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一本由[美] 陆威仪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一):风度,更多的是无奈
外国人写史的手法怎么说呢,客观理性算一个优点吧,用非常条框的方式一一陈述,但阅读其中,乐趣和勇气也在一点点打磨,坚持便成了最重要的推动力,在这个动荡不安和四分五裂的400年,个体的选择与发展实在是不能自已,庙堂之高的人游离于山野之间;江湖之远的草民则在佛教中寻找慰藉,做大户人家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且迎合政治权力的价值审美,且最好在长江以南。苦难和流离,这是段历史难以抹去的主旋律。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二):《哈佛中国史2:南北朝》:跌落与重启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活力与热力
《哈佛中国史2:南北朝》:跌落与重启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活力与热力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三):中华文化的砌墙者们
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南北方地理的分异,是世家大族为代表的精英政治,还是那段时期繁荣的精神生活,都没有提出特别的论点。不过令我惊讶的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包括文学理论、诗歌作文、书法等方面,比一般的文科老师还要强一点。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打下了中华文化的地基,那么南北朝时期就是砌好了房子的主体。书中用两章来写城市和乡村的变化,乡村自然不用多说,有陶潜为代表,而城市方面作者注意到了城市景观、公共空间这两个相对“冷门”但实际上十分重要的点。
阅毕。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四):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的历史著作看的太多,所以还是要先感慨下这种更立体些的写作模式。以现代的思考模式,在统一框架下,多角度剖析不同朝代,感觉上更容易理解诸如:地理、环境、宗教、城市、习俗等等的大变迁,也更容易理解延续到现在的很多认识。例如:北方尚武少粮,经济中心南移,始自南北朝,影响至今,南北人文特点也仍保持差异。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随时可以切换到上帝视角回顾历史、预测未来,感觉很棒。南北朝的大分裂与大融合相伴相生,百年思考、千年度量、万年揣测得出的感受迥异。人,有时真的需要规矩与习俗,让自己觉得心安,有时则需要哲学,思考如何思考。。。。。。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五):混乱中孕育新生
南北朝的命名很有意思,从地理上解释,秦汉的政治中心及汉人聚集地主要在黄河流域,汉朝及南北朝期间,大量的移民进去长江流域。在南北朝(分裂期间),北方被非汉人统治,也反过来促进了南方更深度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北方和南方的农作物和所遇的自然灾害也完全不同,这个区别主要源自黄河和长江的截然不同和地理差异。
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选题上,都是朝廷的产物,最富圣名的是汉赋,而三国时期,抒情诗爆发式发展。南朝出现大量画家、隐士和画家,他们作为一种地域精英主义的文化形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文化的发展与政治体制(行政体制)、该时代的世界观都有对应关系。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六):哈佛中国史——南北朝
在“三国”时代中国被划分为统治黄河流域的一个国家和南方长江流域的两个国家。在随后的晋朝,中国的统一仅仅维持了30年,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国又按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地理划分发生分裂。伴随着地理分裂出现的主要变化在很多方面界定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特征。汉族人口向南方大规模移民,他们遇到陌生的景观和不同的人群,随之出现文化的革新,这使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产生不同。“南北朝”的名称反映了政治分裂的事实,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这是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
多样化的五个中心主题:
(1)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它的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2)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他们的特征是从事一种新的文化与文学实践;
(3)出现了通常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和新的军事组织;
(4)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撑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主要宗教的兴起,不再严格地按社会与政治来划分人群。
汉唐间四个世纪最重要的发展是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七):南北朝,最具开创性的时期
汉唐之间被忽略的这个长达三百年的大分裂时代,同样表现了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甚至可以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最具开创性的时期:
1.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它的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国经济、人口中心南移;江南从边缘地带变为重要区域。
2.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他们的特征是从事一种新的文化与文学实践。
人才的认定标准、选拨机制、学术系统崩塌,导致新精英群体出现;“魏晋风度”是时代特征。
3.出现了通常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和新的军事组织。
出现世袭的军事人口和军事组织;军事技术的改良。
4.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南北朝都是军事化王朝;采用军事优先的国家策略。
5.主要宗教的兴起,不再严格的按社会与政治来划分人群。
佛教“六道轮回”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道教对人修身养性的影响。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八):随记
一种别开生面的历史写法,有类于历史教科书式的历史叙述方式,脱离历史人物与事件为主题,而是从其中剥离出经济、外交、军事、宗教、城市、门阀世家、乡村、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在传统历史书中,有以人物为脉络的纪传体,有以事件为脉络的编年体,有以事件为脉络的,如通鉴记事本末,也有通史。这本书的确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侧重点也大有不同,对齐民要术和洛阳伽蓝记,世说新语,诗品等非传统史书参考文献浓墨重彩的描写,得到了一些我未通过的历史发现。但缺点也很突出,历史脉络不明,过于零散琐碎,过于庖丁解牛,有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不过,话要说回来,这也避开了一些老生常谈的历史内容与观点,倒也不失为一个突破点,只希望能够更成熟点。对于南北朝纷乱的历史,要讲清前因后果,不讲魏晋时代是很难弄清的。所以,这本书其实也是自汉末到隋的历史剪辑。于薄薄两百多面、30余万字之中将这段历史讲清,基本是不可能的。而这册书于传统历史触墨很少,避开了纷乱的历史轴,反而更容易观看全局,基本算是思想史,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贯穿全书,用微观分析整体。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是南北朝最大的特点,不管是从民族融合还是文化发展,在这个时期都是一个交流融合的渐进过程。当然,这不是一段温情脉脉的交流,而是以鲜血乃至种族灭绝(羯)的方式进行的,匈奴、羯、氐、鲜卑、乌桓等汉末活跃在中原王朝周边的民族及政权,待到隋唐之时已成为散轶在史书中的名词。无怪乎《围城》中说“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九):分裂与扩展
魏晋南北朝季度共读,《哈佛中国史之分裂的帝国 南北朝卷》,编著者,陆威仪,中信出版社,8.3/10,该系列由卜正民教授牵头,2009-2013年编著的一部中国通史,其视角不同于剑桥中国史,说的不是统治家族们支配的历史,而是社会各阶层经历的复调历史。 本书的脉络主线是在大裂变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包括地理气候,家族关系,农业商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军事政治,利用了众多新的的文史和文物研究成果,阐述了裂变与扩展给中国文化带来的自我更新,阶层分化带来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学由此滥觞,南方的文明商业与北方的政治军事分化明显,佛教道教开始系统化建制,在这方面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 比如,道教在南北的演变风格迥异,北方以底层信仰的天师道,寇谦之等对其进行规范建制,南方的茅山上清派注重清修,经过陶弘景的理论化改造,逐步被上层社会接纳,共同汇聚成主流宗教,到后世甚至成为国教。 佛教对中国人的文化影响至深,从寺庙,园林到末世轮,转世论,善恶论,从原来社会少数人的哲学思辨变成了普罗大众的信仰,从此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液。这方面与道教演变反其道而行之。 其对隋炀帝评价较为客观,认为他就是被北方的军事征服和南方的文明繁华撕裂的典型,但他对帝国水运体系的建设,奠定了今后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葛兆光教授评价本书,国外的历史学家,给了我们另外一双眼睛,可以让我们在更加宏大的时空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知道历史之所以为然。 这部书,更像是一部社会史,帝王将相的叱诧风云,只是在最后的年表里面带过,其他卷,可以看了。
《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读后感(十):分裂与扩展
魏晋南北朝季度共读,《哈佛中国史之分裂的帝国 南北朝卷》,编著者,陆威仪,中信出版社,8.3/10,该系列由卜正民教授牵头,2009-2013年编著的一部中国通史,其视角不同于剑桥中国史,说的不是统治家族们支配的历史,而是社会各阶层经历的复调历史。 本书的脉络主线是在大裂变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包括地理气候,家族关系,农业商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军事政治,利用了众多新的的文史和文物研究成果,阐述了裂变与扩展给中国文化带来的自我更新,阶层分化带来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学由此滥觞,南方的文明商业与北方的政治军事分化明显,佛教道教开始系统化建制,在这方面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 比如,道教在南北的演变风格迥异,北方以底层信仰的天师道,寇谦之等对其进行规范建制,南方的茅山上清派注重清修,经过陶弘景的理论化改造,逐步被上层社会接纳,共同汇聚成主流宗教,到后世甚至成为国教。 佛教对中国人的文化影响至深,从寺庙,园林到末世轮,转世论,善恶论,从原来社会少数人的哲学思辨变成了普罗大众的信仰,从此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液。这方面与道教演变反其道而行之。 其对隋炀帝评价较为客观,认为他就是被北方的军事征服和南方的文明繁华撕裂的典型,但他对帝国水运体系的建设,奠定了今后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葛兆光教授评价本书,国外的历史学家,给了我们另外一双眼睛,可以让我们在更加宏大的时空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知道历史之所以为然。 这部书,更像是一部社会史,帝王将相的叱诧风云,只是在最后的年表里面带过,其他卷,可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