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000字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由陈旭麓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精选点评:
●就书本身而言还是从社会的各个方面论述了自清末以来中国发生的各种变化,不乏其独到的见解对适当的历史出路亦做了探讨和猜想,不属于历史爱好者的读物,更偏向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
●重点是五四运动前的近代史。历史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陈代谢的。
●读的时候发现很多观点都似曾相识,却忽略了此书著于30年前,由此可见陈先生作品之经典。能在30年前突破传统近代史研究的阶级革命分析路径,从社会基础,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的角度出发,同时又不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出“新陈代谢”的规律总结,其学术水平可见一斑。遗憾的是,由于天不假年,先生仙逝,新文化运动至共和国成立这一段的分析就较为不足了。
●纵然是删减版,其中精华依然受益无穷
●作为一个文科生,明白很多原理对于我理解历史很有帮助。谢谢陈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时期是一个快速新陈代谢的时期;改革开放直到今天又是一个快速新陈代谢的时期。
●期待太高有些失望,作者功力深厚,但观点整体并未超出高中历史课本太多
●看起来像是历史课的课堂笔记,泛泛而谈,而且是老掉牙的论调,无甚新意;对“林则徐”“三元里”大夸特夸,开口封建社会,闭口地主阶级,动辄西方侵略者,甚至“庚子事变反映了战胜者对于战败者的忌惮”的话都写出来了,这书读的真是令人失望。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好书
●受益良多。来吧,可怕的高中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可以翻翻
如果有一定的闲暇本书倒是可以翻一翻。至少与中学课本上得来的知识相比可以增广见闻。 类似的书可以给予读者的,一方面是史识,另一方面是史料。本书在史实方面倒也平常,大致读了一下之后,没有什么样的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在书后附的《浮想录》里面有句话,大致的意思是国旗与国徽是新时代的图腾,倒也较为有趣。对于像我这样漫无目的的读者,本书最大的价值应该是史料的价值,不管这些史料是几手的。因为近代史的史料太丰富了,经过专业人士咀嚼过一遍,虽然有可能失去本味,但毕竟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现在历史方面的书实在太多了,读这样的书不太费脑子,因为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赵翼不是在《廿二史札记》里说过么,自己脑子不好,不能研究深奥的经学,只好翻翻史书(我小时候的确认为历史书就是故事书),但读史书太费眼睛,眼睛似乎是比脑子更稀缺的资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二):如何救亡图存中国
在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激扬理性,把人从上帝及其在人间的代表手中解放出来,强调人性与独立意识,让圣母也和平民百姓一般,赤身裸体地出现在人间。在观念意识变革之中,西方文明就大大进步于东方了。数百年后,日本的脱亚入欧论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才让东方文明有了一点新东西。
终于把陈旭麓老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给读完了。我想,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定是怀着悲愤而又绝望的心情度过1840-1949年那段屈辱的时代的。多造几座工厂不行,多买几艘战舰不行,甚至照搬西方制度还是不行。一直到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才发现是中华的文化和哲学落后于时代才导致中国的落后,中华文明已经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救亡图存。而又到了1949年一个基于外来意识形态的政党才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直到现在,中国也没有找到一条好的改造中国人文化与哲学的道路。直到现在,还是有不少人自认为多搞一些基建,多培养一些理工科就能赶英超美。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先生,评分:9/10 书评:此书为陈先生78-88年间的课件讲稿,先生去世以后由学生儿女整理汇编,97年出版,公认为近现代中国史的扛鼎之作。 自1840-1949年的110年,从死水微澜到波澜壮阔,整个社会巨大的变迁,陈先生从分解为一个个标志性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庚子事变,立宪变法,辛亥革命,护法护国,新文化运动,层层推进,从器物之变,制度反思到文化反思,渐成涤新革故的巨浪,不同的社会阶层,从满清皇族,地方督抚,底层官吏,士农工商,在各个时期的演变互动,从微观到宏观,都有翔实的史料印证,民国初,就有人提出中等阶层一说,类似于今天的中产阶级,作为社会变革和稳定的基本面,可惜内外环境不允许,陈先生感叹,中国始终是一个以亿万小农和流民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诸多合力决定了中国的走向。 陈先生才学识俱备,既有大量的史料文献的披沙沥金,又有登高望远的卓越史识,更有时时点石为金的评点。在四十年前,就具有这样的大历史观,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四):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先生,评分:9/10 书评:此书为陈先生78-88年间的课件讲稿,先生去世以后由学生儿女整理汇编,97年出版,公认为近现代中国史的扛鼎之作。 自1840-1949年的110年,从死水微澜到波澜壮阔,整个社会巨大的变迁,陈先生从分解为一个个标志性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庚子事变,立宪变法,辛亥革命,护法护国,新文化运动,层层推进,从器物之变,制度反思到文化反思,渐成涤新革故的巨浪,不同的社会阶层,从满清皇族,地方督抚,底层官吏,士农工商,在各个时期的演变互动,从微观到宏观,都有翔实的史料印证,民国初,就有人提出中等阶层一说,类似于今天的中产阶级,作为社会变革和稳定的基本面,可惜内外环境不允许,陈先生感叹,中国始终是一个以亿万小农和流民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诸多合力决定了中国的走向。 陈先生才学识俱备,既有大量的史料文献的披沙沥金,又有登高望远的卓越史识,更有时时点石为金的评点。在四十年前,就具有这样的大历史观,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感想:《新陈代谢》最为遗憾的是陈老先生去世时仍未完稿,所以最后的新民主主义部分显得急促和高歌猛进。这是最为遗憾的事,在这部分内容上,我相信陈老先生一定有他更多想讲好的东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大篇幅就可以读出老先生一定也会用很多笔墨去完成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章节。 但是仍然有很多收获,比如旧民主主义革命先从中等社会讲起,中等社会,是我几乎是没有接触过的一个新概念,新术语,但是我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解释,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而且陈旭麓先生写了很多章节,都扩充了我之前的一些对于历史事物的认识。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陈旭麓先生常使用对比法来说明事物:比如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中西对比,古今对比。讲历史现象注重其背景和影响。还有一点,便是老先生非常注重唯物史观的运用,并将它用来解释了众多的历史现象。比如《天国的悲喜剧》中写到太平天国反孔却洗不尽自己身上反封建的东西,这是因为其小农的局限性。也是读完了《新陈代谢》才真正开始了解近代历史的模样,书本上的都是各位名家的总结之语,但是当翻开一部认认真真讲近代史的书,我才发现其中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趣味。 最后,很感谢陈旭麓先生写了这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