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选择》读后感100字
《苏菲的选择》是一本由[美]威廉·斯泰隆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菲的选择》精选点评:
●奥斯维辛 死亡 爱 希望
●感觉作者确实适合当作家,讲起什么来都是既流畅又有那么多可说的……读这本书的唯一感觉就是好絮叨啰嗦,主线之外总是穿插无数个不同的故事,不过语言读起来好舒服。整体感觉好像在故意把如此多的争议话题——南北战争,性,精神问题,罪恶,欲望——往故事里面贴,然而贴得又是那么自然顺畅。不过也在这样的漫无边际中了解到了20世纪的美国的很多面。主线讲奥斯维辛,可能因为看了太多类似题材的书,没有过多的感觉了…这也是一种悲哀吧……
●一部被低估的杰作,堪称长篇典范。通过“我”对苏菲和内森欢乐与痛苦交织的情感的观察和参与,剥开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历史。反映了个体在集体无意识中的生存困境,及人在历史缝隙中选择的痛苦。复调叙述,层层推进,让人停不下来;文字绵密,性描写真诚自然;主题深远,值得多看几遍、围炉讨论。墙推。
●读完这本书,脑子里呈现了一句话:Do not judge. 关于人性,关于选择,此等沉重的灾难和罪恶之下,都是个体的难以言说,作为旁观者幸存者去评判只会暴露无知。最好保持缄默。
●“那些未曾亲自卷入这种极度痛苦之中的人们并不清楚这些。”“把人变成动物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忽远忽近的美洲大陆和集中营的记忆碎片让一切罪恶和苦难仿若眼前。是一曲悲鸣着交织在一起的宏大的复调。历史和人性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为复杂。谴责、斗争、同情、救助,或是一切的哲学思考,大概都不可能消弭无处不在的歧视、冷漠、懦弱和受挫。感觉正经阅读、评价这部书的人还是太少了。
●昨天晚上磨坊50公里徒步结束后的团队聚餐时,和林娟姐姐竟然聊到了胡塞尼的小说,大概是觉得他的小说利用了特定的背景设定(阿富汗战争)来吸引读者,所以目前只能归属于畅销书的行列,而距离经典还有不少差距。今天花费了一个整天看完斯泰隆的《苏菲的选择》,也是属于利用特定背景设定的小说,讲述的恰巧是我的知识范畴边缘,奥斯威辛集中营。当然作者非常聪明,并不是直接描写集中营犯人的遭遇和命运多么悲惨,而是通过一个集中营幸存者的罪恶与救赎来讲述集中营的细节。同时,还加入了一些非常吸引眼球的元素,比如性与死亡,同性恋,药物滥用,精神分裂等等。我认为这本书已经具备了所有畅销书籍需要的成功元素,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小说,但就像我看第二本胡赛尼的小说就感觉厌烦一样,糖吃多了会觉得腻的,这也是畅销书籍的最大问题。
●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读到讲述奥斯维辛的生活时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内心有情绪往上翻滚。看《辛德勒的名单》时反应也没有这么强烈,缓缓再看吧~
●这是一滩绝望的死水
●如果去掉全书80%的内容,完全不影响阅读。
●1.作者读了好多书啊。2.翻译痕迹有点重,有时会觉得硌得慌。3.我有的时候也会想,某地发生某事时,我在干什么……
《苏菲的选择》读后感(一):一本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好书
斯泰隆写的非常动人,文字细腻,情绪丰沛。读者对故事情节任何一点延伸的想象,都会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内容上,作者其实写了很多故事,苏菲的悲惨人生,两个黑人男孩被污蔑的遭遇,众多犹太孩童被党卫队折磨的故事等等。并且,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剖析了人物内在情绪和思想的转变。果然,好的作品其实都应该用第一人称写作。
相信丁哥的内在不再空洞,精神也不再荒芜。
就让这本书成为警醒,成为历史吧
其实好难啊
《苏菲的选择》读后感(二):苏菲没的选择
12月大部头&【藏书阁打卡】之前也是因为要读《大屠杀》,才选择这本关于同时期的小说,书名虽叫《苏菲的选择》但看完发现,苏菲压根就没得选择,被既定的命运捆绑,最终送入坟墓。
几个关键词,政治、人性和命运。作者写法和想法都挺大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牵扯了几百万人生死及尊严问题,在史实的基础上虚构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苏菲跟两个孩子一起被送往奥斯维辛,一到奥斯维辛就面临杰门医生的邪恶,两个孩子,必须舍一个,这是苏菲的第一个选择,苦难从奥斯维辛延续到了美国,苏菲遇到了对她百般照顾体贴,博学、幽默又多金的犹太男朋友内森,然而他却是偏执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离开他还是最后一起死,这是她的第二个选择。
整部小说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息,二战并不遥远,奥斯维辛的恐怖也很多史料写实,苏菲所经历的远远超过了她所能承受的,而人类对生的欲望又是如此顽强。当生无望可能往往求助于宗教,神会保佑所有人。现实中很多患癌症的人最后都选择了信耶稣,书到最后并没有什么答案,读完心碎一地的沉重。
为了完成12月的读书计划,我也是够拼的!
深夜打卡!
《苏菲的选择》读后感(三):[2020-23] 疯狂和沉沦,痛苦和快感
屠杀是一个很残忍的词,当它被统计成数字,每一个数字都浸泡着血,当它被具象化,无数个这样的人,无数个这样的家庭,无数个孩子和父母遭遇了这样的命运时,你走近就能闻到焚烧的味道。那是生命的凋谢,犹太人从火车下来就被分到两个地方,一个是毒气室,另一个是劳工所,负责建造焚化炉,他们是自己的掘墓人。这是美化的说法,我无法去感同身受那样的痛苦,我觉得那只能称为行尸走肉。
这本书不是从犹太人的角度出发的,它更为特别,一个反犹家庭出身的波兰女人,书名是苏菲的选择,但她真的有得选吗?
书是丁哥的视角,一个美国南部小伙子,渴望成为伟大的作家,辞去令人麻木的编辑工作后来到了这粉色的屋子,遇到了苏菲和内森。他们的初见面算不上愉快,但却有一种预言的感觉,苏菲和内森的爱情,那样浓烈无法分离,可是他们之间的激烈冲突,让他们的爱情显得那么脆弱,像一次又一次碎掉的玻璃。三人行的快乐时光,也是短暂的。
非常态的时代,塑造了非常态的心理,苏菲是破碎的,我相信她和内森在一起的时候,她是像玫瑰一样绽放的,但她是为内森而活的,折断的玫瑰靠着水分活着。她是那样的爱他,她只能爱他了,在她的父母儿女都丧命在奥斯维辛的灾难中,活下来的那个人,背负了所有的痛苦和悲伤,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疯狂的性欲中沉沦,疯狂和自我放逐。
她无法选择她的父母,在她长大后她才意识到她恨她的父亲,她无法选择她的配偶,听话乖巧做父亲要你做的事情,她无法选择她的时代,都是历史中的一颗尘埃,在炮火轰鸣中苟活,在支离破碎中呼吸,和内森一起死去,也许是一个不差的结局吧。
“纳粹所造就的是一种时时存在的死亡恐惧,比死亡更可怕的生活,而且也更为残酷,因为这些最初第一天便已注定了命运的人,都不知道这种受尽疾病饥饿折磨的拘禁,只不过是一种生命的幻影,在这种幻影中,他们仍无可避免地向死亡航行。《苏菲的选择》读后感(四):性压抑、父权制、个人选择与上帝观照下的人类命运 ——读《苏菲的选择》有感
大地造就了这张床,以敬畏造了这张床,
躺在那里静静等待,卓越而公正的裁判。
——题记
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说,原本想看的是《苏菲的世界》,结果阴差阳错买(借)成了《苏菲的选择》,然后将错就错地读了之后,发现这本小说给人的反思与启迪一点也不比作为哲学启蒙书籍的《苏菲的世界》来的少。
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读完本书的当晚,我合上书本,闷坐在床头,脑子里各种想法横冲直撞,久久不能平静。然后,我在草纸上写了以下几个问题:
1.本书中无处不在的性压抑、性变态的描述在隐喻什么,有何作用?
2.本书中苏菲做了很多次选择,那么哪一次选择是本书题目所指,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
3.宗教信仰(上帝)在本书中处于何种地位,祂又在作者和书中主要人物心中保有何种位置?
4.内森的疯癫和歇斯底里代表他不懂爱、不能爱吗,他与苏菲是真爱吗?
我认为,如果这几个问题在我内心中得不到解决,那就等于没有读懂这本书,没有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也就不可能安心开始下一本书的阅读。
一、性压抑与父权制
在五月的黄昏中,坐在雷斯顿大学俱乐部里,看着大蟑螂爬过我的那本约翰·但恩诗文集,我突然看到一张孤寂的脸,并认为这实在是一张丑陋而残酷的脸。
故事的叙述者——丁哥,是一个抱着作家梦刚来到纽约大都市南方穷小子,才刚二十一二岁,正是春情勃发、情难自已、荷尔蒙爆棚的年龄。对异性强烈渴望,对孤寂难以忍耐,对庸俗的工作没有耐心,对未知的明天茫然无措,年少轻狂且备受性压抑折磨的丁哥在丢掉工作后只能靠看书来转移精力,只能靠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灵魂。
她的鼻子因痛苦而肿胀着,一脸泪痕也破坏了她惊人的美貌,包括那颗痣,浑然天成在左眼边,像一颗小小的卫星。
然后,苏菲出现了。丁哥对她一见钟情、至死不渝。可以说,丁哥与苏菲的遇见是偶然的,但是与苏菲的深入交往以至成为生死之交却是因为性压抑下所产生的强烈性吸引。我相信每个人在读到丁哥孤寂时分的内心独白时,都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同理心。是的,作为过来人来讲,谁没有经历过那段春情泛滥、无法自拔甚至是痛恨自己无耻的时光呢,一种难以平复的情欲压力奔涌而来,我们思绪万千、彻夜难眠。这种压抑作为一种正常的心理病态如不能及时引导,则会酿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幸我尚在热爱看书的年龄,因此我虽然还是孤家寡人,却可以固守着我的孤寂。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这些夜晚。我不但是个自暴自弃的读者,而且绝不坚持一定的立场,对于任何著作都兴奋得几近于性爱的喜好。”
丁哥缓解和转移这种压抑的办法是看书和写作。我们可以说,性压抑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成长阶段,但是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和教育经历会在人们度过这一段时光时留下截然不同的烙印。丁哥在这段难熬的时光曾经有两次不成功的约会,每次在约会前,丁哥都满怀希望和憧憬,然而却每每事与愿违。
蕾思是一个教养良好、家境富裕的犹太女孩。丁哥初次见她时,就被她狂野的外表和放浪的言谈所吸引。然而,蕾思对丁哥“先是完全主动的表示,然后是确定无疑的邀请,接着是火辣辣的勾引,最后却又可恶地退缩了。”在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后,在丁哥歇斯底里的怒吼下,蕾思坦诚了自己可怕的童年:“她的家庭粉饰着文明的外表,事实上却是个恶魔的蜡像馆。无情而野心勃勃的父亲信仰的是模型塑胶,自她童年到现在,和她所说的话不超过二十句。行动呆滞的妹妹和愚蠢的哥哥。最可怕的莫过于她的母亲,残酷地支配蕾思的生活:蕾思三岁时抚摸自己光秃秃的身子被她逮住时,她在蕾思手上上了夹板,以预防她手淫,好几个月后才取下来……”悲惨而压抑的童年经历使得蕾思成为了一个性无能者,她目前正在接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分析治疗,她主动吐露了治疗的成果,“在我去接受分析前,我完全是性冷淡……现在我满脑子只想上床。魏翰·雷屈把我变成了一个色情狂,我指的是满脑子的性。”但是这种治疗的后果却深深伤害了想要给予她爱的人,福祸难料。
丽丝是丁哥战友杰克的妻妹,也是一个漂亮迷人的大学生,在杰克的极力撮合和丁哥作为一个南方文人所特有气质的吸引下,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发展着,两个年轻人很快就坠入爱河,但同样是事情发展到一定地步之后,就再也无法推进了,丽丝毫无犹豫地拒绝了丁哥的要求。经历了数个不眠之夜后,在丁哥要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当这种状况再次出现,丁哥忍无可忍,他质问丽丝为什么会这样,丽丝的回答令丁哥感到震惊,也使他明了了1940年代的性道德观:丽丝尽管坦承自己也有“强烈的欲望”,但又表示,“对我而言性和爱是不可分离的,我希望保留一切给我所爱的男人……她觉得在真正结婚之前,像她所做的那种行为是罪恶的。”然而,听到这些,丁哥大声质问她,“告诉我,丽丝,你真的认为两个健康而彼此吸引的年轻人,必须有了婚姻的承诺才能做爱吗?你真的这么想吗?……就是像你这样的怪人,使得数百万个年轻人变得性无能!”振聋发聩的质问,拷问着这个时代的病症。
从本书来看,大家肯定会认为苏菲和内森绝对不存在性压抑的问题,非但不存在,而且他们疯狂的寻欢作乐似乎恰恰与蕾思和丽丝的性障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苏菲成长于一个波兰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大学教授,家境优裕。然而,她的父亲是一个鼓吹用屠杀方式永久解决波兰的犹太人问题的种族主义者。在这样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苏菲,其命运又怎能逃脱父亲的掌控呢?父亲生前,苏菲始终生活在他的阴影下,职业和爱人是父亲决定和挑选的。父亲死后,她又活在法西斯的阴影之下,虽然她找到了一个自己爱的情人,但残酷的地下斗争和德国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很快就终结了这段“幸福”时光。在奥斯维辛,肚子尚不能填饱,遑论性需求,生存成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问题。直到她逃离到美国,并在内森的照顾下恢复了健康,她才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她与内森那么疯狂地寻欢作乐,恰是性压抑后的强烈反弹,恰是对父权制和极权社会的疯狂报复。
内森在书中被描述成一个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人可能认为去分析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性压抑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弗洛伊德说过,所有的精神问题本质上都是性压抑的后果。书中并未言明内森是否天生就是精神病患者,但从蕾思所在的犹太家庭可以窥见内森小时候生长的环境有可能是他患病的可能原因。从内森发病后所说的话也可以看出端倪,他在发病时最经常指斥的是苏菲的不忠,与其他男人有奸情,所有的斥责与谩骂都与性紧密相关。内森在发病时所说的话,却是在褪去了文明伪装后内心真实恐惧放大化的独白——缺乏爱,怕失去爱,极度的不自信和脆弱。另外,每次内森发病前都会说自己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又隐含着什么寓意呢?我不揣冒昧地认为,内森小时候并没有精神问题,而且是个聪明孩子。他自小家境优渥,但是父亲威严而专制,母亲或是懦弱怕事或是很早就去世了(可以从内森哥哥拉里叙述家事时从没提到过母亲看出)。因此,内森从小就缺乏父母关爱。哥哥拉里是个各个方面都更加优秀的孩子,父亲从小就拿拉里作对比来教育内森,使得脆弱的内森不堪重负,精神崩溃了。书中曾说内森的父亲住在一家昂贵的疗养院,而内森却租住在布鲁克林的一个价格低廉、条件简陋的小屋,对于这个“百无一用”且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他没有丝毫的关爱;对于他的事情,他也从不关心。内森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要配得上他人的爱,就必须有所成就。所以每次发病前,他总是说自己又取了创造性的突破了云云。直到他遇到了苏菲,他发现自己可以赋予一个人以新的生命,于是又重拾了自信,与苏菲双宿双飞、纵情声色。他疯狂的爱和疯狂的恨,皆源于童年时期父亲阴影下的性压抑。
因此,蕾思和丽丝的性压抑是明写,苏菲和内森的性压抑是暗写,草蛇灰线,明暗结合,最终直指导致性压抑的罪魁——父权制。有分析者说,希特勒的疯狂源于其深层次的性压抑。作者未谈及希特勒的性压抑,但却通过霍斯这一形象揭示了纳粹通过对军人感情和性欲的压制以推进其冷酷无情的违反人性的政策实施(关于霍斯的性压抑描述参见P240-254)。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书中无处不在的性压抑、性变态描写的作用了。在那个沉闷僵化的社会背景下,父权制下的家庭没有温情可言,孩子在这样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难免会在青春期性压抑需要得到合理释放的时候长期无法得到缓解,进而成为性无能或性变态,甚至是精神疾病患者,这种长期压抑的后果会扭曲人格,使人变得自私、疯狂、冷酷无情、歇斯底里、充满权力欲和掌控欲,而这些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就将整个社会推向了极权的深渊和战争的黑洞。
二、爱、上帝、个人选择与人类的命运
有人说,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累积连缀而成的,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来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不断日积月累的结果。以此来看,苏菲的选择并非是指某一时刻的某一个选择,而是指苏菲生命中的一连串选择及其最后的命运。这种看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苏菲有两次重大的选择,这两次选择都关乎生与死:一是她在集中营面对尼叶曼医生的要挟做出送女儿还是送儿子去毒气室的选择;二是她在华盛顿的一家旅馆面对深爱自己的两个男人做出与丁哥南下定居还是回去和内森共同赴死的选择。
选择,是一项昂贵的权利。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选择,很多人看起来有所选择,而实际上是被控制着在进行等额的选择。选择作为一项权利天然地与自由相关联——没有自由,就没有选择。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苏菲的成长经历。虽然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但父亲却是一个其实犹太人的极端种族主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苏菲,命运完全被父亲所左右。父亲为了将她培养成自己的秘书,迫使她学习外语、学习速记、学习打字,使她不得不放弃了当一个音乐教师的梦想。直至父亲被纳粹杀死,苏菲始终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她的职业是父亲决定的,她的爱人是父亲挑选的。可以说,直至结婚生子,苏菲都是一具行尸走肉,一个父亲操控下的傀儡。她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快乐也没有哀伤。如果说有唯一的一件事能使她得到快乐和慰藉,那就是音乐。直到有一天,她在帮父亲打印演讲稿时,突然“屠杀”“灭绝”等字眼不断地映入眼帘,她才感觉到似乎哪里有些不对劲,她开始用人类本能中存有的常识来看待这件事情,她感到震惊、感到心痛、感到羞愧,这是苏菲自主人格觉醒的开始。而当一个人开始觉醒,开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世界观时,才是真正的自由人,才会有真正的选择。
父亲和丈夫被法西斯屠杀后,她终于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却是笼罩在德国法西斯的阴影之下的自由。尽管如此,她还是遇到了真爱——一个自己选择的真心爱慕的男人——约瑟,这个男人是苏菲唯一的一个自己选择的情人,这种选择有多么重要和宝贵,从苏菲后来的一句话中可见端倪,她说有时候她觉得她爱约瑟甚至比内森还要多一些……
在被送往奥斯维辛时,苏菲面临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书名“苏菲的选择”之所指,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这种被迫的选择不能叫选择,虽然纳粹军官突发善心,允许苏菲选择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和她一起活下来,但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人能够决定他人的生死,除了上帝和上帝的律法(自然法)。即便是纳粹屠杀犹太人,他们也说这是“上帝的选民”,借称是上帝选择他们,要他们死。当人类僭越了上帝的权力,就会让他终生活在痛苦和懊悔之中,苏菲是这样,尼叶曼医生也是这样。
战后,苏菲终于逃离了魔窟,来到了自由的美国,并在内森的照顾下恢复了健康,这时她才真正获得了自由,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人质疑内森与苏菲之间的爱是否是真爱。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是内森主动闯进了苏菲的世界,而非是苏菲主动的选择。但是,爱情本就是双向的,一个人主动选择追求,另一个人自由选择是否接受。你不能够否认另一个人不是在做自由选择。更何况苏菲最后的选择就是他们真心相爱的明证,还有什么比愿意同生共死更能证明彼此相爱的呢?
在留给丁哥的遗书中,苏菲说:“想到内森,我觉得沮丧、难受,愧疚。死亡的想法,像水一样地流过我的血液。”这就是苏菲的选择,她选择了与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爱人共赴极乐世界,远离这尘世的痛苦记忆。她选择死亡来抗拒命运的残酷和僭越上帝权力所带来的无限哀愁。然而,面对死亡,苏菲仍旧不能保持平静,她在最后声嘶力竭的呐喊,“我爱内森,但此刻却痛恨生命和上帝。去上帝,去生命,去爱。”读到这一句,我泪流满面:苏菲曾经是多么的热爱自由,热爱生命,热爱上帝,渴望真爱啊,命运的无情,记忆的苦痛,使她难以转身,由极爱而生极恨。因此,我们不能够说苏菲最后放弃了信仰、放弃了爱。为了内森的救命之恩,选择以命偿命,衔恨而死。我认为她对生命对上帝对内森是极爱的,因为她去世的时候,两人搂抱在一起,神情安详而满足,留声机里播放着《耶稣,人类希望的喜悦》……
苏菲和内森的双双离世,一度使丁哥陷入无法自拔的懊悔和自责中,他一度迷失了自己。但最终,在康尼岛的沙滩上,他经历了重生,顿悟了:“在冰冷的沙土下我梦见死亡,但黎明醒来时,我看见明亮的晨星。”在作者看来,上帝是人类的最终归依,爱是这个世界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