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803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库1803》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803》精选点评:
●近日恰好刚看完梁启超传记,关于丁文江和梁启超的交往,以及梁启超去世后丁文江处理后事的一些内容。紧接着就看到了这期读库中关于丁文江最后的时光,梁启超-丁文江-胡适-傅斯年,一个又一个的大师在那个年代接续传承,时光流逝如昨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时这位老师的辞职信火爆网络,巧的就是《中考魔方》里马骁的老师,他还碰上了中考一题有两解,这篇真是写出了中考家长的众生相。每次都种草提到的书,这次是毕飞宇的玉三姐妹。
●有人间日常,爱读库。
●本期意外的触动!《从工厂到大学》,而我是从大学到工厂,个中心理变化,也值得细细品味。《中考魔方》,教育,焦虑,无解!《黎曼假设平话》,意外的好看,看的进去却看不懂又不明觉厉,奇特的阅读体验。
●《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因为不喜欢看访谈什么的而且居然有105页,本来不报什么期待,看完居然还不错,虽然我一本毕飞宇的书都没看过。 《与深渊同行》老调重弹的各种丧,各种小确幸什么的,没什么新意,也没什么启发。 《语音搜索会给你带来什么》、《从工厂到大学》都还不错 《中考魔方》中考如宫斗,除了孩子考试,也在考验家长得策略和钱包。 《黎曼假设平话》欧几里得关于素数无穷性的证明让人理解了优雅的确可以用来形容证明。略掉所有公式大概看了个半懂,最近看过最费脑子的东西了。 《穿越时空去救你》加上最后一页,就变成了一个讽刺故事。最后一页才是这篇文章的精髓。
●《从工厂到大学》一文令人印象深刻,《黎曼假设平话》较之前的《无穷大平话》可读性提升。其余文章较乏味,1803总体一般
●挺好的书。漫画画的好。数学科普的好。医学分析的好。学习那篇很励志。其他几篇没多大感觉,特别写孩子考试那篇,很无聊。。
●这一期选题和我不是很对胃口。唯一有点共鸣的是《从工厂到大学》。写的是关山地区的变迁。《与深渊同行》里的画有的挺有趣。
●《从工厂到大学》中大段大段关于外部(生活其中的工业区的逐步衰败)和内部(个人心境的变化和思考)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好的作者不仅拥有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力,还有将其精准转化为文字的表达力。
●从工厂到大学。励志,读书改变人生。 中考魔方。可怜天下父母心。一道题的答案可以引发一场上访。 语音搜索。让我知道日常对话内容有惯性。对工具依赖越多,对大脑依赖越少。 毕飞宇。有时候作家以为抛出去了,但读者没接着。你以为你抛出去了,其实你没抛出去,你以为读者接着了,可你不是在天上飞,就是在地上滚,你让人家怎么接接触是非常重要的,我同意你这个词去。
《读库1803》读后感(一):《穿越时空去救你》作者的话
《读库》1803出来之后,没有大肆声张。群聊中偶然谈及丁文江,有位大学任教的老师,毕业于川师大近代史专业,接着话题说,喔,丁文江,可惜了,死于煤气中毒。 丁文江并不是死于煤气中毒,虽然最后的死因绕不开煤气中毒。开写之前,没料到会有这么多素材,渐渐才觉得,也许就是素材太多了,掩盖了真相。
和差不多时间而更有名的梁启超“割肾”事件一样,当时的人明白如镜,现在的人雾里看花。 丁文江在我故乡去世,甚至是在我实习的医院去世。一位2018年的内科大夫,能不能将远在北京的胡适,南京的翁文灏,亲临长沙的傅斯年,主诊的杨济时荟聚一起,讨论下病情?
就是不知道这场讨论中,会不会有杨大夫的惊讶,胡适的黯然,翁文灏的叹息,傅大炮的拍案而起。
《读库1803》读后感(二):《读库1803》
这一期的读库就是超级对味儿吧,感觉里面好几篇文章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或许应该叫感同身受,这是一个神奇的点。"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就是前一段时间看《文学与日常》有一期专门请的阿来,也是类似于就是故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管是现实中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感觉都很重要,他们的文字要不从这里发声,要不是他们文字成长的温床,感觉作家一定是有故事的人。搜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文学的故乡》是一纪录片,请的也都很大牌啊,只是看宣传是16年就陆陆续续在拍,但一直没有上映啊!比较遗憾吧!倒是读库这一期先出来了,毕飞宇的写作状态属于那种老天赏饭的状态吧,他所描述的,写作对于他来说好像从来不是很刻意。而那些人物、故事、背景都逐一的呈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要描写一个村庄,那个村庄里哪有一棵树,哪有上下起伏的路在他脑海里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只要握笔,运用自己的组织与记录能力把她呈现出来就行了,当然这和他的成长经历与他所处的环境及后天也有很大的关系啊,只是相对来说,他应该真的是很幸福的一类作家了。而《从工厂到大学》就真的有点励志类,很像我们之前接触过的那种鼓励应届毕业生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鸡汤类别的。很适合投稿给杂志社
《读库1803》读后感(三):值得看的理由
看完《读库1803》全部文章后,感觉《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中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审美能力的熏陶尤其重要,无论日后是否成为文艺工作者,都对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对美的发现与和创作保持一份尊重与欣赏。《与深渊同行》是一篇非常感性亲民的诗文与图画,特别羡慕作者诗画俱佳的创作能力,让自己的表达有了更多的纬度。《语音搜索会带来什么》让人对未来语音形成记录和档案有了更多思考和期待。对社科人文的研究多了一个“听觉”角度,对探查人类行为学,现象学方面有很完善的指导意义。从而得出了“日常生活有很大惯性……让人们不按从前的过法生活,这实在太难了”的结论。 《从工厂到大学》通过作者对往昔生活工作的场景极为细腻的描述,勾勒出自身前途与现实状态压迫下的焦虑感,由此产生对自我前途的危机感,不断质疑自身的价值,特别是自省于“在工厂的各种规章制度下被禁固的心灵”和“进了有围墙和门卫的工厂,就意味着必须被各种制度和结构所约束,进入被征服模式……价值创造者的价值被边缘化……”,这让我想起刚刚了解到的萨特所论“存在主义”中的“自欺”说,作者此处的“规章制度”和“围墙、门卫”就是人们给自己不再突破自我的自欺的借口,并努力维系(护)这种生活的惯性而随波逐流。被体制化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这种自省和危机意识,与孜孜以求的阅读热情,远离工人宿舍区“不绝的清脆麻将声”不无关系。最终作者成为博士生。在读博前取得研究生入学通知时,作者结尾处写到:“我将有心安理得属于我的教室与图书馆”,这与那些因为懒惰而抱怨忙、书厚、繁体字或外国人名长作为看不下书的理由而自以为“心安理得”的人有着云泥之别。 《中考魔方》对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优先于学习文化知识的理念深以为然。 《黎曼假设平话》对于笔者这和文科生兼学渣的人来说,没有太吃力。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尽可能照顾笔者作为数学“智障儿童”的情绪,甚至为“看懂了”某些段落而沾沾自喜。 这篇文字以黎曼假设为中心,将历代数学大师,数学定理背后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条分缕析,并穿插妙趣横生的八卦和历史典故,也令笔者感佩历代数学家天才般创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现代科学的大胆又准确的预判,笔者的膝盖都不配去献上…… 《穿越时空去救你》是一篇不错的医学科普文章,文章借助发生在民国时代救治地质学家丁文江煤气中毒的真实案例,来解读病理学,历史记录,药理治疗中的种种科学实践,严肃认真,交叉稽核多本著作,整合若干文本资源,给笔者梳理历史事件以极大启发和借鉴。
《读库1803》读后感(四):读毕飞宇访谈
我是一个太不合格的读者了,因为我只认识毕飞宇所以我读毕飞宇读的最认真,最投入,以至于忽略了其他文章实在罪过。
当代作家里我我喜欢的不少,毕飞宇是其中一个,大约是因为《推拿》的缘故。我的父亲终身从事着扶贫和残疾人工作,故而我从小就和残疾人同胞接触甚密,比一般的人更加懂得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所以才为深深为他细致入微的描写感到钦佩。
毕飞宇在访谈中很多观点都很有意思。
“把哭天抢地的东西给别人,那不是作家该干的事,那样的文字是无效的文字,为什么?那不是你在写小说人物,是作家的自我表演。”
“我觉得小说家是太糟糕的一个职业。你那么不负责任,让那么美好的生命,说让他们死,就让他们死。我觉得小说家和绑匪差不多。”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要见的越多越好,哪怕毫无意义。这些东西见得特别多的东西,到了一定年纪,会改变它的化学性质,也就是说会发酵,它本来也就是水和粮食,可是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流淌出来,就成酒了。”
“纯文学作家都很自尊,不太愿意去写那些过分吸引读者的,那些所谓的人和所谓的事情。他往往盯着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情,就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容易被我们所有的人所忽略、所忘记的那些事情,然后完全靠你的见识,靠你的艺术才能,让如此普通的人,如此普通的事情散发出文学的魅力。靠一个一个悬念组织起来的通俗故事,永远不在我们作家的要讨论范围里。”
说句老实话我写文章活着是小说一定是为了弥补我在现实中的遗憾,我很难达到那种不去自我表演的地步,自我表演一定就是不好的吗?我看不见得,一定是内心升腾了某种表达的欲望,但是自己不好出马于是把这种欲望赋在了小说主人公的身上,这样的关系同木偶与操纵师傅并无二致。我是愚笨,迟钝的,但是我在观察小人物的情感上又是略微敏感的,因为我自己就是小人物,察觉同类的情感对我来说并不难,可要把这针眼一样细密的心思要写好写的大家爱看能产生共鸣这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了。毕飞宇做到了。
我很喜欢他的遣词造句,读来无不透出一种清凉感,像薄荷叶一样。
我是最近开始才开始好好读书的,实在是写不出太多的想法了。有了再来。
《读库1803》读后感(五):升学的另一种可能
看到本期《中考魔方》一文,想到2015年看完马先生的《家长的小升初》后,我给六哥写的一封没有回音的信。有感于几位读者相似的感受,我把旧信贴到这里。
六哥,您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及一名学生家长,我想就1503里面的第三篇文章《家长的小升初》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的女儿今年高三毕业,考取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准备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专业---美术学的终身学习,而她小学和初中都是就读于的我们自己户口所在地的公办学校,然后考取了重点高中。我们并非什么智者,也不脱俗,当初的选择也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但我们尝试了升学的另一种可能,似乎证明了这种受教育过程也可以达到一般家长认为的成功---考上好大学,但是在我们全家人的心目中,意义远非如此。
记得一位身为小学老师的同事的妻子得知我们准备上家附近的公办小学时说:我的一位师范同学在那所小学工作,她要做家访,到菜场溜一圈就行了。谈及那个学校人们总是轻蔑的说:都是菜场卖菜的。直升公办初中时,又很多人说:生源很差,学风不好。(《家长的小升初》就有此话)。这些话隐含的意思一是卖菜的孩子和一般市民的孩子就不能享受所谓好的或是昂贵的教育资源;其次我的孩子很好,别人的孩子不好,会把我的好孩子带坏……凡此种种的傲慢与偏见在孩子成长和求学过程中我们见到太多,也看到许许多多家长的盲目以致有些疯狂举动。 我常听到各级老师和家长说一句话,就是“考上大学就好了”。我做大学教师二十年,又看到太多太多进了大学就“不好了”的孩子。模仿马先生的文字,应该是:到了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时,应试教育的恶果就现行了。
从我和孩子爸爸的社交范围来看,我女儿上学的经历实数少数,一开始人们说我“胆子大”;考上重点高中,人们说“你真淡定”;考上重点大学,人们说“你们是特例”。可我发自内心认为我们做的是最自然的事情,最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就近入学;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去补习班;有效率的完成作业,不拖沓牺牲睡眠;耐心聆听孩子的意见,平等交流;以身作则,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学习是自己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我们做家长的一直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长,从不敢接受别人说女儿“优秀”“成功”这些话,对教育充满敬畏之情。
现在说说马先生的这篇文章。 首先我认为马先生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根本没谈,只是轻飘飘的提及一下,不知他怎么想的。比如马先生在文章中多次谈到投入到这场考试中的主要原因是想得到“良好的教育”。我很想请马先生解释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人人都知道所谓的名校,其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升学率。高升学率不等于良好的教育,而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最坏的教育。
马先生文章还多次使用”牛孩儿”这个词。我以前就听过这个词,深不以为然。因为人们所指的“牛孩儿”就是考试名列前茅,又许多可以加分的特长,将来必是人生赢家的学生。可这样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啊。教育不就是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人吗。可在这篇文章中,马先生用的很自然,甚至认为自己的儿子即是。马先生丝毫没有想到非“牛孩儿”及其家长的心情和处境吗?
马先生谈到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似乎把一切乱象都归结于此。甚至说“假如有机会,你我一定想让孩子去北京参加高考”。似乎马先生的教育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大城市必然有好资源。我不知道马先生认为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怎样的, 我的孩子九年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上下来,我们的整体感受是公办学校的设施完备先进,教师合格;家长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孩子性格作风很朴实。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缓和的竞争,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还有一些心存异议的地方不一一提及了。
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马先生,我大概发几句牢骚就过去了。可当我注意到作者马国兴先生还是《读库》的特约审校,名字印在书封面内侧,我认为他的文章观点一定程度代表六哥和《读库》的认识和定位。文章虽然写出家长的辛苦和无奈,可我更多地感到的是一位积极投入在疯狂应试闹剧中,并为自己的最终胜利而庆幸得意的人。在我心里,一向认为《读库》的编者、作者和读者都是“改变不了世界改变自己”的人,都有一份文化的自觉,有自己的坚守。可马先生做一件自己也知道不是很正确的事情,还那样全情投入、兴致勃勃;文章发表意味着得到了六哥的认可,这些是我作为一个老师和家长所不能接受和认同的。马先生不能因为自己是省城人,争夺起资源就那么心安理得,忘乎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那些被你的“牛孩儿”PK掉的孩子,那些在郑州买不了房子无法来考试(按马先生的意思是来加剧竞争的)的孩子,甚至那些刚刚自杀的留守儿童?
如鲠在喉,一吐为快;如有冒犯,敬请见谅。
20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