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读后感大全
《长征》是一本由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征》读后感(一):不一样的角度,更全面客观了解长征
看完王树增的《长征》,把长征的历史事实有个大概的了解,再来看这本书很有意思。他以一个外国人的眼睛去看中国的长征,他从历史资料,长征的经历者回忆,以及自己重走长征路,把历史还原,把长征中的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公正的评价历史,让我们对长征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一本好书,值得阅读,最好王树增的《长征》,再看本书。
《长征》读后感(二):这个译本 不错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美国著名记者,多年来一直对长征心向往之。1984年,几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遍访在世的老红军,将长征的故事再现于世。
《长征》读后感(三):仔细挑出来的书
《长征》读后感(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本书出自外国记者之手,显然更加客观,因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还有继续存世的,因此,我们从自己人那里听说的许许多多,都不由让人心生疑惑,因为从小到大,有那么多的话,被证明是宣教的需要。可是索尔兹伯里对红色中国的热情褒扬是如此的明显,也的确让人怀疑他的客观。
读罢全文,这样的怀疑却可以隐去。因为作者是极其认真的。占全书十分之一篇幅的脚注可以作证。脚注里提到的很多书,明显不实的,作者给予了应有的评价,中共仇视者的角度,也有一定的体现,所以可以看出,作者只是想尽力把握自己可以采信的材料,重现这段历史的全貌。他的态度值得尊重,书中记载的内容,值得审慎思考。
在此之外,对于长征的描述,其实没有更多可以评价的地方,只能说传奇的历史,每一次阅读都令人神往。
对于本国读者来说,本书值得称道的地方主要有三个。
一是类似纪传体的写法。大部分记述本国建国史的书,只写人物在部分时间中的部分表现,对于为什么在当时如此表现,之后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却大都语焉不详,似乎英雄主义是随时随地跳出来的。且不问索尔兹伯里对长征中诸多代表人物的认识是否真实确切,至少他是把他们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待的,他们的思想有自己的渊源,有成长,有碰撞,有困惑,也有决绝,事功上有成就,也有失败。最后一章写了看似不相关的文革,对这些人物的最终去处,也有了一定的交代。看完本书,对国父们的了解,可以有一个前因后果,其荡气回肠之处,仿如读《史记》一般。
然后值得一提的是语言。很喜欢这种包含热情的文字。不像大多数西方的作品,有的只是枯索的事实描述,谨小慎微的理性估算,还有高高在上而又器量狭小的嘲讽,本书文字中所蕴含的,是真真正正的,可以被读者体会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建议一读。
《长征》读后感(五):探寻 长征中的故事
2016年,已经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学时,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只是时间已长,细节早已淡忘,且,有许多当时并不明白的地方。待,细细品味此书,许多长征中的细节方为知晓。
红军长征的时间,作者在书中考证不出具体的出发时间,却找到了当时红军的花名册。在10月8日的实际人数,当时有86859人,具体细分:红一军团19880人,红三军团17805人,红五军团12168人,红八军团10922人,红九军团11538人。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待,翻过大雪山之后,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时,红一方面军只剩不到一万人(包括沿途招募到的红军),而红四方面军则有七八万人之多。·
红军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还有,长征途中的多次会议,出席人员的考证等等,使得图书更有红军史学的参考价值。如果,能再附上红军出行等地形图,无疑可以锦上添花。
《长征》读后感(六):初读长征这本合适
《长征》读后感(七):新奇角度,严谨叙述
长征,它既是一代人的记忆,亦是中国历史不能忘却的重要篇章。从小到大,不论是教科书还是影视剧,都曾正规和系统的,向我们间接或直接地传递过与长征相关的系列知识。但是,长期浸泡在正规与传统教育中的我们,早已厌倦了板着脸的说教方式,我们需要趣味;也早已厌倦了自己讲自己历史时,一次次重复前人讲过的话,“换汤不换药”,没有新鲜的内容,像吃隔夜饭那般了无趣味。然而,庆幸的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最新出版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满足了我们。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是美国人哈里森·索尔伯里。他是20世纪80年代影响的美国记者,历任《纽约时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在漫长的记者和文学创作生涯中,他为反映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心血,足迹遍及欧洲、苏俄和远东各主要战场,以其犀利的目光、鲜明的观点和娴熟的文笔,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及其政治、军事内幕。其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声名远扬世界各国。
哈里森·索尔伯里的国籍和职业,使《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新奇且不失严谨。“旁观者清”,作为美国人,哈里森·索尔伯里在写中国引以为傲的长征故事时,他没有包袱,他可以用不一样的文化语境来书写长征。因此,那个被我们熟知的长征故事。在他笔下,变得格外新奇有趣。《瞒天过海》一章,他记录在长征过程中,敌对双方的指挥所进行的秘密联系,包括周恩来和广东军阀陈济棠所达成的秘密协议,面对这件前所未闻的事情,他却深刻、直接和有力地评价道:“这有很多原因。中国军事历来有这样的传统。中国人非常通情达理,如果可以通过合适的安排解决问题他们决不诉诸血腥的战争。意识形态不能改变这种传统。双方的很多人之间都长期紧密的联络,特别是在革命初期有过多年的国共合作,他们曾经在孙中山博士的旗帜下并肩作战。”除此,在《担架上的谋划》一章,他还记录了中共一些领导人,在长征过程因为疟疾肆虐,需要靠担架前进的故事。诸如此类历史课本不会与我们说起的故事,满足了我们猎奇心理,与此同时,让在进行严肃、正规主题阅读的我们,不至于“读不下”,反而成全了读者一次轻松有趣的阅读体验。
虽然在选择和处理素材之时,哈里森·索尔伯里选择了“前所未闻”,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但是,与此同时,哈里森·索尔伯里并未忘记作为一名优秀记者,他所应该需具备的求实与严谨的精神。为了书写这些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做足了功课,在北京查阅与长征有关的资料,咨询相关专家,比如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馆长、长征历史专家秦兴汉将军等人。其次,他还对幸存下来的高级将领、党的重要人物及其遗孀进行“旋风式”的采访。此外,在重走长征的路上,他采访仍然健在的老红军,曾经摆渡过红军的老船工等等。在此基础上,他再把数百次采访以及从文件和档案中搜集来的庞杂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且做到详略得当。为了有据可查,他还在每个章节之后附录了注释。
光阴荏苒,岁月留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需要有人去记录,需要有人去发掘。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感谢哈里森·索尔伯里不一样的书写,给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长征》读后感(八):瑜中寻瑕——《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这本书都快翻烂了,但读到某些情节还是感动得不能自已。当时中国社会最优秀的一群人,纯粹是为了理想,为了建设新中国,舍身忘己前仆后继!今天的我们,为红军精神点赞!为长征精神喝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本书之好,无需赘述,但依然要本着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来挑毛病,期望能够通过自己微小的努力,让本书变得更完美。我读的版本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4月第1版2017年10月第9次印刷的红色封皮版,下面的页数即根据该版本得来。
1、第92页,下数第3行,海伦斯诺访问朱德的时间,是在1937年,并非1936年。
2、第161页,下数第2行,方维夏牺牲之地在湖南桂东县,并非是江西与广西地区,作者可能把桂当成了广西的简称了。
3、第202页,下数第1行,贵州军阀王军烈被蒋介石打发到了军事参议院当中将参议,这是个议事与咨询机构,并非军事学校,估计作者在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可能对“院”这个词有误解,当成学院了。
4、第276页,第8行,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8.6万人,过大渡河时,人数估计在1.2万人~1.3万人之间,录入人员少写了“万”字,变成“1.3人”了。
5、第279页,第4行,红军从泸定城出发去天全县时,前进的方向是东北方向,并非“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