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07 01:10: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是一本由叔本华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精选点评:

  ●读的第一本哲学书。一本100多年前的著作,很多观点放在今天依然适用。里面描写的人性感觉就像是在说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这本书把平时生活中很多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我们更明白幸福是什么?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次跨越100多年的对话,我感到非常高兴

  ●哲学 叔本华 孤独 人生 大师作品

  ●真正的自由,是与孤独共舞。孤独是一个人的精神漫步,愿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能独处而不孤独。

  ●对孤独的全新阐述!

  ●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读着读着会让心灵充实成长的书~

  ●7.5/10

  ●孤独不是一群小朋友在玩耍时那个落单的小朋友,也不是里面称王称霸的那个小朋友,而是看着他们玩耍的老师。看你们玩得很开心,我很高兴。

  ●享受孤独便是享受成为真实的自己

  ●自给自足,自己即是一切,无欲无求。

  ●读完感触最深的两点是: 平静和满足,才能获得幸福。 书的最后一章,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和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有值得交谈的人,那自然是极好的。如果没有,选择独处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以后会买一本,时常读一读。可以作为人生的准则去践行。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读后感(一):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一切都在内心深处丰满。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精华版。其中三篇有所感悟。《关于幸福的三个真相》,给我这个自我彪炳人格尚可的人带来一道光:“人格无人可夺走,和他拥有的财富相比,人格更本质、更纯粹;和所有人对他的评价相比,人格更实在”。无须心里不平衡,幸福只有自己知道。《人是什么》,讲述“痛苦和厌倦是幸福的两大劲敌”,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两者之间游移。而精神的丰沛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内部运动,是一种“自我”。“自我”是人们获取美好事物的最伟大源泉。我们要善于在自我身上发现快乐的源泉。《名誉与傲慢的假象》,描述我们不要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过高地估价他人所说的话,未免太尊敬他们了”。

古到今,凡是人都会思考的问题。虽对有些问题的阐述过于主观,且文字冗长,但它不乏是一本镇静心灵之书。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一切都在内心深处丰满。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读后感(二):愿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能独处而不孤独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

  叔本华(德)

  如何安排生活是一门艺术,以使我们尽可能的获得快乐,赢得成功,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论称为幸福论,因为它教导我们如何创造幸福的人生。

  本书从幸福的真相为起始点,讲述幸福是有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地位,财富,声誉,健康等),被外界的评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本书以幸福为线索,以作者自身的视角讲述了对命运、自由、两性、文学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两性观点中论述男人的荣誉起源于女性的群体精神,在现在时代看来有一定的问题,两性关系趋于平等,男女双方相互扶持和依存。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分为三类:来自于外物的幸福,来自灵魂的幸福,以及来自于肉体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则是来自于灵魂的幸福,幸福存在于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我们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的人格”。人们在自己身上发现的快乐源泉越多,她便越幸福。但是幸福也是有限的,那就是与前半生比起来,人的后半生更为凄凉。随着时光流逝,我们的视域不断的拓展,与世界的触点不断的延伸。童年时代,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周围狭小的范围;青年时代,我们的视野有了引人注目的拓展;到了中年时代,我们的视野已能够包容我们的活动范围,甚至还向更远的界域扩展—比如操劳、烦忧国家或民族的大事;到了老年时代,还要牵挂子孙后裔。所以我们既不该沉湎于对往事的追悔惋惜,也不应该因牵挂未来而思绪不宁,焦虑企盼,而应牢牢记住,只有活在当下才是实在的、确定的。

  真正的自由是与孤独共舞,一个人在整天工作与享乐的噪杂纷乱环境中浑浑噩噩度日,却从不对过去的一切反省—就像一台嗡嗡作响的纺车,不断扯出生活之线,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社会的规模越大,越让人感到乏味,只有一个人独处时,他才是他自己。如果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肯定不热爱自由。

  如今,我们年龄越来越大,可以讲话的知己越来越来少,每个人都孤独的生活着,我们是一个个体,此时我们需要丰富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充实起来。为自己订立几个简单易行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实现,增加生活中的成就感。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只能把自己托付给自己,自己的运气要靠自己创造和寻找。

  孤独是一个人的精神漫步,愿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能独处而不孤独。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读后感(三):2019年第21本书《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读书笔记

  2019年第21本书《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读完。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叔本华本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本书共分十章,整体章节逻辑结构清晰:提出问题,分解问题给出大结论,对问题和结论进行具体分析讨论,总结提炼。

  第一章前言:如何创造幸福的人生,直接指出本书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关于幸福的三个真相将幸福拆解为三个要素:

  一.人是什么,就是人格,它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理智以及教养。

  二.人拥有什么,即人拥有的财产和其他所有物。

  三.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是什么样的。

  并直接给出结论第一要素比其他要素对幸福的影响要重要的多。

  第三章到第七章则拆解分析这三个要素,特别对于“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是什么样的”这一要素为什么和幸福没有本质联系花了大量笔墨进行阐述。

  第八章到第十一章则总结提炼:阐述结论“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合理支配欲念,才能使内心安宁”“健康是构成幸福的主因”“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而言,对于叔本华的观点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地方。

  赞同的地方比如幸福的本质在于向内追寻,身心健康,内心宁静,合理支配欲念。不要过于为外界因素所困扰,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赞同的地方在于叔本华对于女性持附属者的态度,对于“天才”和普通人之间的评价相当偏激,对于亲密关系的评价很负面。叔本华在一些文字中喜欢引用名人名言而非数据逻辑支撑自己的观点,显得过于强观点而缺乏合理支撑。

  在我看来,独立个体是个人立于世的基础,自身是幸福的根源。在独立个体的基础上,我们与其他人进行或深或浅的互动。一段好的关系能让人变为更好的自己。从家人身上学习,从爱人身上学习,从朋友身上学习,从人生旅途中有缘相遇的人身上学习,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吸取别人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也能加以提醒自省,在人生不断的交错汇聚中学习精进,成为更好的自己,连接与分享,创造价值。这是我的人生观。

  本书整体打8分,推荐给对哲学思想,人生感悟感兴趣的朋友们。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读后感(四):请优雅地拥抱这个苦难的世界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创立的意志哲学可以说是继文艺复兴和近代启蒙之后人的又一次觉醒。叔本华提出意志是自在之物,彻底抛弃了康德的基督教神学残余,使人获得了真正的独立。然而,与文艺复兴和近代启蒙将人从中世纪神权专制的黑暗、愚昧中唤醒,树立起人的自信和乐观精神。他的意志哲学中充斥着关于人的生存的焦虑、恐惧和绝望。他所带来的人的觉醒和迷失,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叔本华意志哲学史如何使人觉醒的?人在觉醒后何以迷失了自己?人如何才能重新找回自己?《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给出了答案。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是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名誉、地位、欲念等这些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叔本华曾提到:“平淡是真,宁静是福。”这或许就是他对幸福的理解和诠释。有人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从《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来看,他骨子里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

  叔本华告诉人们:“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这种内在拥有包括健康的体魄、愉快的脾性、节制的欲望、独特的个性、良好的精神追求。“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他把精神呆滞的大众和思想丰富的精英进行对比论述。前者把希望寄托于身外之物,如财产、地位、社会人群等等,后者除了个人基本的物质生活以外,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思想上的生活。他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愚蠢”,因为它是人性中的虚荣心在作怪,会以牺牲我们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而健康的身心是一个人有幸福的前提条件,失去健康之后幸福就无从谈起。

  在叔本华眼中,人生的痛苦有三种:一是身体病患带来的痛苦;二是匮乏带来的痛苦;三是无聊,在匮乏解决后无可避免地陷入另一痛苦的深渊。叔本华说:“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我不知道痛苦的本质是不是肯定的,但至少幸福快乐地生活的确不容易。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难以填平的欲望之壑会阻碍人感受幸福。而叔本华所领悟的也许正是常人所苦苦挣扎而不得解脱的。

  哲学书通常是最难读的,最无趣的。但叔本华的书则像散文一样,读起来流畅舒心。《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似乎是专门为当下的人而写的,也转为现在繁忙而沉重的中国人而写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着很多合理的因素,对整个西方哲学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内容包括表象存在的根据的知识论、世界的本体是意志的本体论、关于审美和美的本质的美学,以及对意志超越和克服的伦理学,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读后感(五):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记得央视以前有个大型的访谈节目:“你幸福吗?”被采访的对象是广大普通的群众,很多人会说自己是幸福的,但也有一些人说的是不幸福,更有一些神回复:如我姓曾。这里我就不深究这一活动背后的深刻意义,但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高层对普通百姓内心情感的关注。 那到底什么是幸福呢?这本《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将会告诉你答案,关于幸福的三个真相、关于什么是人、关于地位与荣耀的本质、关于欲望、关于健康……著名的哲学大师叔本华,为你娓娓道来。

叔本华

  关于幸福的三个真相,叔本华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的内容中作出了“引申”,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可以被分为三类。分别是来自万物、来自灵魂、来自肉体。那我们的命运为什么会出现差别呢?作者将其原因也归为三类,分别是。人是什么,也就是人的人格,其次是人拥有什么,再次是一个人在他人中心中的评价。作者通过多个角度来论证了心灵的快乐才是真正的,最为高尚的,最为丰富多彩的永恒快乐,而人格,则是我们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 其中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样一个观点:“内心的宁静是幸福的根基。”就如同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惊喜和意外随时都会在下一秒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拥有一颗非常强大的内心、一颗宁静的心,不管你处在怎样的人生境地,不管你正在经历着怎样的人生际遇。 本书的书名来自最后一章的内容: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害怕孤单,感受着同伴的关怀和扶持,但作者强调的是,只有当一个人独处时,他才是,他自己。如果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肯定也不热爱自由,只有,唯有当他孤独无依时,他才会享有真正的自由,一个人能够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当你直面自己的心灵,才能与内心的自己对话,作者更是认为那些热爱社交的人多是平凡粗俗之人,对于经常处于孤独状态的人来说,他们更能够敏感的发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更能够洞察真理。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这本书,是叔本华的人生智慧书,作为一本哲学畅销书,让我收获了很多,他的学术思想,没有康德、黑格尔等人的那般难懂和深奥,而是叩问那些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来指引我们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曾思考什么是人,不曾思如何支配我们的欲念,但我相信,当你读完这本智慧之书,并有所顿悟之后,你在遇到,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说:对,我很幸福。我享受着孤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