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2021-02-21 01:17: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建筑的故事》是一本由[英] 帕特里克·狄龙 著 / [英] 斯蒂芬·比斯蒂 绘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一):图文并重的好书

  28. 《建筑的故事》

  (英)帕特里克.狄龙 著 (英)斯蒂芬.比斯蒂绘 姜南菲吴婧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6 月28日读完

  《建筑的故事》是大大一厚本精装书,翻开阅读的体验很好。放在床头,陪孩子写作业时放下手机慢慢翻阅,竟然也看的很快,主要是因为图占很大比例,文字读起来不费脑,图文结合让人非常容易理解。

  从稻草屋到摩天大楼,从宫殿到艺术中心,作者选择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帕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学校,水晶宫,悉尼歌剧院和蓬皮杜中心等,并讲述了每栋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

  这本手绘版书可以结合家里的另外的DK《伟大的建筑》一起看,两本的建筑有很多重合建筑,DK那本都是高清照片,可以从不同维度出发,对照着看,也比较有意思。

  这本书其实从帮助了解几个疑问:房子到底是如何盖起来的?了解建筑结构的变迁。为什么要建?书里提供了垂直剖面大图,非常清晰的提供了答案。用人的情感、建筑的情感打动读者,这才是建筑的故事应有的样子。不仅仅只是一本图画书。

  题外话:儿子在不知道画啥主题时,翻到这本书,开始临摹悉尼歌剧院的剖面图,画了半天,才画了歌剧院的一个角,然后感慨,细节太多,要加上注释之类的,真是进度好慢啊。可想而知,绘图者的工作量会有多细,多大哪。

  自从听了王南的建筑讲座之后,对这方面开始感兴趣,先从一本书介入,终于不枯燥的了解拱券、穹顶等专业用词的含义。这本书用来入门还是不错的。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二):为什么要建造一栋房子

  二月看完的第一本书:《建筑的故事》,这本书可以作为收藏本,隔段时间就拿出来翻一翻,因为,太好看了!!!一开始是被剖面插图所吸引,没想到阅读文字的过程也很享受,不亏是得过普利策奖的作者。 建造一栋房子最开始是为了有一处栖身之所。整本书用十六座传世建筑告诉我们,建筑,可以是为了安存遗体和亡灵,可以是为了展现国王的权威和富人的财力,可以是为了向所有人展示这座城市的精神。可以是为了让每个人的生活舒适。可以是为了向世人展现它各个方向的美妙,如同一座雕塑。最后用草砖房结尾,讲述了一个先思后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这栋建筑,是为了保护地球,让未来的人们能够继续建造房屋并在里面生活,像最初人们用木头建造居住之所一样。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特点,形成原因,历史背景和之间的过渡。现在一看到电影里的建筑就会想这是古罗马式,还是哥特式,还是新古典,巴洛克,洛可可呢?一看到柱子,就会下意识想这是多立克,还是爱奥尼,还是科林斯呢? 并且,计划在寒假间,学习世界历史,系统的学习,理科生查缺补漏,补回缺失的知识面。 这就是这本书《建筑的故事》带给我的意义,或许还有更多。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三):建筑的故事

  

在人类历史上能叫得出名字的建筑,都是宏伟大气、能够跨越时间限制的,从埃及金字塔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建筑,再到哥特、巴洛克、洛可可,无不都是想展示帝王的无限崇高、皇家的奢靡以及对宗教的崇敬,也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辛劳。也是真正到了工业革命后、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才真正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普通人的用房质量,才开始大规模的进行房屋、家具等的设计和研究。

对于现代建筑,在清迈,我见过一栋叫“breeze”的公寓,外观错落有致,各楼露台还种有很多绿植,一看就有清风徐来的感觉;在布拉格,我也见过一幢幢排列整齐的公寓楼,曾经集体主义的味儿就出来了;在芒崖,这座青海刚成立的石油小城,我也见到了一栋、一栋的,只有3层6户的石油公寓,差点没惊掉下巴,只想感叹地广人稀有钱真好。

全书在介绍人类史上各大著名的特色鲜明的建筑外,最让我觉得有人味的一段话如下:“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块或钢架,因为每一栋建筑,无论大小,都承载着建造者的梦想。当你看着一栋大楼,你便会不禁猜想,是谁在那里生活工作。当你参观一栋建筑,你也会不停地问自己,是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建造了它。当你盯着建筑,想象着深处其中的人们,你就会明白是什么让这些房子变得如此特别。”

我不知道我一个文科生为什么会对建筑这么感兴趣,可能就像上述文字所讲,贪恋家家户户华灯初上、人的生命在夜里回归原样的温暖吧。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四):水晶宫之前的“古代”部分小结

  

理一下建筑古代部分发展时间轴 1. 原始阶段-因地制宜的风格-埃及金字塔 2.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 3. 古罗马建筑 - 运用了混凝土,拱券和穹顶,石柱-万神殿 4. 东罗马-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msl)所灭-索菲亚大教堂改宗 5. 西罗马帝国被灭,再次繁荣后,重塑建筑-尖顶的哥特式-克鲁尼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 6. 文艺复兴- 白手起家,跳回2.3的建筑风格,古典建筑,崇尚几何和对称 - 意大利圆厅别墅 7. 因为经济过于发达,简洁的风格不能彰显财富,建筑非常fancy,巴洛克风格,同时带到了南美 - 沃勒维孔特城堡和凡尔赛宫 8. 奢华风各国跟进,产生了洛可可风格,梅尔克修道院 9. 达到顶峰,不满足于建筑,对城市进行改造-圣彼得堡. 10,重返古典-白宫,国会山,新天鹅堡,威斯敏斯特宫。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五):“公寓”的原拉丁文 insulae,意为孤岛

  《引言:建造一栋房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城镇里的孩子只能从卧室窗户看到屋顶和单调的墙壁,而不是青山绿树。人们不再从田地里收获食物,而是从商店或市场里购买。人们也不再直接从溪流取水,而是利用管道,将郊外的水引进城镇。城镇居民不需要自己盖房子,他们从房东那里租赁公寓。古罗马时期,地主们修建大量公寓,人们把它们叫做“因苏拉”(原拉丁文 insulae,意为孤岛)。几十户人家围着狭小的庭院住在一起,他们听不见鸟鸣,只有邻人的争吵和嘈杂的车流声传入耳中。

  看到书里这一段的时候,仿佛被扎了一下,那根针就是括号中的【孤岛】这个词。

  如今的城市已经发展得复杂,几乎要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了。而我们也早已习惯于此,不关心吃的菜、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制造的垃圾又去了哪里。如果离开城市去农村生活几日,就会无限想念城市里的产物,咖啡、热水、外卖、网购快递……要是从窗户看不到屋顶和墙壁,逛不了商店和超市,水和煤气不是从管道里来的,恐怕才要慌张,感觉自己孤立无援,是一种断绝了支持系统的恐慌和陌生感。

  这次疫情就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一些,整个城市就是个无比复杂的机器,其运作需要人们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某一个环节空缺了,城市这个系统说不定就无法正常运转了,尤其是输入和输出的部分,它们仿佛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需要及时的新城代谢……

  电影设定可以看到一些:当城市失去了电,会怎样?可以看日本电影《生存家族》;当人类失去了视力,会怎样?可以看《盲流感》这部电影或小说《失明症漫记》……好在,城市已经很复杂很强大了,人类不允许这种情况真实发生——只有在故事里,城市的【孤岛】内核才会再次浮现出来。 罗马人真会起名字!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六):凝固的西方文明史

  其实这本书,你可以当一部极简欧洲史来看,因为建筑就反映着社会结构、统治阶级的结构和世界观。我试着用极简的点线来勾勒一下脉络:

  1、当古埃及的左塞尔法老建造第一座金字塔时,他希望征服他唯一没有征服的敌人,那就是时间,他要像时间一样永恒,他要自己的名字不朽。 2、古雅典时代,没有国王,人们不为皇帝修宫殿和陵墓,所有的荣耀都献给神,而人们在神的注视下思考和辩论,帕特农神庙就是这样的建筑,敬畏与自豪。 3、进入了罗马帝国,多神教被基督教所取代,从罗马的万神殿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代表了这种转变。而最终圣索菲亚大教堂却成为了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屹立一千五百年仍在默默讲述人与神的故事。 4、苦难的中世纪,战争疾病,现实让人对彼岸世界充满想像。穿过厚重的石墙,窄小的窗户投射进昏暗光线,唱诗班的歌声在萦绕,它让人的灵魂高飞。人们说巴黎圣母院的主教莫里斯,一定在梦中见过天堂。而那时候的建筑,护城河、塔楼、吊桥成为建筑的标配,只有在城堡里才能保卫自己的安全和信仰。 5、终于度过了漫长的中世纪,人们重新发现了希腊罗马文明并为之着迷。简洁、对称和几何比例重新归来,形成了文艺复兴的风格。当欧洲开始重新富强起来,王权复兴至高无上,华丽宏伟的巴洛克式的建筑炫耀富足也让臣民敌国敬畏,比如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 6、然而再伟大的帝国也会消逝在风中,当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王权逐渐衰落,人们又开始推崇简单朴实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它的代表就是美国白宫。 7、而19世纪后作为工业时代的象征,英国水晶宫永远载入了史册,从此以后伟大的建筑再也不需要花几十甚至上百年来修建,也不再仅仅由笨重的石材打造,建筑彻底被释放了人类的想像力,建筑也开始摆脱王权和宗教。更高更快代表了人类的信心,克莱斯勒大厦和曼哈顿银行大厦比高的往事也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人类终于会厌倦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自然不再是需要被人类征服和踩在脚下,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让空气、阳光流动成为方向。灵动充满想像力的美好建筑应该为所有阶层服务,这就是现在和未来正在和将要发生的故事。

整个建筑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用一晚上的时间就可以理清西方文明发展史,而超大尺度的立体剖面图真是太赞了!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七):有的书献给当下,这本书献给未来

  

买童书常遇到的一个局面,就是下单的失控——这本书献给想象力,那本书给赤子之心,这本书直面情绪,那本书不会迷失自己……怀着期待的老父母在购书这件事上往往完成的是自我的探寻,意图用书单去罗列那些生活中我们觉得重要的事。

有一种书总在我的失控点上——给未来的书。“这本书过两年就能读了”、“这本书满哥读得懂时该有多兴奋”、“这本书简直会诞生一个梦想”、“这本肯定能升值”……这一本本的“过两年”好像慢慢堆积成了“过十年”,而长久的时间阶梯也修葺而成我们的约定之路,在用脚丈量自己的路途时,那个孩子是否能知道,这些“未来”是我们正在澎湃的现在。

《建筑的故事》正是这样的书

16座传世建筑,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16次深入建筑肌理的抽丝剥茧,16次全程私人导览。等比例绘制的建筑剖面图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精心插入的图例解密建筑语言。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与剖面图大师联袂创作的《建筑的故事》把这些凝固的时代音符,联手弹奏出来。

TODAY

翻阅的当下

“建筑的美并不依赖于精致的圆柱、拱门或是雕像,而是在于各个部分间的关系。如果人们能让建筑物保持对称,运用数学让局部和整体间达到平衡,那么简单的建筑物也会很美。”——《建筑的故事》

美,是跌落式的沦陷

繁复的几何图形重复之后组建成静谧,交叠的空间缝隙给光线留了余地,流线的使用是否有山涧小溪的启示……这些建筑传达的空间诗意,更需要细腻的笔触去描摹勾勒。

DK御用插画师斯蒂芬·比斯蒂笔法精密,细致到连台阶数量都如实还原的精美更是让传世的建筑作品在纸上也拥有了灵魂。美的领略是具备蛊惑性的,那些看得见的清晰扑面而来,让满哥也对书页传达的美产生了很纯粹的愉悦感知,从而不断触摸和探奇。

翻开每一座建筑的长拉页,像翻开这些神奇建筑在未建成之时的设计图。建筑师总是浪漫又孤独,连梦想的台阶都是自己绘制而成,实在是庄重。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八):《建筑的故事》:精妙、优美、震撼人心

  “想象你身处森林之中,夜晚即将来临,此时你需要建造一处栖身之所。”

  在《建筑的故事》开头,帕特里克娓娓道来。

  你见过森林(或许),你见过夜晚,你也有自己的栖身之所,但你大概率没有在森林的夜晚里无处可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用想象将过去记忆中存储的表象进行新的组合链接,你便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作者希望带你进入的环境:迷茫,幽微,有不可捉摸的危险,于是,你从未感到对建筑的需要如此迫切,带着浓厚的兴趣与几分焦急赶紧读下去。

  《建筑的故事》就是一本如此有魅力的书。

  它的文字作者是帕特里克.狄龙,普利策奖的获得者;绘画作者是斯蒂芬.比斯蒂,享誉世界的剖面图大师。一个热爱讲故事的建筑师,和在知识插画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画家,在本书中碰撞出了完美的火花。

  一、对建筑的历史阐释

  从最初为了躲避风雨、阻挡危险而建的简陋房屋,到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人类的建筑在逐渐发展演变。《建筑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将这个过程呈现出来,这种运用历史解释的叙述方法,阐明了建筑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因为是面对青少年,在专业问题上不会铺展太多,而是更注重塑造让孩子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阅读是终身有益的。

  遇到问题——给出解决办法,聪明的人类不断推进着建筑和历史的发展。比如早期的房子光线昏暗,于是人们想到开一扇窗户,窗户最初很小,人们逐渐掌握了讲窗户开大的技术,它背后涉及到房屋如何承重,直到人们可以将窗户开成一整面墙。再比如,早期的人们要出门汲水,哪怕下大雨也要出去上厕所,于是人们发明了给水系统,从此在房屋里也可以用水。而在一次次被屋内取暖煮饭的烟呛到后,人们修建了烟囱。

  在满足生活的需要后,人们开始赋予建筑更多意义。

  公元前2650年的埃及,法老左塞尔被臣民奉为神明,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越来越不安,因为尽管他打败了一切敌人,却无法征服时间。是的,他终究会死去。于是,这位法老面对浩浩狂沙,萌生了一个想法:给自己建造一座巨大的石头陵墓,可以抵御沙漠风暴,也可以抵御漫长时间。哪怕他的肉身毁灭,石头陵墓却可以代替他永存。他做到了——在千年后的今天,他的国度早已被更强大的文明征服,金字塔却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依然屹立。这是人类的渴望,也是人类的傲慢。

  建筑史,也是一部饱含人类所有狂妄与深情的生活史。

  二、对建筑的精细描绘

  《建筑的故事》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杰出建筑为主题讲了一个个引人的故事,而每个故事都有精彩的建筑解剖图。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金字塔的内部结构,法老在墓室中永远沉睡。

  你可以看到古希腊的人民献给女神雅典娜一座怎样恢弘的神殿。

  可以迅速又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古典柱式,这些柱式直到现在依然在运用。

  而巴黎圣母院的构造是多么的庞大、辉煌和精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是如此精妙、优美、震撼人心。当我们仰望那些伟大的建筑,就仿若听到它的呢喃和倾诉——在上千年的建造过程中,人类的建造物逐渐有了性格,有了灵魂,我们可以与之对话,可以感受到它无声的语言。

  建筑不再只是一个人类栖身的庇护所,而成为了一种象征,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九):从古代到现在16座建筑,领略人类三千年的历史

  时候一直很喜欢古装剧,觉得古代人的衣服很漂亮,住的房子也很漂亮。后来来了北京,特意去了故宫,穿过那一道道门,听着导游的介绍,当时的我对这些只是浮于表面的喜欢,喜欢它的华丽,这也是影视剧带给我的印象。几年之后再去,心境已然不一样,当我读了《建筑的故事》之后,再看这些建筑,带给我的是历史感与年代感,是建筑背后的意义。

  1943年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套理论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其不仅是动机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人性论和价值论。

  人类在几千年发展文明中,从最开始的住山洞,与野兽为伴,每日为安全和填饱肚子为目标,到后来拥有自己的住所,定居下来,再到后来住在越来越华丽的宫殿,为信仰建造宫殿,都是人类思想需求在进步。

  人类的需求在一步步的进步,生理需求满足之后则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需求,我们为什么要开始建造房子呢?

  我们的祖先最开始住的是山洞,没有床没有被子,每天和野兽打交道,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还要为了安全随时随地的转移住所,后来开始有了房子,慢慢的开始了定居生活。当温饱被满足,人类的思想开始空虚,为了填满这空虚,人类开始有了信仰,开始了精神需求。

  人类会一代一代延续,文明会一点点的改变,但是建筑不会,建筑屹立在天地间,它倾注的是设计者建造者的心血与寄托。《建筑的故事》这本书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由建筑充分展现了出来。与其说这是一部建筑史,不如说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史。这是一部手绘全球建筑史: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为你讲述建筑的前世今生。该书作者帕特里克·狄龙是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绘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DK御用插画师。

建筑,是生命的延续

  一个跑赢时间的男人,就是埃及法老——左塞尔。

  左塞尔法老将王国的疆土从非洲拓展到了阿拉伯一带,他的臣民奉他为神。但是是人总有老的一天,有消失的一天,随着这一天天的到老,左塞尔法老开始变得不安。面对的连绵的群山,他忽然意识到,人会死,但是沙石永存。所以,他决定为自己建造一座石头陵墓。

  金字塔的建成到现在依然成迷,虽然几千年过去,左塞尔法老早已死去,古埃及法老们的统治也被推翻,但是金字塔依然屹立在那。就像左塞尔预见的那样国王有死,但石头永存。

建筑,是上位者权利的象征

  明朝时候,朱棣迁都,定都北京。他在北京建造了他居住的宫殿——紫禁城。在当时的中国,皇帝的话就是一言九鼎,臣子们听皇子发号示令。不管外面经历如何的腥风血雨,在紫禁城内,仍是一片平静。曾经的帝王希望通过这紫禁城来统治世界,最后建筑还在,美梦却碎了。

  十八世纪末,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到来,预示着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产生了,石造建筑成为过去。

  一个叫帕克斯顿园艺师提出了一种建造温室的新方法,因为工业革命,人们可以制造更大的玻璃板,帕克斯顿用玻璃制造了一个展厅,人们看到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展厅,称它为“水晶宫”。因为水晶宫的出现,在以后的建筑中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使用玻璃,也让建筑变得比以前简单。

说说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就像在历史的河边走了一遍,用历史承托建筑,用建筑展现历史。16座建筑按时间像我们讲述了三千年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内符的折页设计和建筑剖面图,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了建筑,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特色和设计者们的努力,建筑的形式在变,也是人类的文明在进步。在书的最后附了索引与年表,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世界建筑与历史的关系,从古代到现在,人类一步步的进步。

  合上书,回到最初,我们为什么要建造房子?遮风避雨,生于自然。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有自然的牺牲。

  在未来,建筑更应该是建在自然之下,人与自然共处,三思而后建。《建筑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讲建筑,还是讲人类文明,更是一种对人类鞭策,建筑应该起于自然,融于自然,回归自然。

  《建筑的故事》读后感(十):一本值得邂逅的建筑书--《建筑的故事》书评

  每一种类型的书,都有适合自己的展现方式,比如武侠小说在大量的文字之间,大约每章节穿插一副情节版画,可以显得古色古香、侠气十足,比如致用类书籍,在正文之间用大量图表来展示精确性,比如设计类图书,如果没有大量的图片,那对于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

  那么,对于一本介绍建筑的书,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呢?

  有的书,也许你从未见过他,也从未听过他的名字,但是一旦被你的视线捕捉到,被你用手触摸、翻阅一次,你就会毫不犹豫的心水他,就如同脑海里早就有了他的画像,但是被时间遗忘在心底,一次突然发生的邂逅将画像浮现在眼前,你和这本书的缘分从此开始。而这本《建筑的故事》就具备了这样的特性。

  这本书的开本比A4纸要略短约0.5厘米,但是宽度比A4要多2厘米左右,这样设定的好处是,一些需要跨页展示的建筑图形,比如中国的紫禁城、英国的水晶宫、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等,都可以很好的展现全貌。书中的设计图,以黑线、淡黄墙面为主色调,间或穿插浅浅的朱红色和浅绿色,相比展示实物图片,在视觉上让人更舒服,同时设计图拉远了人和建筑的距离,可以更加容易体会到设计的乐趣。

  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还不知道建筑设计领域有哪些大神的情况下,单看这本书的排版格式,就已经被作者折服了。

  再来瞅瞅作者:帕特里克·狄龙,来自英国,是一位建筑师,这一点没啥特殊的,但是后面还有一个身份历史学家,这就有点意思了,建筑本身就和历史紧密相连,没有历史的建筑是缺乏灵魂的,而最牛的是,他竟然拿到过普利策奖。而另一个作者斯蒂芬·比斯蒂,他是英国知名的手绘插画大师,剖面图大师,这也难怪本书的设计图都那么的独特。后面介绍了他拿过一堆的奖项,反正我也记不住就不啰嗦了。国内的两位译者的介绍就比较简单了,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另一位是英语老师,不得不说,这本书能这么优秀,他们功不可没。

  这本书正文部分加起来一共才96页,但如果你认为可以快速的看完,那就错了。因为书中除了独特的手绘设计图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历史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和图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叙事体系。

  刚拿到这本书应该怎么看呢?

  我建议先别急着从头开始翻,而是直接翻到最后一页,因为那里有索引与年表。就如同一些严谨的历史书会将年表展现给读者,这本建筑书也按照时间线的顺序,将书中出现的建筑物都体现出来。这对于看多了中国历史为主的读者来说,可以从年表中清楚的看到中国和他国在建筑历史上的不同精彩。

  在这本书正文部分26个章节,一共讲述了16座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知道了书中会有紫禁城,我直接翻到对应章节,这一章叫天子居所,展现的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紫禁城。书中跨页的展现了紫禁城的全貌,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幅图其实截取的是皇帝临朝的片段:皇帝端坐大殿、殿外是森严的护卫。保和殿、太和殿等各做主要宫殿的作用。看着这图,不禁让我一阵恍惚:这图如此详尽,如果图在明朝流传开,那估摸着是杀头灭门的大罪了。

  看这本书,经常会延伸出许多对历史的兴趣,比如沼泽上的城市就是之一。

  沼泽上的城市,讲的是俄国圣彼得堡的建造。俄国长期以来都游离于欧洲之外,沙皇彼得大帝决心向欧洲人学习,于是在考察了欧洲之后,他决定新建一个首都。

  书中提到,彼得大帝将新首都定位在涅瓦河旁边。沿着河流建首都,能够有交通的优势,但是没想到大帝选择的地方不仅仅是河边,还是一片沼泽地,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虽然不知道这是为啥,但是大帝命令是不容许违背的,所以全国的石匠只能被迫来到迁往涅瓦河边,大量的战俘和罪犯被要求挖沟渠、排沼泽。

  虽然到最后彼得大帝也没有看到愿望达成,但是他的后继者继续了他的梦想,最后新首都建成之时,人们决定用创造者的守护神来命名:圣彼得堡。

  虽然咱们中国也有过阿房宫的传说,但是在逻辑上可以理解秦始皇的做法,可是为啥彼得大帝会选择在沼泽地建立一国的首都?这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促使了我去翻阅更多资料。

  这本书的体验就是这么有趣,他即是一本颜值颇高的建筑书,又是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瞅瞅这本《建筑的故事》,这本豆瓣评分9.5分的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