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女生》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女生》读后感摘抄

2021-06-26 00:0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女生》读后感摘抄

  《大女生》是一本由杨澜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女生》读后感(一):女人50岁以后,依旧可以重新起航!

  原本没有压力的日子,随着另外一段生活的到来,清净瞬间被打破了。

  我不知道周围的朋们怎么想,反正我对50岁以后的日子,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义:重新起航的时刻到来了。

  2020年3月,顺利的办理完自己的退休手续后,自己的人生又到了另外一个阶段:没有了职场的喧嚣,远离了各种曾经无休止的欲望,主动退出了几个所谓的资源整合的微信圈,卸掉了好几个不想继续用的APP,给自己的手机空间清理些内存,顺便减减压。

  记得我在之前的一段文字里曾经写过:很多女性,也都有着男人的事业欲望。但是行动力很差,往往要想到十分完美的时候再启动。其实对于一个新的计划来讲,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杨澜在《大女生》里边曾经分享过她的经验:我在接近50岁时还可以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而且坚持下来,这些经历我感觉有几点可以分享给大家:

  一是目标与积极的情绪相连。她学习法语的时候,会想起中国是要成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会想起团队当中每一位成员之间互相鼓励的时刻。让学习这件事带有长久的联想或者带着美好的回忆和对自我的肯定,效果会好很多。

  二是把大目标化解成可执行可衡量的小目标,比如每天学20分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做到的事就可以去分解,把一大步变成几个小步,这样的话每次时间起来就不费力,而且还容易有成就感。

  三是运用周围人的力量。当她把自己学法语的计划告诉了自己老公、父母、孩子以及周围同事的时候,大家的期待和鼓励也成了她不断练习的动力和督促。

  四是行为习惯。在学习过程当中每天坚持去练习,比如她在上班的车中会不自觉的掏出手机,戴上耳机,打开软件,慢慢的成为一种行为定势。

  杨澜把这种安排归为自我管理。她认为所有的刻意练习都是给自己管理辅助的道路。都是自己成长的一种途径或者助力。一定要跨出自己的舒服圈,在努力中去持续成长。

  《大女生》读后感(二):看见女性的力量,从家庭开始

  文|弥小木

  电影《气球》里,女主的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已经有两个孩子。一次意外怀孕,女主并不想生,而丈夫、妹妹,都请求她生下孩子,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刚去世老人的转世。在女主鼓起勇气,终于坐上手术台时,丈夫带着儿子闯进来,儿子也请求母亲生下孩子,女主流下了眼泪。女主身边的家人,并没有考虑到女主的想法。在电影《气球》里,有些无奈,感到某些地区女性力量的无力。

  资深媒体人杨澜曾去徽州古村落,看到那里气派的堂屋,并没有女人的位置时,产生了一些触动,杨澜将她对女性力量的思考,写在了《大女生》一书里。

  《大女生》里,有杨澜看过的世界,采访过的人,感知到的女性力量。阅读《大女生》,发现女性的力量。过去,徽州古村落的家庭里,看不到女性的位置。现在,女性力量慢慢被看见。未来,不妨从家庭开始,看见女性力量。

  杨澜在14岁时,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房间。杨澜的女儿,在12岁时,从自己房间的衣橱开始,宣誓了自己的独立。从此女儿的心事,会和杨澜分享,作为母亲,杨澜始终知道自己的任务是陪伴,而非替代,会倾听女儿的烦心事,也会给孩子独自思考的时间。

  我也有女儿。看着日渐长大的女儿,越来越接近的青春期,一间自己的房间,是母女关系最好的缓和空间。还记得,女儿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时,脸上浮现的那种难以抑制的喜悦表情。在那小小的房间里,女儿和我聊友谊、聊成长、聊小时候的故事,留下的是难忘的温暖回忆。

  一间房,不仅仅是女儿独立的空间展示,更是亲子关系界限感的建立。女性力量的成长,从家庭中,看见女儿的独立,看见与孩子的界限感开始。

  一个人,很难真正看懂他人的需求,有时候是父母。大人们并非每一次,都能正确了解孩子的需求。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中,老大不经意就会成为被忽视的那一个。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曾经分享过他小时候,父母总是偏爱弟弟。有一次胡慎之生病,母亲终于偏爱了他一次。从此,在胡慎之的成长之路上,总会莫名其妙地受伤。当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后,回顾成长历程,胡慎之从专业的角度,发现过去的自己,陷入了“疾病获益”的状态,那是被忽视后的呐喊。

  胡慎之的原生家庭是两兄弟,而他经手的案例中,有“姐姐”组合的家庭,那些“姐姐们”更是容易成为照顾弟弟妹妹的牺牲者,压抑自己。这里面有环境的因素,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需要大人们有更多的敏感度。从你我的家庭中开始,看见女儿的力量,看见女儿们真正的需求。

  杨澜曾经采访过的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她的事迹,还被写进了《丛林守护天使》中,那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人物传记。在珍·古道尔的那个年代,女性的选择,更多的是结婚生子,而不是到森林去研究猩猩。珍·古道尔的选择,在当时看起来是一个另类。当外界的声音,都是不理解时,还好珍·古道尔一直都有妈妈的支持。《大女生》中,写下了珍·古道尔妈妈的话:

  在珍·古道尔成为动物学家的路上,离不开妈妈的支持,是妈妈看到了女儿内心真正的渴望与需求。为人父母的我们,看见孩子的需求,尤其是女孩的需求,在孩子的成长之初,为女儿们的女性成长,注入精神力量的支持。

  无论多大岁数,我们永远都会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到现在依然记得,我生完老二,爸爸来看我,摸着我的头,感叹我太瘦。那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哪怕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爸爸眼中,我依然是个孩子。刚过去的父亲节,一位50后的爸爸,谈起已经成家立业的女儿,一脸心疼。虽然其他人都在催女儿生二胎,可他首先想到的是,多一个孩子,女儿就要付出更多、更辛苦了。

  认识的一位医生,40多岁,医术自不必说,深受患者爱戴。可一回家,她的妈妈依然会每日催促她好好学习,多看专业的书籍,这让她很无奈。

  想来,天下的父母,大概都是一样的。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岁数,永远都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因为这样,所以,当观念产生分歧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认同子女的选择。

  杨澜在《大女生》里,分享了歌唱家龚琳娜母女的事。原本有一份稳定工作的龚琳娜,做了新的决定,放弃了原先的工作。龚琳娜的选择,让她的妈妈无法理解,为女儿的事业,母女俩的关系,紧张了10年。龚琳娜花了10年的时间,才让妈妈打开心结,接受了她的选择。龚琳娜的妈妈,自然是希望女儿好,只是,她希望的好,并非孩子心中的意愿。在那10年里,或许她更多的是看到龚琳娜的失去,而看不见女儿的成长。如果能看到龚琳娜的成长,也许,她妈妈会为女儿的选择而感到高兴,母女俩的10年记忆能更美好一些。

  无论孩子多大,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许经常要提醒自己,虽然孩子在我们眼中,永远都是孩子,但是孩子在长大,还是要看到他们的成长。

  看见界限、看见需求、看见成长,最终,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自己,就像杨澜曾经采访的马拉拉。1997年出生巴基斯坦的马拉拉,因为呼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遭到反对者的枪杀。即使遭遇危险,马拉拉恢复健康之后,继续呼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和国际儿童和平奖。

  在和杨澜的那场聚会中,有人问马拉拉,当遭遇枪击的时候,她不害怕吗?马拉拉坦言,面对死亡与被剥夺教育,都会恐惧,然而与其恐惧,不如继续抗争。因为这样的选择,是她言行一致的选择。

  虽然那时候的马拉拉,还只是一个孩子,然而她看得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不惧危险,坚持做自己能做、想做的事。马拉拉,是让人敬佩的榜样。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强大的女性力量。她的勇敢,甚至让她的父亲,都觉得站在她身边很有力量。

  一个人能真正看见自己、做自己,人生会活得没遗憾一些。

  育儿,育己,看见孩子,看见女儿们的成长与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看见自己。很喜欢杨澜在《大女生》中,对育儿这件事的说法:育儿是父母与孩子的“双成长”。在人生的经历中,不断成长,看见女性的力量,让我们从家庭开始吧。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欢迎关注,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

  《大女生》读后感(三):杨澜:这样“女人味”的女人,才更受男人欢迎

  杨澜说:女人,这两个字似乎总与“小”联系在一起。比如身材娇小、小鸟依人、小心眼、小女人、小媳妇等等。

  在外界认知偏差的影响下,女人也自动将自己归为弱小一类的人,似乎又天真又听话,又懂事和善解人意的女人,才算是有女人味,才更受欢迎。

  只不过在当代,那些所谓的讨好和活在别人眼中的优秀才算女人味,早已过时。或者在如今的时代里,自我价值感足的女人以及活出自我的女人,才算是真的有女人味,才会更受到男人青睐与欢迎。

  杨澜在《大女生》中指出,女人想要活出自我,活出受欢迎和被需要,则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和谁在一起?

  只有具备这样的理念时,女人才能离开原有的舒适圈,从而向前一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句话这样说: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用杨澜的解释那就是:我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只要女人认清了自己的需求,就不会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不为讨好别人而存在。

  伍尔夫说过:我只想简单,很平凡地说,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重要。

  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都很难做自己,基本是围绕着普世规则在生活着,而很少有女人能做自己,比如:

  这样看来,从小到大女孩都被要求这样做,那样做才符合外界的预期,但唯独没有人告诉女孩要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也让女人们为了孩子活,为了父母活,为了外界的标准活,认为自己足够努力了,就会拥有定义的“女人味”,可是女人们却恰恰忘记一个成为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女人味。

  其实,自己要什么的女人,是聪慧和果敢的,是智慧和独立的。这样的个性与思维,也注定女人要不断审视自我,不断找到自己的进阶需求。

  这时候其实变相就离开了原有的舒适圈,对于女人来说,尤其是中年女人,往往是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的。

  因为对于大部分女人来说,她们的安全感来源于丈夫的认可,来源于外界的承认。这是因为活在世俗之下,将男人和家庭看得比天还重,有些人甚至很坦然活在男人创造的岁月静好之中。

  或者说这是女人依附于外界的舒适圈,但同时对外界有太多的依附,反而自身的安全感与掌控感越来越弱。

  比如说生活中,很多女人都管丈夫要生活费,都依靠着男人过着优渥的生活,这时候女人因为缺乏安全感,就会不断用外在的包装来夯实自己的安全感,让自己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很好。

  这种心态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敢对于丈夫的不满大声说不,更不敢对于现有的生活挑剔,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压抑与愤怒。

  即便这样的生活很舒适和悠闲,但时刻存在的风险与忧患也会让女人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怀疑自己是不是值得被爱。

  其实必要的时候,女人不该为了家庭和男人而牺牲掉整个世界,倒不如跳出原有的舒适圈,不断去开启新的生活模式,这时候反而会遇到更好的自己,也会对一切更加笃定。

  很喜欢杨澜在《大女生》中写的一句话:你的女人味,无需定义。我是女人,我自己定义自己的女人味。

  这句话不仅很霸道,而且相当有气场。事实也真的如此,换种思路想想看,若是一个整天低眉讨好的女人,想得到欢迎和尊重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像《甄嬛传》的安陵容一样,尽管处处示好,处处忍让,甚至娇弱得梨花带雨,然而这样的小女人并没有得到青睐,反而处处受欺负。

  反观甄嬛,处处霸气得体,时时做自己,反而得到了恩宠不断与显赫的权势。这也说明只有女人做自己的时候,才能被尊重,才会受到加倍的重视与珍惜。

  那些太容易得到或者仅仅只是讨好型的女人,不仅无法得到善终,反而会被轻视,很快就被遗忘。

  或者说一个女人只有在做自己的时候,才能拥有着由内而外的柔软和敏锐,才有着勇敢和善良,这时的才情与趣味才能不断吸引着对方。

  换句话说,当女人做自己的时候,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或者是表情和只言片语,不仅自然极了而且会更容易得到赞赏与欣赏。

  因为放松的时候,不会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而且内心笃定也不必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而当不受外界驱使的时候,那份自在和自信,反而能获得更好的运气与幸福。

  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其实女人真的不用去取悦谁,倒不如尊重自我。别人口中的女人味,很大程度上掺杂了男权社会的偏见以及强加给女性的标签,如果以男人来定义女人是否有味道,这是一种悲剧。

  很多觉得自己没有女人味的女人,不过是身在“自卑”而不自知,还以外界的标准将自己画地为牢。

  借用杨澜在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女人最大的闪光点,其实就是做好自己,不要企图从男人那里得到什么来解决自己的麻烦。

  所以女人的定义,需要自己来谱写,女人味只需自己来定义。与其纠结于讨好和活在男人的目光中,倒不如选择一条独立的路,不断发现自身的价值。

  对于女人来说,一生既不是父母的续集,也不是儿女的前传,只有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才是真正的女人味,才能获得尊重和源源不断的幸福。

  《大女生》读后感(四):杨澜:女人,别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

  2020年夏天,芒果TV一档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火爆网络,有数据显示:9月4日的成团之夜,在线观看人数突破2亿。收视率超过了足球世界杯决赛。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每况愈下的中美关系,经济衰退的大萧条……相比之下,一档有由30位年龄30+的女艺人参与的唱跳组合的选秀,有那么重要吗?

  其实,这个节目的走红,带动的是一些社会话题的讨论:女性的价值由谁来定义?年龄是女人的禁忌和魔咒吗?

  应邀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团之夜主持的我国知名资深媒体人、主持人杨澜,在亲眼看到这些姐姐们的努力和拼搏后,为之深深动容,她在新著的书《大女生》里重新定义了新时代女性,把她们叫做“大女生”。

  所谓“大女生”,是指那些眼界高、格局大,能够大胆地走出舒适区,大方地展现自我,大胆地面对得失成败的女性。她们不仅用爱呵护自己的小家庭,也用大爱温暖这个世界。

  然而,自古到今,女性能够真正做到独立自主却经过了漫长的时期。

  在历史上,徽州是严格的宗法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裹足、早婚,过着“一世夫妻九年空”的生活。如果丈夫去世,为防家财损失,她们被要求成为节妇烈女,终身守寡。如有违背,轻则鞭打,重则驱逐出族。

  明、清(截止咸丰)烈女,仅歙县就有8606名,一排排的贞节牌坊记录的是女人的心酸和痛苦。即使如此,她们一生也只有两次机会进入宗族祠堂:新婚和死亡。

  不仅是古代,就连今天,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女孩子,也常常没有书读,早早地被家人安排嫁人。

  2020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张桂梅引起了媒体关注,这位云南大山里的女教师同时还是一家福利院的院长。这里有36个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女婴。她发现当地很多女生读着书就被叫回去打工挣钱或是被收了彩礼的父母嫁掉,以换取家中男孩继续读书的机会。

  愤懑之下的张桂梅办了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通过教育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张桂梅呕心沥血的经营下,华坪女子高中建校12年来,有1800多名贫困女孩从大山里走出来接受高等教育,而张桂梅也被传为佳话。

  张桂梅的伟大,在于她为一些女孩子争取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让她们不再成为家庭的牺牲品,一辈子走不出大山。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

  有一位华坪女子高中毕业的女生,大学毕业后,嫁给了有钱人做了全职太太。她回到母校,要为母校捐款。可是张桂梅听说后,非常生气,甚至把她赶出了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人眼里,张桂梅的举动不近人情。

  其实,张桂梅只是不能接受吃了那么多苦,好不容易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女生,又成为别人的依附者罢了。

  张桂梅有她的信念,她希望帮助每一位乡村女孩创造自己能掌控的人生,不因出身和性别而被命运捆绑。

  然而,女性,无论是嫁给有钱人,还是过普通的生活,都得面临家庭、事业平衡问题。

  在外人眼里,杨澜是位出色的女性,事业美满、家庭幸福,可是在这背后,她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她说,孩子刚出生时,她就主动和父母、公婆讨论照顾孩子的分工方式,最终达成共识:

  老人负责孩子吃饭、睡觉、外出接送;

  自己和老公负责教育、游戏和户外运动;

  孩子生病,医生朋友特别多的爷爷安排孩子进医院。

  一家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可即便是这样,有时候也难免会遇到有冲突的时候,比如没有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没有在婆婆去世的时候陪在老公身边,给他心理安慰……

  智慧如杨澜,也无法做到事业与家庭的绝对平衡。

  那么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就真的是个伪命题吗?

  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当然不是伪命题。

  杨澜说:面对不平衡,我们要做的是,接受不平衡。

  接受不平衡,是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生活有遗憾。

  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如果做不到,就告诉孩子:妈妈是因为有其它重要的事情,然后告诉孩子,妈妈是爱她的。

  孩子当然会理解妈妈,因为她终会长大,终会离开你,终会有她自己的世界。

  而你,要始终记得:你是你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易卜生说:真正的个人主义在于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个东西。

  只有你自己优秀了,强大了,你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爱自己、爱他人。

  张桂梅为女子高中写下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一个人相信什么,他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就是你所想!

  只有内心认可自己,并为之付出努力,你才可以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相信孩子也会喜欢那个与众不同、熠熠闪光的妈妈吧?

  有人曾问杨澜:

  女孩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小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杨澜回答说:

  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这一句话,道破了人生真谛。

  对女人来说,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成为谁的妻子,谁的妈妈,而是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个自己,不需要活成别人的样子,也不需要活成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

  她只是她,拥有坚定的自我认同,敢于表达真实的愿望,勇于探索未知,无惧偏见与流言,善于学习和成长。

  愿每个女人,都活成自己的光和电。

  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烟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