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读后感100字

2021-03-18 04:30: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读后感100字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是一本由[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5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精选点评:

  ●比起《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更少问题意识。当然,关键字还是有的:贵族与民主之争,教权与世俗之争,罗马与法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复杂关系,马基雅维利痛悼佛罗伦萨的软肋也可以用到罗马身上,以及马基雅维利没有谈到的文艺复兴之风。叙述偏流水账,写人比写事精彩。作者给人一个印象,即腐败的君主和教皇常常是伟大艺术的庇护者。尼禄面对罗马大火吟诵起古诗(他不该为这场大火背锅),要比那类艰苦朴素清心寡欲的教皇忙不迭给裸体艺术品盖上遮羞的叶状物,无论如何要好得多。整本书叙述多而议论寡,唯在写暴君时隐隐透出作者的一点儿倾向性。

  ●台伯河畔上帝与人间的长歌

  ●城市历史,有些写的很详细有些写的很跳脱。作为一座权利斗争的城市,它的经历确实很复杂。

  ●世界之都,令艺术家倾倒的城市,经历千年变迁,依然不变风采。

  ●网易蜗牛读完。信息量很大,适合对罗马/欧洲史感兴趣的读者

  ●就是流水账,从传说时代一直写到二战结束,重点并不突出,叙述也略显凌乱。市井生活的部分还行,最后关于建筑和艺术品的注释也不错。

  ●可以。

  ●让人失望,宏观层面的叙述太过泛泛,完全是对历史现象的描摹而没有深入;完全凭着主观臆断推进而没有参考有价值的研究资料;长篇大论沿袭了传统成见和奇闻逸事的刻板印象而没有新意,对一部历史书来说太过浮夸和表面,难以忍受。关于市民生活和建筑的部分比较新鲜,但也还是科普为主,与历史背景的结合很生硬。讽刺的是,并没有从本书中看出罗马的伟大和辉煌,作者对乱世的戏说渲染反而展示了罗马在历史上的混乱、无序、腐败、堕落。图片资料比较丰富,附有城内建筑具体情况,可以参考。总而言之,在豆瓣阅读上那么大的折扣不是没有理由。

  ●把三千年的罗马历史浓缩成一本书,这本书诠释了什么是「减法的艺术」。

  ●啊,真的是棒,简洁明了地介绍了罗马城从史前到现代的通史!最重要的是!!!全书后百分之四十都是作者自己的注释,这些注释几乎涵盖了罗马城所有历史名胜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可以说是一本肥肠好的罗马深度游功课集了!!!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读后感(一):看城市的生命

  西方文明里有一句话——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以前我 一直以为,这里是指罗马这个城市的规模宏大,需要时间建成。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的认识有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指的不是罗马的城市规模,而是指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的痕迹。记得在布达拉宫上有个景点导游到让我们摸着墙壁走,说是松赞干布在一千多年前最初建造布达拉宫的时候这个房间就存在,这一摸就穿越千年。而在罗马,你每一步都可能穿越千年。这本书以罗马城的历史来记述罗马的一切,而这一切最终都留在建筑的痕迹了,历史上各个统治者是非功过都刻画在建筑里。这一切,都是时间的沉淀,而罗马城一直活在时间里,幸运地没有被遗弃过。如果你喜欢那些宗教元素,喜欢那些历史文化的沉淀,喜欢看一座城市的的变迁,但是又没有机会去一座历史之城深入体会历史的沧桑变迁,那么看看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读后感(二):罗马

  书写得也就值一颗星,乱七八糟,泛泛而谈,详略不当,平淡无奇。后面对各个建筑的概述也其实惨不忍睹,还不如一本配图的旅行手册来的直观。但是这个城市理所应当的是满分。

  意大利无疑是欧洲众多国家中最值得游览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各种美食,当然还有玲琅满目的购物品种。意大利的众多大小城镇,都总能让人在初到时就引人入胜,而又在结束时就开始让人念念不忘。凡是去过的地方都没有让人失望过。而罗马一定是这里面最有意思,最让人神往,最让人流连忘返的。

  第一次旅行来罗马时,真是印象深刻,梵蒂冈,西斯廷礼堂,许愿池,西班牙广场,图拉真广场,尤其是深夜还要去再看的斗兽场;第二次旅行来罗马比较短,还是又去看了不少上一年漏掉的万神殿,四河喷泉等等,但还是觉得不够;又过了一年谁知道就这么生活在了这里,才仔细看到断壁残垣,萧条邋遢,脏乱差的罗马,不过却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和见证历史的处事不惊。

  从罗马出发去过很多地方。一次全家从罗马去维也纳玩,真是喜欢那里的有条不紊,干净利落,整齐干净,却还是在最后回到家之后发现还是更喜欢罗马稳稳当当回荡千年的市井味道。一次全家从罗马去米兰玩,仿佛又看到了中国的现代化,还有米兰大教堂的装点和蒙扎赛道的召唤,却还是怀念罗马的生动活波和兴致盎然。还有一次全家从罗马去伦敦玩,享受的欣赏着绅士的风度和近现代的荣光,也还是在格林威治下面的大草坪被勾起思念以前家门口卡法雷拉公园和阿皮亚古道的时而零落残破和时而郁郁葱葱,一轮又一轮,仿佛这就是一切。

  除了回到故乡成都的时候只顾着吃。还有还有很多的地方,总是会去寻找罗马的影子,仿佛很多地方都躲不开这个几千年城市投射下的影子或者这颗大树下滋养的点滴。

  更多的时候,就是一个城市自身的生命力,让人觉得安稳,让人觉得慰藉,让人觉得芸芸众生小小的灿烂和承载这一切的光辉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幅画,一支歌,一首诗,一句话,一个字,或者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在里面。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读后感(三):一声叹息

  从来没有哪座城市,像罗马这样,有如此厚重的历史。从诞生到现代,跨越2000多年,用33万字来讲罗马的历史,是非常不够的。所以绝大部分事件通常是一笔带过,非常简略,有点像流水账。如果不是之前了解一些罗马历史,估计看这本书会比较枯燥,且一头雾水。

  按时间总结:

  罗马共和国、帝国时代发生的事情,主要是国力的逐渐强盛,领土的扩张,执政者的更迭,以及后期动乱的发生,以及基督教信仰的逐渐上位。

  罗马在中世纪发生的事情,主要是教皇、贵族、皇帝之间的权利角逐。大抵是哪个教皇上位,接着怎么死掉,然后哪个教皇继位,又接着怎么死掉。此外便是对罗马衰败、残破、悲惨景象的描绘。偶尔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事,像星星点的火苗,似乎要打破黑暗中的死寂,但很快便熄灭了。

  文艺复兴时期,基本是教皇如何支持艺术家比如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进行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创作,或者出资修建了什么教堂、修复了什么道路、广场等。另外,抵抗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也成为了历任罗马教皇的工作。

  十八世纪,在政治动乱稍稍停歇之后,罗马成为了一座旅游城市,人们纷纷怀着对于厚重历史的崇敬之情来到罗马,为罗马居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罗马特有的生存状况。比如罗马人非常慵懒,放荡不羁,城市拥挤、肮脏、吵闹。

  十八十九世纪民主革命浪潮以后,欧洲的艺术中心从罗马转移到了巴黎,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罗马的历史遗迹。

  十九世纪末成为意大利首都之后,罗马开始房地产开发,从而造成了古建筑的极大破坏。同时,伴随楼市繁荣的是人口的快速增长。

  二十世纪,经历了墨索里尼政权,经历了德国人的统治,经历了美国人的民主改造,古老的罗马进入现代。

  无论罗马的城市面貌发生如何变化,无论政治经历何种动荡,永远不变的是罗马的伟大、荣耀、辉煌、激动人心。经过了2000多年的激荡,罗马有多少次在繁荣中逐渐走入衰落,又有多少次在一片狼藉中走向辉煌,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从来不是顺遂人心,从来就是有破坏、混乱、黑暗,但同时也会有重建、秩序、光明。看过了伟大城市的历史,就像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洗礼,只剩一声叹息,内心倏然平静。

  按领域总结:

  政治:从共和时代、帝制时代的作为政治中心的国家首都,到后来的教皇治理的宗教中心城市,在经过民主革命浪潮之后,成为意大利的首都。

  经济:共和时代、帝国初期,经济逐渐发展变好。然后,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经济变坏。在成为宗教中心之后,罗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旅游业经济支持的城市,大量的朝圣者、旅行者,为罗马居民提供了收入来源。

  文化:罗马的文化史,很大程度上是建筑史,雕塑、绘画其次,或者说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然后才是文学创作。在共和时代、帝政早期,主要是各种实用性建筑的建造,比如高架水渠、道路、浴场、剧场、花园等。而当罗马成为宗教中心后,大量的宗教建筑便成为了建筑史的主角,各种教堂、雕塑不断地被建造、破坏、翻新、重建。此外,还有各种的纪念筑,纪念碑、凯旋门等等。而绘画、雕塑,往往是作为与建筑共生的形式存在。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读后感(四):惊鸿一瞥

  谈到罗马,我们必定会想到那个伟大的古典帝国,会想到凯撒、奥勒留等传奇的英雄,仿佛会看到宏伟的大竞技场,也也许会听到那拉丁风格的古代音乐。 罗马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从埃涅阿斯的传奇中走来,诞生在黑暗时代,本同一座破败的渔村一样渺小,但却凭借着罗马人务实、勤俭、进取、团结、永不言败的精神一步一步的扩张,再扩张,直到把整个地中海囊括其中,化作了整个古典世界。而伟大帝国的首都——Rome,则像一座灯塔,照耀着整个西方世界,包容,宏伟,辉煌。 可这些光辉岁月只占了罗马城历史的四分之一,罗马帝国在战火和荒淫中崩溃,而罗马则俨然由一座古典都城变成了基督教世界的中心。很大程度上,教会的力量保卫了罗马,使得它在因遭受拜占庭人与哥特人的战争而被破坏后得以在中世纪保持着不被外敌控制的状态,伪罗马的共和表面上维持着,而实际上,教皇能力的参差不齐和罗马贵族为了利益的争斗使得罗马城内一直混乱不堪,时而兴盛到足以与欧陆国家抗衡,时而内乱不止,每个人都在为了一己私利而战,这哪里是以前那个伟大的罗马?古典时代的辉煌建筑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被破坏殆尽,如某些旅人所说,这时候的罗马不过是建立在以前那个罗马的遗体上罢了,成也教会,败也教会。 直到后来,文艺复兴的思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而随着罗马对世俗领地控制的削弱,罗马对文物的保护和发扬重视了起来,在几位有为的教皇控制下,米开朗基罗、贝尼尼这些艺术家为罗马的“复兴”添砖加瓦,使得罗马实际上成为了现在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艺术圣地,他们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古代的罗马,却又复兴了基督教的罗马。 可是宗教改革、世俗君主的权利扩大等灾难接踵而至,神罗的洗劫、拿破仑的入侵都使得罗马丧失了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而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旅游城市”,罗马人的慵懒和精致从此开始,或许现代意大利也来源于此。 或许罗马人最终丧失了他们在古代足以帮助他们统一世界的凝聚力和坚毅的品质,从而把罗马由政治中心变成了一个古代世界文化的典范、一个罗马文明辉煌的剪影,罗马永远丧失了国际影响力,但这却使得不参与政治斗争的罗马得以被传承和保存,把建筑艺术留给我们这些后辈观赏学习,也何尝不是一种“胜利”呢? 罗马作为大文明的历史是不可复制的,但它却用特殊的传承方式使得罗马成为了“永恒之城”。 纵观本书,单是罗马城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就难以用区区二十多万字说清楚,为此本书可以说是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取舍,跳过了很多“不起眼”的罗马皇帝,在短时间内让我们领略了整个罗马由兴盛至衰败再到永恒的历史,也算是一种成功呢。但令我很不解的是,作者大幅度删减古罗马人物的篇幅,但是对于各个教皇却如流水账一样挨个陈述,最后读者可能谁也没记住,仅仅是一眼略过了整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在叙事节奏上有点问题。不过对于意大利统一的描写和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人情风貌的叙述很是精巧,倒也提示我们,罗马的历史不只有古代,在帝国灭亡接下来的千年里,罗马也在世界舞台上出现过。 罗马城的故事也许可以分成四个时期:古典时代的政治中心、帝国末期和中世纪的精神中心、中世纪末期的斗争与混乱中心,以及直到现在的文化中心。其影响力无论何时都是举足轻重的,希望有一天我也将踏上这片光辉的土地,一睹罗马的风采吧。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读后感(五):《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译后记

  二战期间,身为伦敦爱尔兰步枪团一员的克里斯托弗·希伯特参与了意大利战役。彼时的希伯特二十出头、血气方刚。他作战英勇,在1945年两度负伤。而在医院养伤的那段时间里,他熟练掌握了意大利语。这段奇妙的语言习得经历在希伯特将来的创作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希伯特以大众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的身份走入人们的视野后,意大利成为了他所偏爱的题材。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下简称《罗马》)正是希伯特“意大利系列”中的代表作(他还曾写过墨索里尼、加里波第和美第奇家族等),它从神话建城讲起,一直说到墨索里尼时期的罗马,始终围绕罗马的“城市历史”来叙事。不过,就罗马这个题目而言,要想聚笔于“城市”,难度是极大的。因为罗马不仅曾是帝国之都,还是基督教的中心以及一个国家的首都,提取书中任何一个领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几乎都可以找到好几本相关书籍。而《罗马》全书仅500来页(其中注释部分还占了70多页 ),从篇幅上看,要想涵盖罗马城三千年的风云激荡、荣辱兴衰,反倒显得单薄了。因此,希伯特在此书中将他一贯的“轻快”文风施展到了极致,比如一些皇帝、教皇的“戏份”被大幅删节,二战后的罗马也仅仅被归于本书的后记部分。

  经过希伯特的“去粗取精”,《罗马》读起来难免有百年风雨如弹指一挥的感觉。而且书中不存在任何分析,呈现给读者的只有纯粹的描述。并非所有人都会买这种“轻快”的账,学术型的历史学家就曾吐槽希伯特的书缺乏深度。对此,希伯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对历史有兴趣,但是又没时间看也不想去看学术性内容的人”,“我写作的目的是愉悦读者,不是为了证明我的发现或改变某个历史观点”。

  尽管希伯特一心让自己的读者免受严肃、深奥文字之苦,他本人却甘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在浩繁的史料文海里精选合适的素材。这一点可以在《罗马》海量的注释及随处可见的引文中窥见一斑。事实上,信手拈来而又恰到好处的引文和轶事趣闻也正是希伯特作品的另外一个特色。罗马城的历史有着重复性,读者一旦见多了流血、暴虐和野心的故事,看着罗马被形形色色的暴徒侵犯、劫掠,自然会产生疲劳感。这个时候,旁征博引的希伯特便会辅以典故和段子来为读者提神,比如在描写热闹的竞技场里的景象时,希伯特引用了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爱的艺术》中的一段文字,揭示了古罗马的男人在竞技场里搭讪和揩油等撩妹套路,可谓妙趣横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希伯特式的“轻快”也并非只是简单的行云流水而已了。插句题外话,我在翻译这一部分的时候,特意把《爱的艺术》全书找来看了一遍,深感这是意外的收获,因为《爱的艺术》说白了就是一本教人如何泡妞、撩汉的调情指南,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就能出此宝典,真乃奇书。

  此外,不得不提的就是《罗马》一书的注释部分,诚如希伯特在序言中所说,他试图让此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本旅行指南”。其实,这一部分的篇幅已足够自成一本小册。在注释中,读者可以了解到罗马的宫殿、教堂、广场以及其它众多古迹和艺术品的前世今生(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罗马假日》里派克与赫本一起游玩的西班牙台阶与“真理之口”)。 相信如果有读者去罗马旅游的话,这一部分一定会体现它的实用价值。

  《罗马》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说来惭愧,在译书之前,我对罗马的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影视剧(比如HBO的那部《罗马》)获取的,所以整个翻译过程于我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翻译这本书也确实帮助我解答了过去一些由于我偷懒而未曾求解的疑问,比如恺撒一代枭雄,位高权重,何故如此轻易遇刺?还有意甲的佛罗伦萨,为什么又叫“紫百合”呢?

  鉴于本人学识有限,此书又属出道新作,所以译文一定仍存在大量不足之处。也请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助我改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