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模板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实际运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模板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实际运用

2021-07-07 14:27:09 作者:筱桓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模板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实际运用

  在实习学校上了八节课,印象最深的是,指导老师经常向我们强调课堂写作的重要。指导老师说:“课堂上得让学生写点东西。”于是我每次备课都有意识地添加一些能让学生课堂练习的教学片段。

  八班上了一节《昆明的雨》,我修改了教案,依照文章描写卖杨梅小女孩的一段话仿写了以下这一段:六七月份最期待的果子,是菠萝蜜。在我的家乡,卖菠萝蜜的大多是一些拉着推车的大叔,戴着一顶用麦秸编织而成的草帽,随意一双破旧的拖鞋,寻个空闲的街角,把麻布袋往地上一铺,摆上两三个菠萝蜜,不时吆喝一声:“菠萝蜜——新鲜的菠萝蜜喽——”,倘若有几个会做生意的,便拿出一个切半,一时甜滋滋的味道散开,老远都能感到它的鲜甜。家乡的菠萝蜜包肉有干包和湿包种类之分,前者干滑爽脆,一包比乒乓球还大,去了果核和白丝,吃起来满满一口果肉,特别幸福;后者绵软,口感黏糊,但裹上淀粉和面粉放进油锅里炸,外焦里嫩,尤其美味!我把这段话安排在课件的结尾,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

  七班学生比较安静,课堂气氛不太活跃,不喜欢思考和回答问题,然而不喜欢写作文应该是七班大部分学生的心理,从他们平时交的作文和指导老师口中,我对他们有了初步理解,不能出一些范围较大的作文让他们写,而应该选取一些范围较小的最好有模板让他们学习。

  有了这些思路,我设计了上面这个“菠萝蜜”的环节。我让七班学生他们拿出练习本,开始选取课文7、8、9、10中的任意一段进行仿写,果不其然开始他们呐喊起来,说不会仿写,于是我把自己仿写的这段话展示出来,学生一下子安静了,慢慢注意力被吸引。学生黄榆铭问道:“老师,这是你写的?”我点头,他哇了一声,继续看着仿写的段落模仿大叔摇头晃脑念了出来:“卖菠萝喽——”我趁机让女同学读了课文中“卖杨梅小女孩”一段话,男同学读仿写的“卖菠萝”这一段。待他们读完,我再提了一句:“听说你们增城的荔枝很有名,不过同学们在平时有没有观察过卖荔枝的,一般是小女孩,还是一些大妈、大叔?”对于这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反应比较热烈,不少同学喊道:“是一些大妈。”也有同学反映有看到大叔卖,但漂亮的小姐姐、小哥哥很少见过。这是和汪曾祺先生在课文描写的不一样的。于是我顺道提了:“看来同学们平时观察还是挺仔细的,那么你们能再想一想当时的情节吗?他们一般在哪里摆摊,流动摊位还是固定摊位,他们卖的荔枝好不好吃?是怎么样子的?这样以此补一补仿一仿。”于是学生开始思考,有一些还拿出作文本开始仿写,还有一些争先恐后问我能不能仿写其他段,那一段菌子的能不能仿写,我一一回答可以并加以指导。然而因为布置任务时临近下课,所以没能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成果。但从学生交的作文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片段他们可以接受,并且有不错的效果,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一定程度降低他们对写作的厌恶。

  我认为这是一种模板教学,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这种教学提供了一种方向性,让他们回答问题和写作文时不是怀着一种敌对的思维。语文课堂上多让学生写写东西,充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上,有利于巩固文本学习。

  其实在七班上《昆明的雨》前,我先在八班上了一次课,八班学生比较调皮,经过上两节课的经验,我了解到他们班对写作文等比较抵触,在课堂上不配合拿练习本,课后也不喜欢交作文作业。所以不能布置难度大的作业,应从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比较容易的任务入手。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我选取了这么一个概括主旨的情节:“文章描写了昆明的雨中 、 、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 ,以及对、 生活的留恋之情”。用一个模板,引导学生说出主旨,对于重点内容使用横线让学生概括,这样可以稍稍降低难度,让学生有迹可循,知道如何作答,所以有了答题的欲望、想法。果然八班学生对于这种问法表现接受的态度,没有像往日要求他们答题时那么抗拒。因为对他们班学生不是很熟悉,我随机点了一名学生,让他照着模板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根据先前上课讲述的内容和模板,他稍加思索把需要填空的词语说了出来,这种做法就比以往直接让他们概括主题要简单得多。我没有公布答案,又叫了一名学生回答,除了一些个别词语,大部分都能够答对,可见出示模板比凭空让他们想主旨想思想感情真的降低了不少难度。

  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对于难点的习题,我几乎都使用了这种“模板”教学。首先是由于答题规范的需要。在考试中,对于句子分析这一块,通常会用到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分析,这些使用一套模板答下来,逻辑性强,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容易掌握。比如分析一个句子——“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给出模板:这段话运用人物的 ,生动描写出 ,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 思想感情。模板的作用在于给出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角度,使他们答题有明确的方向,不会漫天思考最后想不出一个所以然。这种答题明显比直接问学生这段话好在哪里要简单得多。在八班教学时,我随机点了一个学号,一名学生站起来,他仔细看了题目,根据自己想法填上一些词,几乎说出了答案。

  这种做法在我讲《传记》的作文课时也使用过,指导老师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写作,但是短短四十分钟,又要讲解传记的概念和特点,又要举出其他范文解读,让学生在这节课程中进行完整写作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制作了一个小练笔模板,只让学生在课堂列出小传中需要写的内容。如:传主、资料信息、性格、爱好、精神品质、事例、言语与动作、结尾(赞扬传主精神,或提及传主的品质对周围人的影响,自传中可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设想和想法),要求描写的事例、动作要反映传主的精神品质等。我先让学生思考想要以谁为传主,把传主身上的优点写下来。再简单把发生在传主身上的事件并能反映传主品质的写下来。我的思路就是这样,学生大概把传主的这些资料填完,再结合以下就能写出一篇传记了。同时我也写了一篇模板——传主:李冰,资料信息:坦洲中学初一学生、学习委员,性格、爱好或精神品质:开朗、喜欢跳舞、爱好学习、热心助人。而相对的事例是每天准时去舞蹈室报道,风雨无阻;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参加志愿者活动。言语与动作:“上课认真听课,不要搞小动作”、上课时她坐得端端正正,书本记满了笔记。结尾:李冰爱好学习的精神影响了周围的人,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个提纲一出来,原本不知道如何下笔的学生都像领悟了一样,不住点头,并开始补充自己的小提纲,有了写作的思路,在接下来的课程再增加一些范文更可以加强理解。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模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种做法比直接给出一个题目、给出一个要求写作业能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赏析语言时,模板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答题习惯。

  古诗古文教学中的领悟文章主旨也可以使用,在八年级七班教学时我分析完晏殊的《浣溪沙》一首词后,直接问道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然而台下一片沉默,没有学生回应,我喊了语文科代表妙玲回答,她只是重复之前分析句子时分析的感情——这首词能看出作者伤春怀旧、物是人非的感慨。然后她眨眼看着我,我只能继续引导:“没有别的了吗?”妙玲继续思考了一下,摇头表示自己不会。于是我让她坐下,喊了另一名学生,情况差不多。而当我亮出课件的模板时,看着特地空出来的填空,妙玲举手了,“老师,这个我会了。”模板是这样的,“作者由,透露出,同时也不免流露出 。妙玲同学这样回答,“作者由夕阳西下,落花和燕子归来等事情,透露出对春光美景的流连,也流露出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之情”,这么一答,几乎和标准答案相差无几了。我表扬了妙玲同学,亮出了课件的答案。并且我再表明还有别的答法,但我们概括主旨时一般都是先概括文章或者这一篇词说了什么内容,再说明全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模板:词之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落花、归燕),抒发作者的感慨。把词的内容概括出来,让学生回答相应的思想感情,更直观和容易回答。

  在课外阅读上模板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以《昆虫记》为例,要求学生写出一种昆虫的母爱,让学生直接答题时,大多不按逻辑,想到什么写什么,思维较为混乱。但是给出这样一个模板后:我被(一种昆虫)的母爱感动,因为(昆虫的特性)。

  八节课,四个课时,有现代文学教学、古诗词教学和作文课三种不一样的课程安排,我在这些课堂的教案设计中都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模板,比如上述提及到的《传记》,我设计了一个小提纲,能够在四十分钟课堂上有效实施;在《昆明的雨》这课中我模仿其中一个片段写了“卖菠萝的大叔”,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也以此进行模仿写作;在晏殊的《浣溪沙》教学中,我把主旨的重点字词隐藏起来,这样激发学生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