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干掉太阳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干掉太阳旗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4 03:00: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干掉太阳旗的读后感大全

  《干掉太阳旗》是一本由【美】比尔•奥雷利 / 【美】马丁•杜加尔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一):致敬

  随着年龄越长大,越来越抗拒看国产抗日电视剧,多年来看得小说很多类型都涉及,但我没次都逃脱民国有关类型小说。

  很多时候看电视剧小说我都不较真,但会让我心底很较真历史就是在二战时期的历史,那些历史对我来说是沉重的,如果用浮夸剧情来演示出来我很难接受,所以就不看,小说也如此,觉得平时想看消遣的小说,在这个时期是用很浮夸的描写,也是没法接受的。所以一直很逃避这个时期有关。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二):自由因你而鸣

  读完这本书一周过去,才敢提笔写书评。随着“小男孩”和“胖子”的爆炸,即使隔越时空,自己似乎是被狠狠地震荡了两次而元气大伤了。

  对于千禧一代的我们,二战意味着什么?

  历史书上死守八年的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战争似乎离我们太遥远,电视剧里手撕鬼子让人心生排斥,抗战老兵们慢慢凋零,那些曾经铸就了历史的人,似乎也要随着滚滚洪流远去了。

  幸好有人记得,幸好人们从未忘记。

  《干掉太阳旗》,这或许是一本会被书名耽误的书,但真的希望每一个人都不会错过。

  虽然是美国人写的书,但是不妨碍我们通过他们的笔墨和血泪穿越到血腥的贝里琉岛和硫磺岛,战火纷飞的菲律宾,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华盛顿白宫......这场战争,像一条残酷且丑陋的伤疤,让大洲不得安宁。

  历史就是历史,那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73年前的贝里琉岛,那群脏了吧唧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们,悲伤着,呕吐着,散发着难闻的气息,只为争夺一个岛屿。同样是73年前的南京,生灵涂炭,72年前的菲律宾,尸横遍野......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三):以史为鉴 《干掉太阳旗》书评

  该书讲述了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采取跳岛战略,如何逐步接近日本,最终在广岛长崎升起蘑菇云,日本最终投降的那段历史。

  美军在向日本本土行进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伤亡,美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一来可以减少伤亡,二来可以试验超级炸弹的威力,三来可以避免斯大林继续扩大势力范围。本来美国已经接近日本本土,仅仅再需要些时间,就可以战胜日本。随着蘑菇云的升起,几十万人从地球上消失,广大的日本平民百姓成为了原子弹的试验品及牺牲品。

  日本在神话的天皇及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全民都向天皇效忠,因此在同美军的战斗中异常英勇,鲜有投降的。即使在后期日军都使出了“神风特攻队”及拿竹竿的后备队,日本在广岛长崎遭受了原子弹轰炸都还准备最后一搏,日本在2000年的历史中没有向哪个国家投降过。

  美国投放原子弹也是遏制苏联扩张,苏联在关东军的战斗力下降的情况下出兵,抢夺东北三省及朝鲜准备进攻日本,一来为血日俄战争惨败之仇,二来为了在远东打开出海口。美国为了阻止苏联及将日本控制在自己手中,而使用这历史上仅使用过两回的核武器。

  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自然资源匮乏,就决定了要向其他国家寻求资源,从甲午战争到9.18,清政府已经在1911年被中华民国取代的情况下,还在索要辛丑赔款。对华战争也是占领东北三省,准备作为日本的领土。在战败后,日本各届政府一直不断有内阁成员参拜象征二战军国主义的祭拜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点说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一直没有清洗彻底,还没有彻底认输。随着美国的经济的全球影响力的下降,日本当起了围堵中国及俄国的马前卒,仿佛忘记了70多年前的2朵蘑菇云。日本只有像德国总理勃兰特在1970年在华沙下跪那样,真正赢得二战受害国的原谅,才能走上正常国家的道路。各位政客不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使广大日本爱好和平的百姓再遭受生灵涂炭!中国毕竟不是100多年前的中国,请日本以史为鉴,不要再让《干掉太阳旗》书中的这段历史再次发生。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四):有因必有果

  世界大战一共就有两次,每一次都对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永久性的毁灭。如今是和平年代,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体会当时人们的恐惧,但是历史是值得警醒我们的。这本《干掉太阳旗》记录的是在二战期间,美国征服日本的那段历史,这段历史改写了两国的命运,从文字中就能够看出当时人们的愤怒。

  当历史呈现在后来人的面前时,大都会被多少改变些原貌,对于历史的记录也只有无限接近,很多细节必定会被忽略或者被篡改。然而这本书却是美国人最认可的一本,也不能说就一定准确吧,但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时,他们愿意相信这样的历史。可想而知,最后逼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相信也是走投无路了。在战争中,日本人总是那么残忍,虽然美国知道肉搏不会输,但是一个正常人是永远不会与一个精神病正面对峙的。当你身处当时的情景,就会知道投放原子弹的代价远不比硬壳大。

  在历史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必定成为闪光点,他们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们做出的那些重大决定。在非常时期,当下的决定没有对错,真正能够评判对错的是结果。如果结果利大于弊,那么这个人将会成为英雄,如果失败了,那么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大战开始。日本不过是一个小岛国,如何敢去和美国这样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去打,从这点出发可以看出日本人当时的野心。在这段历史中存在着很多平时我们并不知道的细节,其实日本之所以如此是有迹可循的。很多人职责当时投放原子弹是个错误的决定,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其中的利害,如果没有投放,二战将会持续,那么结局还真不好说。

  最后触发原子弹的是日本,他们自作孽最后只能自食其果,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应该跳出历史,作为一个高台上的旁观者。这其中有很多教训值得汲取,如今核弹的威力更加巨大,带来的毁灭也是更加恐怖,如果当时投放的不是原子弹而是核弹呢。可想而知战争只能带来更多的破坏,和平才能使生活美好。不要惧怕历史的真实,因为如果不直面历史,未来就可能还会犯相同的错。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五):日落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某些地方免费放映2001年的由本阿弗莱克主演的最新电影《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了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正式序幕,美国也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杀死太阳旗》描述了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和日本在战争中的殊死搏斗。作为二战美国老兵的后代,作者比尔奥雷利(Bill O'Reilly)采用美剧中常用的场景转换,描写了大量的战争细节。

  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和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于1895年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1910年日本占领了朝鲜半岛,大韩帝国灭亡。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扶持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了满洲国;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时表拉开了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在日本侵入东南亚之前,诸国还是英美等国家的殖民地。

  书中并未对亚洲的其他战场做更多描述,主要集中在美国跳岛战略上。美军和日军的交战不可谓不惨烈,日本人虽然装备不及美国,可是占据了地理优势的日本军队顽强抵抗,使得美军损失惨重。最有名的莫过于硫磺岛战役,在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激烈争夺之后,美军大约有6821人战死,而日本有21000名士兵战死或失踪,日军部队除少数被俘之外被全歼。

  但是由于美军如此高的伤亡率,所以美国政府才决定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以尽快结束战争。书中教对研制原子弹,决定投放原子弹的过程,以及飞机投放原子弹于长岛和长崎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在广岛投放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国就希望日本能看清当前的形势,无条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约,然而裕仁天皇无动于衷。直到第二颗原子弹落下,日本才无奈投降。

  麦克阿瑟以胜利者的姿态登陆日本,接见了日本天皇,成为了日本最高统治者。美国本土很多人反对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毕竟轰炸的是普通老百姓而非军人,妇女儿童也包括在内。然而支持者认为,使用原子弹大大缩短了战争的结束时间,使成千上万的人幸免于难,尤其是使美国士兵幸免于难。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已经很难想象战争是如何的残酷,也很难相信为什么战争会使人变成魔鬼。对于个人来说,战争没有胜利者,受到磨难的始终是普通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愿世间不再有战争。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六):战争是残酷的

  熊熊的战火,飞奔的子弹,逃亡的人们遇上了嗜血的恶魔,凡是被波及到的人啊,终究逃离不了要被斩杀的命运。他们在无数次的战争中被波及,他们是无辜的,却又是无奈的,仅仅因为他们拥有着那个被攻打的国家的国籍,或者说他们只是在那里生存着的平民百姓。自古以来,一旦发生战争,第一个倒霉的一定是穷苦百姓,他们被拉去征兵,奔赴战场,可能在那之前他们都没有用过刀枪,仅仅是因为战争需要而被拉去的人。 杜甫在《石壕吏》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其实大概就是讲述老妇人一家的年轻男子都被拉去征兵了,可是,还是人手不够,于是又来抓人。老妇人的丈夫提前听说了有人要来抓人,便在妻子的掩护之下逃走了。可是屋里的老弱女子并没有遭到可怜,反而是老妇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媳妇和小孙子,跟了石壕村的小吏走了。人心啊都是肉长的,我相信石壕村的小吏并不是有意为难她们,只是职务所在,无能为力! 众所周知,日本就是一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岛屿组成,可居住面积更是微乎其微,大部分都是高地,平原稀少,自然灾害还很多,尤其是地震,频频发生。因为它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板块撞击剧烈,产生了很剧烈的地壳运动,再加上他们那里火山多。因此火山爆发和地震都是常事,故此那里的房屋多是木头做的,方便从屋中逃脱。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广岛原子弹事件,说实话我一开始觉得这一弹投得很棒,至少二战结束了,世界得到了暂且的和平。同样的我也心疼他们那些遭受了苦难的人尤其是那个名叫佐佐木桢子的小女孩。 佐佐木贞子出生于1943年,死于1955年,去世的时候年仅12岁,原本应该像很多小孩子一样,在那个年纪幸福快乐生活的小女孩,却因为核武器的辐射死掉了。在她出生的12年后,她变成了一个雕像,从此被人们悼念。原弹爆炸时,她才两岁,虽然奇迹般地活下来,但是却没有活得长久。当得知她患病时,有很多人给她折千纸鹤,为她祈祷好运,可是,并没有用,幸运的是临死的时候她手里还有心爱的的纸鹤。 爆发战争可以解决很多事情,但是相反的,解决之后,却是源源不断的危害。 核武器很可怕,但是最可怕的是——战争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七):解密二战背后的故事

  一直很喜欢看红色影视剧,那些激动人心的抗日故事再现了中华儿女的飒爽英姿。即使境地再险恶,为了党和人民他们也会执着的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由于战争,多少人妻离子散,阴阳两隔,失去了美好的家园,虽然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他国的觊觎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二战中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之一,而最终也以其遭受美国投射的两颗原子弹的成功而导致以失败告终。这个自许为“日不落帝国”的日本注定因为其罪恶昭彰而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图书――《干掉太阳旗》,走近战争背后的故事,看二战时期美国是如何征服野心勃勃的日本的。

  1944年秋,二战在欧洲即将结束,不过太平洋战场上矛盾却在不断升级,美国将士在与一个想方设法避免失败的对手,也就是奉行武士道精神的日军进行着惨烈的对抗。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双方都在用尽办法置对方于死地,可以说每天都在用生命在战斗。其结果可想而知,双方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人员死伤无数。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第33任总统――哈里.S.杜鲁门面临着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抉择:要不要使用历史上最致命的武器。他说:“没人会比我对使用原子弹更感到不安,但令我感到不安的还有日本对珍珠港偷袭以及对我们战俘的杀害。似乎他们唯一能听得进去的就是炸弹的声音。要对付一头野兽,首先你得把它当做一头野兽。这样虽然令人遗憾,但事实确实如此。”最终,他成为了1945年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命令的签署者。

  于是,就有了后来日本的长崎和广岛两个地方的人为性灾难。不过从书中可以得知,美国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日本民族从这个地球上永远消失,所以才没有选择京都作为核武器投放点。客观来讲,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随着战争的落幕,被日本子民奉为神明的裕仁天皇终于落下神坛,而那些战争中残忍的刽子手们也被送上审判的法庭,接受最严酷的惩罚。只不过,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却被深深地埋进了心里,难以忘怀。

  《干掉太阳旗》,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记,用大量史料还原一幕幕关于战争背后的真相:惨烈的战斗、两难的抉择、息息相关的大人物……正是他们才让现实变成历史,终结了战争,也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和平!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八):以火制火——读《干掉太阳旗》有感

  在来势汹汹的森林大火前,消防员常常也对着来袭的大火放上一场火,而作用恰是阻止火势的蔓延,进而消灭火灾。这就是以火制火。

  有人只看过程,会质疑这是又一场无端的破坏,而在火熄灭后,才发现它的必要和生的美好。人类在饱经二战的残忍和痛苦后,也选择了“以火制火”,用原子能这种惊人的“太阳之火”的力量来给这场与恶魔的死战画上了句号。

  而经历了七十多年,曾经遗留的余烬又悄然冒出一些烟来,别有用心者开始讨论灭火之火是否必要,又夹带私货地为点燃罪恶之火并葬身其中的纵火者祈祷,我们仿佛可以感到那堆余烬在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再一次燃烧。人类的记忆力有时似乎相当糟糕,不止一次忘记过去,也常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忘记过去便意味着背叛。然而,庆幸的是,还有一些人不断记录着人类的教训,为我们敲打着警钟,以免今日的世界又一次遭受邪恶的侵蚀和燃烧。《干掉太阳旗》的作者比尔·奥雷利与马丁·杜加尔德显然就是鸣钟之人。

  他们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口述资料等,细数这场“止火之战”的各个细节,不仅为我们忠实再现了当年腥风血雨的战场,用客观的视角描述战争中的人、兽和鬼,生动描写出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在重大事件前的状态和抉择,还让我们深刻理解施放“止战之火”的必要。

  书中用多个视角来为我们呈现当年的历史:有战火纷飞的贝里琉岛、硫磺岛等战场,直面战争的残酷和震撼;有英雄巴西隆(亦译为巴斯隆)、德斯蒙德·多斯,笔调细腻,令人动容;有走向政治巅峰的杜鲁门和特立独行的麦克阿瑟,客观全面,毫不掩饰;有曼哈顿计划的实施和最终成功,步步惊心;还有那满目疮痍的亚洲各国战场和饱受折磨的受侵略国家的人民,让人沉痛哀悼。

  当然,对于丑恶和史实,对于战争中那些兽与鬼的暴行,作者严肃地将其揭露在读者面前:有被拉下神坛,最终却逃脱惩罚的裕仁,他对于战争的推动和日军的兽行一清二楚,导致千万人受难死亡的罪人最后宣布投降却讽刺地借和平之由;有泯灭人性、兽行罄竹难书的日军,这些野兽和魔鬼在南京、菲律宾、冲绳等地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地把所有人都推上战争的绞肉机,至死都不悔过。读到这些,无论什么人,只要知晓这些残酷和恐怖,都再也不会质疑“以火制火”了。

  深受战火之痛的人们无疑是热爱和平的,今日的我们阅读这些残酷和教训,也无疑是忠于和平的,但也正因为热爱和平,忠于和平,人们才会用尽办法维护这个理想,也才有壮士断腕、以火制火的勇气和决心!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九):影响多半个世纪的原子弹,人性在此刻彰显

  人类所有关于道德的故事都表明同一个轮回, 不过是过去的重现而已, 首先是自由,然后是荣誉, 当这些都消失之后, 财富,罪恶,腐败和野蛮终于到来, 而历史虽然容量无边, 内容却如出一辙。 选自《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纵观千百年来人类历史,无非就是战争,权利,血腥。历史就像上面那段话说的,只是过去的轮回,重复的过上一秒。上个世纪两次人类史上,最大的两次战争,一战二战惊人的相似。这本干掉太阳旗,讲述的就是二战1945年德国战败之际,日本裕仁天皇却拒绝投降,打算已日本一己之力对抗全世界解放浪潮。 日本的军事力量,主要放在两方面,一是中国,二是太平洋的战场。其实此时的日本已然是颓废,不仅是中国战场的节节败退,就连海域也有美国军事压制。当然,日本顽固派企图在大西洋战场取得独霸一方地位,也是对美国珍珠港发起一系列军事打击,空袭。珍珠港事件可以说是,二战,乃至大西洋战争的转折点,珍珠港事件,打破几乎所有美国人的认知,日本怎么能偷袭美海军基地,怎么敢?在陆地战局势败溃,牵扯大量军事力量的情况下还敢,招惹美国。之后可想而知,在所有美国人愤怒的情况下,哈里·S·杜鲁门总统签署,针对日本广岛投放,至今为止还未可知的原子弹。 时间拉回几个月前,日本与美国的太平洋军事对峙早已凸显端倪。罗斯福总统(还在位)领导的政府,就日本关于大西洋战场,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在日本周边海岛发生小规模战役。贝里琉岛战役,美军海陆战队鲍赛尔中士与他的战友,死伤惨重 艰难的夺取下这座海岛。这般死伤惨重 竟然还在发生,要知道这一时期,二战已接近尾声,日本还未打算投降,可想而知一个掉以轻心,一个全力以赴,战役的惨烈,血腥,贝里琉岛到处都是碎尸,美国士兵,日本拒不投降的武士道军人。说起武士道精神,把日本士兵锻炼成,只有执行命令的战争机器。战阵训是当时每个日本士兵人人必备手册,投降就是不忠,一个人不想被人瞧不起就是必须变得强大的思想灌输。。。 1945年8月6日,和往常一样,广岛的日本人早起,吃早点,一点都不知道,危险已经到来,时间到了0815,日本人也许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刻。美国第一个原子弹“小男孩”投放在广岛相生桥(桥形似T型,远在万米高空也能轻易分辨)。原子弹被投下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不知道,这颗原子弹造成日本多少人死伤上千万,仅仅那几分钟。就连当时跟机的科学家,也不会预料到他们制造出的新型炸弹,一直影响到近一个世纪世界军事格局。其危害也是人类历史所仅见,颠覆。。。。据事后日本统计,那时的广岛实乃人间地狱,原子弹除了死伤上千万百姓,几乎摧毁了广岛所有基础建筑,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原子弹的伽射线,一直辐射残害这广岛幸存的人,一切的一切。。 完,

  《干掉太阳旗》读后感(十):二战中的美日对抗——《干掉太阳旗》有感

  对于中国民众和很多对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的战争行为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国内很多二战的研究学者在介绍日本的时候,大多是将研究重点放在日本对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侵略上(某种程度上我们国人对于这一块是非常熟悉的,可供研究的史料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虽然通过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等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对国人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对于全面诠释日本,尤其是日本最后如何战败到接受无条件投降却没能详细说明。

  虽然没有讲述清楚,但是国人公认的一点就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政府加入了对日作战,大大缓解了亚洲战场的压力,尤其是美国在1945年先后在日本投放的两枚原子弹,可以说是直接促使日本选择无条件投降的原因。现在的日本在广岛等地也建立了原子弹的纪念馆等设施来纪念在原子弹爆炸中牺牲的人们,国际社会里每每在谈到禁核问题上也是以这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的原子弹实战为例,对于美国政府当时选择投放原子弹而避开登陆日本本土直接作战的方案,现在还有很多的争论。

  究竟当时美国政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抉择,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美国作家比尔·奥雷利和马丁·杜加尔德合著的这本《干掉太阳旗》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早在1939年,关于原子弹这种大规模的伤杀性武器其实已经就被提上了美国的研发议程,而且当时还不是美国一个国家在对这项武器进行研究,德国,日本都在研究!可以说如果不是美国政府率先研制出原子弹,而是德国或则日本,那么现在的世界格局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估计至今都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在书中的立场是从美国人的立场出发的,所以主要是描述的是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和日本正式开战后的情况。我们以往在国内的教科书中看到关于美日之战中的有名战役,基本上也是寥寥数语,并不十分详细。但是通过本书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已经在和平环境下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的青年走上对日战场,在菲律宾等一系列战役里,美军在面对丝毫不投降的日军面前,再有武士道精神武装思想的日军面前,伤亡是十分惨重的。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恰逢原子弹研制成功,从罗斯福手中接过总统权杖的杜鲁门做出了投掷原子弹的重大决定。

  当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基本上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可能有些语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本书来了解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这一事件的详情。建议对二战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反对发展核武的和平人士都可以看看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