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战队读后感摘抄
《星河战队》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海因莱因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双封面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河战队》读后感(一):大师之作
经典科幻小说,多年之前看过电影版,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
这回读了文字著作,深深体会到什么是电影里面拍不出来的细节。就如对空降囊的描述,实在是想象力丰富,完全符合实际,简直是未来一项实用性超强的应用
《星河战队》读后感(二):理想中的科幻作品
根据电影的印象看到书顺手翻一翻,看完后感觉电影的内容太烂了。书中的机动战甲太棒了,男人的浪漫。
故事主线不是打虫子,反而是军旅生活穿插对政治体制探讨的教育片段。作者对体制的反思很有深度,但是过于片面不够理性。
虫子代表的是集体组织蜂巢意识消灭个体意识,人类转变为另类精英体制,退伍精英才有公民权才能引导社会前进。作者用牺牲、坚毅等等正面属性包裹精英政治的本质,和民主思想相抵。直接否定普罗大众的价值是不对的。
《星河战队》读后感(三):《星河战队》—— 这和我小时候看的不一样
我知道《星河战队》是小时候放假期间蹭付费点播别人点播的电影星河战队看的,整个暑假看了好多遍这部电影,幼小的心灵因为外星大虫子留下了不少阴影……
后来我才听说这是雨果奖小说改编电影 ,小说最近重新装帧出版名字也从之前的 《星船伞兵》 改回《星河战队》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好名字。
小时候还不是能特别理解电影里的一些情节,读完书才发现这本书中内容不包含那么多暴力和血腥,它是一个纯粹的科幻故事,并且它的故事、内文、设定都很棒,怪不得被定位是海因莱因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中很多科幻创意成为了现在整个科幻界的主流,我看到了很多现代科幻作品致敬其内容的段落。《星河战队》除去科幻,其实内核才是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它讨论了公民权,权力与义务的关系,讨论了一个体制之下个人的责任,你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本严肃文学来看。 我写到这里才意识到原来我20年前看的那部电影这么深刻,我有种想把电影马上再看一遍的冲动。这本书和我印象中的《星河战队》电影不太一样,电影中多是血腥镜头和恋爱故事,小说更多叙述了一个青年的成长。
《星河战队》中的政治立场同样也是在宣扬自由之精神,这也是这本书能够超越整个科幻品类的一个原因。 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星河战队》读后感(四):【推迷会荐书团】闭嘴,好好当兵!
一九九七年,在我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在舅舅家的书柜上,第一次看到《星河战队》的介绍,当时的书中内容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毕竟,在那个年代,国外科幻作品的引进还是非常的少,封闭式的高中生活之余,突然看到这种人虫大战极具画面冲击感的电影介绍,内心的感触非常强烈。同样在一九九七年,家中有了VCD影碟机,应该是在一九九八年,买到了《星河战队》的碟片,看了至少40遍以上...
今天,终于看到了《星河战队》的简体版小说!
“闭嘴,好好当兵!”
“军人,我突然发现自己感觉挺好的!”男主在自述中,表达了这样的内心世界。自发的参加军队,经历过个人迷茫期,心中无数矛盾与纠结,更是经历了众多军营事件之后,透过深入心底、搅动灵魂的重新调整,普通的孩子终于蜕变成真正的军人。
无论这个世界改变了多少,都没有必要重新表述。但是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一名军人的最高使命,就是愿意用自己的凡胎肉体,挡在他所爱的国家与家园前面。小说内容更多描写的不是人虫直接对抗大战,更多的是描写人类在军营中的各种成长经历,所见所闻、不安烦躁、进退两难,无不时刻伴随着士兵们的每一个脚印。士兵们在各种艰难磨砺中成长,当你抵达了那个精神上的山顶,这时候,你会有感觉,会有某种新的感觉,我,蜕变了!
与电影版不同,小说中,更多的是讨论体制、人性、哲学。万物不离其宗,只是所承载的历史时期不同。所谓民主,不受种族、肤色、信仰、出身、财富、性别或信念的限制,但必须要是在和平的世界中进行,不会尽善尽美,因为当下的社会形态会有所限制,这是无法改变的人类准则(虫族是否也一样呢?)。
人就是人,一种狂野的动物,有求生存的意志,而且有能力对抗所有的竞争。所以人类勇敢的与虫族进行残酷的抗争。人虫之间的大战跨越地球的界限,伸展到广阔的银河系,讲策略、斗计谋,人与人之间处世原则,人与虫之间的势不两立,作者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部宏大的宇宙战争史诗。
写完这篇书评,再去看一遍电影版……
《星河战队》读后感(五):Strongart教授:美国大兵修炼手册
最近读了罗伯特·海因莱因著名科幻小说《星河战队》,原以为是讲和虫族战斗的故事,后来发现对虫族的描写不多,主要是讲美国大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按照故事中的设定,当兵服役与公民的政治权利挂钩,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够投票选举。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投票者的基本素质,都是受过集体主义教育的,能够为团队为他人着想。那对剩下来的人是不是不公平呢?这里体现的是机会均等,只要年满18岁都有当兵的权利,只不过部队会故意找不愿意退伍残疾军人来征兵,告诉年轻人当兵是有风险的,没去“买地”就算是比较幸运了,你们现在要后悔还来得及,此后也会想方设法淘汰那些不适合服役的人。
小说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军官们似乎都非常善于讲道理。主角在高中有一门不用考试的课,叫做历史与道德哲学,就是由退伍的中校讲授的,后来在军校里又学了一次,主角喜欢它的原因,就是其中有很多漂亮的论证。实际上,这样的论证在我们这边是不多见的,中国人一般只看实际利益,不考虑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只会把现有的法律规定套上去,或者用一些套话来忽悠,再不行就讲蛮理:为什么人家不找别人就找你!大概只有在哲学专业,才会有个别老师强调这样的论证,但似乎是因为没有深入骨髓,总是难免有点装模作样。当然,会论证的军官做事情也不是死板的,也经常会透露出一点小聪明:学着点,如何才能不让其他兄弟团队来挖墙角;那个笨蛋竟然自己当众说出来了,害得我只能宣布开庭审判。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关于惩戒权的问题。小错误一般会罚额外勤务,相当于学校的打扫值日。对于比较严重的过失,就需要经过专门的审判程序,同时与被审判者充分沟通:这个是不是你做的,有没有特别的理由要说明等等。什么是比较严重的过失呢?书中直接给出的两个例子是:不听命令殴打教官,鞭打十次后永久开除;(主角)在演戏时作弊,鞭打五次。我们的学校惩戒权基本上还是空白,只能不痛不痒的隔空处分,真正顽劣的学生根本得不到规则的约束;偶尔报道出老师打学生的案例,大都是个别老师随心所欲的怒火发作,搞不好还是专门找软柿子捏的。
总而言之,想要形成一个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团队,不能只靠外部规矩的打压,要能够在思想上讲通道理,在实际操作中赏罚分明,及时淘汰不合格的个体,这大概就是《星河战队》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欢迎访问博客原文地址
《星河战队》读后感(六):【推迷会鉴书团】星战起源与少年成长史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总在很多情节,设定,战斗场面,世界观,以及意识形态上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直到我阅读完全文,百无聊赖地查询百度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部发表于一九五九年的科幻小说,也是其后所有星战题材的文艺作品共同开始的地方。
不可否认,在仅仅知道小说题材后,如果冒然去阅读开头的那次描写略显繁琐的空降准备,总会有种索然无味的感觉,甚至去怀疑作者将以何种角度去展开自己的故事。直到主角纵身一跃之后,才明白,一位优秀的作家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小说并不打算肤浅的停留在人类与侵略者的殊死战斗中,而沦落为后来类似《小兵传奇》一流的星战小说。而是笔锋一转,用了几乎小说四分之三的篇幅来讲述主角从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由应征入伍到最后成为一名合格军官的详细过程。
作者在一个星空宇宙的大设定下选择了某个角落作为出发点,目标很小,却格局很大。诚如封面所写的那样:“只有熬过你熬不过去的坎,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于是一位本该衣食无忧的少年在他的中学老师影响下走向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接下来的故事,除了那些偶尔出现的高科技武器,动能服,更多的让我感觉这压根是现实意义下的新兵入伍指南。而一直在牵动这一切向前推进的,或者是那位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的政治老师。在写作小说正值中西冷战,铁幕笼罩下的年代,也许是出于对当时意识形态大格局的思考,作者借用这位政治老师来表述了他的一些政治里面,这也是让时过境迁的我们多少有种违和感的地方。当然,无论何时何地的军队都有别于具体社会环境,它更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地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军国主义的绝对服从,甚至有种法西斯党徒的价值观,诚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所有的对错只取决于我们能否在下一场战争中获得胜利。
任何一个关于少年进化成男人的军队故事,都伴随着勇气,友谊,战斗和牺牲。这部小说也不例外,只有经历过真正流血的战场才能让一个人一夜长大。于是伴随着小说到达末尾,主角开始了他人生中成为军官后第一次的突袭。没有玄幻出彩的英雄归来,没有YY小说中的战神降临,只有劫后余生的庆幸和面对下一次战争的勇气,战争还在继续,而主人公已经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结局,当他和自己的父亲并肩作战时候,我们才会明白,这其实是一个和成长有关的故事。
小说就在这样一场不痛不痒的战斗中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也许作者已经发现写完了自己想要表述的一切,不妨就此收笔。至于乔尼的后来,可能他会在下一次战斗中牺牲被追为烈士,又可能会从一场胜利走向下一场胜利然后不断晋升,再或者他会因伤退伍在圣地了此余生。
不管如何,在那个下午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位少年,曾经憧憬过星辰大海。
《星河战队》读后感(七):约翰尼从军记
目力所及,当下受到肯定和追捧的大部分科幻小说作品都是围绕着智能、能源枯竭、环保或诸如此类的社会议题展开,《发条女孩》或《破碎的星球》三部曲就是个中代表。我不能说这样不好。只是,看多了往往让人觉得乏味。个人更喜欢《海底两万里》、《基地》、《少数派报告》和《神经漫游者》这些作品所构成的经典神殿,要么充满冒险、激情和奇思妙想,要么充满社会警示意义、思想深刻。五光十色,让人欲罢不能。而在经典神殿里,《星河战队》始终拥有一席之地。
简单地说,《星河战队》讲诉了一个富家子从军的故事。没有主见的约翰尼陪朋友应征,结果自己也加入了军队。在经历地狱般的磨练之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机动步兵。在与太空虫族持续的星际战争中,逐渐成长为思想成熟、意志坚定、坚决果敢的军官。从义务军人转变为职业军人,惨烈的战争教会他何为责任,为何而战。从这一层面来说,虽然背景是太空战争,但是持续深刻的人生体验让《星河战队》披上一层不折不扣的成长小说外衣。约翰尼从来就不会说: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其成长的过程始终是艰难而曲折,熬过这一切,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让人感同身受。
可是,《星河战队》并不仅仅是成长小说。伴随人物成长的过程中,有大量关于战争与人、义务与权利、道德与责任以及价值观念等等方面深入的探讨,成为这部作品浓墨重彩的存在。例如,罗伯特·海因莱因认为在爆发冲突时,暴力足以解决问题,决定另一方的命运;要想获得权利,必须承担责任和义务;从军才能获得公民权,并成为制定政策的政治家等等。罗伯特·海因莱因坚持所有的选项,两者只能选其一,不能兼顾。虽然是一家之言,却极富个人特色。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政治观点不适合讨论,反到是对于书中第八章整整一章的观念尤其认可,前提是你能想到大连13岁男孩那件事,前提是你被允许谈论这件事。至于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政治观、价值观是否值得认同,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同时,做为一部科幻小说,罗伯特·海因莱因打造了一个杀机四伏的未来世界。为了获得胜利,人类必须与太空敌人战斗。“太空虫族”、“机动装甲”以及“投射空降”等科幻概念应运而生。红遍全球的《星际争霸》,其中虫族设计据说也来源与这部小说,可见其影响之远之深。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海因莱因笔下的太空战争画面感十足。在1997年被改编搬上大银幕,由保罗·范霍文指导,获得70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提名。单纯从场面来说,还是相对忠实于原著,有兴趣可以看看。
可以肯定,从军的经历让罗伯特·海因莱因刻骨铭心,否则他写不出《星河战队》这样的故事。他所信奉的,是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所说:自由之树必须不时补充养分,浇以爱国者的鲜血……,是“不欢迎吃败仗的好好先生。我们要的是粗暴的汉子,能上战场,能打胜仗”,这种无处不在的国家主义口号,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
《星河战队》读后感(八):“推迷会鉴书团”披着科幻外衣的深刻哲思
一部好的作品每一页都能看到作者深刻的见解,每一行都能让你学到新的东西,每一本都让人想要重复阅读。这种作品不论其写作类型,出版年代如何,都将毫无疑问地成为永恒的经典。很幸运,当我翻开《星河战队》时,我打开的正是这样一本书。
海因莱因曾经当过士兵,他对于战争的见解非常深刻。我一直认为能否写出最精彩的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的体验,作者将真实的体验化作文字,即使没有浮夸的修饰也最能打动人。海因莱因笔下的军营和一般作品中都快形成套路模板的军营完全不同,军人形象真的刻画的有血有肉,军营生活也被赋予了灵魂。非常遗憾的是,太多的作家写战争只会一昧地从战争造成的伤痛出发,试图煽动读者的感情,这是犯规的。而单调地强调“反战”的观点本身也非常苍白,“反战”是个大家都理解的概念,没有理论的支撑,全凭普世对于战争的认知来写作真的很有意义吗?大众眼中的军人就是一个符号,把这个符号赋予到自己作品里去迎合读者,这样的书实在太多。海因莱因不同,同样写战争,他不仅写了战争真实残酷的一面,也思考了战争的意义和出现的原因。战争固然是血与泪,带来灾难,但战争是复杂利益博弈之后的产物,只是个结果。我们该去思考表象背后的成因,为啥会有战争,目的何在,意欲何为?海因莱因在这方面的论述极其深刻,鞭辟入里。
海因莱因也探讨了很多政治制度以及人的道德问题,尤其是最近关于少年犯的问题讨论的非常热烈。海因莱因指出,道德不是人天生具有的,而是后期习得的。人的天性是生存不假,但这个天性也是分层次的,通过教育人的生存可以从单纯为了自己上升到为了周围的人,再上升到为了社会和国家。但很多人很不幸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停留在了最低的层级。他们只为最低的需求而行动,为了吃饱就坑蒙拐骗,为了发泄性欲就剥夺他人的生命。少年犯是个不成立的概念,少年犯就像是没能好好管教最后被迫被射杀的疯狗。我们越是纵容,就越是祸害他们,最终越来越放纵,而走向覆灭。要想消除少年犯,一方面该在社会上努力提升教育覆盖,另一方面得在儿童心智不成熟时及时给予教训,而不能等到业已成年才加以约束。
读客的宣传语极其难得的没有油腻而浮夸,“只有熬过你熬不过的槛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句话很有力量。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从一个胆怯弱小的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承担着全人类的重任的男人。他仍然会在空降前发抖,有时候也仍然会迷惑,自己挡在一般市民与异星的炮火中间是否值得,但他确实变得顽强而拥有责任感。我们的人生也和主人公的训练一般,不断地出现横亘在面前的难关。正因为你相信着理想中的你能战胜这些苦难,你才会如此拼搏,跨过这道坎就离成为理想的自己更近一步。检验你的极限的永远只是你有没有突破极限的勇气,仅此而已。
能够因为一本书结识一个理解自己想法的知己也是奇妙的缘分,《星河战队》让我认识了正好同时在看本书,有着相似的见解,甚至在其他方面都非常合拍的友邻@展颜。真是生活处处充满了奇迹。
《星河战队》读后感(九):【推迷会鉴书团】新兵成长手册
【推迷会鉴书团】新兵成长手册
读这本海因莱因的《星河战队》意外地让我想起了军训的事。在高中以及大学开学的时候,学校里都开展了军训。那时都是九月份,天气还非常炎热。在烈日下的操场上站军姿、踢正步,每天流很多汗,把迷彩服湿透几次。晚上的时候,偶尔还拉出去走夜行军。当时被折磨的只想军训时间快点过去,但现在再回想那段军训的时光,竟然十分怀念,那竟然成了成为了人生中更加美好的回忆。因为,那让我体验了一把当军人的感觉。
这是我读的海因莱因的第二本书。第一本读的是《双星》,那是一部建立在科幻背景下的政治题材小说。科幻只是手段,提出自己的政治理念才是重点。这部《星河战队》也与此类似。原以为《星河战队》讲的是人类如何在外星球与虫族战斗的,以为重点放在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如何极限求生。最好再有个英雄力挽狂澜,再配上英雄救美的情节,最终千钧一发成功捣毁敌巢,然后抱得美人归……
可是实际上,打怪的情节确实也有,但只是占很小一部分,作者的重点也不是放在这里的。而且,我提到的那些好莱坞大片似的刺激人心的情节,竟然在这本书里全都没有。别说是英雄救美了,书里甚至连女主角都没有。(只提到了一个女生几次,露过两次脸。)
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新兵成长手册。通过一位新兵报名、训练、实战,再到指挥属下。读罢整本书就能够看出一个新兵是如何向军官蜕变的。如果说你有想参军的想法,正徘徊在要不要去这样两难的境地,不清楚参军之后军队里到底如何,到底是若是乐,是天堂还是地狱?那么,建议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小说里的主角是一个富二代,吃喝不愁,但是阴差阳错,报名参军加入了机动步兵的行列。然后就是各种训练,最终步入战场。当中有苦有乐,有处罚也有收获,有死亡的别离也有成长的喜悦。读这部书就是让自己随同主角,或者说化身成主角,一起去体悟一个兵士或者军官的苦辣酸甜以及切身经历,让你在参军之前可以先预演一下。如果这样的成长之路,是值得你期待的,这部书就可以推你一把,实现你的从军梦。如果你没有参军的想法,通过读这本书,也可以“虚拟”地体验一把从军梦也是好的。
因此,书里就有很多关于成长、人性、责任的话题,以及相关内容的思辨过程。比如说,书中某些章节都在大段大段讨论某个话题,以课堂对话的形式讨论了战争与和平、义务与道德等等。作者没有将打怪升级作为重点描写。这个意思很明确,并非身经百战就可以成功成长,重点还是要心智上的成长、思想的成长。经过磨练,思想成熟、意志坚定、有担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英雄。正如封面上的推荐语所说,“只有熬过你熬不过去的坎,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在这部小说当中,科幻只是一个表现作者思想及观念的载体。重要的是作者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就算脱掉科幻的外衣,这种贯穿整部书的有关于成长与勇气的观念,还是可以带给人直面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的。所以说,这部小说就更加具有了无穷的力量。
《星河战队》读后感(十):【推迷会鉴书团】「是,长官!」
如果不是本书的背景设定是处于宇宙,处于人虫大战,我可能会将其归类为军事小说。与现代的科幻小说不同,本书几乎是在描绘在星战时代,一个平民蜕变为战士的历程。全书充斥了大量的军旅生活的描写和政治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政治意义远甚于科幻意义。
本书原著出版于1959年,1960年获得雨果奖。书腰上列举了相当多本书的殊荣,书中的许多科幻设定为不少后来的基于星战背景的科幻小说所借鉴。相比起原著,更多人知道的是基于本书改编的1997年的电影《星河战队》,但许多读过原著的读者评价电影与原著相去甚远,日本1988年创作的动画《宇宙战士》则更贴近原著。还未看过电影,不做评价。看了几集动画,从动画《宇宙战士》里能感受到时至今日的许多科幻设定也许多少都有受到《星河战队》的影响。动画基本忠于原著,简化了原著中的军旅生活,政治部分也基本删去,保留了星战的演练和人虫大战的场面。其中的「太空虫族」、「动力装甲」、「投射舱式空降」看起来相当熟悉,在许多科幻影视作品中常常能得见,虽然这些设定在当今的科幻作品中可能已经算不上什么新奇的事物,甚至可能还觉得有些逊色。但只要稍微留意成书时间,就会对这种超前的设定感到惊叹。
作者海因莱因是退伍军人。也许正因为如此,书中对于星战的机动步兵的军旅生活的描绘显得相当写实,即使是我这种完全没有接触过军旅生活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氛围。「是,长官!」「报告长官!」是书中前半部分新兵接受训练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字句,虽然对这种军旅生活里的命令高于一切规则不敢苟同,也不向往,但还是会不由得肃然起敬。对书中借齐姆中士之口宣告的政治观念虽然并不完全认同,却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个问题,也保留在改编的动画里,在星战时代,步兵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想必在科技远超那个时代的当下,我们也有相同的疑惑,不妨去书中看看齐姆中士给出了怎样的回答。全书虽然布满冷血不容违抗的军事感,即使是平日里看起来值得称颂的行为只要在命令之外那也只能得到惩罚,但有那么一小段情节描述了中士和上尉的对话,那是在不得不对士兵进行军法审判开除军籍之后,中士请求调任,并说了这么一段话:
到现在,我们已经把真正没用的人都甩掉了——亨德里克唯一的缺点——除了笨手笨脚之外——就是自以为知道所有的大难。这点我倒不介意,我资金在那个年纪也是自以为什么都知道。没用的人已经回家,还留下来的都有热忱、渴望表现,而且绷紧精神——可爱的像一窝牧羊犬幼崽。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有种军训时教官在军训期间和军训结束后判若两人的相似感。
本书的内封设计也相当值得一提,用了早些年那种像素游戏时代的点阵方块组成的星际游戏的虫族作为代表,尤其是最后用「LOADING…」简洁的设计,不由得让人期待续作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