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叛逆》读后感锦集
《亚洲的叛逆》是一本由徐烨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洲的叛逆》读后感(一):很不错的书
视角独特新奇,语言洗练幽默,想必作者做了大量功课,才能写出这样好看的历史书籍,私以为此书能为我们更深入了解日本及其近代化维新变革提供敲门砖,并且反思“日暮国”图强变革失败的诸多可能。
纸张的厚度让人踏实,二十几块钱属良心价,虽然作者没赚到多少。总体是不错的,是休闲时刻的好读物。
《亚洲的叛逆》读后感(二):远古的贵族 遗留在了东洋
《亚洲的叛逆》读后感(三):这本书值得记录一下。
在喜马拉雅上听了很多书。但这本书真的挺值得记一下。
1,日本的古代社会是封建制,而不是中国的郡县制。
2,历史上只有个三个幕府。源氏,足利,德川。幕府的首领征夷大将军只会授给天皇的后代。丰臣秀吉的出身太卑微。连冒充都不能,所以不能建立幕府,只能当关白。
3,幕府就是一个武士组成的政府。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只有武士才能当政府官员。这和中国只有文人能当官员正好相对。
4,儒学和理学并没有被日本社会接受。
5,推翻幕府的主力是中下级武士。而后建立的政府取消了只有武士才能当官的特权,这使得中下层武士的处境比幕府时代还要艰难。所以他们又造反了,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都参加了。死的人比倒幕运动还多。
《亚洲的叛逆》读后感(四):一个诡异的逆袭
这本书确实看得酣畅淋漓,虽然很多人诟病其过于浅显,但事实上这本书的受众就是像我这样对于日本历史基本没有概念的人。作为一本普及型的手边读物,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然而,对于日本“叛逆”的根本原因确实没有认真地归纳和挖掘。日本之所以能够完成明治维新,作者隐隐将其归结于历史中未曾出现中央集权,而这个现象的深层原因似乎有没有好好挖掘,仅有第一章提及皇权天授,幕府难以篡权,窃以为这个原因并不足以令人信服。
作为日本封建制度的“老师”,中国自秦朝以来就一直实行的中央集权制似乎在当时并没有遇到极大的阻力,作为面积和民族问题都尚不尖锐的“小国”,为什么日本一直难以实施呢?从历史上看,日本的政治家未尝不想仿效中国对社会进行有效“改革”,完成皇权的集权,却一再失败。日本自从天皇统一列岛后,一直实行封建制,除了近代出现过一次军阀混战外,没有出现长期大规模社会动乱,更没有改朝换代。这是极其诡异的。
日本的“叛逆”与其说是日本社会的主动改革,不如说是集权失败的负负得正,然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依然值得反思。
《亚洲的叛逆》读后感(五):理性读日本
作为对日本历史零基础的人来说这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语言风趣幽默,叙事简单易懂。
开篇从日本神话时代讲起:高天原统治者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几经征战建立起统一的大和国,经历向唐朝学习的“大化改新”、武士阶层为领导的幕府时代、战国时代到最后一路向西的“”明治维新” 。同时提到一些代表人物:搞中央集权改革的圣德太子、“胡作非为”的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典型的雄主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通过明治维新实现日本现代化的的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打造日本现代化军队的山县有朋和第一代首相伊藤博文。整本书读下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基本掌握了日本历史的来龙去脉。
《亚洲的叛逆》读后感(六):愿此书大卖
大陆有人能用正常人的眼光语调叙述日本,值得强烈推荐.
日本能够成为亚洲的叛逆,很大原因在于对儒学的吸收与批判.日本像是一个敞开的瓶子,外面的东西尽管进来,但这个瓶子也有取舍侧重.是鲁迅拿来主义的样板.
周作人:“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缠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不独尊儒术、不取八股,给西学留下了空间,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的文化吸收机制,二战惨败之后,日本又迅速崛起,国民素质、环保水平、人均收入、政府廉洁程度在全球名列前茅。
日本学者依田憙家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形态比较适合于吸收外来文化,自上古时期日本便成功地源源不断地从大陆摄取了几乎所有的思想文化,在不断获益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开放的引进机制和健全的吸收体。日本较早地出现了限制儒学有效范围的倾向,而中国却迟迟摆脱不了儒学的羁绊。
愿此书大卖,作者可以专心写书.大陆读者之愚昧可怜,非千百万个启蒙作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