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帝国》的读后感大全
《季风帝国》是一本由[英]理查德·霍尔(Richar Hall)著作,后浪·汗青堂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风帝国》读后感(一):好看
补充了自己的知识空白区,了解了地理坐标:东非、西印度,印度洋这块,时间坐标:欧洲人发现、殖民印度洋这块。先是阿拉波伯伊斯兰世界的延展,然后葡萄牙绕过好望角,沿着东非海岸季风北上,到西印度,基督教世界的大炮,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从东非海岸到内陆,到铁路铺成。
全书看完对象牙、奴隶、贸易,有了深刻地、腥红地感觉。
《季风帝国》读后感(二):贸易战争下的印度洋
在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之前,季风帝国的富庶无与伦比。从马达加斯加到印度次大陆。充沛的雨水、广阔的大陆、勤劳的居民共同造就了这里丰裕的物产和环境。然而随着入侵者的到来,私掠横行,杀戮遍地,仅仅书里记载的用以报复对不服从欧洲入侵者的人所采取的极端杀戮方式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资本的积累,全球贸易巨额利润的诱惑共同打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印度洋诸国。然而为了追求利润而在印度洋因季风而折戟沉沙的商船和军舰不计其数,疟疾和出血热所夺走的欧洲殖民者的姓名更是不胜枚举。在这场持续几个世纪的逐利中,他们共同打造了季风帝国的盛大景象。
《季风帝国》读后感(三):既不季风也不帝国
在环印度洋季风区存在一个帝国吗?某种意义上确实存在,伊斯兰商人扬起风帆东自中国西到西非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商贸帝国,横跨上千年时光,直到被欧洲人的铁路和机关枪彻底击败。即便是今日,往日的贸易帝国的余烬,伊斯兰教依然顽强存活,遍布整个季风地带。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伊斯兰商人贸易史,在进取精神的鼓动下,更重要的是对星象,季风规律的认识。他们驾驶着简陋的帆船,横越印度洋,跨过南海构建起海上丝路。他们深入内陆,互通有无。 第二部分是葡萄牙殖民史,葡萄牙人带来了大炮和传教士,用血与火重创了阿拉伯人的海上商贸。然而困于有限的人力资源以及疫病,葡萄牙人无力进行进一步的掠夺。 第三部分算是是英法殖民史。英法先是在沿海,而后在铁路与机关枪以及最重要的传教士的协助下控制了季风地带所有民族 全书编排很散乱,对殖民史一知半解的朋友可以一读。葡萄牙人控制印度洋以及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的部分值得一读。对此不感兴趣的就不推荐了。 总的来说,不推荐
《季风帝国》读后感(四):东非殖民简史
1.读这本书的时光正是疫情肆虐的时间;2.对东非地理确实不熟悉,用谷歌地球打开后,发现阿曼的阿拉伯人确实牛逼,竟然能从马斯喀特统治到蒙巴萨和桑给巴尔,直线距离差不多是海南岛最南端到祖国最西端的边陲。3.这本书取名季风帝国有点托大了,就是东非殖民简史,你方唱罢我登场,1500前,先是阿拉伯穆斯林的海,沿海地区由阿拉伯人建立大大小小的伊斯兰城市,主导印度洋之内的奴隶、象牙和香料等贸易。中间明朝的七次下西洋短暂闪耀过。接着是饱含宗教热情的葡萄牙人闯入,控制战略要点和拦路收保护费。接着是新教徒被经济利益驱动的荷兰人昙花一现。其次是英法争霸,英国人胜出,又是玩间接统治那套把戏。等到19世纪科技大发展,热疫不再成为进入东非大陆的障碍后,后起之秀德国掀起了瓜分狂潮。4.废奴这件事为何英国人这么执着,哪怕带来了统治的难度?是宗教的热情还是文明开化的幌子进行直接殖民统治?因为废奴,所以才有引进印度劳工和中国苦力一事。5.作者后面提到东非与亚洲联系加强不过是历史的回应,特别是中国人在东非修铁路。东非会一直满足于一个原材俩和倾销市场的地位么?
《季风帝国》读后感(五):激荡大陆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会见证许多独特的文明的兴起衰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佤克佤克人在马达加斯加的新生活,大津巴布韦的神秘衰落,约翰王的故事的版本和渊源。如马达加斯加的马来部落到古老的非常先进的津巴布韦王国, 他们是第一批以葡萄牙的身份出现的白人,在追求神话中的约翰王国时,立刻展现出了更为刻板的冷酷无情的残忍,还包括在这里哈里发长期统治,努力贸易是法国和美国厚颜无耻的体现,表述了从16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如何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贸易方式灭绝了。尽管欧洲的枪炮可以在这里称王称霸甚至奴化,但是庞大的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西方世界无法压制的。印度洋长长的西侧翼除了扮演缄默的旁观者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从19世纪中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的潜能经受充分的考验,历史的季风重新吹了起来。
季风帝国按照时间顺序欧洲殖民者到来前,殖民时代和后殖民时代的线索依次展开, 这本书涵盖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大致是非洲的东南海岸, 从合恩角到好望角,随着印度的崛起穆斯林伤人呢,印尼移民以及在世界相互冲突的伟大帝国进入, 有时是统治有时是离开。本书的故事在一战前结束, 当时受季风影响的帆船被蒸汽取代, 殖民主义使当地权利和非白人人权的最后残余黯然失已。这里活跃着阿拉伯商人葡萄牙间谍印度王公黑人奴隶贸易,威尼斯和热那亚的竞争者,土耳其的雇佣军。印度洋的贸易,信息网络组成一个异常复杂的依度体系。印度洋是全球化开启的重要中转, 也是历史大戏的舞台之一。
《季风帝国》读后感(六):季风帝国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约1000年的时间里,在欧洲,人们几乎不了解印度洋和环绕它的陆地。在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代,由希腊水手主导的与东方的贸易曾经十分繁荣,这些水手知道如何利用季风。他们带回珠宝、肉桂、香水和熏香,以及罗马妇女所追求的丝绸和精致的印度布料。但是随着欧洲古典文明的崩溃,欧洲人遗失了希腊人获得的所有知识。 当中世纪的欧洲开始寻找通往印度的新道路,想要穿越中东突破伊斯兰国家的屏障时,欧洲的航海者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巨大的非洲大陆的阻碍,这个问题一直到葡萄牙人最后绕过好望角才得以解决。1497—1499年,瓦斯科·达·伽马往返印度的远航是当时欧洲人进行过的最远距离的航行。 从16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与种族关系陷入混乱。并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古代的贸易模式很快就像渡渡鸟一样灭绝了。然而,尽管欧洲的枪炮可以在东方创造出新的帝国,但是其庞大的人口使得西方人无法长久地压制东方。在美洲发生的事永远也无法在亚洲复现。欧洲干预和亚洲回击的历史由暴力、腐化和勇气构成。 在印度洋这个竞技场数千年的变迁中,非洲巨人构成了印度洋长长的西侧翼,除了扮演缄默的旁观者之外,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非洲内陆还是未知地域,那里的民族与世界的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富有成果的交往。因为从8世纪开始,非洲与印度洋的接触就受到了大量阿拉伯人控制的贸易港口的影响,这些港口沿着2000英里的海岸线分布,从索马里一直到越过赞比西河河口三角洲的地区。这些定居点面向大海;阿拉伯人对内陆的兴趣仅仅是将它作为象牙、黄金、豹皮和奴隶的来源。在欧洲人到达那里之后的300年间,这种模式几乎没有改变。 但是19世纪中期之后,赤道以南的非洲两度被解放:首先是结束了地理上的孤立状态,其次是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束缚,尽管后者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但是似乎已经使它与北方和欧洲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系。现在,随着世界力量的天平逐渐往东倾斜,历史的季风重新吹了起来。21世纪的开端被视为一个崭新的“亚洲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印度洋可能再次坚持它自身的天然统一。在这个竞技场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的潜能将充分经受考验。
《季风帝国》读后感(七):扫雷
1.前言页1注释1:这里把extend的宾语看成了an imaginary line,其实是the southern limit。 2.前言页2行1:“它的大小与整个地中海相当”是什么鬼? 3.前言页3行11:这里漏译一句话。 4.注意事项页:《伊斯兰百科全书》是用英法双语撰写的,这里的说法错了。 5.页3题记:巴士拉在底格里斯河下游,这里的说法不对。 6.页6行20:“查理是第一位十字军战士”是什么鬼? 7.页8行2:这里把along the coast of India to Ceylon看成了along the coast from India to Ceylon。 8.页9行9:这里把endure的宾语搞错了。 9.页13行2:这里把come under pressure看成了状语,其实是宾语。 10.页14行8:这里漏译it was said,其实是“一条据说在非洲中部与尼罗河汇合的大河河口”。 11.页14行15:这句话完全错了。 12.页15行5:原文明明用了kafir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13.页15行17:“亚丁湾”应为“亚丁”。 14.页16行28:“高大房屋之间的海滨”是什么鬼? 15.页17行26:原文明明说了城镇叫Qanbalu,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16.页23行4:这里破折号的位置错了,其实是在第5行。 17.页23行13:“选举之城”应为“天选之城”。 18.页25行8:这里把Geying看成了船名,其实是国名,可能是“加营国”。 19.页26行21:“这里和往西300英里的非洲大陆上的情况差不多”是什么鬼? 20.页27行10:这里把grow的主语看成了egg,其实是tales。 21.页27行12:这句话完全错了。 22.页28行7:苏门答腊和马达加斯加都不是岛链,这里的说法错了。 23.页30行15:“声誉良好”应为“为人所知”。 24.页31行3:“这些农作物可能通过一些重建的路线进入非洲”。 25.页35行12:“后倭马亚王朝的支持者”应为“倭马亚王朝的支持者”。 26.页37行24:原文明明用了700 parasangs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27.页39行14:“法国国王的谱系”应为“法兰克国王的谱系”。 28.页40行7:“书写还是用阿拉伯语”应为“书写还是用阿拉伯字母”。 29.页40行22:这里把it当成了“这”,其实是“非洲”。 30.页48行14:“喀喇昆仑山”应为“哈拉和林”。 31.页55行15:“皈依者”应为“拜偶像者”。 32.页60行7:“欧洲的文化统治者基督教”应为“基督教欧洲的文化统治”。 33.页70行12:这里把he当成了“苏丹”,其实是“伊本·白图泰”。 34.页70行18:“这可能也是苏丹弥补他的一种方式”应为“这可能也是苏丹弥补胡尔纳萨博的一种方式”。 35.页83行6:“他们要比传统的地下党派和儒家官员在宫廷里更能说上话”是什么鬼? 36.页84行2:原文明明说了一大特点是a bruvara,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37.页86行9:原文明明说了字句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38.页86行11:“天后宫”应为“天妃宫”。 39.页87行23:“僧祗昆仑”应为“昆仑层期”。 40.页101行22:“这些帝国离北边赤道的距离与大津巴布韦离南边赤道的距离差不多”是什么鬼? 41.页110行3:“西班牙对手”应为“卡斯蒂利亚对手”。 42.页132行13:这里把Frater当成了“弗拉”,其实是“兄弟”。 43.页133行9:“6度以南”应为“南纬6度”。 44.页135行24:“印度人的首领”应为“印度宗主教”。 45.页136行11:“那里有水晶构成的水域”是什么鬼? 46.页139行13:原文明明用了Cipango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47.页160行6:原文明明说了国王是Deva Rajah Ⅱ,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季风帝国》读后感(八):真实版《权力的游戏》,带你看懂海洋上的风云变幻
你可能已经很熟悉发生在维斯特洛大陆上的“权力游戏”,但你知道吗,其实现实中也有很多“权力游戏”的故事,甚至比剧集更精彩、更宏大,你有没有兴趣?
这就是《季风帝国》, 它将带你重回16-19世纪。
这段时间,中国正处在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同时,欧洲很多国家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而大航海过程中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舞台,就是印度洋。在这里,各国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权力游戏”。
真实版《权利的游戏》1. 填补你对印度洋文明的知识空白
书写欧洲文明,必然绕不开地中海;谈美国的诞生,离不开大西洋;东亚历史中太平洋也是常客。你发现没有,印度洋被有意无意地遗漏了,可能人们熟知的就只有 “郑和下西洋”了。没关系,这块不熟悉的知识拼图,《季风帝国》帮你补上。
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印度洋曾是非常重要的贸易中心:这里到西亚、非洲、中国都很方便,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瓷器,西亚的纺织品和工艺品,非洲的黄金、象牙等都在这里集中登台。这里还是各个文明的竞技场,葡萄牙、奥斯曼帝国、英国先后到来,彼此交流与斗争。
2. 提醒你看历史需要重视地理因素
看到书名,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季风”会被放在了书名上?因为印度洋的季风直接影响了历史:冬春季的东北风,让船可以从东南亚航向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夏秋季的西南风,让东非和西亚的船很快就能到达东南亚。正因此,郑和船队才能趁着冬季起航,完成七次下西洋的壮举;葡萄牙人达伽马才能在夏季从东非抵达印度,开启深刻影响后世的殖民统治。
以往我们看历史,总是关注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但这本书提醒你,地理环境也是影响历史的重要因素。
3. 打破你对大航海时代的固有认识
很多历史书中都会说,欧洲人航海的动机是为了商业利益,通过各种艰难的探索,促进了全球的交流和贸易。这种说法虽然对,但太简单了,掩盖了历史的很多侧面。
比如欧洲最早开始航海的国家葡萄牙,目的就不仅仅是“下海赚钱”,还带着很有针对性的战略目标——他们与本国附近的穆斯林一直有摩擦,于是希望通过航海,绕到敌人的身后牵制和打击。这一点,其他书上很少提到,当你明白了这个背景,才更能理解他们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
4. 帮你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
以往写大航海的书,大多站在欧洲视角上,描绘英雄远征的故事。这本书不同,作者理查德·霍尔虽然出身英国,但在印度洋一带生活了十几年,亲身见证过去的殖民统治对当地的影响。所以这本书尽力摆脱了欧洲人的视角,更加客观。
比如,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这个历史事件,其他书大多站在欧洲视角,把他评价为探索新航路的英雄。但这本书既不是殖民者视角,也不是被殖民者视角,只摆事实,把他在印度洋打击其他国家舰队、对抗当地人的事迹,原原本本写出来,让你能对历史人物有更客观的评判。
5. 给你一本印度洋文明史工具书
全书用了一条明确的时间线,串起几百年的文明史,如果你想查找某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只需要翻开目录,找到对应的时间线位置,就能发现你要的答案。此外,这本书都是由一篇篇短小的故事组成,阅读起来毫无负担。
如果你不熟悉印度洋,没关系,这一次,仔细阅读《季风帝国》,你会彻底读懂它。
《季风帝国》读后感(九):读书笔记1909-读季风帝国
围绕着印度洋周边文明发展,《季风帝国》从三个时期讲述了这片地区的历史,这三个时期的划分,则是从近代对这片地区影响最大的西方文明的视角展开的。看这本书最好的方法是结合各类地图,本文则尽量避开只有看地图才能比较了解的要素。
第一个时期,从10世纪到14世纪,可称为观察时期。这段时期,欧洲处于逐渐从黑暗中走出的中世纪,与印度洋基本是没有关联的。主要是根据印度洋周边文明已有的一些文献记录(有些还不太可靠),讲述这段时期的历史。这其中的观察者及其作品就有:10世纪布祖格·伊本·沙赫里亚尔船长的《印度的文明》,10世纪阿拉伯作家阿布-哈桑·阿里·马苏第的《黄金草原》,10世纪波斯地理学家比鲁尼的《东方民族编年史》《印度考察记》,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14世纪摩洛哥法官伊本·白图泰的口述经历,14世纪郑和下西洋的参与者马欢的《瀛涯胜览》。还有很多不是那么出名的观察者,书中也有提到,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时期,旅行者对“印度”的定义,是与现在的印度完全不同的,譬如《印度的文明》这本书,实际描述最多的是东非地区的风俗。这些游记的描写,都偏向于对印度洋人们生活的描写,包括食物、交易的商品、对待女性的风俗差别等。而政治方面,尤其在早期,则基本没有描写,所以大致可以推测,这个时期各个文明(或者说,小的王国)之间是比较独立的,在印度次大陆和东非内部,尤其如此。由于季风因素影响,这些游记都没有记述超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的情形。
第二个时期,从15世纪到17世纪,可称为探索时期。这段时期,也是地理大发现的开端,两个主角--葡萄牙与西班牙,前者更侧重于印度洋,后者更侧重于新大陆(南北美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达·伽马,这也是我们历史教材世界史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欧洲与东方的联系几乎断绝。1498年,在王室支持下,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次大陆的卡利卡特,炮轰城市威胁国王后,装满了香料返回,自此,印度洋再无安宁。应当说,达伽马这一路坚持下来并不容易,勇气可嘉。然而,这改变不了他本人的残忍,也改变不了葡萄牙后续数个总督对印度次大陆和东非沿海城市的无道行为。几次冲突中,葡萄牙海军总体占据优势,击败了原生住民、奥斯曼帝国海军,一度在印度洋地区所有披靡,也在这段时间攫取了大量利益。然而,葡萄牙毕竟只是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小国,即使军事技术上有优势,也弥补不了热带疟疾等自然要素所带来的非战斗减员。1541年,在埃塞俄比亚的巴雷托,葡萄牙遭遇了一场大败,经此一役以后,葡萄牙将势力收缩到沿海地区。1696年,阿拉伯半岛崛起的阿曼花费近三年时间攻下了葡萄牙在东非的重要据点——耶稣堡(原来的蒙巴萨),至此,葡萄牙在东非势力已经所剩无几。
第三个时期,从18世纪到19世纪,可称为殖民时期。在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势力逐渐衰退的同时,英国、法国、荷兰逐渐弥补了欧洲在这片地区的空白,并发展起来。其中发展最好的,要属英国,重要原因之一,是蒸汽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到这段历史,有两点不得不提。其一是奴隶交易。奴隶交易这种事情,在人类文明发展伊始就已经存在,而在18世纪,奴隶交易也确实填补了列强在殖民地地区人力上的不足,主要是种植园,以及少数矿山。但在18世纪晚期,英国兴起了反对奴隶交易的潮流,并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从而也影响了英国外交的一系列决策(为何兴起这样一股潮流我还不清楚)。以往作为奴隶消费者的英国,在外交上也开始向以往的奴隶提供方,那些本土与殖民者“勾结”的统治者沟通取消奴隶交易。这在开始当然并不顺利,但渐渐地,奴隶交易逐渐减少了。其二是对非洲内陆的探索。虽然葡萄牙在15世纪末即越过了好望角,但对非洲内陆的探索一直不顺利,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陆陆续续有数个探险家实现了横穿非洲腹地,中间相隔三百多年。从这里也可侧面证实的是,殖民时期的殖民者们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具备海上制霸的武力,但在内陆仍没有突出的战略优势,所以殖民核心仍集中于沿海地区。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殖民者仍需要与当地的豪强(如东非桑给巴尔的赛义德·赛义德到巴尔加什,祖鲁王国的沙卡等)合作而不是取而代之。但这种合作,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被打破,其原因可能是电气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以及德国、美国等新兴列强的加入:原本作为合作对象的土著首领,越来越多的被当做傀儡来看待。以此引发了数次非洲本土人与殖民者的火并冲突,但多数都以原住民的失败告终,其结果就是英德等列强更加明目张胆的瓜分非洲等殖民地,这也形成了现代非洲国家边界划分的历史前置。
《季风帝国》读后感(十):大航海时代,改变世界的三个谣言
1963年,爱德华•罗伦兹,美国的一位气象学家,向纽约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其中写到:“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之后,海鸥逐渐被更加诗意的蝴蝶取代。这便是蝴蝶效应的由来。
历史中,也同样存在着蝴蝶效应,一件在当时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就可能改变历史,进而形成今天的世界。这些小事,就包括一些谣言。
理查德•霍尔的《季风帝国》——“汗青堂丛书”第23本,展现了印度洋地区文明的兴衰,其中讲述了葡萄牙从1415年攻占休达,到1698年耶稣堡的陷落之间,探索新航路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便提及到对地理大发现影响重大的三个谣言。
一、黄金之河
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休达,一座北非城市。
在攻占休达时,葡萄牙人抓获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讲述了很多葡萄牙人前所未闻的故事,其中,就包括“黄金之河”。俘虏们说,“黄金之河”在撒哈拉沙漠南边,河岸上,有猫一样大的蚂蚁,这些蚂蚁把黄金挖出来,堆在岸边,等人收集。
“黄金之河”的故事,无疑是一种传说。非洲确实出产黄金,但来自于金矿,挖掘者也绝非那些喜欢为人类卖苦力的巨大蚂蚁。当时葡萄牙又小又穷,愚昧无知,认为非洲到处是怪兽和食人者,充满着神秘。所以,对于俘虏们讲述的故事,他们深信不疑,包括他们的王子,著名的“航海家亨利”。
然而,俘虏提供的去往“黄金之河”的路线,需要经过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这对于葡萄牙来说,是不可能通过的。所以,亨利王子认为,既然走陆路不行,那就走水路。因为,据推测“黄金之河”流入大西洋。于是,在每年春天和夏天,当东北风吹起的时候,他就派人在大西洋中向南远航,从事捕鱼和贸易活动,顺便抢劫一些摩洛哥船只,但最重要的,是收集其他国家曾经尝试南下探索非洲海岸的船只的档案,希冀从中找到“黄金之河”的信息。
虽然,“黄金之河”并不存在,亨利王子的远航船只永远无法到达那里,但他由此所支持的远航事业,却促进了葡萄牙船舶制造和枪炮技术的进步。经过15年不间断的远航,葡萄牙船队的探索距离达到了4000多公里,为葡萄牙最终抵达印度提供了技术条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祭司王约翰
祭司王约翰的传说起源于中世纪,在12世纪由一个叫做休的主教杜撰,为了让基督徒在意志薄弱的时候,能够支撑宗教斗志。
在故事中,祭司王约翰住在波斯和亚美尼亚以东很远的地方,他和他所有的臣民都是基督教徒。他拥有巨大的财富,强大的军队,而且,与中世纪的欧洲人一样,他身穿锁甲,手持钉头锤,在沙场上冲锋陷阵。在他的疆域内,有水晶构成的水域、大量珍贵的宝石,以及大片胡椒树林,火蜥蜴在火山上纺线,纺出的线用来制作皇室服装。祭司王约翰还有一面魔镜,用来看清敌人的阴谋。
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个故事不断更新,抄写员把自己的想象加入其中,编造出很多旅行者拜访到他的故事。在那时,前往东方的旅行者,在出发时往往会接受一项艰巨的任务,那便是寻找祭司王约翰,旅行者返回后,便会被询问是否见过他,或者是否听说过他?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敢说没有。
14世纪初,马可•波罗也讲述了这个故事,但他的版本却很让人伤心。因为他说,祭司王约翰死了!按说,马可•波罗关于祭司王约翰去世的说法,完全终结了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还在继续!因为,西方人开始认为,祭司王约翰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东方发现的任何基督教王国统治者的一个称号。
与祭司王约翰联手,一直是葡萄牙人远洋探险的宗教使命。每次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派遣间谍上岸,去寻找那位神秘的国王。这种精神上的强大动力,与对于亚洲财富的强烈欲望,让他们穿越过茫茫大海,最终抵达了印度。
理查德•霍尔在《季风帝国》中认为,祭司王约翰的故事,直接影响着欧洲人发起对亚洲的海上袭击,也间接导致向西航行发现了新世界。最后,它甚至是以这种稀奇的方式为自己辩护。
三、好望角的位置
1488年,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这是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但为了防止竞争,葡萄牙人努力保守住这个秘密,尤其是对于近邻西班牙。
早在葡萄牙开始远洋探索时,对保护航海秘密特别重视,在那时,泄露航海秘密是重罪。一位领航员和两个水手,在一次去往西非的航行之后,逃到了卡斯蒂利亚,结果,这三个人最后被葡萄牙人抓获,两个水手被砍了头,领航员被带回葡萄牙处决。
发现好望角之后,为了保守秘密,葡萄牙人采取了蒙混视听的策略。葡萄牙的国王若昂二世,将迪亚士的发现告诉了哥伦布,哥伦布那时正在为西班牙人服务。但是,哥伦布所听到的并非实情,他被告知好望角位于南纬45度,比实际多了10多度。
哥伦布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认为向西环形地球,比通往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程要近得多。因此,哥伦布说服西班牙,开启了跨越大西洋的航行,发现了美洲大陆。而西班牙也因此与葡萄牙欣然签署《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同意在佛得角以西370里格处划界,并确定在界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葡萄牙,为葡萄牙征服印度洋,解决了可能出现的竞争问题。
理查德•霍尔的《季风帝国》中所记录的这些谣言,为葡萄牙发现好望角、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或者提供了精神动力,或者减轻了竞争压力,让葡萄牙这个100多万人的西欧小国,在长达一百余年的时间里,控制着1600万平方英里的印度洋地区。而这,也就是历史中所存在的蝴蝶效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