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渡口编年·周家》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渡口编年·周家》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3-20 23:4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渡口编年·周家》经典观后感1000字

  《渡口编年·周家》是一部由郭熙志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渡口编年·周家》观后感(一):原来那年是九八年

  

系列第二部,一共大概是四部。咪咪兄说后两部还没有剪出来。贺家里在江边洗衣服的吴八音和老绵羊出场了,老贺也出来了。没想到他们夫妻一夜之间双双丧命。那个橙色之夜,大概是九岁的周鑫最难过的一个夜,瞬间从这里开始就觉得悲凉。后来是怎么长大的呢?等他放学的堂姐,一起吃饭的爷爷,敬酒时告诉他只要好好学习的大伯,当然还有一个人哼着流行歌曲的他,流行歌曲成了他最大的伴侣。这一部的编年不那么明显,变迁大概随着周鑫的成家让大家慢慢轻松起来。对和悦街上周家的遗址随年跟踪,直到变成景点的一部分,倒是一个渡口变迁的全貌。

顺便补记一下贺家。咪咪兄说,「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卡夫卡。突然勾起我很多的回忆和想法。98年的主题就是洪水+下岗,那时知道采石矶,也因为看天气预报知道了铜陵矶这个地方。看贺家的时候没有想起,看周家才想了起来(周家爷爷在水里划橡皮圈的样子有点可爱)。导演当时这个想法从今天来看,不能不说很有远见和魄力。评论里说拍了贺家两个丧事,周家两个喜事,大概也是导演意料之外的一番取舍吧。

勾起回忆的就是老贺的一蹶不振,因为顺便想起了自已的父母。98年我妈因为在厂里是个特殊工种的独岗而没有经历下岗,但是二三百的工资直到05年退休,不知道算不算幸运。那年我爸经历了第一波大裁军,他们之后的几波,无论从哪方面的待遇都要优于他们,他们那一波人闹上访一直闹到解决退休,听说前两年还有人在闹。他虽然没有参与,但是在这18年中,却一直在漂泊。虽然没有像老贺那样久蛰家中,也相继尽孝送走了家中二老。退伍两年多的时候我爸大概还有郁闷和不甘,因为某年过年他酒后当着姑姑们哭了一场,后来就在漂泊中麻木和习惯了,等到解决了退休,此生大概也就这样了吧。相比于他们,岳父母就安逸了许多,也没有任何的压力。噶梓啵说,他们都是安逸久了的人,所以也谈不上一蹶不振。诚然没有错,总之人生的高光时刻很短,在最应该高光的时候,早早黯淡下来,总是会让人郁闷一阵的。

选择了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姨父姨妈奔忙了一辈子,有坎坷也有收获,当然收获大于坎坷。所以父母选择了安逸,也没有什么感慨的,只有理解,毕竟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要在稳定中照顾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个家。

  《渡口编年·周家》观后感(二):还有记忆

  从爷爷开始说起,爷爷的镜头不多,却总是温暖动人的。出场拿着两块木板坐着轮胎划过来还跟导演开玩笑说划到树边躲着不让你拍;后来变成孤儿的周鑫和爷爷坐在两个桌角吃饭;再后来周鑫搬到大伯家回来看周家废墟,看爷爷,和爷爷互推衣服这一段让人动容,大概我们都有一个觉得你冷的长辈吧;再后来是2013年退伍,把从部队带的军大衣给爷爷送去,还有一块手表,爷爷那颤巍的有些浮肿的手拿着表说看得清,这时候的爷爷耳朵也听不太清楚了。2015年,谈到娶妻生子的周鑫回到废墟,这一次没有去看爷爷,可以看到郭老师很有意识的知道要呈现什么舍弃什么,贺家的两场葬礼,是死诗,对应周家是两场婚礼,周家更像是一首时代之歌。如果说贺家是一部缓缓讲述的死诗,那周鑫作为周家这一脉的生长就是一首时代之歌,上一代的父母就好像老屋废墟那两棵树,静静屹立在原处,最后旧址被开发成景区,周家废墟上开满了花,两棵树也被砍掉了,一个公鸡屹在树桩旁。

  对于现在的两部渡口编年,你很难不去比较。相较于贺家,周家是扎在更底层的草,看到半个小时不到,周鑫变成了孤儿,“家里没人了你还拍什么?”,大人情绪一下子的崩溃,不懂事的小孩子也应声哭了起来,这一段昏暗的记录是最为有力的。隔年移民迁镇,周家被强拆,搬到大伯家,大伯又因事入狱……,周家的故事像极了大人们口中转述的那些故事,谁谁谁家怎么变故了现在又怎么了,这影像直接把故事推到了你的眼前,我想起了我小舅一家,某种程度上周鑫很像我表哥,所以相对于贺家的死诗,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的90后会更共鸣于周家,也看到了很多过去的影子和记忆。正如郭老师所说的当时下岗的工人得有上亿,而我只是记录了三家,时代的漩涡裹进了多少人,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从渡口编年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些痕迹,这才是我心中的记录片,我们需要这样的记录。

  最后说一些细节。泥泞的小路,周鑫踩着胶筒鞋放学回家,路过长了杂草的铁路,那样的长筒鞋和书包都是我记忆里的东西;很多时候,独处的周鑫都在哼歌,流行歌曲也变成了时代的符号;清明扫墓,相对于贺家的墓园,周家夫妇躺在这长满草的坡地里都不好找到准确的位置,也幸有个墓碑;长大了的周鑫还在小盆里洗澡;别人的升学宴上周鑫在端盘子送菜;堂姐结婚,婆家不认周鑫这个娘舅,周鑫边骂边委屈;大滴大滴的雨打在长江里,陷进去;到了婚娶年纪,周鑫说没有大大妈妈好像没有靠山似的,也不是怕见人,就是心里嘘嘘的,说不出的感觉;两场婚礼也分别有着时代的印记;新的生命降临,四个字的名字也是90年后爸妈的印记

  《渡口编年·周家》观后感(三):氛围电影——《渡口编年》二十年系列《周家》

  还是想起了一句艾略特的诗,“我是拉撒路,来自死境,我回来告诉大家,把一切告诉大家。” 去年的《贺家》映后也有同感:导演是一探死境绝境,回来了,把知道的一切告诉他的故乡。他见到了KFC和“白宫”式建筑从深圳到铜陵的复刻,那些属于新时代的奋跃喷张的新东西,和兀自存在于口耳记忆、存在于风旅景色的旧东西(周家废墟),实实在在没有欺骗观众,这是导演带回来的消息,“时代中自有永恒”。 《周家》本可以处理得很煽情。它再如何煽情,我想都惹不来谁骂它,下岗工人的孩子,成了孤儿又做了父亲,相似的流行文化背景,大同小异的时空轮回,你我都难以反抗这出“悲剧”,如果,轮回是悲剧的话。但导演还是选择了一种靠近“中间状态”的处理,他更舍不得日常生活的真相。 说起来无非是吃吃喝喝,和传统社会的一些讲究。双亲都在1999年遇难,小鬼周鑫由谁抚养呢?没有交待。只是周鑫出现在大伯家门前,跟堂姐走着小路,给大伯敬酒,大伯说,好好念书,别的我不讲;上学,有优美的音乐课,有小女生独奏《月亮代表我的心》,回到家,依旧是和爷爷吃饭,这个过程一句对白没有;毕业打工,做过不短时间的学厨,还是“吃”,饭店里的婚宴丧宴,上菜忙碌。再有,堂姐结婚了,周鑫怎么说都是舅老爷,是不可以不坐新郎轿车的,为了这愤愤不平的事,大家都来给挫败的周鑫评理。并非周鑫觉得人情世故不重要,他只是有点发慌有点毛燥,否则不会把那个辱骂亡母的同事揍瞎了眼睛...... 大事不大,小事不小,这是《周家》的镜头语言,何况乎身世凄哀,都交付给小毛孩对江哼哼唱唱,都交付给背影和滔滔江水。导演这样的距离感,你我究竟体会到了什么将不言而喻。大菩萨像、念颂经词、废墟之雪亦是同样的笔法。 我想自作主张把《周家》当“氛围电影”来看。“中间状态”的处理,是由于导演深谙生活的真相。剔透了对事件的交待,留给你我的是无尽的想象,周鑫童年过得好不好呢,大伯是严是慈呢,老家既然拆迁树和墙为什么还重要...... 我不由得感慨导演真够任性、慷慨,造就一个氛围,又真够自私,把结局都摄走了留在他的盘里。我想说,《渡口编年》是一个整体事件,它应该包含有导演“回来”这样的行动。当然,它已经预留了《我的渡口》,但是即便是《周家》也能看到导演的行动,那年复一年的“重走废墟”事件其实就是导演和周鑫在一起发生的。是的,废墟——在这里包括了“旧的好东西”和“新的坏东西”,它是死过仍活着的,和活着正在陨落的比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