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收脚印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收脚印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9 01:2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收脚印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收脚印的人》是一本由王十月著作,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脚印的人》精选点评:

  ●偶然发现的书,意外的很喜欢。

  ●

  ●第一次读打工文学,反映当时南方黑暗的打工日子。你恨治安仔,但你当了治安仔也变成混蛋。能说啥?社会不好,人不好?

  ●有一个民间传说,回忆自己一生经历过的陈年旧事,有做过的、赞同的、参与的、庆幸的、无奈的、谴责的、丑陋的,揭露那个年代的一些现实,自己忏悔,后人反思。

  ●经验重复与突破的渴望。

  ●假作真时真亦假。

  ●收脚印这个说法很好玩,但故事写得太水了,而且写得太实,以实写实,反而会给人一种假!倒不如以虚写实。

  ●手法很有意思,似是小说不是小说,也让我开始关注打工者这个群体和打工文学。

  《收脚印的人》读后感(一):良心之作,颇有忏悔录的风格

  王十月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打工文学的第一人。这本书尽管语言上有些啰嗦,节奏有些慢,但作者说的话确实发自真心,触及灵魂,颇有忏悔录的风格,作者还经常谈谈有关文学评论的大实话,总结了很多文学现象,例如看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打工文学的意义在哪里等,好多只言片语我觉得灵光一现!良心之作!

  《收脚印的人》读后感(二):新瓶老酒,王十月的局限与突破

  “一个作家要是不好好讲故事,会被认为是失败的。小说家沦为了说故事的人,殊不知,小说家的目的不是说故事,是要说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真理的思索,说出他所发现所洞见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故事,不过是装那洞见之酒的瓶。”

  这是王十月最新小说《收脚印的人》中男主人翁王端午对写小说的看法,王十月不是王端午,但在这段感概中,王十月绝对是借王端午之口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王十月越来越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讲故事的人,他想把故事讲好,讲的有深度、有文采、有创意、有过人之处。他想通过故事情节让读者看到小说人物背后一群人的生存状态,一代人的群体记忆,这一个个个体在时代发展和历史变迁中的命运转折、情感跌宕以及内心的理智与情感、罪与罚。

  不满足于只讲故事,王十月近几年的作品较之前的作品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小说开篇越来越富于设计,整体构思也越来越精巧,而文字的凝练和内容的深刻更是不必多说。早期的作品,从最初的《烦躁不安》到后来的《31区》、《国家订单》,王十月都是开篇直奔主题,通过人物和情节将一个故事讲完,当然人物有设计、情节有构思,但更多的是简单和直接。我很喜欢这些作品的自然直白,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矫揉造作,虽然文学性弱了点,文字粗糙了些,但每一部都有饱满的人物、生动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

  在王十月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后,他成了“作家村”的签约作家,《作品》杂志的编辑,广东省作协的副主席,他不再也不能只局限于做一个只会讲故事的人,他要敢于突破、要求新求变、要写出与身份相符的作品,他早已不是当年的“打工作家”,他是作协主席,是审核他人稿件的评委,自然对自己的新作品有更高的要求和想法,他要表达他的思索、他的态度、他的洞见。所以在《米岛》中,他以一颗前年菩提树开篇,讲述了生活在米岛三个家族几十年的生活变迁;在《收脚印的人》中,他以一个作家自我交代杀人动机和情节的方式,引出了一段尘封20年的罪孽。

  新作品还是王十月最熟悉的内容,主题还是打工者初到南方因为没有暂住证而被关押收容的各种痛苦遭遇,这些经历和描述在王十月之前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出现,以至于做为资深读者的我,每每看到相似雷同处都禁不住联想到《寻根团》、《少年行》、《关外》等许多作品中的情节。

  王十月说过,不对,应该是王端午说过,故事只是装洞见之酒的瓶,所以故事好坏新旧没有关系,那只是一个瓶子,主要是看里面的洞见之酒好喝否,这酒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传递的态度、引人深思的东西。王十月一直关注打工者的命运和他们的生活状态,想把那段自己的过往或者是他听来的许多人的过往通过文字、通过作品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让那段群体的经历和回忆不被时代和人们所漠视所遗忘。

  其实,我觉得王十月的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洞见之酒也是原来的酒。如果说故事是酒瓶,那么,只能说这个瓶子现在变得越来越新,越来越富余创新和设计,从小说的开篇到主题的引子,从情节的铺垫到文字的拿捏都越来越考究,这当然是讲故事之人的功劳,王十月确实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成为一个更会讲故事的人,一个更优秀的作家。

  新瓶装老酒,你看重的是瓶子的创新还是酒的醇正?或者你觉得老酒换个新瓶是华而不实?又或者你觉得新瓶应该装上新酒?相信你在思考,我在思考,王十月也在思考。

  《收脚印的人》读后感(三):一代人的故事

  通过《收脚印的人》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打工文学”,第一次了解了改革开放初期南方民营经济的黑暗,进城务工打工仔的血泪故事:一个农村辍学出来的青少年,从别人口中听到了南方遍地是金的故事,怀揣着一个“南方梦”离开家乡开始漂泊。而南方回馈他的是暂住证的严查,入关的困难,工厂押三付一,治安仔抓人,收容所的恶劣,劳教三个月遣送回老家这样的“南方地狱”。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腾飞了,可是你们有谁知道,这廉价的劳动力提供者们,当初过着怎样的生活。现在,媒体暴出一些血汗工厂,会吸引大家的眼球,可你们是否知道,当时的南中国,血汗工厂,不过是一种常态。是的,说起这些,我会激动。因为我要大声呐喊,我要说出这些即将被尘封的现实。”

  作者在小说里,站在读者的对立面进行写作。即,他是王端午,读者们是“女士们,先生们”。王端午杀人被捕,读者们要听取他的陈述,来评估他的精神状态。作为一个要自证不是疯子的人,他大段的背诵他喜欢的《复活》,王十月的打工文学。作为一个曾经的小说家,他东拉西扯很多废话,讲自己关于社会现状,小说技巧的看法。

“我喜欢的那种小说,读者在读时,会忘记他在读一篇小说。他看不见作家的心机。我们在一生中会遇见许多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我们在人海里匆匆相遇,然后再也不会见面。这是人生的规律。”

  对于杀人案件,王端午供认不讳并强调这一切是为了赎罪,为了向一个叫北川的姑娘赎罪。而促使他时隔多年,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赎罪的原因,则是他变成了收脚印的人。

  收脚印是楚文化中的传说,人能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并在死期临近前半年,或者一两个月,成为收脚印的人。在收脚印的时候,能把自己的一生重新看一遍,了却人世心愿。他在收脚印的时候重温了少年时代的美好,打工时期的艰辛,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重现了当时的罪恶。

  当年他虽然当上了治安仔,但其实是黄德基的小弟。他,李,马跟随着黄把北川逼到跳河自杀。而他因为懦弱,这么多年缄口不言。人之将死,其胆也大。现在的黄是公安局副局长,李是大企业家,但他希望这些人能走出来承认当年的错误。黄,李当然不想主动承认,他只好用自己作为作家的影响力,以暴制暴把事情闹大。可结果,他只毒死了李,被黄抓起来,还被指控为精神不正常。

  故事很惨烈,但在我看来,王端午的做法更像是为了让自己心安,他哪怕杀了当年的罪人也没有赎罪。他为什么不对做治安仔时抓人的事情赎罪?他以前被抓过,知道那些人被抓了之后会受多少罪。他为什么不对每天嫖妓女赎罪?这些女人都是被陌生人赎出来强迫卖淫的,因为治安仔能给妓女带来庇护,所以他就能心安理得的嫖妓。他没有对这些赎罪,他本质上还是个懦弱的人。

“有人说,底层民众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形形色色的自告奋勇的底层代言人出现了,他们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为底层呼喊、代言。可是他们却没有去问过被代言的那沉默的大多数,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代言,这样的代言,是代言了我们的心声,还是代言者自己的声音。不妨仔细思量一下代言这个词,代言人是一个商业味很浓的词,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代言,某某品牌的代言人,是要从被代言者那里获得利益的。”

  这个小说整体看完会觉得有些失望,本来是一代人的回忆,但最终写成了一个人的报仇赎罪。我不想看你站在道德高点,以暴制暴的想要别人赎罪。我作为读者,更想看主角在工厂打工的点点滴滴,想看他在犯罪之后内心怎样的纠结不安,最后又怎么随着时间渐渐淡忘。如果你不能代言底层大多数,那么代言那些罪人。把罪人的心态写出来如何?

  另外,看完这本打工文学,我想到了之前看的关于三和大神的纪录片。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南方工厂打工情况已经略有不一样了。现在工资日结,但加班还是很严重,所以产生了很多懒散的三和大神。他们做一天工,领一份薪,然后网吧泡个三天三夜,钱没有了再去继续打工。现在和过去比,不会被随便抓起来送进收容所,但他们一样的对明天不抱希望。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2018)8.52018 / 日本 / 纪录片 / NHK / 远藤宪一我认为,每一个改革开放的获利者,无论是像李中标这样获得了金钱,还是像黄德基这样获得了权利,或者说像我这样获得了名声的获利者,我们都是有罪的人。

  那些被压榨的打工仔也是有罪的,他们吃了缺乏教育的罪。不论以前是因为穷,还是现在是因为留守儿童叛逆,他们缺失的都是教育,失去了成为更好的人的机会。

  《收脚印的人》读后感(四):一朵鲜花,一滴鲜血——写给《收脚印的人》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小说《偷影子的人》,曾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很受欢迎,小说讲述了一个总是被欺负的孩子因为具备了一种超能力而变成了一个能为他人解决问题的人。

  如果说《偷影子的人》给人以希望,《收脚印的人》则与此相反,两者除了传达出的情感不同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可比性,在看之前我以为两者存在相似性,甚至由于对作者的不了解,还以为这是一部模仿之作,结果自然是出乎意料。

  这位叫王十月的作家,很不简单,单是他获得过的文学大奖就已经让人由衷赞叹,更别提这本书带给人的震撼与感动。本书出现了好多特别长的自然段,有些可以占据一两页,就像是一个絮叨不止的神经病一般,语言诙谐幽默大胆,处处透露着对社会、艺术、现实等的批判,读来引人深思。

作者王十月简介

  王端午是这本书的主角,他在小说里是一位省级有名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能让人找到共鸣,他的生活却普普通通。他因为杀了人而站在审判席上等待着法律的制裁,面对如此境遇,他开始了自我辩护。而这本小说的叙述方式就是以面对审讯时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的,这大大的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读者也摇身一变,变成了小说中每一章开头的“亲爱的女士们、先生们”,关于“我”是否有罪的决定权也放在了读者手中。

  他的生活本来顺风顺水,一次俄罗斯之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见到了梦中曾无数次来过的地方,认识了一位名叫李晴的导游并且和她发生了关系。在那之后,他遇到了索命的小鬼,那小鬼告诉他时日已经不多,在死之前必须收回生前的脚印才可以投胎。王端午原本以为那只是他少年时的一次奇遇:他曾亲眼见到一个老婆婆说自己每晚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去收回自己的脚印,然后在某一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安静的离开了人世。当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在灵魂抽离身体的一刹那,他感觉到了事情并非只是一场梦那么简单......

  这让我想到了余华的《第七天》,在那个世界里,死去的人分三六九等,那些灵魂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徘徊在世间久久不愿离去,“活着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找不到出口,只能在死后的世界得到和解与救赎”。《收脚印的人》则与此不同,“我”提前看到了死亡,在面对过去时依然有机会进行自我救赎。

  只是这救赎并不被人理解。人们不明白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何会说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不明白“我”口中所说的收脚印的事,不明白“我”为何一直心怀愧疚,不明白一个好端端的作家为何要杀人、为何要长篇大论的对自己进行着“有罪”辩护......而这些,也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因为“我”已并非常人,在回到不同的时间节点收脚印的过程中,“我”再一次发现“我”光鲜靓丽的背后隐藏着此生难以释怀的罪,那罪过,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让我丑陋不堪。“我在电视台播出的颁奖晚会上,看到了自己的样子,觉得真他妈恶心。”

  而那个“坎儿”反映了一代打工者的辛酸,像是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疤。“三十年前,当我背着蛇皮袋,袋子里装着被子和衣服,在清晨的鸡叫和狗吠声中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时,我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没有了未来,只有单纯的逃出牢笼的感觉。”

  本书反映的巨大伤疤,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浪潮,“那真是一个只要敢想敢做,就能成事的混乱而又生机勃勃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我”只身南下去打工,在打工路上,“我”认识了在深圳一起打拼的李中标、黄德基、马有贵,三个人由于没有正式的暂住证,而被认定为非法入关者,这个团体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因此常常被治安队的人随意关押、拘留,遭受惨无人道的对待。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德基摇身一变,成了治安队的副队长,其余三人也变成了黄德基的手下,身份的反转带来的是欲望的膨胀,四个人成了让人闻风丧胆的“治安仔”,除了每日抓捕非法入关者以外,吃喝嫖赌也成了日常,在这样的生活中其余三个人渐渐地变得冷血和残酷起来,“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同流合污中丧失了良心。后来,黄德基看中了外来打工没来得及办暂住证的漂亮姑娘陆北川,陆北川宁死不从,在面对四个人的围捕时选择跳海自尽。

  多年之后,四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德基已经变成了公安局的一把手,李中标成为了一位乐忠于慈善的大企业家,马有贵成了一个落魄的人, 而“我”已经是一位知名作家。当“我”穿行在过去一次又一次收回过去遗落下来的脚印时,“我”看到了那个年幼无知的自己,看到了自己与他人合谋所犯下的滔天大罪,“我”选择勇敢的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选择让这几个人也一起面对过去时,得到的结果都是拒绝。

  关键证人马有贵的自杀又成为了一大阻碍,最终“我”在走投无路时选择将其余两人毒死一起谢罪。奈何,精明老道的黄德基逃脱一死。面对已经是公安局权威的黄德基,最后的申辩成了“我”唯一的救命稻草,当我将所有的事实都交代完毕,拼命证明自己如此反常的行为并非是神经病时,故事也戛然而止。

  “我”的命运到底如何,读者们是站在理解和正义的一方去一同挑战权威还是选择集体沉默,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交由你们选择......

  这个结局读完如鲠在喉,我看到了书中现代飞速发展的经济和高楼林立,也看到了过去被关在密不透风的牢笼里怀抱婴儿的哭泣的母亲;我看到了像对待狗一样让非法入关者吃地上残羹剩饭的景象,也看到了被关押在牢笼里渴望被赎出去的充满希望的年轻人;我看到了跪在地上恳求被赎出去的工友,也看到了被赎出去胁迫卖淫的无知少女;我看到了王端午坐在押解车里牢牢握着的心爱的姑娘手,也看到了那个叫陆北川的姑娘坠入海中孤独的尸体。

我相信,人类的灵魂不会因为你去了某个干净的地方而一瞬间净化,也不会因为你身处红尘就一定污浊。况且,我认为,有些过往,不是你去到什么地方就能从心底抹去的。”

  支撑深圳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力,正是这些外来打工者夜以继日没命的工作,可是到头来,富人越来越富,他们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打压。王端午就仿佛一个孤独的斗士,他明明可以选择将秘密一直隐藏下去然后安然死去,可是他的良心让他即使横眉冷对千夫指,也未曾放弃自己仅存的良知,他那如梦幻般疯癫的话语,反映的正是那个血淋淋的现实和那一代底层的打工者们。

那么多人在“文革”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这罪恶可能如影随形跟随他们一辈子,但是现在,终于有人站出来,对过去所作所为忏悔了,就算不忏悔,公众也不会忘记那些恶的存在,但对于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恶,却是隐秘的,不为人知,或者少为人知,或者少数人心照不宣。

  王十月就仿佛书中的王端午,诚如他在跋中所说,“我的写作,不过有话要说。在这众声喧哗中,若还有人通过我的小说,听到另一种声音,这声音虽微弱,毕竟发出过,我就满足了。”

  这呼声,也连通了过去和现在,是为现代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打工者发出的正义之声。

  请在看到经济如鲜花般盛开的同时,别忽视了那群人为之流过的泪与血。

《收脚印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