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烧钱》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烧钱》读后感精选

2021-03-06 01:4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烧钱》读后感精选

  《烧钱》是一本由[美]柏桦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烧钱》精选点评:

  ●第八章把人笑清醒…给祖先烧点纸钱以便能让祖先在阴间祭祀自己的祖先hhhh

  ●作者通过符号学、西马等理论逐次解构了相应视角下的“烧钱”这一中国习俗,虽然显得层次有些散乱,但是却开辟了民间信仰研究的新方向。

  ●渊源部分的讨论,可以作为一点索引。 人类学读起来,田野观察总觉得好玩 还有文中提到的胡塞尔的现象学,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都是现在很火的呢

  ●(警惕那些强调自己作现象学观察的人类学者

  ●重点读了第四章〈仪式〉,第七章〈鬼票〉(冥钞),第八章〈滑稽戏〉,有的观察和分析还是很有趣的。理论运用不太贴合中心问题和中国实际,解读有点发散。

  ●今年的新书,夫人在开头的序言中以一个妻子的身份、一个同事的身份诉说着对作者的思念与敬佩,也从侧面带我们了解了作者。 整本书中规中矩,典型的人类学学术著作,作者以他者的身份阐释了中国祭祀中烧钱仪式的功能与象征,也诉说了一个外国人眼中对中国烧钱文化的看法。作者分别使用现象学,符号学,结构功能主义等理论,再结合实地调查与收集实物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对“烧钱”这个习俗进行了“中规中矩”的阐释与调查。整本书的亮点在于作者没有局限于习俗仪式本身,而是横向的去展开描述,从纸钱的来源,仪式功能,神圣化过程,未来发展趋势等做出说明。 本书不足的一点,但也可以表示理解的是,很多对纸钱的解释以及对烧纸过程的解释略带有作者的主观成分,在仪式举行者看来有些说明略微逞强,似乎为了解释而解释。

  ●这书未出的时候,我就超级好奇这本书会怎么论述中国人的烧钱,终于买了一本,嗯,呃,怪我知识储备不够,我竟然不太能把握书的大致框架。社会经济,这是围绕烧钱而产生的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种生产方式,价值不是交换而在于生产性,这种生产性是包含了一种自觉性的劳动,义务性的行为,其中也包含有对劳动力的占用和剥削。有关于纸钱,其最高价值在于孝和仁。

  ●难以捉摸的文化和传统。

  ●非典型民族志,有点玄乎,马克思与梅洛庞蒂齐飞,没有感觉。有些文字错误,例如p189凡勃仑是“凡勃企”,译注下功夫,但是译笔有些别扭。

  ●有意思。但读完感觉不咋的。

  《烧钱》读后感(一):把安全套送到阴间

  这么好的角度,这么好的书名,都让我急不可待地想阅读。可惜一翻,没什么感觉。并不是作者不认真,是非常非常努力,几乎把各种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都用上了,可就是安放不上。

  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某类同学,他们也很努力,可惜就是没有灵感,更不要说天赋了,功课总是不知所云。

  同一套丛书中的《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也是同样的毛病,就是“隔”。

  当然书中个别的调查还是有趣的,如祭品中竟然有安全套,据说是受到通俗鬼故事的影响,唯恐死者会生下鬼孩,因为这必然会对生者造成伤害。

  至于祭品中有坦克和冲锋枪有什么用?回答是:如今阴间也不安全啊。如果你烧一些武器寄给祖先,他们就不会被欺负。其中有人就真的在送他去世的父亲上路之前,在父亲腰间别了一把纸枪。

  《烧钱》读后感(二):据说小中能见大,但作者写出来真可怕

  1

  在第100页的仪式五步中(manes worship),有所谓的可见(燃烧过程)、不可见(阴间用钱)的区别。

  而按照快慢,食物(味觉/生命)、香(嗅觉、欲望)、蜡烛(视觉/时空)、纸钱(触觉/备料)、鞭炮(听觉/此时)也被分类。按照五种感官的分法,真是过去没想过。

  不过细想想,真的没什么意思,过于理论化了。完全跟中国古代的礼仪观念没有关系。

  作者在华南一带做的调查很多,所以P140、59、154(黄大仙庙)都以此为例。

  2

  确实写得罗嗦极了,第五章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简直把人看得七窍生烟。(106—128页)

  实在是太理论化了,不懂中国人。

  但如果你懂得人类学的现状,以及他们干的就是拿理论来解释现实的话,就应该原谅他们。毕竟,他们提供了一种歪果仁的视角。

  人类学的行当,就是这个写作水平,罗里罗嗦如流水帐。他们说,写得好的人,都在文学院、历史学院。

  第七章谈冥币,是有点意思,但没写好。(现代形式入侵了纸钱习俗。)废话,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本来就是在变动中的。特别是各地民俗都在消失中。

  224页谈:毛笔对于中国人,“被禁忌所困扰,而且对充满等级、勇猛、扩张、影响力以及声望的男性世界感到困扰”。不仅内容奇怪,而且这翻译的水平也真是可以!!

  引申到228的纸钱中,有奇异的“G点套”,保证死者性生活的满意度。真是奇怪。我都没见过。

  这些新现象,其实都是流俗世界的客观物,是现代思维的对应物。

  作者都没讲到点子上,可惜。

  《烧钱》读后感(三):和祖宗分享资源

  听完概括,没看过书。 本书被概括为两个内容。中国人全国各地烧纸钱现象。作者怎么解释烧纸钱现象。 这本书属于人类观察学,作者深入中国各地,做田野调查,搜罗现象。

  古人祭奠古人有以下几种方式,放在器里烧,和死人一起陪葬,造就了盗墓事实和作品。还有在野外烧。

  作者到过江浙,上海,香港澳门河北常州等地发现纸钱有好几种形式,有长方形的,贴在墙上的,给各路隐藏的门神灶神等用,还有货币型白,银,黄。纸扎的住房二奶汽车等具体东西。 烧纸钱有特定仪式,需要一个神神秘空间。有的在家里,有的在街道角落,旁人如果看到了,会避开。

  仪式一般是,先点香,迎祖先,供奉饭食,再做好纸钱,让它们膨胀开。机器制造的廉价,投入手工劳作的纸钱才有神圣价值,因此,烧纸钱钱,人们先做好元宝,把钱抖开,再把它们投到火里烧,让祖先取钱的气去,到阴间去使用。白纸钱给新近去世的鬼魂用来打点小鬼用,银纸钱给去世已久不大在乎金钱的祖先用,黄的给那些死去很久很久的贵格祖先鬼魂用。 之前这几步都是肃穆平静的,最后会来放鞭炮的仪式,才开心热闹一点。

  为什么会有这种仪式?有好几种猜想。一种是中国人一直有互相帮助的传统,在资金,资源方面也互相分享帮助,所以和祖宗分享资源,让祖宗来阴间丰衣足食,然后保佑活着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感同身受。有的后辈晚上睡觉觉得冷,会觉得是去世的亲人来托梦告诉他在阴间很冷,缺衣少食,于是,后辈们就会想方设法给去世的先人送钱衣物等等。这个和儒家提倡的孝道很有关系。

  据说烧纸钱起源于蔡伦造纸后,再后来纸币有了货币的功能,烧纸钱的习俗便开始了。

  同时还有一个故事流传开。据说蔡伦兄嫂羡慕蔡伦纸卖得很贵,也自己去造了,当然质量很差,于是嫂子说这个纸能让先人收到,结果纸卖得很好。这个故事真假不知,但流传下来,也说明人们其实知道纸钱价值不高,但是纸钱有了神圣附加价值。

  还有种说法是为了嘲讽贵族,底层人们没有那么财富资源,便在纸钱上写很大很大的面值,模仿贵族生活,烧给先辈。以及节省丧葬费用。

  《烧钱》读后感(四):《烧钱》碎语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化烧纸扎——特别是之前——的方式祭奠已故亲人、祖先以及神灵。尽管被指为浪费,且曾被官方禁止,但这一民间传统长盛不衰。”

  或许正在读这段文字的大部分人在今天都做了同一件事情——烧钱。烧钱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纸扎的物件经过烈火焚烧之后,就可以带上人们的思念和祝福,穿越到另一个亡者空间。这项习俗,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千百年。 烧钱,这样一项听起来就很不靠谱还有许多安全隐患的行为,却神奇地在官方百般禁止的前提下,在民间始终长盛不衰地流传了下来。这本美国人类学家柏桦所著的《烧钱》一书,就来研究了这一惯俗的起源、变迁、文化逻辑、和影响。烧钱,看似一件小事,却关乎着宏大的人类学问题。作者广泛收集材料,着手调查,从符号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等理论出发,对“烧钱”这个传统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调查。

  聚焦于烧纸钱这一中国独特的民俗行为,基本上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多种途径,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对烧钱在中国人社会结构中的意义与演变展示出来,试图破解烧钱行为所反映的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化奥秘,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极强的人类学理论关怀,涉及到了马林诺夫斯基、礼物交换等等理论,指出社会经济通过形式的神秘化来崇拜价值的生产,而商品经济这通过对实物的物化来崇拜生产。终极的理论关怀恐怕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对传统社会、思维的解构。很典型的人类学著作,对各种来源的丰富案例和资料进行探析和阐释,在理论工具方面兼容并蓄,在史料素材方面多管齐下,在文字表达方面流畅生动。

  在书中,讲到了很多有关烧钱的传说和解读,让我们发现烧钱这项活动对我们来说如此熟悉,有似乎如此陌生。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被作者采访过的一些人一样,我们遵从了长辈留下的传统,却没有去想过每一种仪式,或者说是仪式中的每一步,是为什么。

  在第六章“牺牲”当中,作者反复将叠金元宝和裹脚(缠足)归为一类,称之为一种“牺牲“,一种“神秘化”。叠纸钱或者裹脚(纸质容器和血肉容器)通过耗费其间的劳动为意在的(intentional)客体也为有意图(intending)主题创造出内外两个维度:意在的课体和意图主体所具有的外部实在存在于一个物质感官的审美世界;而凭借着耗费在外部形态上的劳作,内部空间无法再接近,内部空间就是劳动的结果,就是牺牲的结果,就是祭品本身,就是神秘所在。这种笔记偏马克思主义的叙述激起了我想要了解Blake先生是如何看待缠足的欲望。

  此外,同是在第六章”牺牲“中,Blake先生提到,在叠纸钱这个环节,参与者绝大多数都为女性,因为将其称作是女性劳动的牺牲。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点,为何在烧纸环节几乎人人参与无分男女,但叠纸钱的环节中却只有女性,或是在女性的驱使下,加入了儿童。

  《烧钱》读后感(五):“烧纸钱”:中国人生前身后的生活世界

[美]柏桦著,袁剑、刘玺鸿译:《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

  纸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和西方研究共同的盲点:在中国是因为太熟悉,而在西方是因为太陌生。这本书不是一部典型的民族志而是在多点综合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纸钱的社会和文化成因、逻辑、历史演变所做的人类学结合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深入解读。我读过全书的感触是无论对于已经在人类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还是刚刚入门的学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纸钱的学术研究专著,而且在对人类学基本理论的解释、应用以及在田野调查实际操作层面上都井然有序地表明了对于其他一般人类学研究事象特别是像纸钱这样看似稀疏平常的事象如何设定至关重要的研究目的和问题、如何切入、如何组织和分析田野调查资料。

  研究兴趣是设定研究目的和问题的前提。Blake教授文化人类学的整体研究兴趣是占支配地位的历史结构(特别是现代体系)如何再生产并塑型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特定的外在历史条件下人们如何基于人际间的微观世界(马克思“生产关系”的同义词)生产、破坏、再生产他们的生活世界。具体到对于纸钱的研究,Blake 教授有很明确的概述:

  “我更宏观的目的是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并结合胡塞尔的描述现象学,以这双方具有的超验和本体论遗产来勾勒出一种唯物主义美学,从而对价值人类学作出贡献。简而言之,我试图理解世界上的劳动生产方式与存在方式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在物质历史的不同条件下,我们人类是如何作为个体的人创造出价值,并进而在这种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造就我们人类自身的。”

  lake 教授经常把纸钱比作是中国的“纸夸富宴”(the Paper Potlatch in China),这也是他继《烧钱》一书发表后一直在撰写的一篇后续研究论文的题目。对于纸钱,他所要分析和解释的不仅仅局限于纸钱是什么,而且是在祭拜仪式的符号(蜡烛、香、食物、纸钱、鞭炮)整体中,纸钱的结构性功能和符号含义是什么?在这种人和神灵世界之间的仪式性商贸中人们化烧给神灵的是什么?以至在更深层次上就纸钱与金钱和价值连带关系的追问:钱是什么 [他的后续论文 《爸爸,钱是什么?——中国烧钱祭灵对这个纠结问题的求解》(Papa! What's Money? An Enduring Question Finds Answers in Burning It for the Spirits of the Dead in China), (2015)]?纸钱在先验还原上何以会成为真钱、进而可以建构一种代替供奉者的不流血的献祭和牺牲?直至最终从中国人生产、生活和生存的根本意义上来看纸钱所注解的价值又究竟是什么?

  这无疑是一系列高度理论化的研究问题,同时它们也是人类学学科研究中至关重要而当我们在浮光掠影地看待纸钱时难以提升和抽象出的深层次问题,因为纸钱或者早已无可救药地湮灭在迷信、浪费、荒唐的诟病中,或者人们会表面化地只被纸钱外在的光怪陆离的图像呈现、色彩和造型所吸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