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经典读后感有感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是一本由[英] 罗里·麦克林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一):不推荐购买或者阅读此书
先不论书的内容怎样,几处硬伤想先标出来,以供没买此书的读者参考。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二):感觸很深的一本記錄
這本書總結了這段時期的柏林在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普通人、明星等在這城市發生的故事。每個小故事都能令讀者感受到當時的柏林與被收服後的所有變化。每一個故事都令我感到震撼,的確令人重新感受到力量。是一本好書。文字的表達很優美,並不令人感覺到沈悶,因為除了單純的介紹歷史以外還是夾帶著故事,就好像爸爸講童話故事一樣也帶有教育意義!我看得是另外出版社出版的,全黑封面版面設計的,不過現在其他地方都沒有找到了。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三):珍贵的历史内文插图
用影像记录的柏林城历史,将书中插图汇集于此。
请叫我雷锋。
细节源自1469年柏林圣玛利亚教堂里的《死亡之舞》壁画。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四):求一代大帝腓特烈的心理阴影面积
作为自high型人格,我把第三章换了个人称写了下……
--------------------------------------------
我是腓特烈二世,史称腓特烈大帝,不只是德国,更是欧洲历史上响当当的军事家。你看我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关于我的生平,请大家自行维基度娘。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五):肮脏的柏林,多元的柏林,魅力的柏林。漫漫长河,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游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梦想,还有尊严。
柏林逾800年历史兴衰沉浮,即使如腓特烈大帝如此英雄盖世,其实依旧是沧海一栗,波澜不兴。但人生于斯长于斯,注定会留下些什么,而作者精挑细选的21个故事,21种人生,放大了他们的点点滴滴,让读者去体验柏林的那闻不着,摸不到的韵味。柏林是一座充满苦难的城市,建成之初,北有强敌瑞典,自身又散发着总监宗教的狂热,和乱世之下的任何人一样,柏林人居无定所,朝朝夕夕都处于生死边缘。后来普鲁士崛起了,腓特烈惊才绝艳,让霍亨索伦名扬欧罗巴,民众好像迎来了好时光,却又因为历史的惯性,再度被拉入延绵不绝的战争之中。那又如何?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游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梦想,当然还有尊严。世道不公,于是莉莉决定以最美的姿态终结自己的一生,风雨飘摇,拉特瑙却不顾自身安危,依旧为行将就木的魏瑪续命。丧子之痛,珂勒惠支寄情画作,表述心中的愤懑和不解。忍辱负重,黛德丽顶着叛徒的骂名奔波无前线,反对着误入歧途的祖国。即使是里芬斯塔尔,戈培尔,在现在看来他们错的很离谱,但是他们依旧是遵循着自己的信念在做的,只是恰好命运弄人,他们生在了那个时代。柏林,是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柏林是座肮脏的城市,血腥暴力,黑暗晦涩。柏林也是座多元的城市,民族交融,浑然一体。去过柏林的人,看了此书,更加的通达,没去过柏林的人,看完此书,按图索骥,则更不虚此行。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六):重新认识历史中的柏林
看到《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这本书的第一眼,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关于柏林的一些历史。柏林是德国的首都,曾经爆发过战争。也许现在的他是一座非常发达而又严谨的城市,但是在若干年前他也经历了沉重的伤痛和难以言喻的苦难。
书里的前面讲的是柏林一些比较沉重的故事。昔日柏林也是经历战争的打击,战争的摧残和侵害,导致隔壁时人性的自私、贪婪、冷漠。一件件让人觉得心痛的事件,给柏林这座古老的城市刻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人这些事就像是虫子一样在柏林的街道上随意爬行,像病毒一样渗入柏林的每个角落。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生来就辉煌鲜亮,它也是经历了酸苦辣才能成长到今天的样子。一座城市的成长历程就是人们的成长历程。一座城市和平安宁,人们就是一种安居乐业的状态。一座城市战火粉飞,人们也都是惴惴不安。
城市他不会说话,却经历了和记下了每一桩每一件发生在它身上的事。城市里的建筑、生活的人们都能反应出一个城市的样子。一座城市的历史不应该只绘画他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应该把他不为人知的一面诚实的展示给众人,让人们更真实的了解一座城市本来的历史。
罗里.麦克林笔下的一个个鲜活的人们,一个个有些沉重的故事,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柏林这座城市。它不美好,却真实,它真真切切的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存在着。从康拉德·冯·科林、科林·奥尔巴尼、腓特烈大帝、卡尔·弗德里希、莉莉·诺伊斯......等等,好多人在这座城市留下故事,留下了印迹。他们已经和柏林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发展,柏林墙后来被拆除了,柏林迎来了新的关键时期。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景。柏林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血液。他以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向世界展示。
柏林,一座充满了故事的城市!一座不断变化的城市!一座充满了神秘和激情的城市!麦克林用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柏林,欢迎朋友们都来重新认识一下这座世界闻名的城市吧!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七):一座城市的历史:《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书评
一座城市的历史:《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书评
柏林,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不仅在欧洲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它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是一座经历饿了血雨腥风、风驰电掣、声色犬马、浪漫的城市,是一座不断变化,没有定格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城市,更是一座让人产生神秘感又充满向往的城市。
麦克林的《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这本书通过21位柏林人的故事,为我们绘制了这座城市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仿凡尔赛宫建造“无忧宫”之前的三个世纪直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间的一幅幅肖像。这本书故事丰富,书写细腻,是历史书里堪称优美的城市写作,是城市写作中的简洁人物传记。从腓特烈大帝到凯绥·珂勒惠支,从莱尼·里芬斯塔尔到约瑟夫·戈培尔,这个城市的哲学艺术之灵与暴力雄心之史在读者面前展露无遗。
麦克林从十几岁就开始游历欧洲,曾一次又一次被柏林吸引,最终来到了柏林这座充满吸引力和不定性的城市。然而走进这座城市后,麦克林被深深地吸引的同时又让他产生了更多的幻想。对于这座城市,麦克林的内心是充满热爱又充满困惑的。整本书就是一部有关柏林的非凡的历史著述,将幻想与历史、事实与民俗交织融合在一起,通过哪些与柏林有关的鲜活的历史人物记忆城市中的碎片,带着我们读者走进了这座欧洲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之一的柏林。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月历史人物之间彼此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这座曾经被世界认为生产过罪恶的国家的首都,也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浪漫,这座曾经充满战火的城市,也有过迷人的故事。中世纪的民谣诗人、电影巨星、纳粹党人等等,都与这部书中柏林这座城市息息相关。让这部书既像是一部叙述柏林这座城市所经历的血雨腥风与浪漫风情,又像是一本讲述因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而存在的柏林的故事。
从书中可以看出来,麦克林是一位具有非常敏锐洞察力的、具有丰厚学识的作家。我每年通过他的非虚构性的这一创造性的的写法,感受到了麦克林优美的文笔和扎实的学识。
这本书中的康拉德、科林、玛格丽特、贝尔托、大卫.鲍勃等等二十一位与柏林有关的人物被麦克林与柏林这一座城市交织到了一起。我们通过这些人物走进了柏林,恍惚身在其中,感受到柏林这座城市时而丰富多彩,时而动荡不安,时而浪漫风情,时而血雨腥风……从书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麦克林关于柏林的想象、沉思、困惑以及对这座城市的爱恨交加。
麦克林的语言艺术优美,每一件事每一位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活灵活现,让我们读者似乎就看得见,摸得着。就如播放电影一般,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从眼前掠过,使我们对柏林这座城市有了深刻的印象和了解。一座城市,二十一位柏林人,诠释了柏林这座矛盾之城!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八):时间沉淀的柏林
柏林,德国的首都,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它曾辉煌无比,也受着灰暗、悲痛。《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将带着我们回到那历经百年沧桑的柏林。
作者罗里·麦克林,曾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文学奖等,代表作《斯大林的鼻子》、《巨龙之下》。本书主要通过二十一位鲜活的人物故事,传达着柏林的历史变化,文化的特征。在写作风格上,以时间发展作为主轴,用写实的故事,结合不同的文艺元素、社会的现状,诉说着柏林历史的变迁。同时,书中在每个故事前都有一副图像,柏林的标志建筑,引出背后的真实事件。
在内容上,《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包含着战争、电影、文学等多方面的领域。如《玫瑰人生》,主人公黛德丽,导演斯登堡在《蓝天使》中成就了她,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有所作为,可惜二战使她定居美国,她看到了千疮百孔的柏林。再次回到这里,她受到柏林人的不理解、辱骂,当她最后一次演出结束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声音不仅仅是代表她自己,而是代表着所有远在他乡的柏林人的心声,他们心系家园,却永远回不去。作者把电影事业与战争相结合,通过黛德丽的传奇人生,传达出更多群体对战争的理解、对回家的渴望。
在二十一个人物故事中,有些表现着柏林人的执着与自由。《康拉德·冯·科林和真爱》,康拉德追随了父亲的脚步,倔强、执着,与不公正的斗争。最终的结果虽是悲剧,但他们的故事会一直流传。有些却标志着柏林带来人类的灾难。《弗里茨·哈伯和<恶魔的地理位置>》,我看到了一位愚忠的科学家,一直盲目效力于纳粹德国的哈伯,给人类留下了永远的创伤,他的发现延续到了多个领域,最可怕的杀虫剂让大约四百万人失去了生命。有些传递着柏林历史的转折点。《迪特尔·沃纳,修建柏林墙的人》、《人民,让我们跳舞吧!》,正描绘了关于柏林墙的建立与倒塌,东西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作者讲述了迪特尔·沃纳的成长经历,苏联与纳粹的战争历史;同时用“男孩”、“女孩”代替着柏林人在墙倒塌之后的高兴,自由,对未来新的向往。
书中有两篇文章让我敬佩与伤感。《科林·奥尔巴尼和演员们》,我敬佩奥尔巴尼,经历着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洗礼,他的梦想破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柏林陷入奥地利的魔抓,他苟延残喘地活下来,却忍受不了冷漠的士兵无情地糟蹋普通的人们,最后他选择斗争。《莉莉·诺伊斯和猫头鹰》,我同情莉莉,军工厂里普通的女工,她的人生充满着悲剧,却逃不开阴沉冷漠的柏林,遭人摒弃,流落街头。她坚强着活着,用谎言支撑自己,却最终死亡。我感受了柏林的寒冰,给不了贫苦人们一些的温暖。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回顾着柏林的沧桑,纪念着每一阶段人们的故事。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九):临渊凝视,渊亦视之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的作者在19岁那年有一件和柏林有关的趣事:一天中午他正匆匆赶路,正巧碰到路口的一处红灯。作者东瞧西看,发现马路上没什么车就怀着侥幸心理拔腿闯了过去,可是正当他冲到一半时,正在马路另一边等红灯的路人早已自发排起了一堵人墙挡住了他的去路。作者往左人墙就往左,作者往右人墙就往右,任凭他怎样移动,对方就是不管,丝毫不顾及周围疾驰而过的车辆!四十多年后,作者依然对此念念不忘。它完美展现了德国人对秩序和纪律的痴迷和对特立独行发自心底的厌恶,成为德国人这一国民性格的小小剪影。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有着纵贯中世,近代,现代,当代的宏大时间轴线,从三十年战争到推倒柏林墙,从腓特烈大帝到阿登纳,跨度达五百年左右;同时本书运用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叙述雕刻出了一组组鲜活、动感、多面、复杂的人物群像。在本书的结尾几章,作者将自己也纳入到叙述中,成为了柏林历史的一部分。从记述者到参与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也恰恰映照着生活在柏林城里的人物们不同的心路历程:他们都野心勃勃的希望成为柏林人,都希望在这里找到征服世界的起点,找到心灵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他们中有人像鲍伊般找到了安放灵魂的居所,有人像埃尔西般找到了尊严和爱的所在,更有些人像戈培尔将自己的野心与这座城市牢牢捆绑,一同走向覆灭。
相对的,柏林也正在一点一点改变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座城市自建城之日起就一直是四战之地,饱受瘟疫,饥荒,战乱的肆虐和侵害。几百年来周边的大国强权的野蛮争夺,城市的反复转换易手,恐怖的破坏和死亡,使人们时刻感受着朝不保夕的煎熬和死亡威胁的恐惧。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唯有集体的力量才能促使人们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克服困难。在一次次的生存之战洗礼下,柏林人开始变得早熟,失去了天真和热情,变得冷漠和麻木,心理状态也开始从集体的死亡恐惧转变成生存焦虑,然后再放大成了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抑制着个体的思考和反省,助长着被害妄想狂和偏执狂想法的肆意滋生。紧随而来的近代民族主义浪潮,迅速崛起的国家力量,渴望复仇和称霸的野心,共同促成了德国近百年的兴衰沉浮。德国的每次的毁灭和复兴都伴随着如同躁狂抑郁症般的歇斯底里大发作,让柏林变的既狂妄又自卑,既思辨又盲从,既主张克制自律又极易被仇恨煽动。于是,柏林成了一个巨大的,被紧紧盖牢的高压锅,躁动不安,不知何时会爆发。
于是,柏林也成了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成了一个人内心的缩影:极度的贪婪,扭曲的欲望,人性的救赎,理性的光辉轮番展现。正如肯尼迪所说“我是一个柏林人”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柏林。顺境的时候我们目中无人,被傲慢自大的感情所占据;逆境的时候,我们自暴自弃,任凭内心的阴暗面被仇恨疯狂啃噬,被邪恶的低语怂恿蛊惑。我们就是柏林,柏林就是我们。我们就是被炸毁的帝国总理府,我们就是哈伯的毒气弹,我们就是莉莉吞咽的火柴。因此如果没有坦然面对内心的邪恶和破坏欲的勇气,就不能真正建设健康的个人和社会心理,因为当我们凝视悬崖时,悬崖也在凝视我们。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读后感(十):柏林:一座神秘而又矛盾的城市——《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书评
柏林:一座神秘而又矛盾的城市——《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书评 当讨论到柏林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地理课本上的德国首都,也不是历史教材上的东德首都,历史高考不及格的我对于发生于冷战期间的三次“柏林危机”以及那道著名的“柏林墙”,更是知之甚少!提到柏林我首先想到的是西门子,是大众,是徕卡,是高精专的德国科技,是严谨刻板的德国性格,是洪堡特,是歌德,是黑格尔,是明明血腥却标注儿童文学作品的格林童话,而对于柏林这个城市,好像又是一无所知,不完整的看了前苏联电影《攻克柏林》及《帝国毁灭》及反映二战时期的一些影片后,方觉一个现代摩登的柏林背后,是硝烟弥漫的历史,读《柏林,一座城的肖像》,更觉如此。 比起世界上其他许多历史名城,柏林的历史或许没有那么漫长,也没有那么多用繁华去装饰的记忆。在罗里•麦克林的笔下,柏林是一座城市的肖像,是一个真实的存在。500年城市历史,21位柏林人,1个柏林。一座城市,犹如一块丰碑,是不会说话的。而这座城市里的人会说话,这座城市里的事也会说话。这本横跨五个世纪的历史文化书籍,犹如一块华丽的织锦,编织着这21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各型各色的人物,从而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柏林历史故事。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尽一个城市的全部,因为人生命的短暂性,注定了我们只能窥见一座城市的一部分。而一本好书,即可以带人窥探城市的局部,也可以带人俯瞰城市历史的全貌。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优美的历史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部简洁的人物传记。沉浸在《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的世界里,它将会带我们去开启一场纸上柏林的古今之旅。 麦克林在序幕的开篇中写到,早在十几岁时,他就成了背包客,“游历”了欧洲。他去了艾菲尔铁塔、西班牙广场,也去过爱琴海畔看过璀璨星空,体验海浪呼啸。而他最终来到了柏林这座充满吸引力和不定性的城市。柏林墙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他。但是麦克林无法找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布林笔下令人感到“心灵震动”的柏林,走进这座城市,他被吸引着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幻想。 初读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的文字,优美的语言,读来如散文般流畅。而精读内容,把自己融入到书中,仿佛自己就站立在柏林的街市,几百年的事件,从体内穿过。从腓特烈大帝到凯绥•珂勒惠支,从莱尼•里芬斯塔尔到约瑟夫•戈培尔,这座城市的哲学艺术之灵与暴力雄心之史在读者面前毕露无遗。 中世纪的民谣诗人康拉德、腓特烈大帝、建筑师申克尔、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电影巨星黛德丽,平凡的织厂女工,版画家珂勒惠支,………。这二十一位柏林中的人物故事,在麦克林的笔下,如小说般迷人精彩,与柏林这一座城市交织在了一起,衬托出真实而宏大的历史叙事。我们通过这些人物走进了柏林,恍惚身在其中,柏林这座城市的声色犬马、白天与黑夜、浪漫与血腥都风驰电掣般从眼前略过。而书中时而丰富多彩,时而动荡不安,时而浪漫风情,时而血雨腥风的柏林,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麦克林关于柏林的想象、沉思、困惑、矛盾,以及他对这座城市的爱与恨。 一个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民族,一座矛盾之城。柏林,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不仅在欧洲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柏林是一座不断变化,没有定格的历史城市,更是一座让人产生神秘感又充满向往的城市。在麦克林的笔下,这座神秘而又矛盾的城市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