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100字
《大学之路 上册》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一):了解了很多英美大学的教育体系和历史
比起硅谷之谜,浪潮之巅,由于少了很多历史故事,所以看起来多少减少了一些有趣。
吴军为了给女儿选大学,居然自己深入的研究了很多英美大学的历史和现阶段发展情况,并且带女儿遍访各名校,真的是呕心沥血。
然后把他的了解分享出来,真的是相当赞。
读完后,对纽曼和洪堡两种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学院制,本科阶段的通才教育,各高校的特色也有了不少理解。
更深远的是,吴军对现象背后的原理做了很多分析,比如亚裔为何录取率偏低?私立名校为何说要看每个学生的全面性?为何活到老学到老(吴军也深深受益)?
很佩服博学多才的吴教授!
《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二):笔记
1.纽曼式的教育:通才教育;
洪堡式的教育:专才教育;
2.年轻人相互学习能力很强;
3.收获比较大的是有几位老师亦师亦友,愿意用心帮助我,让我对未来有足够的信心,并真正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
4.年轻人有一种学习和模仿他人的本能,若能对此善加引导,那么他们就能很好的成长;
5.遇到挫折时,并不会因为挫折,自己的能力便会降低(人不会因为获得了一个荣誉一夜之间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不会在遇到挫折时马上变得一无是处);
6.当我们毕业后不需要利用学校的名气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是通过我们的成就就让学校的名气得以提升时,就说明我们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7.这些大学之所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家庭,之所以让教授们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让年轻人相互学习,并且从教授身上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
《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三):美国大学的教育
因为被《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吸引,所以开始读《大学之路》。虽然选大学,尤其是在美国选大学这件事好像跟即将研究僧毕业的我没什么关系呢,但就是有很强烈的冲动去了解美国的大学和教育,也算是弥补了未能出国留学的梦。
第一部分大学的发展史和教育理念的变迁开阔了我的眼界,不管是你纽曼式的通才教育,还是洪堡式的专才教育,一所一流的大学必须得有优秀的办学理念并且用长期的行动去践行以将这份理念发扬光大。
第二部分中作者本人18年的求学经历算是回答了我心里对于吴军为什么能够跨界并且在多领域都做得非常出色的疑问,路途的确艰辛,但是凡事肯努力和沉下心来搞研究做学问的品质确能在关键时刻带来幸运。
第三部分关于美国大学的申请与录取,亚裔学生承受着某些不公,然而作为学生,我们可以转换学科兴趣(不要将兴趣局限在只对找工作有利的某些学科)、减少无谓的竞赛(有限的时间使在刀刃上)、勇于竞争和展现自己(在学业上不愿意输给他人,其他方面亦是如此),对于亚裔学生家长,可以向犹太人学习,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帮助捐款并促进大学与政府及工业界之间的合作,以换取未来更多的公平。
《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四):读吴军博士大学经历部分有感
最近做一些赴美读研的准备工作,发吴军博士写的这本书。本书适合准备赴美读本科的学生以及刚上大学的学生。如果是准备赴美读研申还是去看其他实用性更强的书吧。
读到吴军博士大阶段经历,处在出国前期迷茫阶段颇有感触, 我多么希望在我大一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这些道理。
大牛也曾有过年轻的时候,也有挫折和不如意的时候,年轻人会迷茫很正常。每个人的命运会和和制度体制相关。短期内失利是挫折,可能在未来回过头看来反而是好事。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不用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人跑到一半就跑不下去了。终身学习,善于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才是关键。客观看待成功和挫折。一个人不会因为成功(获得一个荣誉)在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变得一无是处,他的能力和优点不减少。迷茫的时候需要不断去尝试,在挫折中需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也坚信自己的实力,在机会出现时有魄力去把握。本科教育应该是优秀的老师和同学,硕士选择一个好的城市,博士是好的导师和实验室。毕业后,不是用学校的名气去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是用自己的成就去提升学校的名气。《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五):通向顶端之路必然是无比拥挤的
吴军老师真的非常厉害,书写了这么多本,还开了得到专栏,至少已经进入第二季了。相比老罗专栏第一季就没有坚持下来。能力强是必然的,但也可窥见google真是一家不讲KPI的土豪公司呀!
扯远了。。。 回到这本书。
收获几点:
1) 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美国高校的管理模式,经费来源,职级通道等信息。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些联系,应该早些看。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这几年的改革也在部分的学习美国的高校的制度。但总体来讲,类似当年的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质的原因还是中国有个教育部,民办(私立)高校在中国的地位是被各种碾压和鄙视的。所以只能先在“tenure track”(终身教职) 这个单点上做些尝试。历史遗留问题就用中国人的智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喽。 喊了多少年的自主招生仍成不了气候。当然成了气候我等屁民麻烦可能更大;教授治校,就只能呵呵了。
2) 就美国顶尖的私立学校的招生给出了描述和解释。当然看了仍是然并卵。当然比看《哈佛女孩刘亦婷》要有用的多。哈佛女孩等算是小概率黑天鹅事件,女孩妈妈也是厉害的了得,这些年估计版税就收了不少。
3)有很多在全世界均是普适的规则,和意识形态无关,和政体无关,和经济水平弱相关。例如:特殊渠道加塞(条子生);最好的资源总是最稀缺的; 跨越阶层的通道总是狭窄而拥挤的,或者根本立着一块“此路不通”的牌子。
再吐槽一下吴老师的文风吧,那就是怎么看怎么就是博客大合集。1)好多数据和事实在多个章节,甚至同一个章节里讲好多次,聊天可以,成书有失精炼;2)每个学校事无巨细的描述进去看到了什么,楼宇的方位,but 我依然无感。。。。
《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六):是该准备准备下半场长跑了
看完本书后对吴军的成长经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刷新了我对传统的教育的看法,在如今这信息不对称已经几乎荡然无存的时代,比拼的其实是信息筛选的能力。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后半场长跑”这两个问题,而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的结合这种观点,在工作了两年后越来越体会到这种教育之的好处,像我这种N流大学走出来的,很早就意识到得通过种种方法不断、持续的突破自己的天花板,这样说来,是该准备准备下半场长跑了。
附:
-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大多数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起点高对心态不好的人来说也许并不一定是好事,他往往无法接受成长速度变慢的事实,从而影响后续的规划和发展。
- 成功的大学经历应该是这样:当一个学生从某所知名大学毕业后,他不需要再把母校的名字天天挂在嘴边;当一个学生从一所二三流学校毕业后,那所学校今后会因为曾经出了这样一个学生而自豪——认识的人中,往往北大清华的很少谈自己的学校,而其他top学校学生谈自己牛逼的学校时候比较多。。。
- 望子成人,而不是望子成龙——作为父母,应该首先希望子女先成人,心智、身体、道德、价值观以及独立生活能力这些都要平衡发展,然后再谈谈成人的事
- 美国名校的教育理念:本科【通才教育】+研究生【专才教育】——国内的教育,我的学校好像仅仅大一是通才教育,大二到大三是伪专才教育,大四论文完全就是扯蛋
- 所以美国大多数学生读完本科,并没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找工作也并不轻松,因为本科通才教育占大多数,他们应该继续去研究院深造
- 美国,硕士:使用知识(很多硕士不需要做论文),博士:创造知识(要做出哪怕一点点前人没有做出的成就)——中国,本科生:写的论文得像博士,硕士:帮老师干活。。
《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七):获得良知,并且在关键时刻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
书到之后,这几天利用零碎的时间读完,期间还与QQ群上的家长们分享了几段,至少对于我来说,从此书中得到的多数信息都是我不曾了解或有误解的,因此,收获还是很大,至少知道,孩子是否有必要出国留学,当孩子有出国留学这种想法时,应该提供给他些什么样的信息,以供他做出参考,而不是盲目地否定或支持他的想法。当然,更希望孩子自己能阅读这本书更好!
作者在上册中,先普及了一下大学教育的主流理念,即先定调,如果不定调,可能后续的内容读者就不会太接受了。因为大多中国的家长们以及学生们都觉得大学教育就是拿文凭的,拿到了好找工作,如果抱着此心态看这本书,那可能从此书中会一无所获,因为本书并不是让你得到某些技巧,而是实事求是地告诉你一些事实,并间接地告诉你读大学的目的不是拿文凭,而是为社会培养能做出贡献、服务社会的人的基本的素质。如果你能意识到你所受的所有教育都是为了为社会做贡献,那么你就会调整你的许多做法,不会花许多无谓的时间用于以后于社会无益的东西上。不过,许多东西存在世上就有存在的价值,每个人过不同的人生,只要自己活得开心又不损害他人,各种各样的人生都是值得尊敬的。
作者取此书名为大学之路有三层含义:一是介绍作者及其孩子前后两代人选择的大学之路;二是根据作者个人的体会和了解的众多过来人的经验,介绍学生们在大学里的路应该怎么走;三是美国一些大学在过去几百年里走过的历程,让读者认识大学教育是什么,以及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法。
具体详见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4712841127807&mod=zwenzhang
撰文 刘萍
《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八):感想与摘录
除了准备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这本书还适合:想要对教育或者美国文化有所了解的人,以及对自身学习和发展感到迷茫的人。
我正处于自身发展的迷茫期,来读了这本书。虽然还是十分迷茫,但是作者关于教育和人生的看法给了我许多启发。
信息是很有价值的东西。获取信息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很感谢作者将他所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发表出来,让我们也能有了一次宏观地了解美国大学教育情况的机会。
从作者的描述来看,我比较喜欢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教育方式:不提倡学生提早进入课题组实验室,鼓励学生打好基础,按条理和规矩做事。可能相比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这些自由之风比较盛行的校园,普林斯顿的学生会更加沉得住气,更加从容不迫吧(只是个人猜想)。
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总有这样的观念,即只要进入了名牌大学,就万事大吉,很少考虑各个名牌大学之间的异同。但从作者吴军和他女儿选大学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学校的排名和声誉,还有不同学校的培养理念、校园风气,以及是否与自身的气质和发展需求相符合。他们认为,上一所名牌大学所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牌毕业生的身份,更应该是这所大学所赋予学生的气质,比如耶鲁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普林斯顿强调的条理和扎实基础。学生应该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学校就读。
不过,很少有学生在大学之前就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吧。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因此很多中国的大学生常常面临着选错专业的苦恼,一个高中毕业生,对各个专业的了解真的只是知道个名字而已,填志愿总是遵循“最大化利高考用分数”的原则,而不是基于兴趣和未来规划的理智选择。国内的大学本科又很少有优秀的通识教育,不像一些顶级美国私立大学,学生可以再大三或者大四再选择感兴趣的方向。
绝大多数人都对除了自身所处以外的各个行业了解极少,这种眼界上的缺乏往往限制了人生的选择。受制于眼界和环境,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到大部分选项的。此外,要想真正了解各个领域的现状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网上的说法往往过于官方和肤浅,很难让人抓住核心和重点,身处行业之外的人,是很难对这个行业有宏观而又准确的把握的,因为这些信息渠道很少对外人开放接口。这也就是信息的价值所在。
《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九):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绪论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些特别符合我的口味,也是我一直的理念,也忘记什么时候真的将这种思想内化,应该是14年考研的时候,感谢我的14年,感谢吴军。
整体来说,大学之路上册更好,具体介绍了通才教育的纽曼教育理念,也介绍了专才教育的洪堡教育理念,这里是比较有内涵的内容,而且这个要点应该在本科的时候就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我的大学,想当初我的大学则是一头扎在实验室里,虽然也很好,但是可能还是欠缺了什么东西。不过当时的我也是各种懵懂少年,不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哪些是比较关键的,哪些是应该要看淡的,如果当时了解可能就会有现在更好的自我。
大学之路让我第一次接触到大学的内在含义,大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not only,而且还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培养个人终身学习理念,培养个人走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基础能力与认识,包括对世界拥有自身的主观和客观的看法,但并不是异想天开,一厢情愿,也就是拥有一个比较成熟的世界观,拥有自己做事的方法论,这也是拥有自身个性的基础。对比美国和中国的大学生或者大学毕业生,能够发现很大的差别,我觉得这里面和中国大学有没有充分理解或者有没有主观意识去塑造大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之路让我们更加的了解欧美名校,剑桥牛津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从法国巴黎大学演化而来,哈佛耶鲁着重于通才教育,着重于培养各个行业的精英,麻省加州出了名的理工牛逼,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他们当中出现,斯坦福则一直传说是哈佛+麻省,由于硅谷的存在,产出大多集中在工业界,盛产创业家,企业家.....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触动人:招生的不公平性,可能我们都比较反感社会的不公平,但站在机构的角度上看,资源稍微的倾斜会更有利于机构的发展,比如哈佛的招生,对家境优厚的学生,家族对学校捐款较多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优待。不置可否,家境优厚的孩子拥有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拥有更好的见识,也拥有更大成功的可能,同时也提高学校更加出名的几率。家族对学校捐款较多,如果对他们的子女有一定的优待,则会刺激更多的人过来捐款,对学校确实是存在很大的好处的。但站在个人的角度上看,我们可能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但现实就是这样,虽然中国尽可能的排除社会不公的一面,但我们也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因为经济的力量远大于政策。抓住社会公平的一面,这可能是我们跨层唯一的出路。
《大学之路 上册》读后感(十):摘录书中几条很有意义的话
人生是场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学的烫金毕业证书,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中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人生——这所真正的大学——路途才刚刚开始。看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4赛程过去之后,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在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已荡然无存了。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路并不想想象的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世界上接受高等教育比我好,后来比我成功的人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不过我的这个漫长而不简单的教育经历还是能给年轻人和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首先,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这就给了我这样的长跑者以机会。和我一同进入约翰·霍普金斯计算机系的博士生有15人,最后坚持到博士毕业的只有4个人。和我前后进Google的有20多人,今天三分之一巳经退休,三分之一在公司里养老,只有三分之一还在技术和商业上尝试新的东西。对于教育的目的,一个人在十八九岁时未必能够想得很清楚,我在大学毕业时并不知道会对什么产生兴趣。但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那时如果他还能够学习,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我在1996年出国前遇到郑纬民教授,他当时打赌我会不读完博士就工作,因为他的几个最好的学生,包括两个清华全年级的第一名,到了美国后拿了一个硕士就匆匆找工作了。我说我会读完的,因为我很清楚到美国后我要什么。相比之下那些比我幸运,比我成绩好的校友们或许出国时太年轻了,还没有找到自己留学的目的。再其次,能够客观地对待成功和挫折的人,在外人看来就能不断地有好运气。人在成功(比如获得一个荣誉)时,并不会因为这件事的发生而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在遇到挫折时,也不会因此而一夜之间就变得一无是处。事后想起我自己遭遇的挫折,每次遇到它们,虽然短期内不开心,但是我的能力、我的优点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这些能力和优点在后来总能发挥作用。比如说我在清华推研时,因为考试成绩比前两名略低而失败,但是我的能力并不因考试少两分而减少,这些能力让我后来在读研究生时能够如鱼得水。再比如暂时不能出国,我的科研水平也不因为这个规定而降低,因此在国门再次开放时,我就成了少有的有所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