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100字

2021-04-14 04:4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100字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一):体会

  我感觉原来看过这本书,实际上是没看过,看过电影,写过影评。论情节,电影和小说相仿,个别有出入,比如小说写到李雪莲曾到人民大会堂上访,而电影仅写到到代表驻地上访,整体出入不大,但小说更有味道。看了那么多刘震云的书,觉得刘震云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有名有姓,次要人物一笔带过;很少有景物描写;小说的意境得慢慢体会。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二):把事儿当回事儿,把事儿不当回事儿

  假离婚成了真离婚,就像是咽下了个苍蝇,恶心但吐不出来。这事儿不对啊,李雪莲要讨回理儿来。她把这事儿当回事儿,去告状,整明白,但当官的不把这事儿当回事儿。李雪莲不干,上纲上线,上访找人。当官的就把事儿当回事儿,但不是李雪莲当回事儿的事儿,而是李雪莲上访这事儿。整岔了。人大半辈子就弄了一回事儿,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一辈子一回事儿,较真儿啊。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三):躺着中枪的金莲妹子

  其实,这和“潘金莲”没有半点联系,是当女主挖坑来生二胎时却坑了自己,以至面子、心理上实在过意不去,执拗的开始挖更大的坑,但最后还是在坑自己。故事一开始的起因,在现实中还是有的,对此不置可否,等到开始告状以及之后的进展,变得真没谱。两个字:太假。其实改名叫:《一场想生二胎而来的荒诞是非》更合适。也许是我视野太窄,看不到你的优秀。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四):论一位女性的自我坚守

  一个作品,可以看出愚昧女性的搞笑上访出场,可以看到官员们尔虞我诈利益串联,可以看到市井人物的形形色色……我看到的是女性对自己尊严的一份坚守,《我不是潘金莲》,题目便是一份义正言辞的声明,她不懂法,不懂的世上的形形色色的套路,但是懂得自己的坚守,可以抛家弃子,可以吃苦受罪,最终也不是为了复婚,而是复婚之后再离婚,证明当初的离婚是假的,一直坚持着这个根念,最后也随着根没了,失去人生支撑。可以说是一份人生宣言啦。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五):《我不是潘金莲》读书作业

  一开始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埋怨李雪莲这是折腾个啥?为了个不怎么地的男人把自己好好的生活都搭进去了!再往后看就忍不住埋怨ZF,一直在想堵李雪莲的口,却从来不去关心李雪莲为啥要告这个状,治标不治本活该他们年年两会期间被折腾!这些个官员啊办事单位啊也真是活灵活现现实中的情景~让我想到老家亲戚曾经也因为农村社保落实不了的事情到北京上访,不知道到底是否上访成功,反正乡政府知道他上访后顿时好吃好喝供着了。

  《我不是潘金莲》真是不错的官场现形记呢~~最后结尾老史假装要上访最后成功坐火车回老家这段,类似段子无论看多少次都忍俊不禁!这绝壁是买不到火车票回家的绝招啊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六):“假”

  刘震云小说里写得最不啰嗦的一部。不再有许多“不是……而是”。笔下的众生相也没有此前作品的洋洋洒洒,收敛许多。三两笔把一个人物勾勒出来便松了手。文字精劲许多。

  “妇女离婚案扳倒一干国家部门领导”与

  “妇女假离婚案扳倒一干国家部门领导”

  一“假”字多出千万趣味与唏嘘,世间百态参差多源于不真。一个“假”字让本就隔了肚皮的人心又榨出苦、涩、甜、咸。民之“刁”、官之“愚”这两真灼的实情让刘震云轻蘸辅料,随手就写成了这源于一个字的故事。

  游离在李雪莲故事之外的第三章《正文》部分颇简练有味,如那道“连骨熟肉”熟透、入骨,敲骨吸髓,滋味丝毫不减,让此前李雪莲的故事回味无穷。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七):我不是潘金莲

  真是服了李雪莲这个法盲。自己耍小聪明钻法律的空子,结果被法律制裁了,就要上诉?其他人或多或少有问题,但状告法官不就是胡搅蛮缠吗?都理解她是争这口气,想为自己平反,但是这事不都是自己作出来的?麻烦大家冷静想想这事折腾20年解决不了,不是没被调解过啊,这些当官的比谁都恨不得把事解决了,可秦玉河是王八蛋啊。我非常赞同一个书友的评论“秦玉河毁了李雪莲,而李雪莲毁了很多人”。让我更生气的是其他读者对当官的仇视心理,本来一些常人都会犯的毛病,只要对象换成了“官”,就有一堆人跳出来叫嚣,看到当官的卑躬屈膝讨好李雪莲就高声叫好,矫枉过正呗,你是老百姓就了不起哦?我也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我也希望被尊重,现在确实是位高者权重,种种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换位思考,上一个台阶就有新一层的烦恼,恐怕喊的最大声的上了位还不如这几个好呢。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八):如果不是百姓,请不要装成百姓

  首先我得申明,我对刘震云一点都不了解,没查过他的出身和经历,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老百姓”。所以也许他的确和我们一样,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会写点故事的人。可至少在这个故事里面,我感觉不到任何熟悉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共鸣。不是把所有上等的食材煮在一锅中就是佳肴,不是把所有荒诞的讽刺拼凑在一起就是一篇不错的檄文。刘震云的本意也许是好的,想替我们这些芸芸百姓发个声,指摘嘲笑一下当今的上层建筑,可至少请拿出一个不那么荒诞狗血的剧情来吧。读完整本小说,就像是读了一篇廉价杂志上的奇闻轶事,我没有感到一丝一吐心声的快感,却有种被娱乐了的尴尬,就像相声中的捧哏,人家拿他祖宗十八代开玩笑,他还得陪着笑脸应道“可不是”。

  也许有些人会感谢刘震云的这部小说,当真正的百姓想要发声时,他会拿出这本书来,扬扬手说道,“你看,你们这群人不就是李雪莲这个样子的吗?!”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九):偏执狂李雪莲

  《我不是潘金莲》 刘震云 P8

  2018/04/08-2018/04/09

  之所以这么红也许是因为范冰冰的电影。刘震云是一个这样的作家,他很啰嗦,但是他可以讲好一个故事。即使这个故事很简单,而且拉七扯八,但是读起来倒也的确让人感到很揪心。到目前,读过他的《我叫刘跃进》和《一句顶一万句》。

  每个作家都有每个作家的语言特色,特别是中国的语言。都多了以后,就会发现一些很有节奏感的共鸣。比如读得比较多的虹影、严歌苓、莫言以及刘震云。男性女性的特点也很明显。刘震云是一个可以讲好故事的人,所以他的小说和可以被改编成电影。小说里的人物个性鲜明,主角清晰,主线也很清楚。就好像这个偏执的李雪莲,为了一件不值得的小事耽误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牵扯到了诸多人物的政治命运,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倒也有了几分反讽的意味。其实现在中国人是太缺乏李雪莲的精神了。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十):上访

  昨晚看书《我不是潘金莲》,这大概比《等待戈多》还要荒诞。由于工作的关系,我间接接触过一些上访户,最大的感觉是道理讲不通,可以说很多上访的问题都是法律不支持的,但是上访者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又觉得中国这片土地上领导最大,权力可以做到法律做不到的事。

  《我不是潘金莲》,可以说李雪莲偷鸡不成蚀把类,几乎以碰瓷的精神把所有领导恶心了一遍,虽然是个可怜人,却也是个糊涂人,从红颜到白发,荒废了自己的生活;而各级领导,其实没什么错,只是被农妇掐住了“怕上级”“要政绩”弱点,恨不得把农妇关起来或者供起来,确实很荒诞;其实他们做不通李雪莲的工作,可以去她前夫的工作,毕竟前夫还有工作有所忌惮。

  真实的上访千奇百怪,不少人已经反社会人格,极为偏执,我知道的几个上访人在诉求解决之后却迅速憔悴甚至生病去世,大概是失去了生活目标人生就坍塌了,就像李雪莲在前夫去世之后也觉得人生虚无可以一死了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