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重建读后感1000字
《乡土重建》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重建》读后感(一):一本好书,永远都不会被时代抛弃。
这本由新华先锋发行的《乡土重建》是今年6月出的,所以是当前市面上最新的一版。当我翻阅此书时,我不得不感叹,费老七十多年前的作品,放在当下,读起来份量依旧,这就是经典吧。跨越世纪,仍能给我以启发。
因为本书收录的是费老的演讲及论文(不同于现在的论文形式),所以各章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独立。我为了更好的把握全书内容,在读了第一章后,跳到最后读了“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后记)”。这也更有助于调整我的思考角度。如费老所言,《乡土重建》和《乡土中国》的性质属于两个层次。《乡土中国》反映出的是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原则。《乡土重建》则是要找出种种问题的症结,通过积极的主张,以求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费老也说《乡土重建》其实是第三步的工作,第二步其实是要在把握第一步的基层社会结构的原则上,更具体的将其分解,描画出每一部分的全貌。但因为牵涉太广,费老不得不跳步了。
对此,我则想到了一些这几年读过的当代社会学作品。比如给我印象很深的刘绍华所著《我的凉山兄弟》,这就是费老所说的第二步工作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这第二步的工作需要众多的有志之士贡献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才可以完成。
费老在他《江村经济》一书的首页上,写道:请允许我以此书来纪念我的妻子。1935年,我们考察瑶山时,她为人类学献出了生命。她的庄严牺牲使我别无选择地永远跟随着她。
那年费老和他新婚妻子前往广西瑶山做社会调查。调查期间,费老不幸陷入瑶山猎人为逮捕野兽而制造的陷阱之中。为了营救费孝通,王同惠连夜下山寻求救援,不慎坠崖落水而死。那时两人结婚仅仅过了108天。多年前我在广西听说了这个故事,就一直忘不掉。对我而言,费老不仅仅是写了些社会学著作,他的精神更令我肃然起敬。同时也改变了我对社会学者的看法。
再说回书中的内容。七十多年的社会发展,使得处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乍一看似乎某些论述已经不符合当下。不过,看过去人写的书, 不仅仅会了解过去,还能传承他们好的思想。
比如第一章提到的传统匮乏经济,书里表述: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于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中国资源的供给。……年复一年地滋长着人口,可耕的都耕了……这个旧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资源。
如果我们把这一段改写下呢,还可以结合时事,今年北京适龄儿童突破20万。幼升小、小升初学位缺口7.5万。所以可以写:学区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中国小学学位的供给。……北京西城区年复一年的人口增长,学位可以给的都给了……这个旧学区是一个匮乏的学区,多的是人,少的是学位。
我上面这段仿写竟然没毛病,可我不读此书的话,我大概率不会如此表述。一本好书,永远都不会被时代抛弃。
2021.7.7
《乡土重建》读后感(二):《乡土重建》:忧国忧民
中 国历史上有很多的知名的学术类或学问类大家,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是他们的学识渊博,有重要的学术成果,更多的是他们拥有那种家国天下、推己及人,心怀天下苍生的那种情怀并付诸于行动,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尊崇。
费孝通就是这样的人,他所作的学问,主要是为人类、为国 民谋福祉,谋出路谋发展的学问,他本人也是中 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重建》是先生重要研究领域 中 国乡土经济早年重要文章的一部合集,主要讲述乡村社会结构以及振兴方案,直至今日,读起来仍然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我时常想为什么当今国内每年量产那么多学术论文,含金量不高。而当年,物质生活那么匮乏,那些大师们却能研究出具有深远历史价值的文章。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系统地得出结论,但是有一点肯定的,像费孝通这样的人,是在发自内心地做真学问,而不是追逐经济利益。
本书观点非常鲜明,从不拖泥带水。从各个维度剖析乡村经济衰落的沉疴,探讨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并尝试给出了多剂药方。而且针 砭 时 弊,处处体现了一位心怀天下的大知识分子的胸怀。
书中阐述研究探讨的问题视野相当广阔,并不头疼医疼,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个社会层面剖视乡村的病症,足见作者学识渊博和治学的严谨。这也在各个方面保证了本书的价值。
作为学术类文章,没有任何地修饰,直面问题本身,不像今日很多文章为了凑足字数拐弯抹角。从这一点上来讲,本书地学术风格非常让人称赞。
我个人很认同书中的若干观点, 比如: 认物质生活的享受总是人生的一种诱引诱,人不向自然去争取享受而在有限的供给中求一己的富裕,结果不免与人相真争,这并不是东方的特色,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地主们除了地租收入之外,还会利用他的资本做高利贷、米典当、米行,这一这些金融性质的活动来增加对乡村的吸血。
所以说古代有“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西方也有哲人说资 本 主 义以前的社会通性是从权力得到财富。当然我更觉得,人性虽然易于如此,但是相应的不断进化的社会制 度就是逐渐克服软弱人性的过程。
此外,我非常钦佩先生很多的观点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比如作品中提出若干建设性方案:比如扩充和疏通乡村和都市的往来,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安置剩余劳动力,乡村才有繁荣的希望;提高基层的行政效率,避免贪 污 腐 化;乡土基层开始,积极集聚资本,充实生产;现代工业技术下乡等等。
其实这些方案在现当代已经实施或者是正在实施,所以先生的作品价值不可估量。
本书从不聚焦某个领域的一亩三分地,有一种莫大的家国情怀。在那个民 不聊 生的年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这种著书、做学问的态度值得后世深深学习。
随着时代的变迁,本书的价值闪光反而更加大放异彩。研究社科类学问的人士,都值得看看此书。
《乡土重建》读后感(三):“社会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
前几个月在高铁上读完了《乡土中国》,明白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这本《乡土重建》是《乡土中国》的姊妹篇,同样也是“社会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而这一次除了更加深层次地探究中国社会自身内在机理与特点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落脚于“重建”二字,剖析了农村与城镇到都市的变迁发展。当然除了这一些,我们研究社会学的意义必定要落到实处,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必然是为了更了解这个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而探求于乡土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其现实的具体途径。其中不乏发展乡土工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也不乏对现代乡土经济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分析从而得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与措施,落到实处。
学者费孝通先生一直执著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中国这两个领域的奠基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江村经济》堪称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他的声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他不但笔耕不辍,而且步履不停。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步一个脚印进行实地勘测,使他的著作不光是坐在办公室里款款而谈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是具有符合当地实际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帮助我们把理论变成实践。
更让我惊喜的是频频出现在高中历史课本的词——“文化自觉”,原来是费孝通先生第一个提出来并阐述的,后人纷纷用在各种场合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他在1948年第一次出版了《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这两部著作,距今已经过了七十多年。但是一本好书,是不会被时代的尘埃所掩埋的,反而在时间的洗礼下,在历史长河与人类进步史上越发熠熠生辉。
虽然费孝通先生是同时写的两部作品,但它们的性质却相差很多。与《乡土中国》收录的十四篇短小精悍的学术论文不同,《乡土重建》收录的十五篇文章类型多样。除了论文,《乡土重建》还收录了演讲稿、发表于杂志报纸的文章等等,类型变得更加丰富。比起《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的结构更为复杂一些,而且里面的文章也普遍变长了。目录中还标明了副标题,翻阅起来也很方便,值得一读。
《乡土重建》读后感(四):地主阶级是为什么会消失——《乡土重建》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社会学的书,算是我的一个阅读盲区。读起来虽然没有什么生僻的字词,但字句连接起来还是会让我觉得有些费脑子。这主要是因为我需要花费一些精力来联想当时的社会状态,以及作者在那种情况下想向社会传达的思想。而我之前对社会学的关注又很少,所以有些句子又不得不多读几遍,好让自己充分理解作者的意思。
《乡土重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社会学著作。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来自于1947年前后费孝通先生发布在中国主流杂志上关于中国乡村的社会学见解。从文章中的文字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对地主和政治的偏见十分严重,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总是谨小慎微的提出自己并不是要为封建社会做嫁衣,只是想借用名词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当时的民众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每一个人都希望能有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来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行。费孝通先生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想法公布与众,尽管想法并不完善,但是思想这个东西就是应该放到社会上去供社会打磨的,自己闭门造车是搞不出来的。
地主阶层寄生状态
1947年虽然抗战已经已于1945年结束,但中国解放还没有到来。百姓生活疾苦,地主阶层的生活水平也不可能有提高。费孝通先生指出,地主阶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寄生阶层,他们不事生产但是取用全是来自于土地和人民。从这个角度来说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作物有一部分消耗在地主手里,而地主又不会在农忙时从事生产,回报给土地。地力又是一年一年的在被消耗着。这样对于自然和人民和地主阶层来说都不是幸事。对于国家更是灾难,如果地主阶层一直存在,那么这意味着国民资产的很大一部分会内耗掉,而这被内耗掉的部分又没有生产的能力,大大降低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速度。影响国家的工业发展进程。
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
地主的寄生的寄生状态使得地主阶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费孝通先生指出如果地主阶层没有找到新的生产性经济基础是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经济条件下,贫民的生活都尚且没办法安顿,又如何能安顿好向来生活富裕的地主阶层呢?无论政府如何处置都不会让他们觉得满意,所以干脆舍少保多。
利用广大的农民阶层来反抗地主阶层,不费任何的财力物力就把土地收归国家,再由国家分发给个人,这样土地改革制度就完成了。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也给普通百姓生存的基础。保障了百姓的健康生存。
而地主阶级失去了土地,也就没有了基础,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回归到普通百姓的阶层。中国没有了阶层的划分也就顺利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在原本就没有什么资本积累的国家共产道路使得民众的生活水平趋于平均,让大家在温饱的基础上,能看到“富裕”的希望。民众愿意为了国家计划牺牲个人的享乐,这又加速了普通家庭的财富积累。虽然后来的社会并没有按照费孝通先生所指的方向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得不说费孝通先生的分析是十分正确的,之所以出现偏差只是因为社会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