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敦煌二五四窟读后感精选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是一本由陈海涛 / 陈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精选点评:
●诚意之作,太缺这样的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了。虽然部分语言有些煽情,但解读部分料足,注释好评。
●原来关于敦煌的书,大多是细分类型和主题,讲壁画的讲壁画、讲雕塑的讲雕塑、讲宗教的讲宗教,事实上,每一个石窟寺都是一个整体,壁画、雕塑、藻井、漫天神佛、供养人、窟的形制,互为补充,共同构成虔信者礼拜和信仰的空间。希望多看到这种把石窟寺作为整体创造物来分析解读的作品,尤其是像254这种平时没开放的窟。
●一口气全部读完,只写了254窟内的壁画。只是用了那么一个窟,就说出了一种结合中原、西域、丝绸之路的艺术精神和人文风貌,展现了在风云诡谲战乱时代下,守护莫高窟人们“无畏布施,镇定坚韧,牺牲奉献,守护正念,驱魔降恶”的信仰之力。最终再一次扩大,在壁画中看到的是对众生慈悲、超脱生死的宇宙观。此生必要去敦煌。
●看看书,看看动画片,真好
●读到舍身饲虎萨埵与自我凝视、自我追问的段落,泪如雨下
●选画与“情势形”的分析范畴十分相得,行文间的热忱,可曲意为造像确有感动人心的伟力。
●敦煌。
●曾经去254窟实地参观过,《萨埵太子舍身饲虎》这幅壁画犹如放电影般在眼前展现出来,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现在又有了这样一本书,真的很感动感恩!
●3.5,泛读。感觉像上了一堂好玩的美术课
●“请大地作证,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不受贪婪、嗔恨与愚痴所蒙蔽的自己,我绝不退缩。”定极生慧,无慧亦无勇。尽美矣,又尽善也。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读后感(一):希望今年可以到敦煌?
18年读的第一本书✔️ “从照在书本上的阳光 追溯到亮闪闪的太阳, 那太阳有一部分光透过云朵、 沙漠的浮尘和白杨树梢, 照在敦煌莫高窟的254窟前, 然后透过石窟的门口与明窗, 阳光会将这个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 开凿于北魏的佛教石窟 照的亮堂堂的。”
2020年了,希望可以在今年亲自去到这个只用文字和图片就给我勾勒出极乐世界的地方❤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读后感(二):殊途同归
看《图说敦煌二五四窟》时读到这幅《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局部,萨埵饲虎而死,其母怀抱儿子哀恸不已。这幅绘于465年的壁画带来的感觉是如此的熟悉,我特意去找了书印证记忆,乔托1305年画哀悼基督图,米开朗基罗塑圣母怜子雕像,穿越时空,跨越东西,在这三幅画面中,骤然失子的母亲们用同样的姿势表达了一模一样的悲痛,人类的悲喜在这一刻是相通的。三大宗教初显时都特特的劝诫信徒们不要崇拜偶像,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佛教用足印代替佛祖的形象,天主教用鸽子代替圣灵,但后来为什么在鼎盛时期还是出现了圣像艺术和佛教造型艺术呢?人类是如此需要实体来肯定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如这一个主题,西方把它命名为Pieta,又称圣殇,专门特指失去耶稣的圣母,在文艺复兴时期,它频繁地出现在画布上。而萨埵饲虎这个主题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大量的被开凿、被固定。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这样的特定主题已经慢慢的退出了绘画的世界。现代艺术说艺术是探索内心的,不在于形似而在于表达,但这样的哀恸难道不值得表达吗,这样的眼神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它是多么打动人心啊。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读后感(三):敦煌乐
乐府诗集有【敦煌乐】。
温子升有一首:
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自有敦煌乐,不减安陵调。《通典》曰:“敦煌古流沙地,黑水之所经焉。秦及汉初为月支、匈奴之境。武帝开其地,后分酒泉置敦煌郡。敦,大;煌,盛也。”
就又让人想起《煌煌京洛行》,曹丕也有一首。夭夭园桃,无子空长。虚美难假,偏轮不行。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大愤不收,褒衣无带。多言寡诚,抵令事败。苏秦之说,六国以亡。倾侧卖主,车裂固当。贤矣陈轸,忠而有谋。楚怀不从,祸卒不救。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谓得臣。峨峨仲连,齐之高士,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读后感(四):最爱萨埵太子以身饲虎
以这本书作为入口了解神秘幽远的敦煌文化是个不错的选择。本书主要讲解了《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释迦降魔成道》三幅壁画和洞窟整体,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其艺术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这些壁画不仅能看到文化的交融,还能看到历史的变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的“势”的概念,这个概念很像学速写时老师说的gesture,即画人物速写时不要关注人物的躯体,肌肉,而要关注人物的动势。作者所说的势更为复杂,不仅指运动、力量,人物的俯仰、顾盼也是势的一部分。势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不仅存在艺术领域,在风水、书画、政治、军事等领域也广泛存在。作者无意于夸大势的玄妙,但绝对展现了势的魅力。
三铺壁画中最喜欢的是《舍身饲虎》,整幅壁画描绘了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第一眼看见时眼睛会被繁杂吵闹且情绪丰富的人物填满,但是当翻到萨埵太子饲虎这一主要情节画面时,我瞬间被残酷、暴力和慈悲、平静这两种极为相反的情感震动。两种情感混合成为一种超强的震撼力。让我有过类似感受的便是卡拉瓦乔的画。
最后除了对于洞窟壁画艺术性的解读还有相关的佛教观念、故事,禅观活动以及魏晋时期的艺术背景讲解。总之,这是一本不错的浅尝敦煌石窟艺术的书。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读后感(五):一本同时可以给予我科普知识和鼓舞的书
14年出于对敦煌文化的热爱独自去参观了莫高窟,当时对于历史背景也好相关知识也好都很欠缺,所以对于洞窟仅限于看,讲解总体来说也比较粗略,除了震撼少了一些具体感受。后来在豆瓣上看到别人推荐这本书,就买来看了,没想到着90块钱花得不能更值了:一是书里通过大量的高清大图几乎展现了254窟的所有细节,还有复原线描版方便看细节,光冲图都值了;二是作者非常细致地从洞窟历史背景、壁画故事内容、壁画涉及的各种美术知识、整窟结构知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仿佛自己又重新身临其境地看了一遍,甚至觉得自己好像站在工匠的背后听着他的构思和想法,这种感觉很惊人;三是书不光讲了艺术专业知识,中间也很详细的穿插了佛经故事、文化背景、建造洞窟的过程故事等,让本来处于人生一些至暗时刻的我竟然在这本书中获得了一些感悟和鼓舞,看开了一些问题,这是我开始读的时候万万没想到的意外收获。
这本书文笔流畅,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阅读过程中只觉得整个人都能沉浸其中,非常舒服。后记里有句话就很好的展现了这点:“如果在某个晴朗的上午开始阅读这本书,那么无论身处何方,都不妨愉快地想象一下:我们从照在书本上的阳光追溯到亮闪闪的太阳,那太阳有一部分透过云朵、沙漠的浮尘和白杨树梢,照在敦煌莫高窟的254窟前,然后透过石窟的门口与明窗,阳光会将这个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开凿于北魏的佛教石窟照得亮堂堂的,而我们,本书的作者,正在254窟中一遍临摹,一遍将我们的感受跟大家讲述。”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6年前晨光下的莫高窟,带着向往和景仰正迈着急促的步子走进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