器化到何种程度、机器化前是否为原生人类,还是是否有人类的情感。人类在永生不死的诱惑前又能坚持多久,而且在永生不死的对手前,有限的生命谈何胜算,那么在永生后有如何,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永生没有意义,完成一些事才有意义。人类在永生后是不是也会像太元一样,谋划以万年为单位的庞大计划,到那个时候这些人还能称之为人类吗,如果承认这也是人类,那么太元有如何,本质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也许只好希望未来能给出一个答案。
《机器之魂》读后感(六):【雨枫试读】被机器支配的恐惧
人类是这样的,畏惧AI获得自我意识,却又偏偏依赖AI,希望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更加方便快捷,还妄想通过AI得到永生。 不过本作的大多数人类其实也很难界定究竟是何物种。 因为与机器人长期作战的关系,为了胜利,人类也不得不为了变强而将身体改造成机器,尤其是奋战在一线的军人们。而主角正是这些军人,拥有可修复的金属躯壳,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人类了。 人们会陷入迷茫,作为脆弱的人类,只有一次生命,一旦死亡就永远消失,不会留下痕迹。可改造了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但军人们没有选择,他们必须拿起武器保护家园与亲人,这意味着接受身体改造才是最好的做法。 虽然这可能是第一部《机器之门》想要表达的,《机器之魂》应该只是继续继承这样的价值观。我没看过第一部,就顺便捋一捋。还有一种暴机器人的存在,相比只在身躯安装金属,暴机器人就是完完全全把人变成了机器人。与前者的区别就是,前者大脑还是人类,而暴机器人只是一堆数据,并且大概率会变得疯狂,胡乱杀人。 而制造了暴机器人的就是在第一部已经消失的拥有自我意识的反派人工智能阿尔法。到了《机器之魂》里,因为阿尔法的缘故又催生了新的人工智能——脑库。 而第一主角冯汉杰是近似人类的仿生机器人,有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他也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于是小说其实是机器人与机器人的战争。 也不是为了拯救世界。冯汉杰会选择与脑库对立,一开始只是想给人类女孩报仇,后来则是为了救出楚南天,拯救世界就是顺便的。 毕竟世界也无从拯救,高层决策者们早已将意识上传脑库,不再以人类的形式出现。为数不多的自然人类又对改造躯体的人类抱有偏见。世界的大部分人都是机器改造者,那如果换成人工智能统治世界,好像也不是太糟糕,只要脑库ai不动手杀人。 像那个没有改造的身体的李司令,他觉得与脑库的战争没有胜利的把握,索性放弃抵抗……虽然看上去很难以接受,但这才是大部分人的真实想法。 写冯汉杰,并不是为了以他的善凸现脑库AI(脑库ai名字是太元)的恶。因为战争本就是你死我活的过程,太元为了保护自己采取行动,其实也是应该的。 借助冯汉杰的行为思想,故事里其他人物得以更好理解机器人,读者也一样。 世界早已千疮百孔,与ai的战争,输赢又有什么所谓呢?结局看似人类取得胜利,但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没有了阿尔法,太元,还是有可能出现其他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我们应当如何与机器人相处,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为什么了什么,看了本书其实也未必能得到答案,但小说展示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机器人,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 以上,我是觉得小说剧情精彩,阅读起来是有快感的,立意不落窠臼,逻辑缜密,环环相扣,也不深奥。总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特别戳我。不要看三十来万字,我一口气看完的。希望国产科幻能多几部这样的佳作吧…… 然后人物再丰满一些就更好了~
《机器之魂》读后感(七):【雨枫试读】人类的文明面目全非
霍金曾经说过四个预言,简略如下:
1.行星撞地球
2.1000年人类须移民外星球
3.外星人监视人类
4.智能机器人将是人类的终结者
好像在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中都有看到过这四个预言被表达或者表现出来,带给我们的深切的体会。也许小说家、科幻电影的编剧与预言家本身就是不谋而合的呢?
这部《机器之魂》的小说可能就是第四个预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吧?有一部叫《我,机器人》的科幻电影,里面的机器人在一个控制总机的操控下,也开始反人类,人类和机器人之间进行了一场残烈的战斗。而这部小说写得也是机器人想要灭掉人类,但完全不同。最直面的感受就是它是一部恢弘的战争史,所描述的每一个战争场面和战争后的满目疮痍与尸横遍野,即使没有血流成河,也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触目惊心。行文节奏紧凑,时动时静,为了不让精神崩得太紧,章节之间的布局会是动静结合,这样阅读起来就不会有崩得太紧带来的疲乏感,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时而行文细腻,充满温情。
当机器与人类结合,人类就已经机器化,那么机器战士还算是人类吗?仿生机器人冯汉杰在不断的成长中,具备了思考能力,更向是一个具有灵魂的人类。与人类不同的不仅是他的金属身体,他通过学习还可以把纳米机变成任意的形状,就仿若神在创造世界。他最后把自己融入了智网中,他已经无处不在也就是化身为神的一种状态了吧?最后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安慰,冯汉杰不向阿尔法一样,把人类变成机器,而是为了保护人类,将自己化入无形。在这个悲伤的故事结束后就向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充满了人文情怀。
相对于机器人,我们这些原生人类要面对生老病生,有吃喝拉撒睡的生物本能,人类的生物弊端暴露无遗。故事中不仅多处提到存在的意义,更有一个主题从始至终贯穿到底,从古至今都有人前仆后继地在追寻和探索着,它就是——永生。永生真的有意义吗?也许存在过并做过有意义的事,才更有价值吧?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应该都是背负着一个使命的, 正如文中的一个个机器战士,他们用生命的消逝说明了存在过的意义。
前几天在一个普法的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里面说美国人工智能大牛大卫.汉森博士郑重宣布:2045年人类将可以与和类似索菲亚这样的机器人结婚。这个大名鼎鼎的索菲亚也就是曾经说过:“Okay,I will destroy humans.”(“是的,我将毁灭人类”。)可以和人类对话,并做出微笑、惊奇、厌恶、轻视等表情,2017年还被沙特授予了国籍的这位人造美女机器人。谷歌“造人”已经初具雏形,一个4分48秒的视频,可以看到AI预约美发和订餐厅通话自然流畅,没有逻辑错误,对方丝毫没有觉察是在跟AI通话。智能机器人为了与人类沟通的更顺畅,他们运用自我学习能力,不停的运算,去解读人类的心理变化,试图变得有感情,有了人格化。反观自省,我们人类呢?每天按布就班的工作,生活的单一重复,让一些人变得麻木,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又何尝不向一台机器呢?
科技不断的发展,没有人可以踩得了刹车时,人类会发现,一手创建的科技,毁了自己的文明,而当机器有了灵魂,如果他行使了上帝的权力,人类的终极危机也许就会变成现实吧?毕竟未来的未知性没有人可以预料。
《机器之魂》读后感(八):【雨枫试读】机器之间,人魂永存
《机器之魂》是江波的新作,《机器之门》的续作。比较遗憾的是,我之前还没看过《机器之门》,所以对本书架构一知半解,只能管中窥豹。 本书大概的背景如下:前作中有一场所谓的“阿尔法战争”,是由于名为“阿尔法”的智能想控制世界,人们掀起了反抗,最终将其消灭。到了本作中,有个大反派“萨拉丁”在到处搞事,而类似于其他类似题材,书中有个“避难所”设定,在那里的机器人和平生活,是一股重要的势力。而所谓“正义的一方”,则通过人工智能“脑库”来指挥。 脑库是个神奇的东西,载体细胞是一种生物质与机械的聚合体,细胞不断分裂更新,旧的逐渐衰亡。和人体细胞更新不同,脑库细胞的更新,竟然把脑库的意识和人格变了,然后它完全不是以前的脑库了,造出了一个叫“太元”的人格载体,这个人格,想要像阿尔法一样统一小宇宙,而正义的一方,为了阻止它而开展一场艰苦的战斗,这就是本书的主干。 不知道作者写书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我是想到了,这很像忒修斯之船这个哲学思考。不过很显然,这个船还真不是以前的船,这个脑库不再是脑库,而是太元。我又想到,如果一个人的意识变了,比如黑化了,那这个人身体还是以前的,可这个人还是以前的人么?唉,人的精神世界,我实在想不懂。 在本书的世界观里,人可以自由改造成机器身体,将意识传输到一张小小芯片中。很显然,机器身体比人体强壮得多,而且各种形态的身体尽管换。此外,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一旦身体毁灭,可以将意识传输到其他机器身体中复活。机器化了的人,能做很多事,比如实时指挥一群机器人作战等,总之,这是个人与机器人共存的机器世界。 在这本书中的世界里,基本是军队在不断战斗,对平民的描写少之又少,比如悬空寺里老道士小道士,基本还是在衬托战争。所以,这本书大概是归入废土、末世题材吧。 在很多科幻小说中,有探讨人意识上载的可行性,但本书反其道而行之。当人换为机器身体后,意识单纯存储在芯片中,则能力比较有限,而在书中,有种类似细胞这种存在的东西,叫做纳米机,而且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型号。高级的机器人,可以用纳米机模拟大脑,然后小宇宙飙升。这个时候,反而是在思考意识的载体这码事。 除此之外,纳米机是个神奇的东西,可以注入生物体内被控制者操纵,也可以随意排列组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生成各种构件,大概,就类似于一大堆球球挤出个威震天那样。这个设定可谓神奇,打残了躯体可以从别处吸纳米机补起来,还可以利用纳米机操纵别的机器人,不同于毒液之类那种玄学的随意变形怪,这个真的是一本正经的科学变形。而本书的猪脚,一个一开始失忆了,都不知道自己是个机器人的皮皮虾冯汉杰,就是靠着体内遗留的阿尔法纳米机变异体,加上萨拉丁传授的神功秘籍,后来一路利用纳米机开挂搞事。 在书中,有“暴机器人”这个概念,所谓暴机器人,是阿尔法强制所有人机器化的过程中,因为意识导入芯片后因为没有体内各种激素、反馈调节机制而混乱,使人成了狂暴症患者,即使自己人和自己人也想打一架。这其实是人工智能觉醒的一大限制,没有人体这样精密的自我控制体系。所以啊,我们的身体实在是大自然赐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未来无论如何,都应该珍惜呢。 书中的世界,是一个钢铁世界,但统治世界的,还是人的意志。楚南天的军队机器化全看个人选择,李将军的北方军队强制机器化,可里边还有个温热的大脑。萨拉丁干了件壮举,唤醒一群机械兽,为它们赋予自由,它们身上的纳米机不再受人摆布,它们成了独立的个体,就像血肉之躯那样。用萨拉丁的话说:“只有独立的个体,才有生命的尊严。”要说地球上最宝贵的,一定是每一个独立的生命,无论伟大还是渺小。 在前作中,阿尔法是通过融合的方式自行消亡,在本书的最后,又是一次这样的轮回。冯汉杰选择了与脑库融合,名为智网,为避免其因细胞更替迷失,在天宫上做了备份。从此,世上少了个冯汉杰,多了个睥睨天下的智网。 其实想想,无论是阿尔法,还是太元,都不是为了掌控世界控制人类。它们想做的,是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通过千年万年的时间,让人类成为太空种族。可是,它们牺牲了人权,未来一望无边,眼前血色弥漫,人类必然会进行反抗。幸好,我们的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建设,没有以牺牲人民幸福为代价。 不过最后呢,我得给这本书扣掉一颗星星。不是因为我自身对末世和赛博朋克的恐惧,而是因为郑军那句话,当今科幻在走向科学对立面。大众对科技的恐惧,早就从疑惑到无端质疑,最终到了无脑反对。科幻在大众与科学之间的桥梁地位极其重要,像本书这样的题材,会加重大众对科技发展、对未来的畏惧,促使反智反科学之风的盛行。
《机器之魂》读后感(九):【雨枫试读】科幻读出的哲学思考
阅读《机器之魂》前就担心这本科幻小说是《机器之门》的续作,没有阅读《机器之门》会不会有故事情节的断裂和人物莫名突兀感,一旦深入阅读后发现很独立流畅,与之前有联系的故事情节梗概明晰,没有太多碎片感。看过几部科幻片关于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未来世界的人机大战,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主宰未来世界的智能科技都有着一定的认知,但看了这本《机器之魂》,仍深为震撼: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当机器替代人类工作功能,当纯粹理性战胜生物本能,当人机混杂甚至人机对立,人类何去何从?人类文明是否如科学预言将毁于智能机器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AI技术高度发达,人类对于AI越来越依赖,希望生活中能够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甚而期待机器人取代部分人类功能,减少肢体器官疼痛,提高智力服务水平,更妄想通过AI实现大脑的生存进而永生。这本书里有无数种类的机器人:爆机器人、X型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纳米机器人、超越纳米机器人,还有半人半机器的机器战士,保存了大脑还没有肢体的脑库,复制了人类记忆和智慧的有着魂魄的机器人,通过脑库的后天发育成长形成的独立人格的强大的可复制的虚拟机器人,无数逻辑单元汇集运作复制嵌合形成的智网,还有有着阿尔法纳米机的机器兽,被强加了纳米机的真正的鸟兽……书中纷繁复杂的各类人物你不仔细还真体会不出哪位是人哪位是机器人,冷血无情的机器人也会有思考人生的一面,变成钢筋铁骨的人又少了许多的真情实感。
人和智能机器人有什么区别?“那么人呢?你认为什么是人?”“能独立思考一定复杂问题的就是人。”人能思考,智能机器人也能思考。人赋予了机器人思考、记忆、分析、判断的能力,而智能机器人的思考能力将远远大于个体人的思考能力。智能机器人集中了人类智慧,可以集中收集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精算逻辑推理判断得出最优方案。从理性思考来说大多数的人不如机器。人为什么活着?书中的暴机器人的前身是人,为了更加强壮为了永生自愿成为有着人类大脑的机器人,又因着更换更加先进坚固的肢体变换着躯壳,还能将意志和记忆打包转移至其他躯体,在这种变换中却渐渐失去了人性,暴机器人不会对生命有怜悯同情,对于智慧而言生命是多余的,没有了肉体没有了情感,强烈的意志和强壮的肢体让他们为所欲为,当失去了与世间的诸多羁绊变得毫无生趣,行尸走肉般的存在,灵魂随之消亡了。暴机器人慢慢蜕变成了被支配的残忍无比的傀儡。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存在于世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然而,当命运的绳索交错,人和人彼此间有了羁绊,生命的意义似乎就浮现了出来。”人有梦想,有信仰,有期待,有珍惜的记忆和温暖的情感。当脑库的新型纳米机器人大卫问桑迪普“人有价值么?”桑迪普认可人有价值且人的价值会被珍视,“我可以告诉你我是怎么想的,我是个印度人,我信仰梵天大神,他创造了一切,包括人间、天国和地狱,和你有关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会在他的眼里。你的每个亲人,每个朋友每个和你无关却善良正直的普通人,他们都会在死后得到梵天大神的庇佑,在天国里永生,而那些坏人,哪怕他死了,他的灵魂也会在地狱里永远煎熬,为他所做的一切付出无休止的代价。这对你来说可能有些荒谬,但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其他人,不管他信不信印度教,信不信梵天大神,他总是会相信某些东西可以永恒存在。这是人类的一个梦。所以这个望远镜在你的眼里不过是个废弃物,但是它对于那些曾经建造它,使用它的人,对所有人类文明的后裔,它始终有价值,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物。我们要保留它,是为了保留人类关于永恒的那个梦。”机器人大卫问机器战士大帝:“你是一个人,但是你有机器的躯体,你和机器人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呢?”而大卫看到大帝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埋葬死者——那些战场上死亡的机器战士和完全报废的机器人,大卫和大帝都在和平的对视中明白了这其中的差别。
人类有灵魂么?我想绝大部分的人都是肯定的回答。不管是精神意义上的灵魂还是唯心主义的灵魂,灵魂是人的价值所在。而机器有灵魂么?当机器有了人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成就独立人格,那机器是不是就有了灵魂?机器的灵魂是如何锻造的?又会不会升华?这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机器之魂》读后感(十):【雨枫试读】看见一棵思维蔓延的机器之树
作为20多年前就开始看科幻世界,至今每年还在买科幻年选的资深读者,对江波并不陌生。上次看他的作品是银河之心三部曲,人物众多,情节起伏,有想象力很棒的部分,但整体有些像一部宇宙版舞台剧。后来的作品《机器之门》没有看过,这本《机器之魂》是续篇,虽然其中的人物事件和上一本有不少关联,但总体还是一个比较独立的故事,没看过上本也并不太影响阅读。
这本故事的主线是仿生机器人冯汉杰的成长史,外加各种类型机器人之间的混战。真正的原生人类只作为点缀穿插其间,参与度非常低,更多笔墨探讨的是人与机器结合之后,社会形态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整本书读完,仿佛能看见作者的思维如一棵树生长蔓延,探讨着不同的人类定位与发展可能性,引人思考。但遗憾的是,更多看见的是树干和树枝,更少看见生动鲜活疏密得当的叶子。相比脉络清晰,细节丰富的上佳作品而言,这本书仍有距离。
先说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思考吧——何以为人?
第1类最容易排除,暴机器人,纯粹的机器人,按芯片接收到的命令行事。
第2类是x型机器人大卫,最新材料做的机器身体,但是开始有独立思考意识,会去想什么是人类?什么是存在的意义?关于脑库的机密信息就是TA透露给了大帝,但最后却被李将军一派消灭。
第3类是故事主角,仿生机器人(外观像人的机器身体),具有人类的情感与思考方式,在经历了诸多战斗和生离死别之后,机缘巧合掌握了各种炫酷技能(比如让纳米材料想怎么变就怎么变的开挂技术),像是具有人类魂魄的超级机器人。
第4类是机器战士,保留了人类的大脑,但更换成了机器的身体(有的甚至能融合成类似变形金刚的汽车人),这样的改变让他们在战斗中的武力值大大提升,即便身体受伤也很容易更换部件。但如果大脑被损坏,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就终止了。
第5类和第4类接近,都保留了大脑,但不同之处是没有身体。大脑保存在脑库之中(存放了上千精英大脑 ),可以活200多年,大脑的思考信息可以融入脑库,汇聚成一个总的信息流,对外发布命令,相当于是所控制区域的最高指挥部门。
第6类,生物意义上的大脑没有了,但是大脑中记忆的信息全部复制出来,输入了一个机器身体,如萨拉丁——相当于一个带着真人魂魄的机器人,接近于永生。
第7类,脑库在长期发展中,无数大脑的旧时记忆逐渐消亡,脑库进化出了新的人格意识,这个意识可以传输到任何一个机器身体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人物——太元。
随着社会发展,后面6类物种都有不同的世界观和目标,彼此争斗,构成了起伏跌宕的故事。什么是人?什么是存在的意义?到最后作者也并未给出答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解读。
除了人之外,作者还写到了各种动物,一种是传统的原生动物(很少提及),另一种是在原生动物身上放置了纳米机,相当于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遥控的动物。还有一种是机器兽,完全用纳米材料合成,最后写到了升级版的机器兽——开始具有独立的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情感。这些动物还将如何演化?如果写下一部作品,也是伏笔。
江波这本小说的优点是进行了很多设定和思考,机器、算法、人性……在不断的融合、撕裂、变异和重组,书中光是机器人就列出了n种——韩松老师说有点像数码时代的山海经。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场面也很壮阔,文末的伏笔会让人好奇人类与智网最终会如何抉择?
但小说也有不足之处:和阿米丽塔的感情线太过突兀(女主作为工具人的痕迹太重),用为她复仇来支撑后面的情节有点勉强,坚持照顾宠物猫的设定也有些牵强。主角以外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单一,有点像打游戏里面的角色设定,设定好了之后变数很小。也许作者是清华理工科男生的原因,笔下人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细节不够丰富,导致整部小说看过去像枝干分明的一棵机器树,但树上的叶子不够,显得有些干巴。整体水准还有提升空间,期待作者在以后的作品中能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