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自由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论自由读后感摘抄

2021-03-01 00:0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自由读后感摘抄

  《论自由》是一本由[英] 约翰·穆勒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自由》精选点评:

  ●非常有价值的论述!很多观点早在19世纪的欧洲就已经被公认为是毋庸置疑的了,但在21世纪某国依然反其道行之而质疑之声得不到很好地传播。这是每一个某国人都应该好好阅读的一本书。

  ●经典著作终于重新出版了!

  ●震耳欲聋,人类思想之光辉!严复最早把穆勒的「自由」翻译为「群己权界」,直切本书精义,隔了百余年仍令人拜服。但为什么一本1859年出版的书,却令人强烈感觉到是在针砭当代中国?很简单:中国社会虽快步迈入现代,但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边界的构建仍然停留在西方1850年前后。关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个性自由的思考、关于真理的辩证、关于群己边界的讨论,这本书足以成为一个富有良知的「公民」的重要思想启蒙。我们的国家,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青年读过此书,民族的未来一定有希望。「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个人价值……一个国家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为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终将会发现,弱小的国民毕竟不能成就任何伟业。」

  ●如果不知道作者是穆勒,大概会以为这本书写作在当代,甚至研究的正是中国面对的问题。关于自由的界定,关于社会与个人权力的界限问题还将继续讨论下去。“读者宜作深长之思,勿以等闲视之”。

  ●非常好 所有在社会中的人都应该读的书

  ●原作五星推荐,这个译本呵呵呵。原本买来国内出版社的英文版,觉得字太小读起来不舒服,又想偷懒,就入了这个译本,也是满怀期待。中文为主,英文做参考读完第一章,感觉译文有些繁冗,语言不够精炼,第二章开始我就??? 你这是在逗我么。我还是老老实实滚回去读原版

  ●经典之作。严复当年把它翻译为《群己权界论》实在是很贴切,这部著作所说的正是群与己的界限——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由,社会(尤其是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干涉个人。在受过民主自由思想熏陶的当代人看来,每个论点都是常识;但常识是可贵的,尤其在它仍在持续被忽视的情况下。

  ●最后一章翻译还是没丢下文言文语气。

  ●导读是有选择进行了导读,读者应该有独立思考,不要轻易被导读带偏。导读的自身立场是很“鲜明的”。这本书原文就是这样的难读吗?感觉译者译得很用心,但还是译得难以流畅地阅读。

  ●即使整个人类 除一人之外 都持有一种意见 而只有那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见 人类也没有更好的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 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 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论自由》读后感(一):勿以等闲视之

  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出版于1859年。 逻辑严谨,推论缜密,我第一章提出的疑问,第二章得到了解答。书中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社会干涉限度、政府权力边界的讨论,为个性自由的辩护,包括最后一章提及的对教育的看法,今日仍然鲜活有力,振聋发聩。种种反例,亦可见于今时。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英国就已经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学到什么了吗?思考思考吧。 翻译个别处略为滞涩繁重,但大体上流畅通达,文字精雅优美,应是受严复先生译本影响,有的段落读之珠玑铿然。感谢孟老师。文首高全喜老师的导读也十分精彩。 这本书比较好读,也很薄(虽然我读了9个多小时...),可读性强(此外也可以学学穆勒的议论作文方法),十分推荐。虽然最近五星打得有点多,感觉评价略草率了,但这本绝对值得满分好评。 「即使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都持有一种意见,而只有那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见,人类也没有更好的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论自由》读后感(二):《论自由》私人阅读笔记

  约翰穆勒与洛克《政府论》的遥相呼应,其行文构架之逻辑明确合辙、言辞简洁流利又议论雄壮真挚,所举例、所探讨的话题虽针对一百五十年前的英国,对今日之中国却格外一针见血,边读边心潮澎湃、神思汹涌,屡次放下文本开始在脑内想象出两方辩论… 内容:1/谈思想言论自由,要对观点进行多样化的正反面的辩论探讨,否定绝对真理,肯定争辩过程对观点活力、价值的升华;2/谈个性自由,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充足空间,发展富有欲望、激情与创新性的性格,否定要求千人一面、集体化的固有不变习俗与高压体制。3/谈社会对个人权力,个人自负责任咎由自取不干涉他人利益、所言所行符合法律和道德舆论的情况下,不应受他人干涉,所举例甚多甚精辟。4/谈自由原则的运用,最后篇幅探讨政府权力的边界,否定专制政府和网罗尽天下人才,人才要分散权力要分散互相制衡,教育要多样化,政府只应服务公共领域不应成为集权的牧羊人。 全文所探讨的具体事例与社会话题精彩纷呈,对宗教礼仪、国民教育、商品课税、个性发展、官僚机器等主题进行了发人深省的议论。 译者水平非常可以,虽未读原文,可光读雅致工整的译文即可看出译本质量之高。译注的良苦用心不由使我因颇有同感而倍觉“找到组织”。 然而,不管《论自由》怎么论,最糟糕的还是现实里人们主动唾弃自由、蔑视自由,不是吗?

  《论自由》读后感(三):自由的模糊框架与应用

  穆勒主张的自由主义是有所限度的,在言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力之用于限制个人上提出了一条似乎明确的界限,从以功利为主的基础出发(对于利弊的讨论是文章的基础部分,由于观点清晰明了,这里不予赘述),论证这样一种政治哲学理念的正当性: 其教条在引论中提出:“人们若要干涉群体中任何个体的行动自由,无论干涉出自个人还是出自集体,其唯一正当目的是保障自我不受伤害。”即无论是舆论压迫,还是法律惩治,唯一职能不过是限制个人对他人,社会造成的直接损害,除此之外,应当极大地让步于个性自由。但这里穆勒又提出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义务和理念不能直接抛弃,这里直接借用世俗概念,是一个典型的模糊地带(这是逻辑学上的大漏洞,要以相应的伦理哲学进行补充)。 要予以注意的是,穆勒对于我们常见的批评“个人行为不可能不涉及社会”有给出正面的回应,即不造成基础义务的无法履行时,不以这样一种凭空捏造(法律系中较小的可能性)的“可能性”或他人(甚至大众)任意的喜恶去否定他的行为,加以惩罚或禁止等强迫性手段(在这里,穆勒对人的理性持乐观态度,因此对危险行为的预防管制采用轻度限制的措施。)。 总而言之,穆勒的这条划痕是模糊的,较之原理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赋予仍未被社会认同的部分自由以高度价值】的理念应用。 穆勒在最后几页提出“政府过度地收拢人才以统御群众”“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个人生活的上升空间被政府垄断”将无可避免地导致民族活力的消散,导致集体逐步取代个人。显然地,这篇近两个世纪前的英国思想著作指出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已经成型。但不可否认的是,穆勒所提出的这些政治改革措施的基础直接根植于西方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体系。或者说集体至上的隐藏理念,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是制度所决定的,至于能否解决,如何解决也只有让时间让裁决了,我们也只能怀着期待。

  《论自由》读后感(四):笔记

  个人行为,在不“直接”侵犯他人自由和权益时,社会不应介入。

  所谓民意,不过是大多数人的意志压迫少数人的,类似于暴政的行为。

  绝对真理在理论上不存在,因为检验真理的办法就是辩护,只有在不断地和反对声音辩论的过程中,一个思想才能逐渐接近真理。也因为这个特征,真理在理论上永远无法到达,因为在某个未来的时点,永远会有新的质疑声音出现之可能性。也正因为真理永远无法被取得,人便不应该以自我之笃定去限制他人思想的自由。

  作为个人而言,必须勇于面对,或者主动寻找,甚至自我设问,与自己所信相悖的言论。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自我信仰的正确性和严肃性。

  当人们深信不疑的理论因年久失辩而退化成干枯的教条时,人们往往只有在犯错后才能想起这些『古训』,而不会以这些『古训』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因为利益当前,教条所言又非心诚所信,自然先重眼前利。

  多数情况下,新旧观念中都会包含部分真理,只有在理性的辩论中才能取各之所长。

  辩论道德:编造或隐瞒事实;曲解对方的意见;强词夺理的诡辩。如上述行为为主观故意而为,则恰恰说明了他对真理之畏惧和自尊之脆弱。

  村上春树说『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从社会的角度,也应给予弱势观点一侧更多宽容,绝不应用道德压力或辱骂的方式去压迫他们。给予弱势观点以辩论的机会。

  人只有在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获得幸福并且创造最多的价值。

  历史上,在封建统治时期,为了维持,不论是教皇或是统治者,的威严,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不得不对人的个性和过于强大的才能予以压制。然而如今民主政府,当统治者以不复存在,政府作为民众的化身的时代,人的个性却被这股民意所压制。庸人不问自己想要什么?什么适合自己的性格与才能?如何才能让我身上最优秀和高尚的东西得到充分的发展?却问这样做与我身份是否相符?与我社会地位接近的人通常会做什么?甚至,比我地位高的人会做什么?

  一个同质化严重的社会会失去前进的活力,因为当人们选择盲从时,同时也放弃了思考。

  《论自由》读后感(五):保护异类

  引人注目的是密尔在《论自由》中,和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一样,都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归功于知识的积累和进步。在此基础上,哈耶克认为社会需要每个人向不同方向去发展自己的可能,以获得不同的知识。而密尔则出于对人性多样化,和对“人们在思辨习性上的薄弱”的认识,认为知识的进步必须植根于思想言论自由。也就是说,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思想言论自由。密尔认为思想言论自由是一种“绝对自由”或“完全的自由”,这种自由超越了道德、好坏等价值判断。密尔的这个观点乍看上去是有些突兀的,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在后文中会解释。这里还需要注意到,哈耶克与密尔的论证的前提是认定不论是谁,他所能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甚至是薄弱的。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他们此后的论证与你而言都没有意义。 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提出两个原则――真理原则和个性原则。与一般见解不同的是,密尔所说的“真理”不是那种形而上或绝对的规律、判断,他认为人类生活中的所谓真理是在不断变化的,过去的真理会慢慢变的不正确,“真正值得信赖的坚固基础”是思想言论自由,是它使我们具有了“正确的理性保证”。换言之,真理不是某种结论而是一种方法。 个性原则是《论自由》一书的重中之重,密尔的核心观点是“性格的多种类型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给予人性向无数的、冲突的方向上的发展以完全自由,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怎么“给予完全自由”?当然是保证思想言论自由,因为这两者是同一回事。 密尔是个逻辑论证大师,在论证思想言论自由的重要性时,他还从反面的三个层次进行了推理,即如果压制思想言论自由,则:一、压制者不可能绝对无误,这是错误,并且压制会产生“精神奴役氛围”,这最终会使社会低迷;二、被压制者总有部分观点是可取的、有价值的,并且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首创性”往往是来之边缘的、另类的思想,所以压制是错误的;三、即便被压制的观点完全错误,但与它碰撞、交锋的过程是有益的,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智力、判断力,还防止了真理的僵化、教条化。 粗略的看,密尔和哈耶克在对“自由”的思考上共同点很多,但其实他们发论的初衷是不一样的。哈耶克作为反集权主义的先锋,他的矛头无疑是指向集权制国家对大多数人的奴役,而密尔却是因为发现在民主制社会中,存在着“多数人暴政”的危险,密尔想保护的是“另类”和“一小撮人”。因为这个,所以密尔对思想言论自由的推崇,才会临驾于道德等价值判断之上,也就是说,无论如何,谁都有权说话有权表达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论自由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