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路上(珍藏纪念版)》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在路上(珍藏纪念版)》读后感锦集

2021-02-11 02:1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路上(珍藏纪念版)》读后感锦集

  《在路上(珍藏纪念版)》是一本由(美) 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路上(珍藏纪念版)》读后感(一):一直都在路上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跟我们真的是天差地别,一开始我还不敢相信,后来听了很多去过美国的朋友都说那边的人只在意当下,基本上不会留什么存款,可以说是非常自由的生活方式了。这本书中描写的主要是上个世纪中美国青年的生活方式,当然从那个时候就能够看出对如今的美国有多么强烈的影响,但我想这也是根深蒂固了很久的民族文化。如果书中的那种生活放在如今我们身边,肯定就是会被大众所唾弃,应该会被人们称为社会混子。但是在当时的美国,这种文化是非常流行的,也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所以说这甚至成为了一种艺术风格,叫嬉皮士。

这本书是对那个时期的一段简史,让我能够试着去了解和体会他们的感觉,对于这种自由的冲动,虽然我们的做法不同,但是面对如今繁忙的工作和无趣的生活,追求某种新鲜的事物是能够满足内心的唯一途径。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难道劳累一生赚得盆满钵满,最后连真正的市井生活都没感受过,飞得那么高又有什么用呢。书中的那些青年过着看似颓废的生活,好像他们一直在破坏自己的身体,抽烟、喝酒、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看似不健康的习惯在快乐和自由面前被忽略不计。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路上,只不过有的人的路是排队上班的拥挤的马路,有的人的路是乡村当中惬意的小路,这段历史我相信在他们所经历过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很美好的记忆,他们只不过在现在这个年代的眼中是垮掉的一代,但是在生活面前人人平等,都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用这种方式去追寻自由,找到自己内心的一份平静,并不是不可以的。只不过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没有办法再像那样做了,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方式来“垮掉”。相对于当时,现在的年轻人不都是抱着手机玩游戏,白天睡觉晚上起床,其实和当时的青年没有什么两样,没准在未来的几十年间还会有人写我们这个年代的故事。这本书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它描写了一段真实的社会环境,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

  《在路上(珍藏纪念版)》读后感(二):杰克·凯鲁亚克 | 横穿全美的公路小说

  

我初遇迪安是在我与妻子分手不久后。那时我大病初愈,关于那场病,我不愿意多说,只想说它和那场令人厌烦的苦情离婚戏以及我万念俱灰的心境有关联。迪安·莫里亚蒂一来,我生命中可以称之为“在路上”的生活阶段便开始了。在那之前,我时常憧憬去西部看看原野风光,却总是做着空泛的计划,从未成行。迪安是踏上旅程的完美伙伴,因为他其实就出生在路上——那是 1926 年,他的父母开着一辆破车前往洛杉矶,途经盐湖城时生下了他。我最初是通过查德·金知道迪安的,他给我看了迪安在新墨西哥州管教所里写的几封信。我对那几封信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迪安在信中天真亲切地向查德请教查德所了解的关于尼采的一切和他知道的所有伟大的学术思想。我和卡洛一度谈论起那些信件,猜想我们以后能否会会这位古怪的迪安·莫里亚蒂。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的他是一个笼罩在神秘光环中的少年犯,现在的迪安大不相同。接着消息传来,说迪安离开了管教所,即将初次来纽约,还有消息说,他刚和一个名叫玛丽露的姑娘结婚了。

一天,我在校园里闲逛,查德和蒂姆·格雷告诉我,迪安在西班牙语区的东哈莱姆一套只供冷水的公寓里落脚。迪安在昨晚抵达,是第一次来到纽约,带着他那位漂亮泼辣的小妞玛丽露。他们在五十街下了灰狗巴士,转过街角找地方吃饭,径直走进了赫克托餐馆,自此之后,对迪安来说,赫克托餐馆永远成为纽约的一大象征。他们掏钱买了好几个漂亮的糖霜大蛋糕和奶油泡芙。

在这期间,迪安总对玛丽露说的话大致是 :“现在,亲爱的,我们到纽约了,我们经过密苏里时,特别是路过布恩维尔的管教所时,我想起自己坐过牢这桩麻烦事,心里在琢磨这件事。虽然我没有全部都告诉你,但现在绝对有必要去做的是把我们个人的情情爱爱的事情全部往后推,马上开始考虑工作谋生的具体计划……”诸如此类,早年时的他就是这副德行。

  《在路上(珍藏纪念版)》读后感(三):《在路上》:我们可以抛弃一切吗?

  

人一旦有了退路可选,前进的时候便容易踏进泥淖里,抽出身还可以重头再来,直到脚底、裤腿都沾满了泥,迈不动步子的时候,转过头来,“不往前走我也一样可以活啊,干嘛非得往前呢”,当初的一腔热血、鸿鹄之志便化为了慰藉自身的养料,消失的一干二净。

破釜沉舟说来轻巧,做抉择时还是辗转反侧,4月底秉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想法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书,先斩后奏难免会被亲人责怪一番,此后便过上了睁眼学习,闭眼背诵,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面试,面试时八个考官给的成绩天差地别,最后平均分以0.4分的差距落榜,看到成绩的那一刻,好像适应了黑暗的眼睛突然撞上一束强光,短暂的致盲后,光晕散去,世界逐渐变得清晰。回家的路上,我接受了这个事实,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原来我也有成为‘小镇做题家’的潜质啊。”

“他选择了一份无聊之极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跟任何一个有家的男人一样可以负起责任;搬进一间价格过高的高档公寓,是为了证明自己信奉有序和健康的生活;要了第二个孩子,证明第一个孩子不是个错误;在郊区买下一处房子,因为那是一般人生活轨迹里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而他则证明了自己也有能力这样去做。”耶茨笔下的男主角的“弊病”正是现在许多人向往的生活,普世价值观下的成功是人们墨守成规的追求,包括我。

沉寂了许久后,激情几近湮灭,我打开了这本书。几年前接触垮掉的一代威廉·巴勒斯的《裸体午餐》,像乐高玩具的散件,组装成的“四不像”作品,满脑子fuck sb’s eyes,接受无能遂放弃。阅读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像陨石坠落,跨越外太空,穿过大气层,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化为一团火球,只剩下炙热与激情。

当我们摒弃工作、摒弃房子、摒弃票子、摒弃一成不变的生活,我们还剩些什么?《在路上》告诉我们,还有肆无忌惮的狂欢、四海为家的洒脱、礼仪道德的放纵,以及一无所有的自豪。

传闻凯鲁亚克在写这本书时为了将汽车疾驰的速度嫁接到文字里,他没有使用单页的打印纸,而使用的是成卷的电报用纸,他废寝忘食,不分昼夜,手指打得发麻,仅仅用了三周,他在路上的七年时光化为几十万字呈现在了纸张上。

阅读时仿佛手拎一串珍珠项链,从中剪断,哗啦啦,珍珠迅速落下,四处蹦跶,散落一地,它们化为山川、湖泊、平原、高地、树林、沙漠、城镇、乡村,各占一方,握在手中的那条线依旧清晰明了,那是在路上的七年,是迪安与萨尔的迎接新世界的狂欢,是承接所有故事的桥梁。

《在路上》是时代的产物,是供人缅怀的遗迹,很多人说该书的文化意义大于其文学意义,我觉得不尽然,我们坐在文字列车上,看着旧世界被我们甩在身后,我们嘲笑兢兢业业的社畜,我们毫无后顾之忧的疯狂呐喊,我们伸出手抓住风的乳房,快乐就好了,管它文化意义还是文学意义,当眼前的事物一闪而过时,谁还会在乎孰轻孰重呢。

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其实什么都有了。就像我们倒立的时候,举起的是整个地球。

  《在路上(珍藏纪念版)》读后感(四):重读凯鲁亚克《在路上》:不甘于现在的生活,那就疯狂一场吧!

  

上一次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4个月前,那时候,正好处在疫情严峻期,囚与家中略显无聊,于是翻阅了这本已经出版了六十多年的小说。那是我第一次读凯鲁亚克,因为痛仰乐队的一首歌而去读这本书,现在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缘由却是因为第一次品读时,没能完整的读完它。

杰克·凯鲁亚克的这部作品,问世六十年,被无数人翻阅,连着福布斯都曾经说过,他喜欢每晚翻阅几页《在路上》,再去入睡。书中的主人公萨尔和迪安几人浪迹天涯的宣泄,成为了很多人心中向往的生活,有人说他们像是一群无忧无虑而又兴致勃勃的流浪汉,以一种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流浪式奔走,发泄内心的不平与愤恨。

我也喜欢重复去品读《在路上》,书里那句“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就影响着我,想辞职、想穷游、想流浪、想尝试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也想换个城市重启生活……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里写到:“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有感觉有兴趣的人在一起,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我想说“我也是”,我喜欢和拥有激情的人在一起,他们看似没有目的地到处流浪,可他们也是真正的在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如果说让我选择一本书,做为生活的缓解剂,我一定会选择《在路上》与《黄金时代》,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不是王小波用文字单纯地为某一方辩白,而是在直面人性,直面自己,直面被群体思潮裹挟下的独立人格。可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却是一代人的“精神偶像”,他激发了很多人打破规则,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小说看似发散着荒诞不羁,可实际上却是表达着个性、自由的气息,这也让凯鲁亚克成为了象征着自由的摇滚乐队的重要影响人物:披头士乐队的名字来源于《在路上》;痛仰乐队的代表作《再见杰克》,也是致敬凯鲁亚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说《在路上》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乔布斯在《在路上》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

▲披头士乐队

每一个被凯鲁亚克影响着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们或是遵从内心走自己的路,或是发散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他们总能走出不一样的路。就好像凯鲁亚克,他将自己7年的浏览生活,写成了《在路上》,写出了他和几个年轻男女,开车横穿美国,一路“寻欢作乐”的故事,以及在路上他对人生的思考,音乐、爱情、诗、酒、性……阳光灿烂的夏天,他们肆意挥洒青春。

▲电影版《在路上》剧照

杰克和书里萨尔一样,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救赎方式,那就是上路。也许只有“上路”才能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但只要在路上,那就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不甘于现在的生活,那就选择上路,重启一下生活,去看看草原到底有多宽广、沙漠有多浩瀚、洱海边的海鸟有多可爱,人生,重要疯狂一场,只要在路上,就一切就有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