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锦集

2021-03-09 00:17: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锦集

  《斯德哥尔摩情人》是一本由陆俊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一):我于你,就像飞蛾扑火。

  斯德哥尔摩情人,也许描述的就是男主人公决明不管不顾的痴情吧。明明知道女主人公乔薇是朵带刺的玫瑰却依旧带着一丝希望试图将她采摘并且据为己有,为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

  书名《斯德哥尔摩情人》,“情人”二字让我在翻开它前一直以为就是一本讲述男女久别重逢的故事。实则相反,这样一段蒙着一层厚重神秘感的相遇故事,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丝悬疑感——原来不是缘分使然让你我相遇,所谓的相遇不过是一场被精心设计好的重逢,也许人人都知道,只有决明还一知半解,行走在迷雾中寻找着真相。

  书中有许多的环境意象描写与男女主对爱情的感悟。初看时造成了我的极度不耐烦,总觉得这些描写相当冗余,大概还是更乐于看到男女主之间能够有频繁的对手戏吧。实际上对手戏也确实不多,更多的故事发展与背景揭露都是经由第三方描述出来的,原来一切都是被计划好的,包括一枚不起眼的胸章等成为了试探的工具。为了复仇而来的乔薇,爱情终究不是她的第一位;而误入其中的决明就像飞蛾一样,还是毅然决然地扑向了这团烈火。

  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心底默默地吐槽这俩男女主好神经啊,为什么非要纠缠在一起呢?明明一个志不在此,一个深知对方充满危险。——但也许是再怎么冷漠无情的人心底总有一处柔软的地方吧,总会在某个时刻想要有一处可以栖息,所以乔薇短暂地留宿在了决明家,享受了一阵具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然而爱情不是一心想着复仇的乔薇的最终目的,说到这里似乎也是论证了一点?——谁先把爱情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谁就输了?

  最后倒是觉得这本小说挺适合影视化的,感觉又是一个江湖——一个挣扎混迹于江湖的女子与一位误入江湖的男子,两人的相遇牵扯出了一段前尘往事与几段不同视角的复仇故事。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本书可能还是需要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吧,否则就会像我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都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又觉得如果是一部有着这样情节的电影在我眼前播放我又会觉得还挺精彩的,有非常多的点与深层意思可以去挖掘。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二):背后的残酷

  小说不长,但是内容出乎意料的多,故事复杂又出乎意料的简单,而且写作手法很多,倒叙,穿插,甚至各种反转,断断续续地看完会有点晕。看完在心里又好好地整理了一遍,当把整个故事理顺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前后的故事片段在最后莫名的全部联系起来了,有些角色甚至都没有正面出现过,只是一直存在在别的角色的说辞中,但却是整个小说的始末和中间的藕丝。而且没有出现,也是一种令人作呕的存在。

  小说塑造的每个人物都很饱满,饱满到我都能在字里行间看到画面感,然后难受地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没有真正界限分明的好人和坏人。生活残酷地折磨、历练着每个人,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带有浓浓的悲情色彩,即使每个人都相信了所谓的宿命,但是我却觉得,实际上是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然而你始终无法掌控别人给你带来的变数,要的太多注定失去的更多。每个人都在利用别人,每个人又靠利用来维系互相的关系,突然感叹成人世界生活的艰辛,每个人都活得好不自由,束手束脚地给自己标榜了使命。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结局,甚至很讨厌这样的事实和人物的设定。因为故事拨开,露出赤裸裸的真相的时候,让人难受地怀疑了很多东西。每个人的一生,谁都没错,但是又看着谁都是错。很同情程薇的命运,这种对她而言,郁闷的结局,或许给她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她也依然不会后悔吧。因为她至始至终都没觉得对不起当年陷害的女同学,她觉得所有人都该用来帮助自己复仇,自己的命运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了结局的悲惨,她做好了面对的准备,却没做好最后面对失败的准备。失败之后是更加空虚的迷茫吧!贝壳也好,杰森也罢,爱情也没有所谓对错,正如他说的,只是不爱。一个的飞蛾扑火,一个的无关痛痒,因为不爱,会显得一切没有意义。

  小说中充斥着一对一对这样的强烈矛盾,权势与爱情,男和女,现实与梦想。。。当小说越逼真,你就越能看到人生的现实,看到最后也越感觉难受。爱情败给权势,女性服从男性,梦想被现实打败。。。一切的努力好像也变得那么可笑。然而撇开悲剧,正义依然存在,或许这也变相地告诉我们,不努力一把,你怎么浴火重生?!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三):爱与痛的边缘

  我想同样用一首歌的名字,《爱与痛的边缘》,来表达读完整个故事的心情。

  “我已经不想跟你痴缠,我有我的尊严,不想再受损。无奈我心,要辨难辨,道别再等,也未如愿。永远在爱与痛的边缘。”

  故事的开始都是因为爱吧。就像一个对情感对生活都寡淡索然的主人公决明也会渐渐爱上乔薇这样一个安全感缺失的女人,开始走出顺遂的生活圈,卷入原本与他无关的世故之中。书里,决明妈妈对于决明爸爸的执念,贝壳对于jeffrey的执念,乔薇对于成军的执念,以及决明对于乔薇的执念穿插在整个故事的角角落落。这些挥之不去,伴随他们一生的执念,都是出于曾经某个时刻炙烈的爱与羁绊。

  然而,坚持阅读着的我却不断体会着一股无法名状的隐隐疼痛。

  故事发生在上海,我的家乡。从小我就穿梭在书里拥有茂密法国梧桐的地方上学放学,觉得日子静谧安详。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下来射出一道道光束,狭窄街道让汽车仄逼难行,可人只要一拐进小洋房弄堂就觉得柔软美好。真不敢想象一个年纪比自己还小的作者,能把上海的生活写的如此醉生梦死又脆弱孤独。或许主人公们一个个诡谲的身世造就了他们与我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吧,偏离社会普通价值观的人才会拥有更多精彩经历的可能性!这真是一个和我感知到的完全不一样的上海故事。他们流连的夜场,看来拥挤热闹,作者却写“拥挤的时候最冷漠”。明明是夏季时节,站在主人公背后感受到的却是空旷萧瑟。故事的结局如《爱与痛的边缘》里唱的那样:也未如愿。每一个为了自己的执念孤注一掷开展的相互利用、报复、阴谋,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得到,似乎什么都没有获得。读完或许会困惑,这些人何必如此这般呢,但故事就是这样,感受他们与自己的不一样,告诉自己不必去同化每一个人的生活,看看这些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怎样生活着。

  最后想浅浅的感慨一下让我隐隐作痛的阅读感受。因为读到一个又一个主人公沉浸在过去深刻亦或绝望的爱中无法忘怀,以至于每个爱过或爱着的人都显得疲累不堪。作者说他热衷于怀念,希望下一个故事不再是对于过去逝去的执念了。写出真诚的作品,没有执念依旧会是动人的~!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四):囚徒的爱

  作为80后读者,阅读着90后作家的作品,恍如隔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0后早已淹没于孩子长辈的期望中,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又何尝不是“乔薇”。

  习惯于《朱元璋传》、《隋唐演义》、《大秦帝国》……等历史著作的我,看了《斯德哥尔摩情人》后,犹如八月桂花沁入心脾:原来90后可以活的这样洒脱自在,可以为了自由而奋不顾身,但同时,他们受父辈的影响,在爱情面前踟蹰不前。

  作品以亘古不变的话题“爱情”穿插其中,以《雷蒙德》纸刊最后一期刊登曾经大红大紫的女演员乔薇专访为切入点,安排看似洒脱的决明去采访乔薇,而逐渐发现乔薇、《雷蒙德》、Jessica、许伟杰……等光鲜背后的黑暗,故事一层层递进,悬疑门一扇扇打开,朦胧的爱情,朦胧的美,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对方的棋子,又或是明知道是棋子也不愿意清醒。虽然主角决明自我觉得活的洒脱,殊不知他也成为城市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一粒,一切都像是注定的一样,无法逃脱。

  故事中主角决明及乔薇都出生于单亲家庭,深受“爱情”孤独的影响,以至于不敢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犹如书中所述 “一段感情,从一开始两个人就没办法相信彼此,又怎么能给到对方真正的慰藉”,“如果你爱上一个演员,而这个演员告诉你她不会演戏”,透露出年轻人对爱情的迟疑,也是因为父辈的爱情观,折射出年轻人对待爱情的态度:爱情是什么?是决明母亲追求的爱情,如夸父逐日一样追逐自己的爱人?还是乔薇追求的爱情,爱情是钱权交易的幌子?

  不婚一族逐渐增大,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他们对待爱情、家庭、孩子教育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人。不婚并不代表无法享受甚至爱情的甜蜜,爱情甚至可以发生在同性别中,如故事中的贝壳和Jeffrey,他们之间的爱情在贝壳看来是甜美的,是无法抹去的美好回忆,甚至在多年后,贝壳见到Jeffrey后,仍然希望他Jeffrey能像之前一样爱着他。作为80后的读者,甚至70后的读者,我们是否可以接受当下年轻人的爱情观、家庭观……?又或是思考下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给年轻人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五):我们都好孤独,我们都好需要爱

  《斯德哥尔摩情人》看到一半时,决明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是《白夜行》里的桐原亮司,乔薇(成/程薇薇)就像是西本雪穗。那个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的的雪穗。如决明所言的“无父无母无亲无故连朋友都少得可怜的人”,两个可怜的人,遍体鳞伤的人。歉疚感,同样是是推动这个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雷蒙德》专栏作家的决明,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样的角色设定,非常符合我的口味,对性冷淡风的人完全没有抵抗力,很容易吸引住我的注意力。这样的决明,搭配上情感热烈的舞男贝壳,一冷一热,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却又相同的一往情深。真情都很动人。

  丰富的元素,连贯的情节,没有多余之笔,使小说非常干净、流畅。陆俊文笔下的文字,具有美感,而不仅仅是那种小资感。也可以从小说中窥见作者的阅读量很大,且不俗。读完整部小说后,我在想《斯德哥尔摩情人》究竟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呢?最后给自己留下的又是什么呢?

  仇恨、阴谋、报复,层层叠叠的利益,加之时常出现的那些破败景象,让人觉得有些压抑。从某些方面而言,我觉得《斯德哥尔摩情人》似乎不太适合女性阅读,因为它残酷,但因为同样的原因,又希望可以多一点的女性读者阅读它。敢于正视,需要勇气。女性想要一路顺利成长、健康成长,确实不易。特别是漂亮的女孩子,会面对更多的诱惑与选择,有时甚至是无端而来的灾难。

  生而为人,我们都好孤独,我们都好需要爱。小说里的他们,都在努力寻找安全感。小时候糟糕的境遇,让决明和乔薇那么相似,总是一脸冷漠,不敢轻易交付真情。永远让人无法移开目光的Jessica,原以为男人不过是她的“玩具”,但碰到更强的对手时,才发现自己才是对方手中的那个玩具。始终付出真心而不悔的贝壳,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真爱,伤痕累累依旧守望着对方。试图在别人那里寻得安全感的他们,都失败了。安全感又究竟在哪里呢。

  说真的,倘若认真讨论起来,自己都觉得有些可笑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小说真正留下的便是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吧。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六):令人惊喜的语言

  这个秋天给自己弄得有点忙,在马不停蹄修改大长篇和连载小长篇的罅隙里慢慢看完俊文倾尽心血的新书,像是文友之间默默无言的互相打气。答应了写书评——其实不答应也会写的,因为真的想说点儿什么。

  不是关于故事。其他书评已经提过故事,我想说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事我不太熟悉的生活领域,切故事本身有层层悬念存在,故而对于情节或人物的分析可能会削减后来读着的阅读兴味。我更想说的,是俊文这本书的语言。

  很高兴看到这样简洁、准确又优美的写作语言出自俊文笔下,可以说,整本小说的语言水平,已然达到同龄青年作者的巅峰。很多地方都让我想到古人如何形容美色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用来形容俊文这本书,亦很合适。

  之前读过俊文的其他作品,感受是天赋过人,同时多少有少年味道,现在翻开这本新书,已经是游刃有余的翩翩君子风度了。这种进步显然是藉由大量的练习才能达成,只有反复地、持之以恒地联系叙述语言,才能逐渐将文字中的赘余、矫饰、游移不定一轮轮剔除;而年龄本身的增长,也会减少朦胧不定的自我表达欲,将写作空间更多地交还故事与文本本身。

  成长是很慢的,但只要在坚持着,练习着,就会必然有收获。这几年旁观他人与自己的起起落落,最后我反而更愿意相信一些最简单的道理。

  有一天我在想,现今这一代年轻写作者的特点是什么、优点是什么。其实并不太好总结,因为大部分都还未过三十,还依旧处于、或刚刚离开写作的学徒期,各自的代表作恐怕都还没有诞生。但我已经看到了一些不同于前辈作家的气质,其中之一就是语言。凭私心而论,我是更喜欢年轻作者的语言的,或许因为成长的时代与阅读的源流不同,许多年轻作者的语言较少泥沙俱下的市井气息,而更多显示出“翻译腔”的影响,其特点便是行文干净而文雅,并随着不断的练习,愈来愈澄澈而精准,几乎没有一个废字。俊文这本书中的语言,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呈现。

  当然,我的评价只能代表着我个人的喜好。不过阅读,不就是为了追随自己所喜爱的,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么?

  期待陆俊文的下一本书。你还那么年轻,未来还有很多空白的书页正等着你填写。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七):仍旧真诚,驱车上路

  打下这一行字的时候,是我终于一口气读完新书的时候。终于松了一口气,没有太过于愧疚。想想一直拖到这个时候,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抱歉。

  看完以后其实我在想这本书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且和原来的故事相比是有通性 还是说有了更多的变化。决明与乔薇,贝壳与Jeffrey。以及出现的雷鸣,Jessica这些人物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情感的分配”。

  斯德哥尔摩情人,注意到英文翻译是Prisoner Of Love,直白点就是囚徒的爱。都是囚徒,也都有各自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看完整本书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我狐假虎威,借着人情驱车上路”。真是让人觉得简直不要太好。整本书的答案也在于此。我们的生活大都是这样,借着人情驱车上路,去面对他,她。

  太多太多的人与事消磨我们彼此对爱的理解还有能力。同性恋也好,异性恋也罢,无非都是爱的深刻,爱的绝望或者让自己后悔所做出的决定。但是如果重新来过,不还是选择一样的道路,归根究底还是不死心。

  决明的反应能力是对爱情的渴望但是又怀有恐惧,在重要的时刻,还是选择了退缩。这与你之前的主人公是有区别的。那些都是能动派的人物形象,《当时的月亮》中的许不言可以因为一个电话就前往南京去见高桥,类似等等。可能我是像决明一样的退缩渴望但又恐惧。所以对于能动派的角色会有更多的喜爱,可以希望成为。

  贝壳的经历可能与我就是同类。都是面对喜欢人付出了许多,但是最后也没能成为想要的关系。也只能说出“我不爱你了,再见。”我们都幻想能够怎样怎样,但是最后还是跟现实没有差别。

  比起《南安无故人》来说,这两本长篇做出比较,很难说出那本比那本更好,或者是更加文笔稳健。就像俊文最后写的后记中的话“我热衷于怀念,但也还是期待,下一个故事,或许会更好吧?我没法保证。我只寄希望于,我仍旧足够真诚。”足够真诚,这是每一次看到俊文写文章的感慨。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或许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没有当初看中篇,还有短篇更多更大。或许只是这个题材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有共鸣感。读的时候总是有很累的情感在作祟。是刻意的情感还是自己得出的感慨总归是不同的。但是依旧还是值得祝贺。希望下一部作品能够带来最初的惊喜,也仍然是足够真诚。

  最后让我们都借着人情继续驱车上路。面对更多的生活拷问与自身的完善。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八):我们都是爱的囚徒

  刚看到《斯德哥尔摩情人》这个书名时,我以为会是一个绑架事件,被绑架者对罪犯产生了复杂的依赖情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出现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里,《肖申克的救赎》里图书管理员老布对监狱体制的依赖,《完美世界》中小男孩对绑架犯产生了父子一般的感情……

  可是这个故事和绑架无关,虽然男主人公决明(专栏作家)被绑架过,但这个事件只是故事发展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女主人公乔薇(过气女明星)虽然被黑白两道通吃的老大许伟杰掌控着命运,但她有足够的自由去策划她的阴谋和圈套。原来自始自终,斯德哥尔摩情结在这里只是抽象的存在,真正实施绑架的罪犯是“爱”,和封面上赫然写着的“PRISONER OF LOVE"呼应。

  故事中穿插了几个“爱而不得”或者说“被爱绑架的人质”。贝壳,一个在酒吧当了10年MB后终于得到自由的男孩,对初恋男友Jeffrey念念不忘,即使对方曾经拿他的辛苦钱鬼混,把他甩了,给他留下一堆债,甚至在10年后整了容出现在眼前却对他视而不见,他仍然紧紧抓着这份爱不放,把它当作平凡人生的唯一意义。最后他继续留在那家酒吧,就像坐了10年牢的人发现还是监狱比较适合自己。

  决明的母亲,丈夫离开后,她开始了天涯海角的寻夫之旅,这种对虚幻爱情的偏执追求让我想起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决明写了一封信给她(还有人写信?),质问她多年寻找究竟是出于爱还是在和自己较劲。她不过是一个被夫唱妇随式传统爱情的幻想绑架的女人。

  决明的父亲,这个只在其他角色的几句口述里存在的男人,大概是第一代追星“脑残粉”,因为挂历的一张照片不远千里寻找女明星乔雅(乔薇的母亲)。

  Jessica,一个被欲望囚禁的女人,因情欲起家,又因物欲殒落。

  至于男女主角,他们自我感觉是唯一在掌控自己命运的同类,实际上乔薇不过是被因爱而生的仇恨牵着鼻子走的人,而决明也只是为想救赎懦弱的自己而已。

  最后的反转有点仓促,可能受限于第一人称的视角,很多原本重要的过程仅仅通过对话或者叙述一笔带过,这是我觉得有点遗憾的地方。但整个故事是完整的,写出了属于它的氛围,阴冷,绝望,但不挣扎。就像他知道自己无力抵抗乔薇这样“危险而迷人”的存在,如果还能遇到她,他会狠狠抱着她,不再松手。

  人性使然,谁又不是爱的囚徒呢?就像《加州旅馆》里唱的: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九):生活永远建立在谎言之上,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戳破它,而是把自己也变成谎言。

  程微微,是闭塞小城为数不多的外来学生,居无定所。高二突然退学,惹来风言风语:被一群混混轮奸,染了一身病;17岁插足别人婚姻,把正室折磨进精神病院;未婚先孕诞下私生子,丢给别人寄养;母亲为了吸毒亲手把她送给老男人……

  既然走了,那些真真假假不光彩的事情便一股脑儿全扣在她头上,所有人心安理得。

  乔薇,被黑白两道通吃的香港知名经纪人选中,以演员身份出道,拍戏,唱歌,和颇有理想的富二代恋爱。当红之际,经纪人的陈年旧账再度于坊间流传,污染秽语,不堪入耳。扯上一点瓜葛的艺人纷纷跳出来否认当年,力图撇清关系。

  唯独她,只字不提当年。

  巅峰时刻宣布息影,惊鸿一般出现,又如夏花般离场。新闻报道连篇累牍的猜测,让她从一个颠倒众生的明星变成万人唾骂的荡妇。

  最新新闻报道,经纪人被人用泥浆封住喉咙,和混凝土一起从香港青衣货柜码头丢了下去。死亡时间正值三年前她息影前后,死者身份刚刚确认就被警方找到配合调查。

  决明,十年前PARADISO酒吧的侍应生,字迹娟秀。十年后,他在东方巴黎中流砥柱的时尚杂志《雷蒙德》上开设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专栏,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比如毫不知名的电影导演在当作背景摆设的电视机里放映的博洛尼亚修复黑白片。比如占据三页篇幅的一种只出现在南美洲热带丛林中连名字都叫不出的大型蜘蛛。再或者装神弄鬼的萨满法师符咒。

  一波纸媒衰颓的狂潮无情袭来。他接到一份毫无准备的采访任务,独家专访乔薇。《雷蒙德》纸刊的最后一期,以及电子版的首刊。

  杂志创始人说乔薇像曾在艺术圈惊为天人最后却罹患绝症不幸陨落的周天娜。几年前酒会上曾有一面之缘,却因她在人群中言语寡淡、来去匆匆,连名片都来不及递。后来一连几期的杂志便逼着敲定她的封面,孜孜不倦地把杂志塞到任何她会出现的场合。只可惜终究一无所获,她直至退出演艺圈都没有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专访。

  为了报答十年的收留恩情, 为了了却创始人多年来的念念不忘,他只好在去赶访谈的公交车上临时抱佛脚地翻看她的资料。正正与身穿蚕丝睡衣长袍趿着酒店棉拖鞋抽烟的她不其然相遇。

  她和他,本来不过是息影女明星和时尚杂志专栏作家、被采访者和采访者的关系。两条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偶尔相交,几次采访见面之后便又会各自奔向前方。

  只是当他以为自己一千次一万次的心理暗示就要将高中时目睹的那个难以启齿的秘密有关的记忆抹除,忘记她的存在时,还是被人当头一棒。

  他并不希望她知道生命中曾经有自己的存在,希望她只以为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是旁观者,只是陌生人。

  她说,你知道我是程微微吧。

  《斯德哥尔摩情人》读后感(十):拥抱幸福

  书名涉及到了一个专业名词,如果不懂这个词,或许就很难理解书名和内容的联系。所以我将它描述了出来一—斯德哥尔摩效应,又被成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首例,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看完《斯德哥尔摩情人》其实内心特别的哀伤,或许是因为乔薇选择的不归路,或许是因为决明卑微的隐秘心理,亦或许是因为贝壳真挚的无果恋情……书中的描述有很多残忍的情景,特别是对于女人来说,很不喜欢这种感觉,但是我又清楚的明白,它描述的其实也是现实社会中的缩影,没错,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不会因为你个人的喜好而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让自己走向一条相对美好的路! 女主角乔薇拥有倾城之色,能够颠倒众生,一直都以为她是一个受害者,少时的经历迫使她成就了后来的人生,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这大部分的一切,竟然是她自己一手操控的结果。她从小就被仇恨充斥着,因为从出生那刻起,她的存在就是尴尬的。她一直在谋划一场大戏,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使自己变得强大,为的就是报复高高在上的为了自己的仕途甚至都不曾看她一眼的生父。单纯的同学雪莹被变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而从她决定报复的那刻起,她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而男主角决明最初是酒吧里的一颗明珠侍应生,后来成了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最新的任务是完成一篇关于曾经耀眼于娱乐圈顶峰女明星的独家专访。没想到却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冷漠的男子第一次意识到了爱情,而与此同时,他又怀有着恐惧和深深的负罪感。他注定要和乔薇发生故事。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决明的父亲为了乔薇的母亲抛弃妻子。决明目睹了乔薇策划的那场荒唐的强奸事件,多年以来那场噩梦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脑海。 在同一家酒吧里,还有一个男配角贝壳,他是个和女主角没有关系的男配角,至少我是这么定位的。他有着不愿被记起的童年,有着一个忘不掉的恋人,恋人死后,身边就只有两种人,一种像他的,一种不像他的,思念穿越了多年。恋人“死而复生”,最终也没能成为想要的关系,即便是他为爱付出了太多太多。最后,也只能说出,我不爱你了,再见! 书中充分表达出了——“爱情真的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先收手的那一个不留痕迹,走不出来的那一方卑微地停在原地无处容身。”但它同样的表达出:拥有爱的能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遇到爱要狠狠爱,别放手! “我们所有人都像孔雀,身上长满了故事,一生中经历过的爱恨情仇,如同色彩各异的羽毛长满人生。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欣赏我们,我们也欣赏别人,同时我们也欣赏自己。”书中乔薇借用的这段话,我很喜欢,很形象的阐述了“人生”。我们的一生,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或许平凡,或许伟大,但唯有做一个懂得爱的人,才不枉在这世间走一遭!所以无论何时,愿我们都拥有爱的能力,愿我们都拥抱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