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刑警是怎样炼成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刑警是怎样炼成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4 03:34: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刑警是怎样炼成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刑警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由王磊著作,联合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刑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一):最真实的刑警成长记

  刑警这个职业自带神秘感,在我的想象中他们好像天生就是英勇无畏不惧危险的。带着对这份职业的好奇读完这本书,却没想到能看到这么真实和生动的一群人,稚嫩的、莽撞的、可爱的、焦虑的、阳光的……他们不再是一个名词和称谓,而是有血有肉会畏惧也会心痛的身边人。

  一个个案件,讲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成长和反思,几次都随着故事的推进忍不住落泪,有感动也有心酸,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一直为我们负重前行。

  真心推荐这本书,真实的案件破解引人入胜,真诚的成长分享与读者共情。

  《刑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二):刑警是怎样炼成的,一本差点被书名劝退的好书

  一般人对刑警的理解就是通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刻板印象就是他们武功高强、目光如炬、能堪破世间冤假错案。刑警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但他们其实也是平凡的人,也许就是经过你身边一个小伙子,王磊的长篇小说《刑警是怎样炼成的》就是从一个萌新的实习生入手,通过他在刑警队的日常刻画出真实的刑警形象,年轻的刑警在一点点成长和继承正义的精神,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刑警身上的可爱幽默也是令人觉得这才是真实生活中的勇者。

  在实习生王晗最开始的眼中,他的师父郭志刚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40多岁,有点发福,看起来不是警察的模样,反而有点像单位传达室的大爷,常拿着一个装大半杯高碎茉莉花水杯,没有案子的时候,这位郭师父就是跟着实习生这位小老师学习打字,学习电脑不长时间的郭师父原来的一指禅慢慢改正过来,这个“倔”师父几乎是手把手教实习生认知了解刑警这个工作,尤其在一次抓人行动中,给实习生实打实上了一堂生命之课。

  每一个实习生可能觉得坐在办公室整理档案、了解情况是不上台面的事情,去真正出警抓人破案才是大事。一次蹲守抓人行动,一开始实习生王晗就忘了换服装,别人一身便装,他还是干净整洁的制服。隐身在胡同口的他手心出汗,非常紧张,当看到黑影窜出的一霎那,他忘记了师父对他的嘱托:万一他真跑过来你也别先上,看见我动手了你再上,千万不要擅自行动。而热血上头的王晗直接冲出去和黑影摔在地上,师父奔过来给嫌疑人带上手铐之后却踢来一脚收到一顿埋怨。

  师徒之间的问题在深夜约饭中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对话也是这本书让人感动的感情基调。当警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小实习生口中的官方答案:警察应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同时也是师父口中说的,要保护他们,要先保护自己,干警察,不能老想着当英雄,谁没有父母家庭,干什么都不能全凭一股子冲劲儿,要学会用脑子。这一番话,令人倍感温暖,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在情、法、理之间,警察也是人,他们也有家人需要守护,他们能够冲在前面惩奸除恶是因为心中有一把正义之尺。

  慢慢成长的、曾经被嫌疑人糊弄的小警察同志王晗、喜欢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带金丝眼镜,曾经是专业的拳击运动员沈炼、永远穿一套运动服,灵活的胖子,一直损沈炼的张剑、他们在刑警队长老李的带领之下,破获一起又一起的案件,路边大排档杀人事件、夜晚尾随抢劫案、超市投毒案等等,蹲守、抓捕、询问、记笔录等破案过程的记录都十分详尽,更多的时候是无数次彻夜不休、和嫌犯的斗智斗勇,让人了解这个行业的不易。王晗给抢劫案的受害人记笔录被领导撕了好几回,因为涉案金额与罪犯立刑有很大关联,受害人除了被抢劫的金钱手机等等,手提包等价值也要计算在内。

  他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出外执行任务,很多工作都是重复进行,他们奔波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熟知每一座地标建筑,每个人都是活地图。也会在不经意间记住经过车辆的车牌。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线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任何坏人。

  文中最后一个绑架幼童案,最后几个刑警开着车上山去寻找人质,67个小时里,这些刑警争分夺秒只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当轻微的咳声在山顶响起,大家悬在空中的心才落定。当年的小实习生如今已经在刑警队五个年头,整个城市的万家灯火,是他们守卫出来的安宁。

  真实动人、在那泡着茉莉花的水杯里,是那彻夜难眠的一堆烟头、也在不断完善的笔录中,是相互之间无需言说的注意安全话语中,如同书后张嘉益和张译两位演员的推荐语,无数个看似细微的瞬间构成了最终的伟大和不朽,让我们一窥灵魂本来的模样。向这些一线刑警们致敬。

  《刑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三):《刑警是怎样炼成的》:是安全卫士,也是普通人

  小时候很喜欢看警匪片,看着坏人被绳之以法,好人说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心里就觉得很爽。看武侠片,看到大侠们飞扬走避,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深觉自己以后肯定也是这个样子。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梦想渐渐淡却,知道自己很难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但对这一行业始终充满敬佩,闲暇时间也还是会看谍战片,警匪片,看到恶人有恶报,好人有好报,世界按照如常的轨道运行着。

  离我最近的警察叔叔是发小的爸爸,在我印象里叔叔不苟言笑,从小到大去她家无数次,和叔叔很少碰面,偶尔见到也只是打个招呼就过去了,警察这个职业在我眼里还是一样神秘。现在住对门的叔叔是警察,我也曾经差一点成为刑侦技术人员,只是心里有一个继续求学的梦,所以与这个行业失之交臂。那是我离这个职业最近的时候,偶尔想起也会想象若是入了这行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刑警是怎样炼成的》揭开了这一职业的神秘面纱。作者王磊就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刑警同志,从事一线刑侦工作多年,这本书记录的便是他从一个刚毕业的警校学生转变成一名资深刑侦人员的经历。没有什么电影中的夸张情节,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日常工作,出警经历,侦查过程以及抓捕行动。

  “我”在警校毕业之前来到派出所跟着郭师父进行实习,实习的第一课学到的不是如何抓捕嫌弃人,而是不要逞英雄,保护好自己,学会合作。毕业后,“我”被分到了分区刑警支队,队长是实习时就非常敬佩的李队长,跟着带“我”的师父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刑侦工作。

  “我”在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询问笔录对刑侦工作的重要,问的问题是否细致甚至直接关系到了能否将罪犯绳之以法,能否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让他吐露真言,以及最后的量刑都要参照询问笔录,所以学会如何有效地询问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必备技能。为此“我”下了很多功夫去研究以前的卷宗和笔录,学习前辈们如何询问,在实践中向师父和同事们学习,自己不断摸索,最后练就了一身扎实的询问功夫。“我”发现细节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视细节询问,有很多案件就是因为这些意想不到的细节而被破获的。

  “我”很快就适应了刑警队的工作,同事们的性格也各具特色,最有特点的是花衬衫老沈和爱洗车的老张,两人喜欢斗嘴,有他们的地方就热闹不断,总是能缓解枯燥冷肃的日常。

  刑侦工作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富有传奇,惊心动魄,大多数时候只是日常的询问,出警,蹲点,抓捕,很枯燥,也很繁琐,经常需要彻夜不眠地跟进一桩案子,不到破获很难真正得到休息。对于刑警的家人来说,十天半个月见不到家人一面是日常。所以最难的其实是刑警的家人,他们要习惯长久见不到亲人,生活里的难事必须自己解决,还需要为亲人的安全忧心,他们是幕后的英雄。

  书中的案子还原了刑侦工作的日常,他们常常几天睡不了觉,工作量的繁琐艰巨和枯燥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为了蹲守嫌疑人,常常要在寒夜中冻着,在酷暑中熬着,在荒凉的地方饥寒交迫,但这是他们的工作日常,所以他们常说,有饭的时候多吃点,因为不知道下一次吃饭是啥时候;能睡的时候赶紧睡会,等有案子了就不知道啥时候能睡了。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睡个好觉,吃顿安心的饭菜。

  《刑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四):一本坚守初心的警察题材小说

  我对警匪题材、悬疑题材的影视、书籍作品颇为热爱,从早年的《重案六组》《少年包青天》,到近年的《白夜追凶》《扫黑风暴》,从侦探推理界大牛阿加莎,到善于剖析人性的东野圭吾,我都如数家珍。这些年,国产警匪和悬疑题材的影视剧书作品都是有着明显的进步的,反转离奇,推理巧妙,但却难免陷入一种同质化的桎梏和套路,绝对高智商的大男主,为了反转而反转,衬托大男主强行降智他人的魔幻情节设置,或是极其悬疑的凶s案件,或是执着于宏大叙述,读起来、看起来总觉得少点什么,后来发现,警察题材在向国际化靠拢接轨的同时,仿佛也渐渐失去了初心。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刑警是怎样炼成的》时候,我是惊讶的,亦是惊喜的。惊讶在于,这本书竟然完全脱离我对警察题材作品的想象和固有认知,从一个普通小警察的成长入手,完全脱离了商业化的套路,不刻意讨好读者。没有以悬疑和推理作为主要特点,而是以刑警队日常和一个个案件为主轴,向我们展示了常常隐身于案件背后的形形色色的刑警。当然这意味着,这可能不被那些爱好极度刺激,爱好反复推理琢磨的读者所喜欢,意味着受众群体的缩小,在这样的时代,选择这样的方式是十分大胆的。

  惊喜在于,他的文字是如此平实,就像在看一部日记,日记的主人公娓娓道来,缓缓诉说。这本书非常具有早些年警匪剧的质朴模样,这并不是说它老土,这是一种脱离了商业化的纯粹,用尽全力只为讲好故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将一颗警察的赤子初心和盘托出。

  在这本书中,我仿佛找到了《营盘镇警事》的影子,也难怪,张嘉益会对这本书赞誉有佳。

  通篇读下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有温度、舒服。

  真实在于,这本书并没有执着于造神,没有延续以往警匪作品中将警察树立成无所不能的大神的套路。当然,这并不是说书中的警察不牛,而是一种接地气的牛。很多小说、影视剧,画面精彩,情节跌宕,的确看起来过瘾,但事实上,再高的艺术水准恐怕也无法真正还原现实中刑警的心态和状态。他们是警察,亦是普通人,在面对案件时,依靠的往往不是什么逆天的高智商,而是多年从警的经验和绝对的严谨细致,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看多了市面上的小说,影视剧,往往会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就是警察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如果他们没有像电视剧小说里那样无所不知,就是不称职的。也因此,每每出现大案要案,都能看到网络上各路人马化身“推理大神”,仿佛警察不知道的他们都知道,警察不会的他们都会,并且还要站在上帝视角,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加以指责。

  但看完这本书以后会发现,其实破案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至少不像影视剧那样轻而易举,他们要面对大量的证据,他们一样需要从细枝末节中慢慢摸索才能寻得答案,面对大案要案也会高度紧张,不知所措;第一次出警也会手忙脚乱;他们有普通人的快乐,亦有普通人的心酸。面对犯罪分子,支撑他们冲在前面的不是毫不畏惧的勇气,而是保卫人民的决心。这让我对警察这个职业,更多了一些理解。

  书中的案件也都是贴近生活的。小到同学矛盾,大到投d、绑架。现实生活中,恩怨情仇,错综复杂,手法高超的犯罪分子,始终是少数,更多的是书中这样,因为一点口角,一些冲动而引发的案件。需要强调的是,书中的这些案件都是由作者的亲身经历改编。出于较真的本能,我去检索了一下,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些案件的原型。比如”京海特大超市投d案件“的原型,就来源于“2004年的北京超市投d案”。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如此有代入感的另一个原因:原来真实的案件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原来我们曾经离犯罪分子那么近,可我们却从来都没有察觉过,正是因为有这些警察的守护,才让我们免于受到犯罪分子的伤害。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有温度在于,这本书描述的是一个新刑警的成长道路,在他的成长道路中亦能看到每个人的影子。

  初入职场的幼稚莽撞、雄心壮志却又难免慌乱,急于证明自己的赤诚之心,完成任务后的兴高采烈,高强度工作后的疲惫不堪,几根烤串带来的满足感,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受害人获救后的激动泪水,坐车也会睡过头,竟然也难逃小偷的魔爪...这一点一滴都温暖而有力量。警察也不都是严肃的,比如日常耍贫嘴的张剑,痴迷花衬衫的沈炼,一口安徽口音的王探长...他们的形象是鲜活的,是温暖立体的,不是冰冷刻板的。

  舒服在于,全文通读的那种流畅感。可以看出,作者并非专业,相对那些文学功底深厚的作家,他的文笔还略显生涩。但正是这份生涩,才让这本书更显得真诚而动人。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炫技式的描写,就是简简单单的平铺直叙,却贯穿了作者全部的真诚和热情,你能从那些直白简练的言语中,看到作者从一个愣头青到成熟刑警的转变,看到他心中对正义的坚守,看到他一颗始终不变的从警初心。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有在看电视剧的错觉,边阅读,脑海中就边涌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青涩的小刑警王晗、老练的师傅,爱打扮的沈公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对于读者来说,其实一本好书未必要有多么深厚的文学功底,但必须要有十足的想象空间,要给读者以丰富的画面感,我想这本书做到了。

  正如张译所说:

  作者就像是你邻家的大哥哥,每次见他,都要缠着他给你讲上两三个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你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脑海中仿佛自己亲自上阵在和“妖魔鬼怪”斗上个八百回合,淋漓酣畅。

  最后,用书中的话做结尾:

  感谢他们曾为我们付出的贡献,感谢他们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