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迪克读后感精选
《我爱迪克》是一本由[美]克丽丝·克劳斯 (Chris Kraus)著作,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迪克》精选点评:
●很害怕,但是读完不准备卖掉。等我再老一点能扛得起“理论小说”的重量时,再看看吧。
●非常厉害,有一种浑然天成绵里藏针的感觉,很喜欢写汉娜·韦尔克的部分。
●我们指望性来孕育共谋…
●典故和概念太多,坚持了三分之一还是直接去看后记了……
●非常好。
●dick just dick。
●知识女性solo追星实录。solo追星,只与身边人分享迷恋并把迷恋转化为创作、表达与自我反思,而不是被纳入制度化的粉圈文化,是知识女性最后的底线。
●结尾太狠了,DICK就是故意的啊。
●以学术的形式来小说,以小说的形式来学术;以艺术的形式来小说,以小说的形式来艺术。非常玄妙的阅读体验,五星力荐~
●充斥着深思与留白,而达到了是生活文学化并超越真实。直接而大胆的作品,其中的真实性又让这本书深刻神秘了起来。夹杂的文学评论与思考又让这本书血肉丰满,神秘而丰富。很喜欢。
《我爱迪克》读后感(一):《我爱迪克》读后即时感想(有时间后续补充)
看完了《我爱迪克》没有想到的是,非常喜欢了,至少四星吧。可能是多数女性主义题材的写作都容易令我产生好感,配合今年在理论课上读到的Mary Wollstonecraft 的"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可以说前后连贯。在这本书里找到许多共鸣,比如跟克丽丝一样,作为不算漂亮、性格比较严肃以及过于理性、不够有女人味儿又同时具有阴道特征的人来说,要不断处理性与思想之间的争执。克丽丝说她偏要做一头女性怪物,将个人情感上升到社会层面,将“世界强加我的统统扔还给观众”,这几年来个人的坚强和倔强都来源于此了。书中还巧合地谈论了女性叙述的第一人称写作和第三人称写作的区别,也是这两年写公号时经常踌躇犹豫的地方,很有代入感。
想起来前几天跟一位学姐聊天,说很多人总以为我的研究方向是gender,但其实gender只是我学术研究的一个视角,并没有完全的concentrate on,但是gender和feminism确实是我生活的全部,如果没有它们,毫不夸张地讲,我不确定是否真的可以活到现在
《我爱迪克》读后感(二):承认混乱的存在(还是短评放不下)
“一个坚强的女孩发现了自己的弱点,成为了更为真实的自己。人们会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里的经验范围,完全是有一个人展现出来的。因为其中所有的真实都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否认混乱的存在。”
“…… 有关我“堕落”的故事,讲述我是如何头朝下从悬崖上跳下来的,为什么当我们暴露出自己堕落的情形时,每个人都会觉得女人是在作践自己呢?为什么女人总得是纯洁无暇的呢? …… 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由难道不就是犯错的自由吗?”
合上书时,对于Celine Sciamma说她不想讲述strong woman的故事,只想讲述女人的故事,以及Brit Marling说她不认为自己是strong woman,有了更深的理解。混乱,这也是刚开始读《那不勒斯四部曲》时,我所抗拒的部分,莱农和莉拉都有着混乱的一面,在以前,这是我想要尽力避免,并且不想在别的女性身上看到的这一面。这确是人脆弱性的一面,而非独女性所有的特质。但在父权建构的过程中,男人与理性、克制、有序相关联,女人则被与直觉、原始、混乱相系。承认混乱的存在,比如无法自拔地陷入爱情、痴迷,这样的由女性书写出来的女性经验,很少。完全的女性经验,仍然是个很空白、同时有着无限可能的领域。
《我爱迪克》读后感(三):感谢这本书让我入睡
在交《知觉现象学》课程论文失眠的晚上,我顺手拿了这本书看。不过大概要感谢这本书,至少在这本书和红酒的陪伴下,我睡着了。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故事。我对作者对现象学的理解也深表怀疑。作者写道“孤独女孩现象学”,这让我怀疑作者是否看过现象学的书,毕竟我不明白什么是“孤独女孩现象学”,或者作者可以给出更好的解释,而不是一笔带过。
当然,这个书名非常有意向性,这本书放在书桌很久了。我一直没看,在想Dick这个人真够悲惨,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估计这本书大概跟性幻想有关。确实,内容也是如此,一对多年没有性生活的夫妻给Dick写信。
这比传统的等待王子来拯救的公主故事,更多了一层含义,就是公主还不需要对家庭负责。作者克劳斯是个靠先生的经济来源生活的所谓艺术家,居然结婚前还当过脱衣舞娘。作者援引了包法利夫人, 可是包法利夫人小说中服毒自尽,我想两本书没有什么可对比性。我想本书很容易让人下结论:嫁个后现代理论研究学者吧,不仅有可靠的经济靠山,先生还很同情地帮忙出轨。这跟中国对于出轨的全民义愤填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天堂。 纽约客评论说“一种努力去过有意义的生活的女性意识”。但是这一种对女人的有意义生活的追求,是否要求太低了一点。
当然这本书也有可取之处,我觉得对于克劳斯穿越美国的描写以及西尔维尔在巴黎的生活都还可以,当然我还是觉得克劳斯可以好好读读普鲁斯特的书,而不是那么写个普鲁斯特的名字就了事。
《我爱迪克》读后感(四):看完了晕乎乎的小说
看了后记一点,其中很多插叙,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要写的我故事穿插,还有一些文学批评,原来这种叫“理论小说”。读下来挺喜欢这本小说写作方式给我阅读体验,不过加上翻译读得水土不服,以及里面谈及的小说人物实在是太小众了,譬如写的作家凯瑟琳以及她作品的人物(我推断)康丝坦丝和约翰逊,完全都没听过,更不消说我完全门外汉的艺术画展的品鉴,电影以及其间的角色。有的部分完完全全读不懂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作家作为一个制片人关于电影方面的描写自然信手拈来,并不仅如此书涵盖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广。关于女性歧视、犹太人、精神分裂、提到了詹妮弗-哈伯里的抵抗运动、汉娜-韦尔克 的《手势》、去纽约大都会看艺术家R.B.基塔伊作品展。第一次了解了原来那些把女性器官作为艺术品,其意义一是性解放,二是女性被物化“性别歧视”在男性眼里只有性器官阴道等。读完这本书,我想我接触的文学艺术等只能说很通俗大众,里面写的专有词汇人名我似乎都要去查阅。好羡慕作家可以做自己啊,从做过脱衣舞娘谋生到成为独立制片人,虽然金钱还撑不起自己的兴趣事业还要做教授的丈夫接济哈哈哈哈哈
这本书的诞生,我粗浅地说就是爱上了男人迪克,然后产生一系列倾诉欲诸如我的价值观我的生活而写就的文字。关于爱情写的并不多,展开写的话应该会通俗好读。“我”克丽丝大胆地向迪克表达爱慕,而对方就睡了一觉,并不想跟克丽丝有过多纠葛,并说克丽丝想太多让我有压力云云,你看看,抛开国外开放式的性关系来谈
《我爱迪克》读后感(五):I LOVE VAGINA BUT I’M AN IMPOTENCE MAN
看了书,觉得前半段太有氛围了,让我也跃跃欲试地来尝试仿写一些,所以这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长书评,这只是一个写作练习。
谁能知道迷恋发轫于何处?感觉是***一个玩笑,但却又实在如内啡肽和肾上腺素,它们像潮水涨了又退,冲垮刚刚建立起的决心,刚刚觉得精妙的话语转眼间就变成俗不可耐的狗屎。喜欢上你就像挤进了球场,到处是无法弥散的汗味,衣服相互摩擦,推搡谩骂,令人窒息,但紧接着球员临门一脚,人群开始振臂呼喊,万人的意志集于一处,球场里回荡着高昂的队歌。我们在期待着进球,和这么多人一起,感觉从未这么好过,但是有时候只差一脚。
吃了吗?睡了吗?在干嘛?说一万遍也没有办法拉进我与你之间的距离。这些话属于热恋中的情侣,他们已经熟悉彼此的体味和口味,现在只是在一日复一日企图再现美好的那一刻。可是我们不一样,我们还没开始,而且我可不会什么烂俗的浪漫戏码,甚至没有色相来引诱你,只能晃荡着脑子里的那点货来靠近你。大部分时候我的夸夸其谈只是在夸耀一个不存在的自己,勉强跳起孔雀之舞,也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这个类型的。那些不相似处,那些间隙可以靠着画面和诗歌弥合吗?你总在变化,但我毕竟在玩一款拼图游戏,你总有一部分掉在我的记忆的断裂处,仅有的几片拼图也总是分裂成更多细小的拼图,你的形象全由我塑造。
我曾告诉过你,昆汀喜欢先选配乐再拍电影,我现在也在找一个合适的写作背景乐,让你的空白之处被声音涌入,填充成型;我曾梦见过你,你在梦里是一堆层层叠叠写了又写汉字,每一个字都是相反的意思,我真的很困惑,这到底是秉性还是不真诚?我曾喜欢过你,在浪峰上的感觉真好,但狂喜之后总是失望,而且欲望和渴望在消失的时候也是一种折磨。喜欢你让我不断跨越模糊的人类边界,开始了一场我并不熟悉规则的蹩脚游戏,随时有失去平衡的可能。这实在是太累了,自慰式的热情只会招人厌烦,太多的自我投射也会贬损关系,所以我阴险地选择放弃,并假装胜利。
王二在21岁时候有着骄傲的小和尚,但我只是一个阳痿男,空有激情,却无行动,总在临上场的那一刻泄了气,挥洒精液的场景只存在于脑海中。
——————读《我爱迪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