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质感》读后感1000字
《虚无的质感》是一本由梅雪风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无的质感》精选点评:
●细碎 但是足见作者的见识和理解的深入 喜欢电影的人会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我很难真正读完的书,我可能需要一直读下去。谢谢雪风老师对电影的执著,对文字的虔诚与愿意向我们袒露内心的勇气和真诚。即使如雪风老师所说,这本书也不过是一篇篇速朽的文字,但它们都在曾经、现在以及后来都结结实实地改变了我,重塑了我对电影的认知和对电影文字的理解。是雪风老师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电影评论是应该是可以独立于电影存在的文字创作,影评本身必须先是一片好文章,再次才可能是一篇好影评。而电影本身也是一个生命体,你不可以用一种拆解机械的方式去给每个部件单独打分,这很荒谬。影评写作的高峰,不是用学术理论将电影解构重组,而是以一个写作者的身份通过影像走进电影创作者的内心最深处,像一盏探照灯一样照亮他们的潜意识,并且安全返回述诸文字。我以前想成为magasa,后来想成为开寅,现在我只想学梅雪风。
●每看一次书中电影,就翻开一次。
●相信每一篇影评都“来之不易”,需要对于电影绝对的感受和抽象表达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每一篇影评无法像导演访谈一样长篇,然而短小精炼中有着太多有关感悟的信息量。但从编辑的角度讲还是缺少新意,僵硬的分为看片、阅人、阅事有点形式化了。花絮是由于刚看完完是枝裕和导演自己对于电影的解读,再看梅雪风老师的分析,还挺妙的,作为“影评人”,只能自己斟酌了。
●有收获,但很想知道作者有没有怀疑过他所表达的这些观点。
●特别理性,特别坦诚,特别温柔
●毒舌推荐,就买了签名版。梅雪风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一下抓住每部电影的实质问题,然后用精准的语言描述出来。品味他的文字总感觉,真是恰到好处的描绘出了细微难以言说的感受。
●真的很棒
●2018/11 @London;牛
●非虚构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一):一个短评
诚如作者所言,是一些速朽的文字,但是在书中流淌的自尊自爱和对内心的探索和披露让人感动
作者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在书中提到的众多电影里我只看了寥寥数几,而且救我看过的那几个电影而言,我看到的仅是A点和B点,对于其下隐含的C,D,E几点仅有模糊的感觉,但是作者不仅翻出了C,D,E甚至翻出了F,而且说的直白透彻,不禁有些惭愧。对于电影而言我只是看了个热闹,而且还在挑剔这个热闹哪里不合口味,对于影像中所批判的荒诞习以为常,并不以为耻,看不清五彩缤纷的画面和引导情绪的音乐内里的空虚。
书中作者坚守的价值观是简单可爱的,在看多了对于资本极尽谄媚或者盲目鼓吹情怀煽动情绪的媒体后,看到还是有人清晰认识电影的艺术性,同时强调这种艺术来自生活,是非常开心的,开心到想给作者鼓掌。
哎,原谅我苍白的语言,对于阅片量不多的我而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电影导演,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看见了大量资本掌控之外的更多选项,也多了对于探索电影里光影音乐故事结构之外的内容的兴趣,简而言之,有了更多想看的电影。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二):不媚俗不媚雅的春秋笔法
因为对电影的热爱。电影类的书看过不少,但真正能让我击节赞叹的却少而又少。读完《虚无的质感》,仿佛邂逅了一位知音,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读的影评。
作者多年浸淫于影视行业,对电影也有着十分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反映在文字上,则是一字一句、直指问题的评论。尽管许多部分风格犀利、语言泼辣,却是渗透着对电影的深沉的爱,尤其是对国产电影的“恨铁不成钢”。
这本书的影评文字和语言十分精辟独到,多有精彩绝伦之处。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是对电影有深刻的理解与体悟之外,还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与深厚的功底,作者显然具备这两点。
此外,书中的春秋笔法很是明显,毕竟评价电影,必须要有所褒贬,更要有所主张。作者也并没有做一个“群氓”,不从众,不盲从,即使是对口碑很好的电影,也有自己的批判;对评价不好的电影,也能指出其可圈可点之处。其视角之独特,其观点之深刻,是我们这些外行人所不具备的。
自己姑且对影评做出一个大胆分类的话,可分为学术类影评与通俗类影评(学术类影评的作者多是院校老师,对电影的分析和解读多是从专业视角,门槛很高。通俗类影评则没有门槛,观者看完之后皆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伪“影评人”,虽然这些所谓的“影评人”经常“破坏”多于“建设”,这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未必是坏事。)如果说戴爷的影评是学术影评的最高峰,《虚无的质感》可以说是通俗影评的天花板了。
总之,这本书十分精彩,相比于毒舌电影、独立鱼电影这类营销号总是试图在媚俗与媚雅之间寻找平衡,本书则是个完美范本。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三):一本毒舌而温柔的影评
“毒舌”和“温柔”两个词放在一起,似乎有点矛盾,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那二者就再合适不过了。平时,爱看电影,所以爱找一些影评来看。看影评,一方面是我按图索骥,寻找好电影的源头之一。另一方面,看到醍醐灌顶的影评,不免有种恍然大悟,喜出望外之感,毫无疑问,这种书中遇故知的感觉,像一趟在光影中的美妙旅程。
2018年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影评集,一些额外视角的电影史。对于我这种年少的光影记忆太少的门外汉来说,突然有种误入桃花源,又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这些影评文章质量不一、视角不一,但绝对算得上是一种对门外汉的馈赠。
索性,2019年的开头,也是以一本影评开启我的阅读之旅。梅雪风的《虚无的质感》,开启了我新的一年的光影时光。梅雪风是专栏作家,影评向来以深刻、毒辣著称。而《虚无的质感》,便是他这些辛辣影评的合集,书中,他点评电影、解读影人,畅谈影事,在三者之间穿梭,游刃有余,毫无疑问,这是长年浸泡在电影中的本能,和对电影的热爱,让他对电影有了更深沉的感受和爱。
电影专栏作家,更加考验影评人的感知能力,毕竟阅读专栏影评的读者,大部分都是电影爱好者,他们不需要故弄玄虚的电影技法解读,也不需要高深莫测的描述和揣测,他们只需要最热忱的文字,一些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说到普通观众心头一热的观点即可。
当然,能够这样已经难能可贵。毕竟,在中国的任何一个领域内,喜欢“隔靴搔痒”已是一种常态,官方喜欢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感,批评的软弱和无力,已经并不是新鲜事儿。鲁迅先生指出的劣根性,在当下的商业社会,更是遍地昭然。
梅雪风的影评,有种知识分子的敏感、骨气和幽默,所以他的影评好看,他评价影人,能够点中敏感的穴位,直刺本质。比如他评价冯小刚的电影缺陷,他说“冯小刚的电影有两个缺陷,一个是时评味儿,一个是伦理剧范儿。”如果你没有读完他的解析,大概不会知道,曾今我们喜欢的冯小刚的那些幽默和嘲讽,竟然还有这样一层解读,回过头来,他的评价精准而到位。
他谈电影人,他评价姜文是“崔健和王朔的结合体”,他说杨德昌是“冰与火的结合体”……他写影人独到而深刻,不故弄玄虚,反而娓娓道来。影评、影事,莫不如此!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在闲暇之余温故一些电影,看一遍、两遍,甚至三遍,那你可以辅助这样一本或几本影评,温故而知新,读书如此,观影亦如此。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四):虚无但有质感
梅雪峰老师的影评有一种透过电影看人生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反思,他不局限于电影技巧和艺术手段的分析,也不简单重复电影情节和叙述自己的情感波动,他带着社会学家的冷峻和人文主义者的关怀将每一部电影抽丝剥茧,从中提炼出最具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的核心观点,然后不慌不忙的细细展开评析。
这本书的很多篇影评甚至只有一个角度,但梅雪峰老师却能引经据典,纵贯中西,将带有同类型元素的其他电影拿来放在同一个维度审视和比较,来试炼原电影的成色。在这般那般的锤炼之下,原本要评价的那部电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对这种类型的解析以及这种类型背后不同价值观的博弈则被凸显出来。在国内狗血青春片的衬托下,《垫底辣妹》显得那么清新脱俗,深刻而自然,而对待青春的态度同样体现了我们的精神受压抑程度;在林岭东,大卫·柯兰伯格,梅尔吉布森等各位热衷通过暴力来表现某种精神和信仰的导演面前,《疯狂的麦克斯》中暴力的狂欢也变得有些虚无,而暴力往往是最接近人性的存在。好电影是通过比较产生的,除非你开创了某种先河导致无电影与你相比。比较这种观念也贯穿了整本书:不同导演同类型电影的比较,同一位导演不同阶段所创作的电影的比较,找到一个纬度,由此撕扯开来,你会发现某些残酷的真相,这些的电影的好原来在于此,不好也同样在于此。
梅雪峰老师对于电影的态度是极其包容的,他更愿意去探索每部电影中最有价值的成分,而不去大谈那些做得不够好的部分,或许是因为现在的大多数影评人喜欢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去吐槽电影,抱怨审查,而很少想去挖掘电影的闪光点,因为前者很简单,而后者很艰难。尽管《驴得水》的更接近一部话剧而非电影,但梅老师愿意去看到这部电影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尽管《死侍》中低俗黄色段子满天飞,但梅老师愿意去看到它对传统超级英雄的解构和超越。把每一部爆款电影当成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去追问背后的大众心态和文化变革;把每一部作者电影视为艺术品来尊重,去寻找隐藏在“镣铐”背后主创们的想要传递的“真相”。作为一个影评人,对于电影既无面对“有本事你来拍”的犬儒和谄媚;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恨其不争”,只是说出我想说的,其他你们去补充,这种不卑不亢的大将之风实属影评界的一股清流。
但是对于国内的顶级导演,梅雪峰老师显然有着更高的期望,更严苛的要求。他会苛责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过于追求塑造一种理念,而缺乏对个体命运的洞察和同情;也会着急张艺谋至今仍在蓄力,还没出现属于他的辉煌时刻;更会嘲讽冯小刚的伦理剧范儿和时评味儿,有着商人的媚俗和圆滑;更别说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了。这些对于中国电影,对于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的导演,无论作为观众还是影评人都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梅雪峰显然也选择用更严厉的眼光来审视他们的人格和作品。
《虚无的质感》大概就意味着好电影给人以虚无,但你能透过这种虚无触碰到生活的质感,可能转瞬即逝,但我们希望能通过浅薄的文字让这种虚无的质感长久的停留。
《虚无的质感》读后感(五):虚无的质感 | 好的影评,延长的生命不止是三倍
没有谁的清楚更肤浅。电影于我,从来就不是教堂,它是跟你过命的兄弟。它不是用来崇拜的,它就是你的生活。——梅雪风《虚无的质感》封面语8.1分!
有人能从影像的冲击中获得快感,有人也能从“虚无”的荧屏中探索更多的质感。
不同于网络时代的许多影片号,纵然它们不缺乏结尾的升华与深度的触摸,但在观众互动和用户评论的过程中,也打造出了影评的快餐模式——惊异的标题,悬疑的开头,简洁有力的内容叙事,配上影片中的经典画面与文字,最后一步步深入,在不断滑动屏幕的过程中仿佛看过此场电影,似乎大有所获。
我无意否定这些影评号的存在,相反,是他们为电影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写下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一笔——【独立鱼电影】【Sir电影】【毒眸】【柳飘飘了吗】【电影杂志】...
于此同时,在这些推广的背后,也需要梅雪风这类深耕电影历史、导演经历和社会事件,为我们展现每部电影的不同一面。
在他的讲述之中,我们几乎见不到对影片故事的叙述,但在寥寥几笔之中,我们便似乎从他的文字之中把握到了电影的微妙之处与不同表达。
这不是故作玄虚的卖弄,也不是刻意的深刻表达。他始终怀揣着一份对电影的热爱与尊重,对电影工作人员的理解和关注,对观众的体贴与远离,对自我的警醒与鞭策。
作为一个媒体民工,虽然我身处的是小众的文化媒体,看完这部电影(《夜行者》)还是有一种惊惧,因为他如此不留情面的展现了这个行业的某些现状,而更可怕的是,有些确实是真的。这时候,你多少会有点幻灭,但也让你更清醒:不要神化自己的职业,但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在尊重读者和顺从读者间要能把持得住,关注这个世界的热点,但不要陷入暗中道貌岸然地把水搅浑的庸俗。就是这样一份敬畏之心与清醒之念,让梅雪风在痛惜陈凯歌、张艺谋的商业气息日渐浓厚的同时,也没有过于沉湎于他们早期的乡土写实与人文情怀,而是仔细地审视他们在这个商业时代的选择和创新,看他们为观众、为时代、为自己留下了什么。
在他的笔下,侯孝贤的古典朦胧、不动声色与杨德昌的娓娓道来却又残忍现实同时存在,李安的温柔和气却一针见血与姜文的恣意狂放并行不悖,周星驰的喜剧不过是一种悲剧的揉捏,吴宇森的江湖梦对我们来说永远是其精神意义的,王小帅会为自己的电影票房而大有怒气,张艾嘉则会为了自己的表达而减轻票房的压力,林青霞的顺势而为不失为一个演员乃至人生的极佳抉择,而阿米尔汗对印度现实的展现则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
带来快感的电影固然重要,但电影的价值不止于此。
《与树对话》中层讲述了一个电影被封杀的年代,人们只能与树对话的故事,而《天堂电影院》中的人们则会为了一场电影守候在夏日的影院门口,有的电影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迪士尼选择不删除曾经涉及歧视的动画镜头,是为了警醒后人曾经有这样史实的存在),有的电影的启发了许多人的选择与人生。
所以要感谢那些看过的电影,无论好坏,他们都印着我去找到一个最坚实的自我,让我更勇敢更坦然地面对自我身处的那些脆弱与暗斑。这些脆弱与暗斑,和我们的前行和努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
而这些文字,则可能会令我们的生命,延长不止三倍。
:此处推荐影评公众号【梅理mxfmovie】【局外人看电影】【反派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