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精选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是一本由池莉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一):想去看看武汉的夏天
周六例行来姐姐家,中午午睡时候我俩睡着大宝小宝的上下铺,聊起来武汉、过早。最近很火的武汉作家是方方,突然猛地想起池莉也是武汉作家。我说:姐姐你记不记得有一篇她的文章,写的是武汉很热,大家都在路边睡觉,家长里短的文章!姐姐说,是来来往往?是武汉的夏天?都不是。我凭着记忆去翻池莉文集,啊!找到了,是《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赶紧趴在床上认真读起来,看猫子的油滑看燕华的飒爽,故事情节隐约记得却又不记得,好像和老朋友重逢一样兴奋,读下去读到那些精彩的描写好像一下子又回去第一次读的时候、那种对武汉的陌生又新鲜又好奇的感觉。
文笔怎么可以这么生动呢?猫子做的四菜一汤,我真的想尝尝;许师傅谈起的武汉小吃,我都想吃;江汉路夏天时候大家还在路边支竹床睡觉吗?我好想去看看啊!真的可能因为是小时候读的,太多的好奇和新鲜,所以这些文字让我记得太深了。
重读也发现好多可爱的地方,燕华和小乜的黄腔,我小时候是看不懂的,现在能看懂了;那种武汉女孩儿的爽利、泼辣劲儿,好想找个武汉嫂子当面把她们的对话读给我听。
这段时间武汉太太高频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了,她变的陌生又悲伤,今天读完这篇字,又唤起了对武汉亲切的记忆,可爱的武汉,善良的武汉,希望你快点好起来吧。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二):活着是所有人的主题
作者非常写实地描绘了生活在武汉这座城市的一些人事物,因为是生活中的你我他,所以读来没有隔离感,可以很自然地融入人物感情。
全书最可爱的人应该是第一个故事(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猫子了,实在但不老实,机灵但不油腻。可以想象后面他跟燕华两人结婚生子,柴米油盐,岁月静好。
最智慧的人是第五个故事(她的城)里的蜜姐的婆婆,文化大革命中丈夫跳楼自杀,她顺其自然,没有发疯发狂,没有哭天抢地,没有自暴自弃,孤儿寡母不觉凄惶单薄,一个人把儿子养的豪爽潇洒。儿子把房子送给朋友结婚一送就没再归还,她没一个字怨天尤人。儿媳有七年的外遇她可以当个没事人。无论什么样的事她都可以平静面对,内心强大到让你觉得她没有过不去的坎。
最不能理解的是第三个故事(汉口永远的浪漫)里的徐华,说着天太热直接捅出一刀,光天化日这么随意地杀人,让人心寒。而生活照旧。
沉重的人就多了,背负家族和一堆员工生活的陆武桥,同样背负家庭生活的来双扬……
作者似乎很喜欢很擅长写女人,十八般武艺的女人,无所不能的女人。你看吉庆街的传奇来双扬,用尽智慧与生活斗争;你看汉正街上的擦鞋店老板蜜姐,用尽智慧坚守一方水土。
你说大家都是为了什么呢?其实也没别的,就是为了活着而已,更有尊严地活着。可是什么是尊严呢?怎样活就叫有尊严呢?也许过自己想过的一生就是有尊严吧。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三):这就是生活罢
百度里有讲汉口以前并不叫汉口,叫江夏。只因为江夏是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处,当时在商人中间流传“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开始把江夏叫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久而久之,这种叫法渐渐成了习惯。相比文艺的江夏,汉口这个名字无疑多了人间烟火气息,更接地气,就好比池莉老师笔下的汉口生活。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收录了五部故事背景发生在汉口的中短篇小说,以平民视角再现汉口的市井生活,其中《她的城》更是为未删节的原本,也是全书中最吸引我的一个篇目。蜜姐、逢春还有通过蜜姐之口清晰丰满起来的婆婆,三个平凡的女人,你我身边可能都存在。但,她们的故事就是有一种魔力,明明就是普通生活的一隅缩影,就是比轰轰烈烈刺激无比的大片还要让人着迷。因为,故事中有生命力的存在,她们的时间不是静止的,一点点向前推进,一点点改变。婆婆失去了儿子,却用自己的包容与关怀感动支撑着蜜姐;蜜姐失去了丈夫,却用风风火火的事业与对爱情的追寻让生活始终不乏精彩;逢春,她的丈夫不喜欢女人,喜欢男人,她没有失魂落魄以泪洗面,而是勇敢地破壳,迎接自己的第二春。就像蜜姐的那句“敞~的”,生活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苦中作乐不放弃自个儿的身影才是最有魅力的。透过这个故事,我也发现了池莉老师的笔下魔法,那就是每个人物的真实,或有泼辣或有隐忍,都是活生生的鲜明。
“是一个鬼魅,是一个感觉,是一个无拘无束的漂泊码头;是一个大自由,是一个大解放,是一个大杂烩,一个大混乱,一个可以睁着眼睛做梦的长夜,一个大家心照不宣表演的生活秀”,我们读者此刻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日复一日的每一天,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到,也不知道眼前温水一般的生活在某一天会不会突然冷却抑或再次沸腾,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生活秀中尽情表演与享受,这是我们的舞台,怎么描绘,不用管别人的眼光,精彩是活给自己的。池莉老师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照到自己。
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城,有机会的话好想去汉口走走看看~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四):冷暖自知是对生活最深刻的领悟
池莉老师的作品可能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小说性质的书了,那时候的我,没有选择书的权利,所有的书都来自父母读过的书,我可以从中挑选。池莉老师的作品就在这样的书柜里,被我发现。记得那本书是一本合集,看到的第一眼就觉得,如果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本书,并命名为某某作品集,这个人一定特别牛。至今还记得池莉老师的笔法是温柔的,是感性,是细腻的。那些书中的生活实则离我很遥远,但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又觉得好像离我很近,我就这样感受着一种完全不同于我现在生活的生活,一边感叹着,一边比较着,慢慢成长着。 本书的书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是非常具有观众缘的,这样一个名字,虽然没有了当时某某作品集的霸气,却有着池莉老师独特的感受。看着书名,不禁想到那个成语,冷暖自知。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走过的路。冷暖也是这样一个意思。这些经历过的事情,总在不经意间,变成你自己,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当然,最后的活着就好的意义就不一样了。人总有一个阶段开始变了,开始惜命,开始在意生活质量,开始关心蔬菜水果。不得不说,这样一种生活不一定就是一种不好的生活,而要看你本人怎么想,如果你有着一派传统思想,你可能的想法和你父母差不多,原生家庭的力量太大了;如果你有着新颖的思想,那么你可能有着自己关于世界的想法,可能不同于大多数人。 其实,每位作者的背后都有着关于一个城市的记忆,可能是故乡,可能是异乡。我们出生在哪个城市无法选择,但是后天的选择权一直都在你的手上。郭敬明的城市记忆是上海,沈从文的城市记忆是湖南的小镇,巴金先生的城市记忆是北京等等。我们后来生活的城市可能对我们的影响更加大,我们前十八年在故乡读书,但是可能后四十年五十年在另一个城市过生活,在垂暮之年,真的不好说哪个城市对你的影响更加深一点。作者的城市记忆是武汉,一个离我很近的城市。 尤记得,长江大桥上的我们走了一遍又一遍的路,在高出看着买不起票的黄鹤楼,看着龟山公园。作者的文章大多数是在汉口,一个武汉的老城区,记得那个轮渡,满载着行人与车辆,依然不急的慢慢行驶着。 书中关于这些人物的故事一定会落幕,但在生活中,你一直是自己的主角,你的生活永远不会落幕。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五):立高楼,观长江,品人生
在小说界,当代的作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池莉,不仅拥有生动的笔法,而且具有深刻的体会。和一些网络作家相比,她的文字显得更加有地气、能放下架子与读者平心静气地交流,而且是内心深处的互动,她愿意将自己知道的毫不保留地和盘托出,让你不好意思地一直读下去、听进去,然后在你我共同的经历中寻求共鸣。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书名中出现了三个好,恰到好处说明了境由心转的高明之处,不同于一般的心由境转,前者更能做情感的主人,你不可能是芸芸众生的唯一奇葩,但是你的目标不能是泯然众人也,你要有自己的特点,而中国字“好”,从最初的构字法就是有女有子,也就是有阴有阳的平衡与跃迁,不搞对立只搞统一,因此冷与热、高与低、长与短只不过是事物的不同表现,而不是真实生活所引发交感神经的混乱与不安。 讲好故事的人,才是真正会生活的人。一方面你要讲好故事就要深入到生活中,在与人打交道中调动你的感觉,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可能是新鲜,也可能是陈腐,对于新鲜的你可以化作文字如清泉般崩发,对于陈腐的你可以用心去鞭挞去咒骂;另一方面讲故事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你需要与人交流,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只会照本宣科地,或者麻木不仁,是无法让对方识别你的存在,你必须有特点,这个特点需要动态的语言去表达。 既然是收录,那么《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一定是作者的读意之作,当然在得意之前或之后,作者都要经受着心情的起伏,正如冷与热总是相对的,结伴而来的,而不仅仅是让作者被动地感知。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固然能让你认知,但这种认知就如大气中的灰尘,无根可植,所以我们借着小说的外套,将原本简单的文字写成一段段乐章,在天地之际弹奏出动听的乐章,一定是妙不可言的乐事之一。 写实,是最难的,但是池莉却能驾轻就熟,那是因为她已经将自己融入到汉口的每一寸土地中,像一颗向日葵在土壤中汲取养分,感受阳光与雨露,当然故事总有落幕的那一天,生活还要继续,池莉无意于让读者过于牵挂故事里的悲欢离合,只是告诉生活对于每个读者而说都是不同的颜色,殊样的味道,你能够坚定地认知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你永远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六):小人物的生活秀
读《池莉文集》还是在大学期间。那时候真是读了很多的好书。我们学校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本来我们东区师范学院的图书馆是最好的,但和工学院合并后,很多好书都挪到中区了,所以那时候经常去中区的大图书馆。读过池莉老师的书籍之后,我对武汉这个城市心生好感,觉得武汉虽然闷热,但是很有人情味,而且美食众多,是个适合居住的比较惬意城市。夏日的傍晚,可以当街睡眠,这是我最羡慕的。我曾经把床搬到自己的院子里,就为了体验一下武汉人那种感觉。可惜我们这里气候凉爽,没有那种闷热的感觉。遗憾的是十几年过去了,还一直没有机会去武汉。
池莉老师笔下的武汉、汉口,都是活生生的。记得故事中忙忙碌碌的小人物,生活的艰辛没有击垮他们了。为了生活不辞劳苦,忙于疲命。虽然大多都是婚姻失败,但一样活得精彩。如今看到池莉老师的再版新书《冷也好热也很活着就好》就毫不犹豫的来读,想看看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对武汉、对汉口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又会有哪些重新的认识。当年池莉笔下的那些小人物,与如今经历了生活风雨洗礼之后的我,会不会更有共鸣。池莉老师笔下的女人都是泼辣前卫的,敢爱敢恨,从不拖泥带水,却经常不能有个安稳的归宿。她们挣扎、争取、放弃。但生活还得继续,日子还得过,爱情还得连番上演。小市民的日子就是这样的无奈,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
仔细读来发现我除了记得书中提过的美食和武汉人傍晚当街吃饭睡觉的场景之外,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早已忘记。如今读起来仿佛在读一本新书。那篇《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里面人物豪爽,大概属于武汉骂吧,底层小市民的喜怒哀乐。一个爆了体温计,足足成为一条街的奇闻趣谈,可见人们有多么惬意,没有疲于奔命,而且满腔热情的享受着这闷热的生活。咒骂着鬼天气,却如数家珍的数着武汉的美食,作为武汉人的自豪感跃然纸上。里面有一些戏谑笑骂,油嘴滑舌却不招人厌,女孩子也私下里武汉骂挂在嘴上。《你以为你是谁》有些心酸的故事。作为一家的顶梁柱,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在那个年代,纵使再有钱,也无法提高自己的层次,不能让宜欣为他而停留。这个故事人物刻画的很到位,语言生动形象,可见作者下了很多功夫。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七):平凡人的生活
提到武汉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呢? 有的人会说夏天热的像火炉, 也有人说当地美食, 还有提到那里的旅游景区的。 不过,武汉当地人眼中的武汉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里居住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武汉,湖北省省会,位于长江流域的中游;长江、汉江从市内横贯而过, 将武汉分成武昌、汉口、汉阳。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这座城市在很多历史事件里都有着记载。 池莉的小说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就是这样一本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的小说。池莉:当代著名女作家。著有小说《来来往往》、《烦恼人生》、作品合集《汉口情景》等,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小说选刊奖等50余项奖项,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她的作品大部分体现了武汉的特色,她写的人物大部分也和武汉这座特大城市的性格有关,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社会反响强烈。 这本书分别由《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以为你是谁》、《汉口永远的浪漫生活秀》、《她的城》几个短篇小说组成, 书中的内容也与以往的写作风格相同, 同样是反映武汉当地人生活的。书中展现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生活的情景, 语言也很接地气, 在很多对话里能找到有当地人特有的词语。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故事里,描写了武汉当地的普通人一天的生活, 炎热的天气里, 人们一天生活中的细节被描写出来。 夜晚到来人们在街边支起竹椅纳凉的画面,跟这座城市的炎热有关, 而在炎热天气下人们的种种行为表现也被细致的描写出来。 《你以为你是谁》 看名字写的很特别, 仿佛是一个人很倔强的怼了谁一句。 故事里描写的是武汉当地的一家人的生活琐事。 围绕着饭店老板陆武桥展开,父母是老一辈的工人阶级,身上有着工人阶级和他们那个年代的时代印记,陆武桥的姐姐、妹妹、弟弟,三个人又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 作为家里的长子,陆武桥在改革时期选择了停薪留职,自己开了一间饭店, 承载着家里人的经济支撑。 在与前妻离婚之后结实了宜欣,这个在武汉读书的人, 她有着敢爱敢恨而且独立的性格, 故事的最后她的选择同样是她突出的性格。 这本书的几个故事描写的人物都是普通人, 小说的背景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从字里行间也能体会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很有时代的特点。 对于没有去过武汉的人而言, 这本书中你能感受到武汉当地人的生活。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八):做人就应该“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刚刚看完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池莉写的中短篇小说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书中夹带了浓烈地道的汉口风味,让我对书中描绘的汉口的百姓生活颇为神往。池莉不愧是新写实作家,在她的文笔下,每个人物鲜活生动,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生活的味道。书中人物的对话是地道的方言一看就是汉口人在说话,特别有意思。汉口不愧是全国著名的火炉,这里的热已经到了体温表都会爆表,汉口的冷你需要在书中仔细寻找,生活在市井之间的平凡人演绎出浸透了生活百味的故事,读者收获的不仅是肤浅的故事表象,看完还可以回味很久,意味深长。
作家王蒙曾评价池莉说:“池莉的写实风格在读者中大受欢迎,据说她的不少小说可以卖到几十万册,这是我辈难以望其项背的。”我很赞成这个观点,池莉写的作品耐读好看,贴近生活,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是难得的精品。
本书是2014年9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汉口故事作品集《汉口情景》的2018年7月新版,包含有池莉精选的五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以为你是谁》、《汉口永远的浪漫》、《生活秀》、《她的城》。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汉口,特别有地方特色,如果你想了解汉口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的生活百态,一定不可错过这本书。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是把汉口的一天非常写实的记录下来同时还有人情味的故事,是写于1990年秋天且发表于1991年第1-2期合刊《小说林》的短篇小说,描绘了汉口的热,以及人们是怎么度夏消暑的,年轻人的心态长辈的看法都把握得很到位,很有特色。
《你以为你是谁》以家庭为主线写了小人物挣扎的故事,是写于1994年11月且发表于1995年第1期《中国作家》的中篇小说,随后被改编为由蒋雯丽、申军谊主演的电影《家事》。
《生活秀》比较出名,它是写于2000年7月且发表于2000年第5期《十月》的中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由陶虹主演的同名电影,还被改编成了话剧、电视连续剧和京剧,引起广泛关注,带火了书中曾提到的吉庆街的人气。
《她的城》是个特别的故事,是写于2010年11月且发表于2011年第1期《中国作家》的中篇小说。2012年这篇小说获得“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颁奖词是:《她的城》以平民态度,讲述了三个武汉女人在这座城市里的婚姻遭遇和生命成长历程。简约的故事设置中,凸显了作者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与穿透,而饱含于人物情节叙述里的温情,则体现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理解和认同。这篇小说后来出版成书,但皆为节本,2013年10月池莉还原全本,由之前一个类似于女性励志的故事还原成一段格外小心翼翼、极为克制、特别隐秘、超敏感和柏拉图式的中国式女同性恋故事,颇为难得。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池莉的作品,相信会从这本书中收获更多乐趣。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九):身边的故事
说起来,有好多年没有读过池莉的小说。说读过,大概也只是记得一点池莉小说中的香艳情节吧,就像池莉在《你以为你是谁》中描写的陆武桥与宜欣,记得多年看到陆武桥与宜欣终于躺到一张床上的时候,还不免面红耳赤一番,多次合起又多次打开。因此,池莉给自己的最初印象便是这种香艳与刺激。 与年少时读书的肤浅不同,现在再来读池莉,又是另外的一番光景了。池莉成名极早,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便享誉海内外了,记得那个时候,池莉的小说简直是盗版小书摊上的标配了。那个时候,我们不读郭小四不读韩寒,读的只有池莉。可以说池莉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懵懂少年们对爱情的最初的幻想,什么是真实的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种感觉在后来越来越浮夸的所谓青春爱情小说中是找不到的。池莉的小说,是真正来源于生活的。 在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里面,池莉充分运用了武汉地区所特有的那种方言俚语,将一个个的人物刻画的极为生动有趣。更用白描的手法将上个世界90年代武汉人民的那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出来。比如说池莉要表现武汉的热,她写一到晚上,房子便空了,竹床密密麻麻连成一片,站在大街上一望无际,这是写实。写猫子拿了一只温度计去室外,立马爆掉了,这是写实中带着一些夸张。但是从这种描写中,我们似乎都感受到了来自于武汉骨子里的那种燥热,似乎自己的身上也感到有一些黏黏糊糊了。池莉写爱情,是从来不屑于用那些华丽的辞藻的,她只会用自己最朴实的语言展现人们在爱情与生活里的那种最真实的状态。比如猫子和燕华。其实,在这个小说里面,猫子与燕华的那种相处方式或许才是值得我们羡慕的。会有吵嘴拌架,也会在不经意间给对方一些爱的慰藉。虽然没有什么甜言蜜语,但是我们就是可以感受到池莉笔下的那种狂撒狗粮的感觉。。。 本书选取的池莉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多发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此,我们很容易从人物对话与行为方式上看到独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风貌。就像《你以为你是谁》中陆家人的表现一样。陆武桥的父母都是原国企老职工,他们的父辈经历过战争与动乱,他们自身也经历了与共和国同样的风风雨雨,因此他们对于新社会新生活倾注了更深厚的感情,比如他们那场关于官员腐败的谈话。而作为陆家的第二代,则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与冲击。陆武桥的黑白通吃,风生水起,陆建设的无所事事招摇撞骗,宜欣作为新时代女性的大胆选择等等,都带来那个时代的鲜明色彩。因此,池莉的小说对于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与动态也有着极为有趣的生动体验吧! 池莉的小说总是会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她的故事就像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或是发生过的,因此,我们对于池莉有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故事结束了,生活却从不落幕,我们依然行进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依然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读后感(十):平淡生活——读《冷也好 热也好 活着就好》
读过很多英雄人物的励志传奇,也读过许多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可是这都与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去太远,很多时候,我们的日子如涓涓细流,波澜不惊,甚至就是简单的日复一日,不要说什么惊天动地,连自己都觉得单调的近乎麻木了。而在著名作家池莉的笔下,这些原本平淡乏味的生活竟也变得灵动起来,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冷也好 热也好 活着就好》精心挑选了《冷也好 热也好 活着就好》、《你以为你是谁》、《汉口永远的浪漫》、《生活秀》、《她的城》这五部故事背景都发生在汉口的中短篇小说,用温暖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去感受平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这些故事中的主角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他们的欢喜与焦虑,快乐与忧愁。不同的是,这不仅是他们自己的故事,我们从他们用心主演的这些“生活秀”里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影,看到了属于我们普通人的平淡生活里的酸甜苦辣。
在《冷也好 热也好 活着就好》里,炎热的夏季,一根不经意间爆掉的体温表给百无聊赖的猫子带来了新的话题。这件事情的发生在他平淡的生活中如蜻蜓点水一般,很快便了无踪迹,它的发生不会影响任何人、改变任何人,不会改变猫子和燕华的平淡生活,但是谁的日子不是这样的呢?虽然平凡,但就是这种普通平凡的日子,承载着这些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瞬间”永远向前,构成了我们全部的生活。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从原生家庭里继承一些性格或者习惯,又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去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家,中国的老祖宗特别重视家。“家和万事兴”,而做到“家和”又谈何容易呢?俗话说“家事乱如麻”,《你以为你是谁》就把我们带到了陆建桥的纷杂的家事中。陆建桥——这个人到四十的中年离异男子,有着很多人羡慕的钱,有着老板的地位,他是父母引以为傲的长子,是兄弟姐妹们可以倚仗的靠山,可是对于这个有钱的大老板来说,“熬到敢说不的那一天”却成为了人到中年的他最不切实际的理想。离他而去的前妻、贫穷的父母、招摇撞骗的弟弟、失业并面临着婚姻破碎的姐姐、不懂事的妹妹。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在家人中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他为帮助弟弟迷途知返不惜以性命作赌注,他为挽救姐姐的婚姻而绞尽脑汁,可是,他的救世主又在哪里呢?当他所爱的女孩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也跟着走了……其实,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谁的救世主,在平淡的生活中,人们只有学会自我的救赎,才能过得称心如意。然而,很多时候,或许我们拼尽全力,也无法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通过陆建桥乱如麻的家事,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很多时候,很多人,救得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帮得了别人一时,却帮不了他人一辈子。我们能做的只有自救,只有在平淡的生活中,慢慢品尝这些孙甜苦辣。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池莉笔下的故事,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射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让我们通过这一个个看似平实的故事,去品味平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