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100字
《捡来的瓷器史》是一本由涂睿明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一):三本书,入门瓷器欣赏。
去年以来,采买了陶瓷书籍二十余本,唯有三本能够反复读之,取其精华。
三本书,入门瓷器欣赏。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下) 马未都 2008年出版
简单的语言,亲身经历的故事,大量的图片,能够激发对瓷器的兴趣和初步了解。
《 陶瓷简史》 有泉 2018年出版
从瓷器起源、发展、工业技术、化学反应等更深次层面介绍瓷器,文字风格也是一大亮点。
《捡来的瓷器史》 涂睿明 2018年出版
查漏补缺,就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文风也很独特。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二):《捡来的瓷器史》评论-18分
很硬又很软,意外收获!对于任何一门工艺种类来说,其历史!都是相对晦涩的,而又是无法回避的大问题,现代工艺的演变及今天我们能够呈现出来的结果,都与历史息息相关,甚至在绝大多数的门类里,如今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是不及前人的。
每种工艺类别里,都有丰碑式的历史梳理教科书,往往是那些江湖地位显赫的老同志们,花了多年的心血而著成,国家需要,行业需要,考研需要,很多人都需要,,,但可是,当一本像砖头一样的书,甚至两块!放在你面前的时候,问题就变得严肃了,我们就立即变得理智了,消化起来难度太大,所以,大多数的情况是,敬畏而远之,,,仅限于紧要关头查阅资料吧。
这本书的切入点有新颖之处,用碎瓷片当做说事儿的线索,同样也是在讲历史,但会显得活泼开朗得多,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措辞流畅不晦涩,该解决的概念也会出现在要害之处,按时间线索,挑选陶瓷历史中的重点部分,科普+专业分析,尽量的去考虑到,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文化水平问题,妙啊!
学习历史不是从头开始背,一直背到尾,是先从每个人不同的重视程度和喜好的点,逐渐加深和扩大对工艺历史的了解和印象。这本书虽然我读完了,但肯定还是读的过于粗糙,很多地方还需要加强理解,这是一本应该反复阅读的陶瓷史资料。涂老师干的漂亮,在东家也有长物居的店铺,我决定:等我以后发家致富了,得买些涂老师的作品,默默的表示一下对他的支持。暂且在此记一笔。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三):从一块残瓷,窥见历史
小时候家家户户用的碗,几乎有点统一,类似青花大碗,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而不知道从何时起,陶瓷工业逐渐发展,白瓷碗出现,逐渐代替了这种看着有些粗糙又带有年代感的碗。仿佛就在几年之间,所有的碗都实现了更新换代,成为了一个个精致、光滑的白瓷碗。只有每逢红白喜事时,在宗祠用餐是,才能看到这种青花大碗。
而这些年,随着日本、韩国美食剧的涌起、宜家的宣传,又让大家的餐具发生变化。日剧中简单带着东方韵味的餐具,宜家简洁、实惠的北欧风味的餐具,又逐渐取代了我们日常的碗具。
很难在看到精致的、带有传统美的瓷器。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让瓷器不断更迭。
要想看到具有历史痕迹的瓷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在《捡来的陶瓷史》中,生活在研究瓷器得天独厚的环境。随从这城市的改造,作者更加能随地遇见“宝藏”,接触到来自于遥远年代的瓷器。
一块碎瓷片,在外行人看到,可能只是废品,但在懂行的人看来,却像块宝。在这本书中,作者每获得一块碎片,就如如获至宝。每一块碎片后面,包含着一段历史政治、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的变迁。物因背负着历史,携带着故事而变得栩栩如生。
跟其他史书相比,这本书虽说是瓷器史,但更像作者的私藏笔记。让人感受到,作者每遇见一块瓷器,便穿越时空,寻找瓷器的历史,将瓷器的故事携带给我们。内中行文流畅,加以生动的故事、详细的资料,让不懂行的读者,与瓷器更近一步。
除内容中,我极为学会书内中瓷器的图片,精致、精美,让人更直观的感受到中国瓷器的美与历史。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四):前月浮梁买茶去”
这本书很容易读,通过瓷片带出瓷器的历史,可以作为一本瓷器的入门书,虽然是入门书,但里面也有很多的知识点。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才疏学浅的我以前一直没有把浮梁当成一个地方,这是很久以后才知道的,这里又再次看到,特别的亲切,浮梁古县衙是到景德镇没有去到的一个地方,以后有机会可以去一下,毕竟曾经也是一方大县。
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原来是元代发现高岭土后的工艺革新,李希霍芬为高岭土命了名,但他没有到过高岭,因为虽然他当时打算去高岭,但需要多花三天时间,而且当时高岭土的质量已经不如祁门所产(对,你没有看错,就是祁门红茶的那个祁门),所以他直接去了祁门。
御用瓷器不合格就地打碎的规矩,成化一朝之后就已经不再执行,所谓不计成本、严格挑选仅仅是在明代早期。
景德镇青白瓷要做到薄而透异常困难,需要对瓷土进行更为精细的淘洗与加工,胎壁一薄,胎体的硬度就要高,就要调整瓷土与高岭土的配比,而每一次调整,釉料以及烧成的温度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欧洲工业起步后,通过反复的试验,以化学配比反复试验才在1709年制作出了第一件硬质瓷,某种程序上,中国的先人们也是在这种反复试验中才做出了这么美的瓷器,也许的确如法国传教士殷弘绪于1722年写给奥日神父的信里所言,“中国人不知硝酸和王水的用处,他们的发明都是极其简单的。”但其过程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科学在后期占了上峰。
锦上添花的锦上原来是一种名为扒花的工艺,在高温烧制的白瓷上附上一层颜色釉,烧制前,用针状工具在这层颜色釉上细细地刻画花纹,完成后,再入窑进行二次低温烧制。
获益良多。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五):瓷器的产品发展史
私以为,瓷器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今天,很难想像谁的家里完全没有瓷器制品的,即使不锈钢,塑料等材料也能做出碗碟勺盘,但总是比瓷器少了些温度。作为产品,必须在功能、性能、美观、价格等方面都满足需求,才能大规模推广。
公元1004年,宋真宗在位第七年,换上了真宗皇帝的第二个年号:景德。
宋代的制瓷业,各个窑口都是依赖本地的优质资源。景德镇当年的青白瓷也不例外,随着本地优质瓷土消耗殆尽,制磁颓废之势不可挽回。
青花瓷烧制的困难,是要同时解决胎、釉、青花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景德镇得益于高岭土的发现和苏麻离青的进口,解决了青花瓷的技术难题。元代也因此开启青花瓷时代,而同时,景德镇以外的窑口,都被这道技术门槛坚决挡在了门外。
成化时代,青花瓷不但在成形工艺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清华彩绘也有了新的发展。此期间,青花瓷的绘制,出现了“分水”技法。从此青花瓷的绘制分成了两道工艺:勾线和分水。之后勾线又进一步细分,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都各自分离。分工渐渐行程。
大航海时代极其之后,皇帝个人品味要求、民间活泼的创造力与海外旺盛需求,瓷器这种产品迎来了又一高峰:青花瓷地位稳固,彩绘瓷紧随其后,珐琅彩应运而生。窑业发展也行成了完整庞大的产业链:分工、配套、规模放在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
康雍乾年代,因为皇帝的导向,瓷器的审美和公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和所有产品一样,盛世之后,必定走向衰败。因为皇权的绝对领导,民间活力丧失,而同时西方也突破了制瓷技术,1930年,中国瓷器进口额首次超过出口额。从此中国瓷业走向衰败。就连我自己近期买的几件瓷质茶具都是舶来品。
窑火未断,希望仍在。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如何重振瓷器的辉煌?工业化当然是必须的。但是审美、创新、品味也许更需要解决的问题。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六):小瓷片有大乾坤
自从喜欢做饭以后,我对餐具也开始了各种挑剔。饭菜在准备阶段,要先琢磨一下用哪件餐具来装,所有的纠结、端详、选择就为了一个赏心悦目。
这应该也是和平年代的甜蜜烦恼和经济富裕的感官享受了。
正如整个瓷器的发展史。
无论清新淡雅的青白瓷还是是闻名世界的青花瓷、无论是让人惊艳的斗彩抑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郎红、曾经世人趋之若鹜的瓷都景德镇……这一切的美好与孜孜追求,似乎都离不开安稳的现世和繁荣的经济,而这瓷器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我们的荣辱史,毕竟,中国几乎是最早出现瓷器的国家。
中国的瓷器领先世界多年,新品层出不穷,其他所有国家难望其项背。越是经济繁荣,人民越能够休养生息,这样才衍生了各种审美和各种新的烧瓷技巧。所以,瓷器史的大多时代,都让人心旷神怡。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这在整个时代的审美上有所体现,而这种什么又被景德镇活灵活现地刻画在了瓷器上,这样才有了大气的青花和巧致的青白;也才有了清新的青白和繁复的斗彩。甚至是一个人,一个有着足够权力的人,也能够对制瓷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就像我们在看《国家宝藏》时对于乾隆的调侃。
说历史一直向前,其实是不够严谨的。我们的历史也曾多次出现反复,我们的制瓷也曾出现倒退。这与战乱与经济密不可分,也与后来某些时代的保守的思想意识和对于材料的依赖不无关系。所以,在西方工业革命也使陶瓷崛起后,仍然沉溺于精雕细琢的中国风手工制瓷已然开始伴随中国历史由盛而衰了。
《捡来的瓷器史》,写的是瓷器史的发展,腰封上说“工艺是骨架,历史、文化与美学才是骨肉”。多幅精美瓷器的图片和娓娓道来的文字构成了丰腴的骨肉,让人读之悦然。
折角的部分有这样几处:
29页贴着树叶的瓷器,或者说是陶瓷,这是汉代的技术,放至今日,仍然让人为古人的审美和奇思拍案叫绝;
131页,关于《长物志》的介绍。这里的“长”应读去声的zhang,让我想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裳”,这也是阅读中的一个小趣味。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七):the history of China
每个周末回城里读的,还剩一个小小的结尾没读,感悟则已经在心中酝酿很久了
见微知著,中国的瓷器史是手工业,经验主义,封建统治下技艺不断发展演变乃至登峰造极的过程。最后的衰落,被西方工业瓷器取代,不是中国文化的失败,而是传统手工业输给了工业化,封建统治输给了蓬勃的市场经济,经验主义输给了科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傲慢自大,固步自封,没有远见卓识,沉湎于已有的繁荣,终将走向灭亡。
力学三大定律提出后学界著名的论调犹回荡在耳畔,那两朵乌云造成的乃是颠覆性的发展,量子力学,相对论的提出之震颤也许不亚于清政府被西方势力攻破时的慌张吧。
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有书中描绘的清末,西方制瓷业已在发展,来使希望两国贸易,满清皇帝认为***上国自给自足,西方的产品并无吸引人之物。西方制瓷工业化的产物也未曾入皇帝的眼,直到军队打入皇宫才发现蒙尘已久的西方瓷器。
想来可笑。
林则徐号称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现在愈发意识到这是何等的赞誉,不为过。
保持谦卑,永远要积极学习新事物,了解世界的发展,保持好奇心,尊重他人。自勉
我很少读关于艺术的书,偶尔读一本,觉得很开心。没两页就有一张瓷器的彩图,看的赏心悦目,心满意足。
不仅仅欣赏美,更能了解美和美背后的努力,这令人心神摇曳,读这本书更接近于读这一幅幅画,读瓷器的美。
我也系统性的了解到喜欢的瓷器背后的历史,审美方向的培养
总之读这本书是美学的享受,也读的让人深有感触。是本好书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八):捡片碎瓷当风景
今日餐桌上的瓷器已不问出处。引人遐思的,是历史书中瓷器在世界贸易中的举足轻重,以及诸如天价鸡缸杯般让人惊叹的新闻和戏访。曾记否,瓷器的英文名为china,曾风光无两,也曾俯拾皆是。《捡来的瓷器史》一书由此而来:想要了解瓷器史,除了去博物馆、去硕果仅存的窑场,其实有更简单的方法。在涂睿明生活的昌南地区(包括闻名的景德镇),随意翻动土地,就会冒出几块碎瓷片,有骨有肉、有史有情。
所以,《捡来的瓷器史》一书并非一部文化教科书,更像是以瓷器为主题的笔会,立足于景德镇一隅,静静欣赏。于作者而言,这是他从业多年的厚积薄发;于阅读者而言,也显生动有趣,碎片易得,其中门道毫不晦涩。既非为了鉴出瓷器的价格高下,且跟随工匠巧手,听作者娓娓道来。
想象中,中国的瓷器发源甚早,也应当有一套通行的标准,比如如何制坯、如何上釉、如何烧制。每一步都有讲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是在古代,这些技术往往是口口相传,是种经验。最基本的,拿制作瓷器的原料来说,中国得天独厚的瓷土矿让我们抢占了先机,欧洲人就因缺少天然资源,迟迟无从创造。而北宋以后,景德镇瓷器质量变差,也肇因于优质资源耗尽。高岭土的发现解决了原料问题,不过混入多少比例,还有釉料什么比例,也是各家的秘方。再如,传统的窑是砖砌烧柴的,窑内温度多少、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比例多少、烧制的时间、乃至瓷器在窑中的摆放位置,都无法定量分析,即依靠经验又需要运气。工匠们的权衡和试验在瓷器史上留下点点色彩:美丽如钧窑的窑变,展现的恰是一种“失控的状态”;惋惜如覆烧出现的“芒口”,是扩大生产留下的疮疤。
看看作者捡来的碎瓷片,有的是国民风,有的精细华美,有的浅淡得模糊了,有的浓艳得俗气了,为何它们会在不同时期被视为美的标准?工匠们在这个问题上同样有发言权,因为工艺的难度有时也会左右瓷器的价值。譬如大名鼎鼎的成化鸡缸杯,形状很简洁、画风很质朴、色彩也嫌寡淡,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呢?鸡缸杯的特征是薄而透,这就要求反复淘洗瓷土,去除杂质,而且硬度要高;口沿外撇看上去只是多了简单的一步,但设想,将潮湿的泥沿杯口往外翻的时候。既不能让它坠下,又不能做得太薄,以防烧制后过于锋利,并不简单;卧足(足内凹)亦如此,釉料必须完整包裹杯子下沿,又不能贴到足底,否则,烧制时会粘连。倘若这些步骤还可熟能生巧,那么需要万事俱备的青花瓷、考验运气的郎红、还有乾隆朝挑战造型极限的交泰技术,更是写满工匠血泪。“想要穷,烧郎红”,指的是失败率足以叫一个窑场破产,而后人看到的却只是一件件精益求精的瓷器。
其实,瓷器史诉说的不仅是帝王权贵的品味,工匠们也不只为了满足施令者的要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瓷片中的风景永远是没能发声的大多数留下的痕迹,他们也应当被记住。我们看到,官窑的设计流入民窑,瓷器之美可入寻常百姓家。最终官窑的订单索性外包给了民窑,皆要归功于精于一艺的工匠们。他们的留名,要到后世瓷业式微,带有个人风格的瓷板画、文房用品变身中国瓷的品牌。反之,瓷业之所以不兴,倒也要归咎于雍正高雅的审美,他主导一切,走向高峰,尔后,民间活力也丧失了。工匠岂止是依样画瓢?他们停止创新的时候,便再也捡不回昔日荣光。
有了工业化的品控,再繁复的青花也能复制。我们引以为傲的景德镇,难道已是明日黄花吗?谁忍让诉说不尽的有骨有肉、有史有情深埋历史。匠人不死、匠心不死,捡块碎瓷也能看见风景。
——丁酉年读涂睿明《捡来的瓷器史》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九):变化的瓷器兴衰,不变的美物执念
涂先生用生动诗意的方式讲了瓷器有关历史,包含不限于各时期瓷器特点及官窑的基本常识,还有一些制瓷的专业术语,有些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釉上彩,粉彩的细致做法,看着文字你就能感受到匠人在那里细致地在瓷器上绘图。
先说下笔者发现这本书的背景,个人觉得很适合入门小白和博物馆爱好者。
我在美国小镇没什么古董博物馆逛,闲时就去古董店转悠。美国多数所谓的古董店不像开在潘家园的古玩古董店,实际就是二手旧货店,里面的东西从饼干盒针线盒,锅碗瓢盆,旧家具,旧杂志,打字机到各国小瓷器都有。走在充斥着旧木旧皮毛的陈年味道里,我偶尔会发现上世纪的中国瓷器,那种遇见国产老物件的感觉饱含似曾相识的惊喜。我没有专业学过瓷器辨认,但是我能在一堆瓷器里迅速辨认出来哪些瓷器来自中国,也许是在国内逛的博物馆没白费,也许日常瓷器的美已经潜移默化地浸染在了骨子里。这些被我发现的瓷器有民国小茶碗,全套折腰碗碟,也有上世纪50年代的仿汝窑的青绿梅瓶。有幸用白菜价淘到了这些宝贝,有点小成就感,也有欢喜和感概。
一方面在想:它是什么时候跟着主人漂洋过海到了异国?又经过了什么样的年月,陪伴着主人,最后流落到旧货市场?这样的易碎物又怎么存活下来没有碎成渣?是不是千万个中的一个幸存者?然后因缘巧合,在旧货市场遇到我,兜到了它的原点,中国。在这里,让我看到物所承载的一种念想,为什么人们会被古董所痴迷?这物件,它是日用品,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品味,就是它能存活下来的本身,也显示了足够的魅力让人去珍惜。
另一方面,我有点小窃喜。有些物件虽然年代不久远,在国内时,在博物馆才能见到,现在你可以用手去摸了,那种有岁月磨砺的瓷器在你手里的时候,感觉很特别,好像过去发生的一些人情和温度通过这个物件将历史和现在连接了起来。想一想,过去有一个人也是这么喜欢这一套茶碗,他在手上把玩过,然后喝过清爽的绿茶,或者红茶,或者心血来潮喝个酸奶,装饰过美丽的桌子,现在到了你的手里,它熬过百年,成为了装点生活的物件,其中有和老物件一起分享新生的喜悦。
这种美好,我在旧瓷器身上感受到了。
除此之外,我在这些古董店看到更多的是1900年左右的欧洲瓷和日本瓷,同时期的中国正在经历战乱,瓷业也没机会发展,我很好奇瓷器的发展历史。日本的瓷器风格,受唐宋文化颇深,现在流行的极简风格也源自中国。古董店里常见日本的伊万里瓷,我很好奇这种风格似乎和中国某个时期的瓷有些像,又想不出个所以然。
带着这些疑问,我看了几本书,直到遇到这本书后迎刃而解了。这本书读来浅显易懂,诗意朴实,推荐和我一样有疑问的人看。
这是一本制瓷人写得有情致的瓷器小书,选题角度独特,从每个捡到的小瓷片写起,不腻不长,选得历史截点刚好,瓷器发展的每个阶段和世界史交织在一起,把大环境下中国瓷器史的成长、兴衰史娓娓道来。作者观点鲜明,各时期各国家帝王的爱好审美对瓷器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中国瓷器的衰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西方国家工业制瓷的兴起。
瓷器的兴衰史让人看得唏嘘不已,这也是国家的兴衰史。我在想,如果乾隆当时的眼光再长远些,开阔些,没有错过英国使者提供的工业时代到来的信息,留些警惕之心,像日本那样来场“明治维新”,我们国家的历史命运和瓷器的命运是不是就不一样了?我在海外看到的近代日用瓷器就不是产自日本或欧洲了?
总的来说是轻松的瓷器入门读物,收获很多,至少把日本,欧洲和中国瓷器的发展关系,相互影响,瓷器风格搞清楚了,以后去博物馆不会一路只会用眼睛看了。
我有共鸣的一点是,无论是帝王或者百姓,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总有一种对物的美好的追求,甚至执念,像是史上严苛的官窑,但凡一点瑕疵也容忍不得,这也是很多瓷片的来历,把这些执念用在制作工艺品或者创新上,最终会开出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小花。
看得出作者写作费了很多功夫,对欧美日本瓷器史也颇有研究,为作家制瓷、学术研究、匠人之心、大气分享点赞。希望我们国家能用好的瓷器底子加科学研究做出更多好东西来。
附古董店发现的创汇时期景德镇花瓶。
《捡来的瓷器史》读后感(十):《捡来的瓷器史》后记
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紧邻昌江河,与浮梁古县衙近在咫尺。古时景德镇被称为昌南镇,意思就是昌江之南。指的就是这条河。而china,就被认为是昌南的音译。
昌南声名之盛,让浮梁就显得默默无闻,其实历史上,浮梁也是鼎鼎大名,甚至远在景德镇得名之前。白居易千古绝唱《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名句。而后来景德镇声名远播,其实一直也是归浮梁县管辖,而浮梁县因此成为一方大县,派驻的官员,常常高至五品。而一般的县令,不过七品。
至少明代以来,县衙就在现在的位置,因而数百年间,行政中心便在此处。周围一带的田地里,到处散落各朝各代的古瓷片。前几年,城市改造,还经常能够发现一些碎瓷的填埋坑,一但发现,对于陶瓷爱好者来说,无异于发现四十大盗的宝藏。当然,我不会有这样的幸运。多数时候,都是被当地村民挖出,卖给古玩商,再经过一道又一道的转手,传到全国各地,最后变成陶瓷爱好者的私藏。
不过,就算没有这样密集的幸运,这一带的瓷片仍然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只是当地百姓熟视无睹,完全不当一回事。而且多数瓷片虽然年代久远,但因为太过普通,即使在古玩市场,也没有什么价值。
2015年写作《制瓷笔记》的那段时间,每天下午在门口大路上慢步,常常因为田间的瓷片不时停下脚步。有时某块菜地刚刚翻过,还会有许多“新”的瓷片暴露出来,虽然大都不值几钱,却都是一手的资料,满是历史的印记。
那些天刚好在听陈丹青先生讲《局部》,大受启发。一个局部的视角,会有别样的趣味和新鲜,不必那么端着,非要大而全。一块瓷片,便能引出一段故事,一些知识,虽然只是一片片陶瓷史的局部,不过有一天,或许拼起来,便是一部不一样的陶瓷史。
于是从拣来的瓷片中引发陶瓷史的某个问题,竟动笔写下一两篇文章。进而又想,如果有一天文章多起来,便可以成书,书名就叫《拣来的瓷器史》。
写作的过程一波三折。最初的设想,全然是碎片化的书写。虽然乘兴已经开始动笔,不过何时可以完成,完全没有规划。又因为当时全力在投入第一本书的写作,很快就放了下来。
碰巧年底遇到浦睿文化的陈垦先生,聊了聊接下来的几个写作计划。不想最没有计划的这本书,倒是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并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他的一句话,让我对书的构想进行了重要的调整。他说既然叫史,我们多少要有点野心!
2016年初,《制瓷笔记》顺利出版。我决定开始《拣来的瓷器史》的写作。但需要对书的结构进行重新的构架。
我不断转换视角,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又将之重新整理。但越整理,发现要写的内容越超过能力的范围。大块的分:陶瓷史的重要瞬间,是把瓷器史按时间作横切;单项工艺或陶瓷装饰的历史,比如成型工艺的历史,青花瓷的历史等,是作瓷器史的纵切;还有瓷器史上的人;瓷器的生活史以及瓷器的风物史。
事实上,即使是第一大部分,写作的角度就会有很多,比如站在工艺史的角度,或者是文化史、美术史甚至是贸易史,每一个角度,都足以写一本书。更不用说其他几个部分,完全都可以独立成书。于是,多次与陈垦先生交流,不断做着减法。最后,把内容限定在瓷器史的重要瞬间这个部分,其他的部分,将来单独成书。
我们今天大多数时候理解的瓷器史,基本可以称之为编年史。哪个朝代,出现了什么样的风格;哪个时期,诞生了哪件名器。于是,当人们谈及宋代的五大名窑与景德镇窑时,都理解为一种并列关系,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但事实上,他是一部成长史。宋瓷只是青涩少年,在之后的数百年间,不断的成长成熟,有时候也遇到一些困难,出现危机,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我选取了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的结点,尝试勾勒出整个发展的历程。而这个成长的历程,工艺是他的骨架,历史、文化与美学是血肉。
瓷器史最重要的结点,由一块块并不引人注目的破碎瓷片引出,这些瓷片,无论如何无法靠“拣”来完成。某块特殊的瓷片,非但根本就拣不到,就是富于瓷片收藏的藏家,也未必拥有。好在得到余骏、余善勇和张扬先生诸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补充了拣不到却必需的瓷片,在此一并感谢。
写作的过程,自然困难重重。某些问题,了解不深因而出现种种错漏,在所难免。不过好在我把它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心理上就没有那么大的负担。而对自己而言,收获巨大。于是,这本书的写作,也成为我个人成长历程中一个重要的结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