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可以》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不可以》读后感精选

2021-08-21 00:06: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可以》读后感精选

  《不可以》是一本由[日]道尾秀介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以》读后感(一):久未谋面的道尾新作

  印象里上次看道尾的书还是七八年前的事了,最后买的一本实体好像是《乌鸦的拇指》还是《鼠男》来着。这本《不可以》依然发挥了道尾擅长的XXX诡计,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作品的结局故意设计的很含糊,如果不看最后的插图根本看不懂(其实看了图也不一定能看懂),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谜语人”吧。

  《不可看——弓投悬崖》:某男驾车外出时发生了车祸,身负重伤下不料又遭到前车司机等三人的灭口。警方虽展开调查但进展缓慢。某日,前车司机被人在事故地点被人拍死,警方认为某男的妻子十分可疑,而负责调查的刑警曾与该女为情侣。另外,某打着让死者复活的邪教在蠢蠢欲动......由于之前在豆瓣看过木大的泄底评,所以凶手的真相一目了然,然而最后的XXX诡计就......不过这个影响不大。

  《不可说——那个故事》:某从中国来的少年一直难以融入集体,只有某同学固执的要和他交朋友(这熊孩子也是个往流浪汉嘴里撒尿的猛人)。某日,少年去小卖部意图偷东西,不料却发现小卖部的老奶奶疑似被人杀害并带走。然而第二天少年再去小卖部的时候却发现老奶奶好端端的坐在那里......一开始没明白结局是怎么回事,不过到了终章也就自然明白了真相,话说这篇结尾的插图画的可真潦草。

  《不可悟——画的秘密》:某邪教(就是第一篇那个)的女干部在家中被吊死,某刑警与新人搭档展开调查,然而却无法抓住邪教高层的把柄。随后,负责公寓安保的负责人被人发现死于水中,其笔记本里却有着一副可疑的画......这个一开始真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直到看了网上泄底才恍然大悟,这样一想某人的死就有可能......真是细思恐极啊。不知道为啥没见到别人有类似的说法。

  《不可信——小镇和平》:第一篇的凶手准备向警方自白后自杀,然而在路上遇到了某人又产生了新的希望......感觉挺温馨的一篇,总觉的与前面三篇的风格不太搭配。

  虽然是道尾时隔多年的新作,而且在创作方式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方法(然而你学谁不好学苏部健一),可惜作品质量依然不怎么让人满意,据说道尾在《月与蟹》之后一心投入纯文学创作,或许......

  《不可以》读后感(二):如何正确打开这本书

  不得不说日本的推理实在是厉害。前些天才入了知念实希人的坑,通过《不可以》又认识了道尾秀介。道尾的这部作品有着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叙诡。我读的叙诡手法作品并不多,在之前今村昌弘的《魔眼之匣》里算是领教过,干胡桃的《爱的成人式》也有叙诡的成分。这种手法是作者跟读者玩儿的一个小把戏,他通过故意隐瞒甚至误导,让读者因为自己先入为主的经验而搞混一些信息。在最后揭露真相时,作者会故意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我并没有那么说啊,是你看得不仔细啊之类的;而读者会感觉好气又好笑。 道尾这部作品包括四个小故事,而这几个故事又通过共同的人物互相联系。这些故事的标题也很有意思,分别是:不可看、不可说、不可信、不可悟。这一些标题带有神秘的禁忌感,非常吸引人看下去。而且第一个故事开头讲到一条神秘的悬崖边上的公路,据说很多人开车到这里都会遭遇事故。然后这一天晚上安见行驶到了这里,果然遇到了危险。这个故事一开头就很吸引人,完全没有很多日本作者那种絮絮叨叨的特质。事故发生三个月后,杀害他的人就在安见的遇害地被杀了。安见的妻子遭到怀疑,究竟是不是她干的呢?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故事以及“不可说——那个故事”。小男孩马珂去文具店偷东西,熟悉的店主老奶奶并没有出来招呼,柜台前的人是一个陌生男人,而他似乎看到被炉下面伸着两条腿。他认为老奶奶被杀了。然而再去确认的时候老奶奶却安然无恙……但是他确信有些不对头的地方,到底是哪里呢? 此外请注意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因为其中还添加了图片解谜的方式,所以你一开始读的时候千万不要好奇去看插图,不然很容易泄底哦。特别是最后一幅图片,如果你提前看了,那么第四个故事就彻底废了。而且这些插图都是真实照片,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起来还是有些阴森森的感觉呢。 我读这本书之前并不知道它是叙诡作品,但是也因此收获了很多惊喜,如果你提前知道了这个的话,想必你会读得更加仔细的吧。

  《不可以》读后感(三):太可以了!这篇评论前面放心阅读,后面有剧透谨慎阅读

  对道尾秀介老师的印象停留在当年阅读《向日葵不开的夏天》时那种被支配的恐惧,因此在面对其新作《不可以》有一种格外期待的感觉,特别译者是我超级喜欢的芝芝老师就更令人期待了。 这是一本XXXXX(不能说,说了就泄底了,当然我个人认为即使知道也依然会被这本书支配,但是前面的部分还是留给不想看泄底的同学吧)。《不可看》、《不可说》、《不可悟》三个故事和结尾的《不可信》共同组成了这本《不可以》。如同我们熟悉的“三不猴”那样的故事的名字都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了故事再去看这几个名字就更有趣味。 《不可看》指的是不可以看那个悬崖,将故事和都市传说联系在一起,制造了一起宛如怪谈附身般的故事,驾驶这汽车的男子看到了那个悬崖,随即出了车祸,肇事的少年试图毁灭证据,于是他们决定要杀死他。事故过去了一段时间后,肇事的少年死在了当时车祸的地方,是巧合还是复仇?当反转到来的时候,“不可看”有了另一重意思。 《不可说》很有《向日葵不开的夏天》的味道,是一个内向而情感丰富的少年的故事,他从日常的细节之中,还原出了一起凶杀案。这是一个不可说的秘密,他无人可说却向最不该说的人说出了这个秘密,书外的我们在心里大喊:“笨蛋,别告诉TA啊。”但是他却鬼使神差地说出了口,惹上了杀身之祸。当反转来临的时候,你会首先缓缓地打出一个问号,怎么会这样?然后在看到那里的时候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不可悟》是警察的探案故事,一起宗教团体的女高管死亡的案件牵扯出另外一起男子死亡案件,男死者的记事本上画着一副无人理解的图画,却是破解女高管死亡案件的钥匙。没有人明白这画是什么意思——无人可悟,执着与此的警察费劲了脑汁,不可悟啊,因为悟懂之日就是命丧之时。而最后的反转更加颠覆。 如果你前面都没看懂也没关系,因为还有《不可信》,或许你前面的一切认知都是不可以相信的,看完这篇你就能明白该去哪里寻找答案了。一切都是不可信的,而最后的一个故事又落在了“信”上,两个凶手的两封自白信因为奇妙的原因交换了,而他们各自奇妙的经历让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奇妙的结局。这个故事暖到落泪,我这样想着……然后我又忽然意识到,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明明他们没有那么值得原谅啊,为什么我会为这个细思极恐的结局感到暖心?!好吧,我承认,我再一次被支配了……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本书的关键词是“叙诡”,而最大的冲击点则是需要结合每个故事末尾的图来看,互动性强、反转性强,冲击性强。 第一个故事中,首先使用叙述诡计,混淆了我们对于死者的判断,然后就有了杀人的时间。末尾的图其实在前面出现过,区别在于家的位置的标注。通过位置,可以知道最后的死者并非前面的死者和凶手,而是警察。关键点有2出,一处是人影从右侧出现,一处是手里的东西“无声的掉落”。“刀”和“钢剑”都不会“无声”,只能是“香烟”。详细可以重新排列时间计算。 第二个故事中,用了神鬼的幻想来掩盖真实,两者的重叠就是答案。最后的图片左侧的人影解释了一切。那个孩子在看着他,等待着报恩的时刻。他一直扣着手上的伤口,不让伤口愈合,因为他还没有“报恩”。所以男孩不是用神鬼打退了敌人,而是在那个孩子问询的眼光中告诉他,是的我需要你来救我,然后抓住了他的衣袖,而他为他手染鲜血。这部分的故事在《不可信》中从男孩的对话中可以还原。 第三个故事中,法医是容易被怀疑的,因为他有独处的时间更改图画。但是最终动手的却是警察,图上笔顶上的星星指明了动手的人。但他不是男子案件的凶手,因为他在队友打电话的时候发现了日程,然后默默地表示“右页—这是什么?”他就是在这时明白了一切并修改了的。而他的队友则是在打电话并不知情,而后来一直在怀疑法医,没有怀疑他,所以才会跟他说自己的推理,并一起喝酒而毫无防备。 第四个故事是总结,如果你前面看懂了,这里没什么,只是给出了结局,如果你前面没看懂,这里就是答案。

  《不可以》读后感(四):说一下我自己的推断(剧透慎点!!)

  第一章的核心问题是一开始死的是谁,凶手是谁?书中已经回答了。

  另一个问题则是最后被车撞死的是雅也、隈岛还是邦夫,手里握着的分别是菜刀、烟和箭。

  书中提到,货车加速的时间是七点零八分,而雅也六点五十八分还没进去买菜刀。之后向南跑去,转进小巷,用时大概十分钟,也就是在七点零八分以后。而隈岛绕一圈速度要更快,因此死的是隈岛。凶手也就是宫下和司机。

  末尾的图大概是要暗示宫下,这是一张折过的纸质地图,右边黑色的海洋部分反射出一个人的倒影,看起来是个女的,可能是指宫下。看着又想是一个握着东西的手,这里暂时存疑。

  第二个案子很简单,就是山内帮忙把两个人推了下去,拯救了马珂。图也很简单,照片中的人应该是店主和店主夫人,重点在左下角汽车边上,有个人悄悄走过去,衣服上有个H,正是山内衣服上的Happy

  第三个案件,分别死了宫下、中川和水元。这里其实水元已经推断的差不多了,就是守谷杀了宫下,然后利用中川打电话的时间,把智能锁给拆掉了。结果被中川发现,因为自身负债,于是威胁守谷,守谷就杀掉了中川。至于为什么一直没找到证据,是因为警察中出了内鬼,而内鬼就是竹梨。水元已经推出来了可能是警察和十王会串通,而竹梨刚好死了妻子,入了十王会,这里看竹梨听他们祈祷时候神游天外的反应也可以知道他是信教的。

  竹梨在书中做了三次伪证,第一次是小时候作伪证栽赃穷鬼是偷钱的人,掩护自己崇拜的对象。这里要画重点“崇拜的对象”,他之后也是一样的动机。第二次是宫下超速撞死了隈岛,他作了伪证掩护宫下,这里崇外的对象无疑是十王。第三次则是帮助守谷消灭证据。

  竹梨具体消灭了什么证据呢?其实就是笔记中的小人,这也是水元怀疑的重点。可以仔细看书中的对话,吹干后发现笔记上有这个东西的是竹梨,然后引起了水元的震惊,这里竹梨就有修改的可能。这里要先看结尾的图,图中的笔揭示了竹梨的身份,这里面的图是中川画的未被修改的图。是一个箭头指向门上的一个东西,然后写:“打电话时拆掉了?”这里指的就是智能锁。但是这就等于守谷杀人的事情败露了,所以竹梨就进行了涂画,把箭头和智能锁改为了上图的小人。把智能锁涂黑,然后给箭头加了腿。这就导致死者的位置靠上,和死亡时候的状态不符。

  由于水元发现了真相,所以被竹梨杀死了,这就是第三章的答案。

  第四章就是几个人凑到了一起,邦夫无意中拿到了竹梨的信,而竹梨拿了邦夫的。因为邦夫是盲人,所以在他说让妻子代他写自白书的时候,其实就猜到了信应该被妻子改过,当时以为是妻子一个人把罪扛下来了,没想到最后给他的是几张白纸,这就是最后那幅图的寓意。

  《不可以》读后感(五):互动感十足的小说(有剧透)

  这本小说一经发表势必要引起争议的,问题就在于这本小说的定位上——推理(文治·语言的骗局系列、拿到了《周刊文春》推理第6名、这本推理小说好想读第7名)然而,与其说小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类似于《鸡皮疙瘩》类型的惊悚小说。

  小说的第一个故事,作者的重心并非放在推理上,而是放在文字游戏上。

  比方说“绝对的黑暗向他笼罩过来。”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多人应该会认为安见此时丧了命,然而正是这样隐晦且带有暗示意味的文字使得读者忽略了这句话的别的理解方法,从而被作者蒙在鼓里。

  此后,作者一直避而不谈仍旧活在弓子家中的那个人,而是着重描写弓子和十王还命会以及隈岛之间的关系,给读者造成了整个家只剩下弓子的假象。坦白来说,这实在不像是推理,而像是作者在刻意欺瞒读者。

  作者在这篇故事最后还刻意设置了一个陷阱,让读者误以为森野浩之的哥哥被撞死了,看完第四个故事转回来看的话,感觉这样的情节安排有点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意味了。

  第二个故事中最让人感到怪异的就是作者所描述的“雪白的衣袖”,这个类似于幽灵一样的存在,而且这东西有着一张和小珂一样的脸,每当小珂郁郁寡欢的时候,这个东西就会出现。我认为这个白色的东西就是山内,但是也有部分小珂的幻觉,因为他在学校遭受过排挤和无视,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在异国他乡无法和爱他的祖父和小黑在一起,所以精神上十分压抑。山内也是他不太喜欢的对象,而且山内穿的是一件白色运动衫,小珂很容易将厌世的自己和白色衣袖联系在一起。

  从第四个故事可以发现,小珂已经变得阳光向上了,他和山内的关系似乎也很好,说明经历这一切事情之后,小珂已经没有“白色衣袖”这个心魔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白色衣袖”在关键时刻救了他。

  在第152页有提到是“白色衣袖”救了小珂。

  “在轮廓间摇晃的,两条白色衣袖。那家伙在看着小珂。目光直愣愣地看着他。”

  再看第153页,躲在白色小货车背后的正是身着“happy”字样的山内,说明自打小珂告诉山内文具店发生的事情之后,山内为了报恩也一直在关注文具店事件,所以最终得以救下小珂,将文具店老奶奶和她的侄子推下悬崖。

  这个故事其实推理感并不强,只有第153页的图片算是解答了文章当中最大的疑团,展露出了潜藏着的山内这支暗线。

  第三个故事倒是挺有推理感的。唯一没搞懂的就是到底是竹梨杀的中川,还是守谷杀的,然而本质上这个问题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竹梨用隈岛送给他的圆珠笔在那本笔记本上做了手脚。他剥去中川的衣物,唯独留下了笔记本,还只让笔记本四周边缘沾到海水,关键部分得以保存,从而扰乱侦察线索,确实很高明。

  文中有一个没有解释清楚的线索,就是竹梨和守谷是如何得知中川笔记本上的画的。

  第四个故事的结局让我有些感概,所以本来想打三星,最后还是打了四星。

  在这篇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物,这五个人其实都不算清白。

  安见邦夫杀死了梶原尚人和森野浩之,弓子帮忙隐藏并遗弃尸体;竹梨帮吉住躲过了过失驾驶致死罪,在宫下事件中帮忙除掉了中川和水元,使得吉住当上了支部中心;山内在帮助小珂的时候将文具店老奶奶和她的侄子推下了悬崖,小珂知情不报,二人得以免去过度防卫的罪责。这几个人集合于一篇文章中,有点我们通常所说的“全员恶人”的意味了。

  这些人最后并没有受到法律的惩处,相反,安见邦夫误将竹梨写满罪责的书信撕毁、弓子将空白的信伪装做自白信交给了安见,帮他隐瞒罪恶、山内和小珂在骑自行车游玩的时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宁静。他们并非十足的恶人,他们在别人的眼里也是善良的叔叔、爱帮助残疾人士的小孩、为保育园弱势群体挺身而出的好老师,这样的结局不正是寓意着人性中光明与黑暗面相生相容的一面吗。

  恶不但不会从这个世间退去,反而会继续在人心间滋长,不管是十一二岁的小孩,还是三四十岁的警察都无法摆脱自己的罪恶,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反映出了作者现实且略显消极的一面吧。

  最后还是想聊聊这本书的硬件部分,也就是作者的文笔水平。总的来说,这本书读着并不是那么舒服,除了书中有许多抽象、空白的地方,故事的节奏也存在问题,给我的感觉是不如《向日葵不开的夏天》那么引人入胜了。

  我的想法是,一、作者太过于去追求小说最后展现出来的让人为之一振的效果,于是不断在作家身份和读者身份之间游离,导致文本有很多断裂的部分,于是乎最终效果也不会太尽人意。

  二、作者没有把控好欺骗读者的程度,于是让有的读者读完一头雾水,而有的读者则会觉得甚是乏味。

  三、硬核的推理部分太少了,只通过互动感增强读者的解谜体验,有些读者是不会买单的。

  四、作者没有跟随潮流,在小说中搞人设那一套,这在我看来是很舒服的。

  五、道尾在协调叙事语言和抒情语言的时候,一直以来都很有一套,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展现,其实还挺值得一读的。

  《不可以》读后感(六):不可以——梳理(全剧透,慎点)

  看了第一遍,每章结尾都清楚,终章发现被骗了。

  看了第二遍,捋顺了时间线,发现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

  我也想知道漏掉了什么。。

  以下内容全剧透,没有看完书的慎点。梳理的时候前后顺序都有,尽量加了页码作。个人梳理笔记,全是个人看法,仅参考。

  ———— 假装分割线

  第一章 不可看 弓投悬崖

  主事件:安见邦夫,保育员老师,南下,弓投悬崖在左侧,危险指示灯灯罩为白色,肇事方三个人,金发男抢钱和谋杀,将安见邦夫撞向方向盘。P9

  事故时间:四月五日,晚上九点十二分。

  死亡人:安见直哉,四岁。

  伤者:邦夫失明,前面提到的黑暗,酱油瓶,报纸等等。

  肇事方情况:三个月后(七月)

  梶原尚人,NAO金发男,安见利用白色灯罩碎片引出,十七时四十二分P29。凶器石头,一击毙命P34。隈岛角度分析复仇过程P78,安见角度坦白P242。

  森野雅也,六时五十八分,买了把刀跑向公寓。南行左转到公寓需要十分钟*2 .P81。被警察抓走P243。

  森野浩之,隈岛角度分析复仇过程P79,安见角度坦白P83,P242。补充:十王会给了一个大花盆,隈岛离开公寓时间。十九时三十六分。

  次事件:

  七月七日,下午六时五分,隈岛由南向北寻找,听到刀的时候(参考雅也拿刀时间)抄小路去公寓。

  同时,宫下志穗、吉住,让司机加速通过公寓。七时八分,车祸,右侧人影,手里东西(云雀香烟)无声息落地。P70

  十九时四分,邦夫想要去警局坦白,外面车祸。

  死亡人:隈岛。地图上公寓的位置P29,手里的东西不是刀,时间差。以及隈岛知道了事实但是多年没有破案。

  埋线:

  此时年纪:竹梨37岁,隈岛39。

  竹梨对十王会的态度P35

  疑问:四岁的小孩子,儿童安全座椅,能坐副驾驶么?

  第二章 不可说 那个故事

  主事件:小珂,十岁。目击古关文具店,店里死了一个人。一开始以为是老太太,后来证实的老爷爷。店里老太太的侄子知道后带小珂去悬崖,想要杀掉小珂,躲在车里捉迷藏的山内救了他,反而把老太太和侄子推下山崖。

  补充:山内藏到了车里,衣服是大写的H,P112。捉迷藏,车里P239,多亏了这个才能站在这里。

  时间:第一案的五年后。P122。

  白袖子:疑似小珂自己的幻想人。珂的面孔,最后驱除自己。

  那家伙,P93。雪白的衣袖。P97。侧页漫画P104。傒囊,揪住袖子,赶走的咒语滚出去。P105。虚妄P127。

  埋线:小珂的保育老师是安见。

  疑问:小孩子的力气能把两个大人推下山么?

  老太太这一家人,为什么无姓名?

  公园里打山内的流浪汉P110,疑似店家老太太的丈夫。山内被打说不用找警察。认识么?

  第三章 不可悟 画的秘密

  主事件:死者1宫下志穗,死于公寓,密室状态。守谷巧发现,中川徹开门。凶手守谷巧。

  死者2中川徹,发现守谷在打电话时候拆掉了智能锁,敲诈。被杀。

  时间点:第一案之后的第六年。P159

  掩护者:代田,一口咬定自杀。疑似十王会。P157。电子狗点出代田的女儿过世。

  竹梨用圆珠笔修改了图片,把拆掉的东西画成了人形。P202。(代田也可能辅助帮忙了)

  次事件:竹梨杀了水元,因为水元发现了画的秘密。竹梨的坦白P252

  补充:竹梨是十王会,车祸的唯一目击证人,说谎了。调查中动了私情。P173。

  疑问:

  吉住,四年前造成死亡?死了谁?P209(隈岛是六年前)

  第四章 不可信 小镇和平

  时间:十一时五十二分。第一案的七年后。

  主事件:安见把坦白信交给竹梨,原计划自杀,遇到小珂向他道谢后,改主意撕信回家。

  安见的坦白信是空白,弓子没有封装有字的信。

  竹梨的自白信没有被看见,而是失明的安见撕毁了。

  回顾:

  不可看,不可转头看弓投悬崖,确实很多车祸。

  不可说,那个故事,推下去两个人,不能说。

  不可悟,画的秘密水元明白了,就不能留了。

  不可信,小镇表面的假象和平。十王会吸纳了太多人,自成团体,相互掩护。吉柱、守谷、竹梨、安见,都没有被抓。弓子、代田、小珂、山内也没有说实话。

  ————假装分割线结束

  不可梳理,这种书国内太少了,没有解答,有几个疑问的地方没想明白。 o(╥﹏╥)o

  《不可以》读后感(七):【消毒会评测3】《不可以》

  首语

  By KellyWu

  本来我打算只做自己的评测,但我发觉一个人的评论以及审美很有限。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集中讨论,可以看到一本推理小说的方方面面,力求呈现多元化的内容。征得群友的同意,利用一点点时间,完成今晚的评测。

  注:本文章会泄底《不可以》,请未阅读者就此打住,不要再往下看!另,个人给的4星和这篇集体评测没有任何关系,豆瓣系统的长评给分是按照发布者短评的分数来的。

  本期主角:道尾秀介《不可以》

  《不可以》

  参与活动的闲人6名:凯利吴、懿诫、侧侧、白白、小萌新、嘉航(以下分别简称吴、懿、侧、白、萌、航)

  主持人:现在是第一阶段。每人给一段自己对道尾秀介作品《不可以》的综合评价,10分满分,文字加评分。

  白:9分。

  这样的道尾还比较让我喜欢,请再也不要写《月与蟹》这样无聊的东西了!一开始知道要从最后的图片推理出结果,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脑子不好使,你让我推,我也推不出来。但真正读起来,还是不太一样的。虽然图片不怎么清晰还有点吓人(仅针对我自己),但确实能从图片里看出信息。

  还有第一篇的叙诡是我喜欢的类型,几处设计都很精妙,也没有神经病(喂),就算看破也会觉得挺不错。但是有一处问题:儿童不能坐副驾驶,请千万注意!

  侧:7.5分。

  个人感觉道尾还是想写出一些新意来的,不知道的人以为图片就是图片,但读完后,你才会发现这些图片都是有隐藏内容的,但即使这样还是会有些茫然,因为实在看不懂。道尾的故事水平就不用多说了,除了第一篇以外,都是充满道尾风的(最后一篇最浓),其实第一篇作者的写法应该是有意为之。由于这种图文玩法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看懂了没有,即便看完心中也留有大大的问号,个人来讲会扣掉一点分数。

  懿:不打分,因为这本书我没看懂。但我很佩服这本书,能够将一个之前刊载的短篇进行连作创作!

  萌:7.5分。

  作为一本以叙诡为主打卖点的推理小说,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其中只有第一篇符合要求,这么一来,这本不合格的叙诡之作注定要让许多读者失望了。即便如此,其中的第一篇在阅读过程中也有着译文所不可避免的缺憾与局限性,并没有超出预期。文中一旦出现叙述性诡计的标志性写法,即偷换人物,中文代写假名的罗马音字母写法是不得不面对的一道致命伤,阅读体验也自然大打折扣。而在经过几套交互式解谜游戏书的体验之后,所谓令众多读者所不适应的“谜语人写法”反而让我眼前一亮,谜题部分点到为止,以保留结尾出现巨量信息图片的震撼感,这种写法其实颇为出彩,文字叙诡与图片线索结合相得益彰,可惜在中文语境下难以还原日文语境的趣味。

  吴:7分。

  推理小说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早已被约定成文的规则所限制,推理小说这种类型小说如果要发展下去,势必要在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故事本身,二是从游戏本身去突破推理小说这种文字交互式游戏。而这本《不可以》从游戏性方面有所突破,每一章结尾都附上一张图,读者需要看图解读出谜底,但这样一来,对于不爱思考或者想要谜底喂进嘴边的读者来说,就是一场考验。但除了图片解读这一方面有所创新之外,《不可以》本身从故事来讲,也就一般般,还有特意打乱叙述顺序刻意制造叙诡的低级技俩,原谅我暂不能以创新的形式特许本作高分。

  航:7分。

  作为主打叙诡的合集(宣传语),事实上本书只有第一篇的叙诡是及格的。作为主打图片解答这种创新形式的合集,事实上只有第三篇是有必要的。其中我很喜欢第一篇的叙诡,可偏偏这篇最后为了用上图片解答,收尾写得很谜语人,总之看的时候一脸问号,看第二第三遍时还是一脸问号,感觉要看吐了也没看明白。但我之所以还给了7分,主要是终章那张图击中我了,尽管是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去表现,但我依然感觉最后一张图的冲击力很强。以上。

  主持人:现在是第二阶段。很多人提到图片没有必要,你们认为呢?展开说说。

  航:事实上只有第三篇的图片无法文字化处理,其余的三张解答图片都没有必要。

  白:图片作为本书的噱头,在这本书里不能说是没有必要的,可能他们说的是这种形式意义不大。我觉得最后一篇的图片冲击力不够,第二篇看清楚了但有点迷惑,第一篇是需要的,第三篇也是需要的。至于这种图片辅助形式的推理,因为注定不会成为主流,所以就算没意义,也可以作为一种存在。

  航:稍微反驳一下白白的部分观点。之所以第一篇需要图片,是因为作者故意写得很谜语人,换言之,他是为了图片解答才这么写的。我觉得没有必要。

  侧:主要还是不懂图片想表达什么,如果是文字能描述出来的话,我觉得就没必要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会觉得比较新奇,可以接受这种谜语的方式。

  吴:个人认为图片解读就是本书最大的卖点,如果没有图片,全文谜语人的叙事手法更是完全没有意义。换作普通的叙事方式,再用文字解答,只会显得本作极其平庸。

  萌:第一篇的图片赋予了小说无限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看似开放性的结局,实则是将揭开谜底的钥匙交到了读者的手中。三个视角三个人物的行动,初看不以为意,但其实是作者精心准备的小游戏,老实说我一开始还看漏了一个人,完美猜错了答案,却又不由得会心一笑。剩余篇章的图片则更多是起到补充线索或解释真相的作用,说没有必要也太绝对了,直接甩你一张图自己体会。

  懿:因为我没看懂这本书,所以看了这本书的书评,看了夏言的评价,书中的图片对于故事的解答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个可能对于此前并未看过这类形式的我而言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主持人:第三阶段。请问书中那一段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有,请展开说说。

  懿:就我个人的阅读过程而言,我的最深刻印象自然是第一篇的那个叙诡反转,但当我看了其他人的解读后,我觉得第一篇的结尾也颇有意思。

  航:我的话则是第四张图,让妻子代笔的认罪书结果全是空白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欧亨利厨狂喜。

  白:第三篇的第二张图片,那个小白花标志的笔,在前文具爱好者看来非常亲切(跑偏)。

  萌:第一张图不解释。在推理小说形式下与交互式解谜游戏的融合,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大胆尝试。看似开放,实则结局已明,说谜语吧也确实没挑明来说,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悟,开动脑筋,初见图不解其意只会认为作者是在为难读者吧。其实看不懂的读者在看到后面的人物对话发现,哎这个老刑警咋回事了,就会翻回前一部分,也说明确实是被作者玩弄到了。

  吴:确实。

  侧:最后一张图,能引起我的无限瞎想。

  吴:有一说一,全程阅读体验在细思极恐和作者古灵精怪抖机灵中游移不定,直到我看到最后图片中的信,才感到一丝丝暖意。

  主持人:最后阶段,有什么想对道尾秀介说或者对这部作品有更好的想法,不妨可以提出来,如果没有,就说没有。

  航:没有。

  白:我开头就说了,只要别再写《月与蟹》那种就好2333

  侧:建议道尾多写点向日葵。

  吴:我不否定道尾老师这种创作形式,但希望可以更加有趣或者反转力度更强。

  懿:没有...

  萌:我觉得道尾可以再大胆一点,比如像星降山庄那样的挑战读者就很带感2333再对图片补充一些问题或者指示,以上帝视角作出挑战就很不错。单纯以图片来支撑起整个解答感觉还是缺少了关键部分。

  ……

  最后附上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评分:

  (9+7.5+7.5+7+7)/ 5 = 7.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