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年代读后感精选
《乌托邦年代》是一本由[法]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一):乌托邦,像个万花筒
这是一本既不想很快读完(每一句都想要细品),又想快速读完,赶快结束那个特定“乌托邦年代”的伟大作品。
2020年1月27日星期一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爆发期,宅家里)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二):乌托邦——人类做过的一个梦
毫无疑问,这是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惊喜的一本读库小册子。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三):行乞的乌托邦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四):读后感:乌托邦年代
读这本书时我好像有些心累,历史反复,人们好像做的事情还是这么几件。
绕了半天,东欧的青年与西方的青年看起来在做一件事,但可能反对“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反对”。就像现在很多时候大多数的我们一样(?)让人比较心寒的是,很多人斥责某样事物,可斥责的逻辑和方式却和这样事物如出一辙。活活成了,己所不欲,先施加于己。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五):槛内槛外的乌托邦年代
#在那里,金钱不会高高在上,爱情会自由自在地在街头徜徉。#
这是剧作家让-克劳德·卡里耶尔1968年-1969年在风暴中心的生活:纽约-美国嬉皮士运动,巴黎-法国五月风暴,布拉格-“布拉格之春”政变。37岁的他对迎面而来的一切都顺应而充满好奇地去经历,较之投身其中的年轻人多了一点距离和冷静的观察。作者电影语言似的叙述方式,带来十分强烈的画面感和浸入感,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并不防碍读者形成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历史从来不曾离去,而正存在于当下的生活。
卡里耶尔执笔编剧:《白日美人》、《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布拉格之恋》。
另可将《飞越疯人院》再看一次,在了解米洛斯·福尔曼的流亡经历之后。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六):是个法国人,n'est-ce pas?
作者是在国内并不大名鼎鼎的编剧,但是他的作品还都挺有名的——和布努埃尔、米洛斯等导演合作的那些。
作者是个法国人——这是个不算坏的偏见,书里充满着他的日常哲思,基本上都是用一种观点来看问题,继而推翻自己的观点,继而又推翻。譬如谈五月风暴,觉得有些超现实主义,有极端分子之忧;又说这些会埋在缝隙里,以后慢慢地显现出来,产生剧烈的改变。
我挺喜欢这个翻译的,译得很有文学的美感——有种在念法语时的字正腔圆感。
整本书谈到作者在 1968 年,拍一部越战相关的电影,先在纽约,经历了“花的力量”、嬉皮士运动,逃回巴黎,遇上五月风暴,终于跟着米洛斯回布拉格,又遇上悲惨的布拉格之春。
想起读库老六说这本书赶在 2018 年是因为 50 周年纪念,想蹭个热度,但 1968 却并没有人关注……
这本书里有些故事蛮好玩的,譬如裸体作画,譬如伊凡·帕瑟用了三天学会了英文,譬如 taking off 这部反映了嬉皮士的电影胶片丢了(好遗憾)。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七):有人在唱歌,就有人落泪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八):读后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九):给“乌托邦年代”的祛魅
乌托邦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当然与其说追求乌托邦不如说是追求完美,追求一劳永逸,所以每当看到过去有追求乌托邦的事迹,总是有一种将浪漫化的趋势。作者在书里写到“乌托邦带着一种存在的渴望。它不停地在我们耳边低语,说自己是有可能的,说自己不只是在重温古老黄金年代的梦想,说我们真的能改变,尽管从古至今的一切证据都指向向反的方向。”所以全书用微观视角来佐证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乌托邦运动不过还是一场表里不一的幻梦。
而布拉格两章远没有其他几章水平高,依旧是冷战思维下的老调重弹,毫无新意。说句题外话,东欧剧变以前的书籍国内引进了不算少,但东欧剧变后的描写东欧现状的书却少的可怜,比如匈牙利的欧尔班现象,《方向》里的保加利亚是怎么回事,罗马尼亚摩尔多瓦等国的经济现状如何,以及为什么东欧存在着大量的人口贩卖活动而且至今依旧很严重。东欧的现状我们似乎都是雾里看花,管中窥豹,没有人关注,毕竟出版社们认为这些内容在国内市场上肯定是无人问津,且不符合出版社的一贯的选题标准。
乌托邦的高贵遥远和现实的苟且放纵天然的撕裂,所以建立起来乌托邦是难于登天。这是看完书中一个个的例子和现象得出来的。今天我们似乎可以对过去癫狂的行为嗤之以鼻,并且可以将其“判为死刑”,宣布我们都是务实主义者,但实际上正如作者所说“现实极端复杂,永恒变化,我们却总以为可以把它简化为几个简单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其实都是乌托邦主义者”
《乌托邦年代》读后感(十):这书,还有那些电影。
法国人让-克劳德·卡里耶尔曾于2015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作为一个电影人/剧作家,他参与了150多部电影的编剧,与他合作的大都是名导,其中名片无数,《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白日美人》、《铁皮鼓》、《飞越疯人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种级别的。
他也参与演戏,比如,他和安娜·卡里娜演对手戏的《婚戒》,非常珍稀。
1968年他和布努埃尔合作《银河》后,应米洛斯·福尔曼邀请合作改编歌舞片《越战毛发》而来到纽约。
因为米洛斯·福尔曼那年的《消防员舞会》参选嘎纳电影节,他们一起回到法国,因“五月风暴”电影节中断,他们又一起到巴黎、布拉格、再回到纽约。
2003年他根据这段经历出版了回忆录《乌托邦年代 1968-1969》,非常精彩,他把历史事件、个人工作、生活融汇。
书中写到了各路朋友,比如美国花童、法国学生、布拉格民众,除了电影/作家同行,还有摇滚名星,比如,詹尼丝·乔普林。
同时满纸真情实感的诗意,比如,结尾的那段描述,那种伤感让人太感触。
除了这本《乌托邦年代 1968-1969》,他还编剧了米洛斯·福尔曼的《逃家》、路易·马勒的《五月傻瓜》、菲利浦·考夫曼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三部电影对应了他1968在纽约、巴黎、布拉格的经历。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最好的小说就是无法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但卡里耶尔和菲利浦·考夫曼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成了一部同样经典的电影。
特别是这片用影像还愿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布拉格人民的街头抗争,这应该是对历史最好的记录。
如果五星是对书籍的最高评级,那我给这本《乌托邦年代 1969-1969》六星,中文版本有两个译者的不同版本,我推荐胡纾在2018年的新版。
而我上面提到的所有电影,都是好电影,都去找来看吧。
比如那部《Take Off》,中文片名《逃家》,卡里耶尔在《乌托邦年代 1969-1969》里解释了Take Off这词在嬉皮士年代的所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书。
在我心目中,这部《逃家》和同样60/70年代背景下描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一样精彩,和李安的《冰风暴》同样深刻,同时还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