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100字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一本由[加] 卜正民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一):制度的困惑
哈佛中国史,把元明放在一卷,似有拉郎配的嫌疑,也许我们的课本教育,已让明清成为禁锢我们脑袋的包袱。
制度的困惑自古有之,崇祯的励精图治、亲力亲为、殚精竭虑也改变不了明朝灭亡。人的异化,在体制中已被驯化成俯首帖耳的奴才,主人让其吠叫,便不顾一切的狂咬;主人令其乞尾,便立即生出一脸媚笑,早已不知自己已是畜类,却道貌岸然的吃酒坐轿。可能,本无人——这种动物吧。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二):不喜欢元明一体不断代的融合表述
卜正民 教授亲转的本书个人并不喜欢。可能是他功力深厚,有足够的理由将元明融合混杂,但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仍希望能看到断代分析。元朝虽短,但对中华影响甚深,与前后朝也有明显的区别,融合在一起则削弱了差异。
另外卜教授的一些文笔表述个人也不适应,如照此逻辑,岂不是所有朝代不必分段,且管中窥豹即可?也许,不分代更好!从经济、文化、宗教、环境、民俗等等每个大主题为切入点,通论通述!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三):哈佛中国史
当时我俩正散着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声,说自己曾数度迷茫——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朱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像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里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四):读《哈佛中国史》第四册、第五册
《哈佛中国史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终于读完了。说“终于”,是因为自己读得太慢了。
总体感觉本册作者的历史功底似乎比前三册的作者陆威仪深厚一些,文风也更好。或许是因为前三册看的多了会生厌而对此册产生新鲜感。
本册的一大缺憾是没有宋代哲学方面的专门介绍。
第五册中关于自然灾害和气候对历史的影响很是重视,甚至认为是决定论。
本册和第五册是全套书中写得最好的。
写了一点儿后电脑出了问题,不多写了。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五):元与明,时代的挣扎
本书首次从气候这一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着眼点放在这个时代生活、文化和经济上的“挣扎”,这种“挣扎”主要出于三个方面:
1.政治层面大变革:蒙古政府导致千年帝制失衡,皇帝的独裁越来越强,明朝皇权愈加垄断。
2.生态环境的影响:灾害频发,人对自然的破坏,社会和政治的重大影响。
3.外部世界新变化:西方科技、宗教、武器的影响,国外的白银与中国手工业产品贸易,中国朝贡体系与西方自由贸易的冲突。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六):历史是个大圈圈
在大众书局翻了翻,然后回家就在亚马逊下单了。对元朝知道的很少,很多是从射雕和倚天屠龙里知道的,元朝-中国也就是其中一个可汗国,管理的比较松散,汉也成了非主流,但老百姓的日子依旧。明朝知道的多了点,因为有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讲的比较多的元明两朝的制度还有一些自然灾害、天气、瘟疫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大人物有说,但很多时候就是一笔带过。读着也不枯燥,看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无论哪个朝代,人都是相似的,历史也就是个大圈圈。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七):元明的恶劣天气
这本书的切入点比较有趣,元明时期天气恶劣、瘟疫较多,特别是在明朝。
元朝被外族统治,人民被分成四类,蒙古人、非汉人、北方汉人、南人,种族隔离制度,汉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元朝皇帝将蒙古文化与汉文化融化,某种程度上被汉化。
明朝皇权专治,宰相被剔除,皇帝的权力比之前所有朝代都更强,但这个制度太依赖于皇帝的能力,一旦皇帝能力较弱,皇权就会被太监等控制。
看完这本书印象深刻的点并不多,元朝的种族隔离、明朝的皇权专制、天气、瘟疫。总的感觉是这本是哈佛中国史中写的比较散的一本。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八):承元之明
为什么将元和明放在一起?在我们看来,明朝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是对元朝的颠覆。然而在作为西方人的作者眼里,则更瞩目两者的继承性: 1、明继承了元的“世界性”,元是面向亚欧诸国的大陆性国家,而明是面向日本及东南亚的海洋性国家,两者都建立了普遍的对外贸易。 2、明朝继承了元的君主独裁(残酷的一面),尤其是士大夫相对于君主地位的下降。明朝进一步废除了宰相,发明了廷杖、厂卫,推广了族诛、凌迟。 3、元明整体上处于“小冰河期”,气温下降,洪水、旱灾、瘟疫、饥荒频繁,作者总结出贯穿这一时期的九次大的自然灾害期间。我们都知道元朝亡于治理黄河泛滥,而明朝自万历、天启至崇祯年间灾害频繁,直接助长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4、对皇位的频繁争夺。蒙古人本来就有“忽里台”制度,诸继承人兵戎相见,让有实力者坐上汗位是民族传统。而明朝也有靖难之役、汉王造反、夺门之变、正德朝安化王宁王造反、南明诸王争夺正统等,远比唐宋等前朝频繁。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九):只能当配菜
全书一共333页,除掉导言及前面的大概16页,再去了结束语及后面的参考文献将近70页,仅剩下200多页正文,来论述“元明史”这样的超大命题,可以想象,其内容会精简到何种程度。
并且,在表述方面,并没有像推荐语中颂扬的那样,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填补了历代中国学者、西方学者研究元明史的不足,反而是大多叙述一带而过,某些叙述含混不清,而某些叙述存在明显的谬误。譬如写“靖难之役”这种历史转折点的重大事件,如果读者事先不详细了解相关史实,不仅看不明白,还容易造成误导。
我是先看了《剑桥中国明代史》,再来看哈佛出的这套书,打算二者互为补充。结果发现,前者的内容,普遍被应用在了百度百科有关于明代人物的表述中;而后者的阅读不仅要求读者有较高的历史底蕴,并且只能当做像前者这样的主菜之余,佐餐的小菜、配菜,吃一吃,尝尝鲜,对于系统的了解元明史,实在帮助不大。
不过这书的纸张很厚,装帧也精美,对得起价格。
《哈佛中国史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十):龙见于野,中华九渊
作者开头用比较大的篇幅写“龙见”,使我感到惊奇。在我印象中,明代史是压抑的,但是今天的历史追根溯源,都能在这时都能找到影子。至于元朝,作者有一句话说得好,忽必烈是将蒙古并入中国,而不是中国并入蒙古,那个横跨欧亚的成吉思汗帝国早已灰飞烟灭。总而言之,龙见也好,九渊也罢,在作者看来都是特殊气候造成的结果——小冰期。有科学家说若不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快速工业化导致全球变暖,自然发展的趋势地球是会越来越冷的。我个人感觉学界对气候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关注度是有增加的。
南海一章我觉得特别好,与局限于中原腹地的传统大陆史观被奉为正统不同,着眼于东南亚的海洋交流一直被主流视线忽略,近年来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有所改善。要是没有繁荣的海上贸易,就没有大量来自美洲的白银流入中国,更没有明清两代的大一统帝国。至于郑和下西洋的盛况,确实是和平友好的出访,既然目的是宣扬国威,那就意味着这是赔本的生意——不可持续,能不能给今天一点启示呢?作者提到一点挺有意思:“葡萄牙人希望成为明朝的朝贡国,但遭到了后者的拒绝,因为后者建立各种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对海上贸易的垄断。”此时此刻的明帝国,还有能力御夷于外,同商品经济仍在发展阶段、科技优势并不明显的西方商人展开拉扯——直到腹地生乱、满清易帜才将海洋拱手让人。值得注意的是,大明崩溃的前夜,曾试图将葡萄牙大炮当作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