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没有收信人的信读后感摘抄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是一本由陈乐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精选点评:
●宏大而平和,系统且深入浅出,不愧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欧洲学至今仍是受其很大影响,对徐光启的绍介评价大大扩展深化了我的认知
●了不得的是,你以为这般热爱文科研究的人只是昙花一现,现实却是,那个年代的人皆是如此专一,如此单纯的美好,真是让人向往。
●漫漫雨天,好书做伴。
●先生走好。
●刚杀了个书头
●强推。。。很浅白的文字,很深刻的道理,另外,有些话语尺度还挺大的
●说实话,对书中的三处[......]十分好奇。
●在飞机上读完,掩卷长叹,不胜唏嘘。一个知识分子认真、深入、诚实的思考,对中华民族的真正的爱,热切而又焦急。中国仍然极度缺乏认认真真全面系统研究自己、研究西方的心态和实践。令人遗憾的是,千年以来融化在血液中的基因,别说要改,就是要先认识到,都何等艰难。启蒙,任重而道远。
●...........不喜欢
●欧洲学大师的读书笔记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读后感(一):多读陈乐民先生的著作
“至此,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
多么质朴真情的话!中国现在物欲横流不说了,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出现一种极度病态心情,复古思潮、民粹主义重新来到世上,妖魔似地以各种面目叫嚣什么信仰缺位,重建礼教,好像以前什么都很好,是启蒙启坏的。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一切成果,却说什么科学无用。还身体力行,装模作样,实践着繁琐古礼,以为自己很高尚,别人在堕落,心安理得,但自己所作所为和所谓世俗无任何区别。真是恬不知耻,可笑至极。以为自己走出了洞穴,沐浴着阳光,小心那非自然光线刺瞎眼睛!多读陈乐民先生的著作,可以感受到一种平静,意识到自己仍然深处黑暗和洞穴,公民社会和启蒙精神是人类永恒的一个主题,还要经过更长时间,人类才能真正走出洞穴,享受自然光,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读后感(二):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真心
这本书并不是陈乐民先生的一本系统的学术的著作,相反,它显得很零碎,不成系统,想到哪说到哪,因为这是先生逝去后他的女儿整理他在医院治疗时断断续续写的笔记和心情。
也因为这样,这本书显得很真诚和平时,没有那些高大空的话,说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在自己最后岁月的所思所想应该勉强算恰当,还是挺值得一读的,尤其是中间部分的碎石集。
第三部分由于我对徐光启不感兴趣就直接没读了,乐民先生好像是说了他比较满意的书是 《欧洲文明的进程》和《“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应该是没记错),所以想系统地了解和学习先生的想法看这两本书应该是还不错的选择。 这个寒假应该可以看完《欧洲文明的进程》。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读后感(三):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常说‘述而不作’,我是‘述多于作’。近几年,耳聋日剧,与人交流困难多多,‘述’也难了,但是思想却还活跃,……思想如同散云,风一吹就散去了。如果打算留住这些散云,就只有把它们‘书’下来。这就是‘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的由来。”这没有收信人的信,连同陈乐民先生晚年时期的一些文稿、演讲,后来被整理出版,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难以简单归纳的文本:《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笔者认为现下最影响如陈先生那一代、甚至更上一代知识人学脉和精神谱系传承的因素,就是时代的隔膜。而要想消除时代的隔膜,就必须尝试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陈乐民先生的欧洲史专家身份人尽皆知,去查阅陈先生的介绍,情况也大同小异。但这并不足以构成对陈先生的知识分子心灵研究在身份上的确认。用不了多久,相信有心尝试这方面研究的人会出现。他们会开始寻找历史展开自己的研究。倒是这本书里有一些陈先生的自述,涉及到这方面的材料。如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北京已经解放,是燕大存留的最后一段时期,课程表里已增加了新内容。”(本书197页)
“五十年代我是在清华大学念书,你们现在条件好,踏踏实实地念书,我们那个时候不是,大半时间搞运动,而且经常被调出去参加社会工作。到一九五二年我毕业前夕又调出去临时工作,等我回来以后,说你不在清华大学了,为什么呢?说是院系调整了,清华大学不要文科了,把文科赶到北大去了,所以我就变成北大毕业。清华大学有很多很有名的老教授都分到北大去了。清华大学因此就变成了一个瘸腿的大学,这真是滑稽。(见本书223页)”
从上面两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象陈先生当年的求学经历,他很可能以学生的身份目睹了老燕京大学的消亡;在一九五二年又曲折离奇地从清华到北大毕业。个人的经历往往是对时代最好的写照,个人经历某种程度上也足以影响人们对时代的大致判断。也是在上述后一部分的演讲中,陈先生谈到了中国文化自清末民初以来失去了它的“自主性”,也即受到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强烈影响,不再能封闭自己,独自决定自己的文化。陈先生的观点,其实是现在不能再要这个所谓的“自主性”,否则我们依然是停滞不前。“自主性”其实是个伪问题。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力地证明了陈先生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思想基础,或许和他根据自身经历对时代做出的总结不无关系。
作为一个欧洲问题专家,频繁出入国际外交舞台,陈先生可以说是带着大量的亲历见闻走的,他没有来得及把它们都写出来,——或许是不会写出来的,偶尔一点回忆被记下来都透露着历史的韵味。比如他在书中讲了“一个犹太人图比”的故事。图比(Toubi)是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党派领导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个名字人们都很熟悉,因为每次开世和理事会会议,他都会作为以色列的代表出席。但是,没有人了解他,因为他来自以色列。陈先生说,那时中国人在这种交往场合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就是以色列的存在。因为我们曾经最强烈地同“犹太复国主义”做斗争,情绪化地站在阿拉伯一边,拒绝同以色列有一点点接触,理由是这个国度是帝国主义者扶持、建造的国家。图比先生曾经辗转给我们代表团的领导写一个纸条,拜托陈先生转交,不过被当下退了回去,这位图比先生或许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受了屈辱,笑着收回了纸条。尽管以色列从来尊重我们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而且一有机会便向我们表达善意,可是中国人铁了心肠要跟阿拉伯人做朋友,跟以色列划清界限。图比始终是那个每次会议中既熟悉又陌生的以色列人。陈先生笔下很克制,但是其中的叹谓却洋溢纸面。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日常行为,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看不见的界限所规范。
收录在本书中的还有一篇很有意思的书评,陈先生评的是陈衡哲的《西洋史》,而且读者能感觉到陈先生写评时带有一种倾向性。为什么身为当代欧洲史专家的陈先生,会对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这个老版本《西洋史》特别赞许呢?笔者特地找来去读,读后产生了同陈先生一样的感觉:“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优点,就在于他的写法,文学和历史,现在的分科是两科,陈衡哲是文学家写历史,所以是史中有文,文中有史。……作者的广阔的文化史观跃然纸上,他的视野不囿于一时一事,而是动态的,跨时空的。”
陈衡哲即当年频频出现在胡适日记中的“莎菲”女士,民国第一位女教授。这本《西洋史》作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陈乐民先生初次遇到辽教社重印的版本已经是一九九八年了。无怪于陈先生感慨当年学界的风流人物数十年间几乎湮没无闻。尽管这本书的写作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出发点,但是民国学人那种善于用明白的语言讲清楚问题的能力,使这部本应复杂无比的著作对读者来说妙趣横生。以文学家的身份和笔法去写史,其实是容易出问题的。因为文学性的写法会抵减史学著作的史料价值和材料的可信度;但是二者关系把握好的话,无疑会产生经典,这就是长久以来以中文写作的人梦想中的那种东西。陈乐民先生之所以对这本著作有这样高的评价,或许正是由于“文学性”这种东西其实是很私人化的,你不可能在其中回避和藏匿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用文学性的手法来写史,更容易表现出著者自己的史观。这比堆砌史料把思考负担留给读者显然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陈衡哲教授在这部著作中表现出来的史观并非一成不变,全书都透露出一种开放的眼界,而且对写作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情形有一种关照,这些都契合了陈乐民先生对历史研究的价值判断。
凭借留下的这个文本来探索陈乐民先生的精神世界是远远不够的,2007年3月,先生曾经对自己做过一个极短但意义深刻的评价:
“吾一生最大幸者之一是没有‘陪伴’过高官。故心地干净之至。”
2010-11-16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读后感(四):有幸成为收信人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8.4陈乐民 / 2010.7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研究欧洲史学者陈乐民的遗著,收录了晚年的随笔、日记与生前的文章,有对当下(十几年前)的社会问题的批判,如国学热、应试教育、“长官意志”与“理性和科学”的冲突; 有对故人的追思;也有科普中西方文化与历史对比与冲突的问题,对比中西方在同一历史时间的进程;最后一部分则是先生非常推崇的人物——明朝徐光启向西方(利马窦)学习技术的故事。
读此书,有如和一位暮年学者面对面地交流,听他讲自己思想的变化,与故人的往事,偶尔则跳脱出来,讲自己老年生活的不便和疾病的折磨,但依然可以感受他渴望传播理性、文化的热情。
他所批判的问题,放在当下,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善,甚至有些在恶化。当时尚且可以出书登报批判,而如今,大家却只能闭口不谈。当读到某些章节与言论,我在想象,倘若作者活到当下,面对如此现实,他作如何反应。
陈乐民是研究欧洲史与中西文化史的,势必会讲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西方的民主与自由;一个是全球化。
他说:“中国要搞民主,难乎其难。专制的传统根深蒂固。此其一。西方的民主也没有做出’好榜样‘。此其二。”先生也在奶粉事件中,提到想唤醒国人,“昔日曾有要改造这种令人厌恶的’国民性‘的理想,未免使人觉得空泛无边,但确实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问题。’启‘这部分庞大人群之’蒙‘,是一件看不到头的’工程‘。想到这些,令我无可奈何。”
读先生的书,改变了我过往对全球化的认知。以往总会随大流,感叹自己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但在眼光可及的未来,全球化可能终将没落。但在先生看来,有了人类,就开始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人要发展,要交流,要迁移,无不是朝着全球化的方向走。全球化是一种社会进程,不是一种社会状态。它是动态的,不会一片和谐,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差异、分歧、竞争、冲突。因此,我们也不必去哀叹全球化的没落,因为它不曾没落,只是在历史的不同进程中,显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应该比较辩证地看待。
先生在这本书中,也推荐了其它书籍,值得一记。
《西洋史》,陈哲衡,工人出版社《经典常谈》《诗言志辩》,朱自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王毅《欧洲和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陈乐民也摘录一些言论:
中国的艺术品最缺少的,恰恰是这种体现时代变革的内在精神和形象表征。从中国的美术史里,风格、神韵的分殊差别固然可以表现出朝代的不同特色,唐宋元明清,风格各异,但都没有向昨天告别、向新世纪招手的迹象。中国的“国史”是统治者的历史,修史者很懂得这一点。所以修“国史”者都是学司马温公的“以史为鉴”。故“史无信史”,难有董狐。生活总是在弈中,或在酝酿变革,而人的思想时常并未做好准备。所以思想常常落后于生活。洪亮吉《北江诗话》云:“怪可医,俗不可医。涩可医,滑不可医。”“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五异人传》”你们要好好学习中国历史,不学习中国历史,就不知道中国何以伟大。你们要好好学习世界历史,包括西洋历史,因为如果不学习世界历史和西洋历史,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会落后。“(皮名举,许渊冲的老师)欧洲思想时间线:
公元500-公元1000,黑暗时期,基督教尚未站稳脚跟。十世纪之后,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通过西班牙进入西欧。十二、十三世纪之后,人对神、宗教的看法开始发生改变。文艺复兴的前奏:但丁《神曲》《新生》。卜迦丘《十日谈》。马基亚唯利《君主论》,推动欧洲和民族国家。文艺复兴之后,推动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统一《圣经》文本,并将《圣经》翻译为德语。宗教改革之后, 新旧教分离。十四、十五世纪以后,从文化思想的倾向看,形成了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色的西欧大陆文化和以经验主义为特征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文化。启蒙时代: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理性主义兴起,逐步将”信仰“与”认识“分开。十八世纪:伏尔泰《哲学通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卢梭,人民的主权,普遍公意。英国:产业革命十九世纪:康德、黑格尔。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五个大国:俄,英,法,奥,普争夺欧洲与世界大权,爆发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