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奉俊昊的全部瞬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奉俊昊的全部瞬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0-13 00:2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奉俊昊的全部瞬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奉俊昊的全部瞬间》是一本由[韩]李东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奉俊昊的全部瞬间》读后感(一):因《寄生虫》而看的书

  这本书 主要看了关于《寄生虫》这部电影的评论以及奉俊昊导演的采访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总觉得语言文字读起来没有那么顺畅

  但书里 奉俊昊导演说到了这部电影一个本质上的问题

  他说“片中没有明确的恶人 其实也没有明确的天使 没有明确的正义使者 大家都处于灰色地带 就像这样 适当地坏 适当地善良 适当地卑鄙 适当地率真的一群人搅在一起 最终酿成了悲剧

  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体系或者制度里 弥漫着普遍的歇斯底里或者不安情绪 当它们以最糟糕的形态重叠时 腐败的部位就会爆发 就会酿成这样的悲剧 很无奈 又无处可逃”

  看到这样的话语 真的就是我两年前看完这部《寄生虫》最大的感受 导演当事人给我们分享出了最核心的东西 虽然很悲观 但是觉得很过瘾 很满足

  自从这部《寄生虫》从戛纳到奥斯卡一路斩获金棕榈奖 奥斯卡最佳导演 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 最佳外语片这几大奖项之后

  很多人就开始酸 说什么韩国电影完全没有自己本国的文化元素 就是披着好莱坞外壳的一种新瓶装旧酒的变着花儿玩儿的创作方式而已

  我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 但 我想说的是 天下的故事就那么多 想要创造出一个完完全全的全新故事 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能在自己手上所掌握的资源中 让它们都发挥到最大值 创造出一部有质量有品质有内涵的作品 那就是人家所有创作团队的能力 管他有没有什么所谓的文化宣传 或者是创新的故事

  退一万步讲 有文化内涵 有新故事 固然是很棒的锦上添花 但能在有限的范围内 让所有的自由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进而完成了一部很棒的作品 也是一种让人钦佩的本事

  《奉俊昊的全部瞬间》读后感(二):主人审阅图集^^

  主人亲自鉴定过了,十分好看!

  今天是榜单第4了,感谢各位购买阅读❤️

  这是一本韩式韩国电影解析,还收录了奉俊昊导演每部经典电影的创作心得,资料齐全,是一本很好的电影学习参考书。

  (本来只想发几幅图,豆瓣说凑足140字才能发布,只好啰嗦几句

  《奉俊昊的全部瞬间》读后感(三):寄生虫到底是谁

  看过电影一直在想,寄生虫说的到底是谁,基泽一家还是东翊一家,是贫困狡猾的底层人民,还是富贵高傲的上流阶层。

  按我们被灌输的价值观,应该说的是上流阶层,无耻剥削,压榨百姓的为富不仁者。

  但是不是,实际上寄生虫说的是基泽一家,因为按照韩语的发音,“寄”的音同基泽,而“虫”的发音同忠淑,而寄生虫的电影,原来是要取名“阶级”更准确一些。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大雨中,他们如同蟑螂一样四处躲藏,唯恐被主人家发现,狼狈的逃出豪宅,不断的下落奔跑,回到家中,已经被污水灌溉,生活好残忍啊。

  这一家人虽然处在底层,并没有奋发图强的努力改变生活,他们接受现状,非常懒惰,擅长诈骗,惯于用些卑劣手段捞取好处,一家人就靠着这个进入到了富豪家打工,且做着发财梦。

  是贪婪的,卑劣的,如果不是原来的管家雯光突然现身,揭开地下室的故事,基泽一家的美梦还会做下去。

  但是眼下,雯光的出现让问题变得棘手,雯光发现他们原来是一家人,有预谋的进入主人家,进而开始威胁,逼迫基泽一家答应照顾勤世,基泽一家急迫干掉雯光,同阶级的人互相踩着肩膀向上爬,彼此毫不留情的下手,都是为了那不可告人的目的。

  东翊一家看起来很无辜,东翊夫人甚至有些傻白甜,很容易被蒙骗,东翊除了身为老板的势利眼,并没有明显的作恶行为,但是他也要付出生命代价,因为阶层分化一直在演变中,从东翊的话语中可以知道,他之前也是做地铁的,而基泽、勤世破产之前也算是中产,大家同阶级,后来分化,富人愈富,高高在上,连穷人的味道都闻不得。

  穷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这个味道的,基泽破产了,无力改变命运,在老板紧皱鼻子的表情中,他感觉自尊被严重伤害了,老板也确实没把他当人,所有的员工在他的眼中都是工具,随时可以打发,让他们滚蛋的。

  底层社会与上流阶层的距离就像天梯一样,看不见,更永远摸不到,想凭借服务富人,或者勤劳打工改变命运永远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造反,彻底的颠覆,基泽在女儿被杀后,更是将所有的仇恨都冲向了东翊,为什么他女儿就要死,为什么东翊一家就能好好活着。

  大雨毁了基泽的家,一家人只能狼狈的在体育馆中挑拣捐献的衣服,而大雨却给富人带来闲情逸致,成了办PARTY的好理由,

  凭什么!!

  《奉俊昊的全部瞬间》读后感(四):剧本是我写的,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些呢?

  有一类导演,拍戏就跟玩儿一样,心态轻松,不自负,精力旺盛,商业和艺术,两头吃香,好似玩着玩着就把各种电影大奖都拿了,成为艺术家。这种导演,美国有昆汀·塔伦蒂诺,日本有北野武,中国有徐克,韩国有奉俊昊。比起那些影像晦涩、主题沉重的电影的导演,他们就像是贪玩的孩子,把电影世界变成了自己的游乐场。

  奉俊昊的游乐场由平民、犯罪、政治和阶级社会构成,滋养暴力,迷乱人性。乍一听,也不是什么轻松主题的电影,但奉俊昊的高明在于有幽默感,懂得类型片定律,用幽默打破类型片定律,无论是故事角度,还是人物塑造,都刻上了独特的印记。

  这本《奉俊昊的全部瞬间》是韩国影评人李东振撰写,内容包括他对奉俊昊到[寄生虫]为止的七部长片的评论,以及针对相应影片的专访。李东振解读他的关键词是阶级和身份,人物的命运和行为受制于此。作者预设了读者看过甚至了解电影的前提去解读电影,探讨人物行为的逻辑以及身份差异造成的影像空间的不同。

  书中有许多影片故事细节的陈述,彼此交叉,并不难懂,但如果没有影像记忆做基础,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比较不满意的是最后130多页的采访内容,编排混乱,作者采访很随意,访谈内容和搭配的电影台词,多数没有关联,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不过作者解读电影的阶级和社会性角度到是挺明显,围绕这些细聊奉俊昊的《母亲》及之前的作品。

  “解读得太好了。剧本是我写的,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些呢?从明天开始,我也要这样说。”听了李东振对[寄生虫]中,乌冬炸酱面的解读后,奉俊昊说出了这句玩笑话。他和他的作品一样有幽默精神,轻松化解尴尬,道出事实。李东振对他的采访,试图挖掘出影像背后的用意、灵感,不乏观者的误读,奉俊昊给出的答案着重于创作过程如何取材,编排故事的逻辑,尽管不难看出他对社会性及政治性话题的关注,但这并不是其电影好看的关键。

  奉俊昊出生于中产家庭,毕业于韩国延世大学,专业社会学,曾参加过示威活动,并因违反“火焰瓶处罚法”被捕。在电影[汉江怪物]里,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男配角,向怪物投掷汽油瓶,是奉俊昊青春时代的回光返照。或多或少,评论家都把他电影里的社会属性和其大学专业联系起来,甚至给他戴上“电影社会学”的帽子。

  或许没有多少观众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寄生虫]中死的是女儿基婷?李东振对此给出了阶级流动的解释。基婷的身份很特殊,获得工作全靠一张嘴,没有挤占他人职位,而她的弟弟、父母则是以取代他人的方式得到工作。

  当豪宅的主人一家外出露营时,独占豪宅的基婷一家,只有她表现得和豪宅氛围很般配,正如弟弟所说,她看起来“和我们不一样”。由此,李东振认为基婷是一家人中,阶级上升欲望最强烈、能力最强的人。她的死亡切断了“阶级上升的梯子”。

  那么,奉俊昊是怎么想的呢?他其实没有想那么复杂。如果这一家人奋力追求的阶级上升——从地下室住进豪宅,失败后的代价是必须死一个人,基婷是最沉重最大的代价。父母活了下来,被欲望冲昏头脑的弟弟也活了下来,而她却死了。这是最好的戏剧效果。尽管奉俊昊的回答不同于李东振的解读,但并无冲突之出,意义相通。

  影评人对话导演,从不是求知求解,而是验证自己的解读,或是为了解码影像找到密码。他们通常是带着观点撬开创作者的心门,然而,结果往往是证明了评论和创作是两码事。不如搬出“作者已死”论作挡箭牌,名正言顺宣告评论者(包括观众)对作品的阐释权。许多创作者也不愿意直接解读自己的作品,而是倾向于复述创作时的灵感、想法、喜好和偶然性。

  李东振注意到奉俊昊喜欢表现狭长空间,但并未从他那里获得意义阐释。奉俊昊否认了弗洛伊德的性欲说——喜欢狭长空间时因为性欲不满。他只是单纯地对狭长空间“有种病态的喜欢”。

  访谈的意义不只是通过谈话内容了解创作者的意图,也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的途径。影评人从自身知识体系出发,阐释电影,与导演对谈,抵达的不是一部电影必须是什么样,而是它为什么是这样。阅读本书,肯定会有让你不以为然的地方,毕竟,误读和解读共生,但也肯定会有让你豁然开朗之处,可能来自于李东振(即影评人立场)的解读,可能来自奉俊昊(创作者)的回答。

  《奉俊昊的全部瞬间》读后感(五):奉俊昊尚未登顶?

  2020年2月10日,奉俊昊的《寄生虫》登顶奥斯卡,创造了韩国乃至亚洲电影的历史。同年,韩国影评人李东振奋笔疾书,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16万字的《奉俊昊的全部瞬间》。

  由于话题的热度,《奉俊昊的全部瞬间》一书的中文版也已面市,从翻译、校对、出版、上架总共只花了半年时间,算是出版界的超高效率。这本书由7篇影评、5篇访谈以及1篇剧作解读构成,虽然不具备专业学者的理论研究深度,但却提供了许多的第一手资料,以及韩国影评人看奉俊昊的本土视角。

  撰写本书的李东振是韩国近20年间最重要的影评人之一,前后出版过十余本读物,更重要的是,他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追随者奉俊昊的足迹——奉俊昊的每部片子,他要么写过评论,要么做过对谈,这让他成为韩国影评界对奉俊昊作品最有发言权的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李东振和奉俊昊甚至建立起一种类似于亨利·雅格洛和奥逊·威尔斯之间的亲密友情,这让他们变得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赋予了书中每一篇对谈颇高的含金量。

  虽然《奉俊昊的全部瞬间》是用影评合辑的姿态呈现的,却又是通过“回溯”的方式来排列的,也就是从2020年的《寄生虫》开始,到2000年的《绑架门口狗》结束,这一“回溯”既是对奉俊昊过往七部作品的回溯,也同样是对新千年以来韩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回溯。

  其中,《寄生虫》《玉子》《雪国列车》这几部影片都做了即时的映后访谈,而《母亲》《汉江怪物》《杀人回忆》《绑架门口狗》几部片子,则是由李东振在2009年进行了一次性的统一访谈。就阅读的体验而言,这些访谈才是本书的核心,李东振的影评反而是附属之物——这些影评几乎都是他在2020年重写的,也是在他和奉俊昊对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重写的。

  这种重写的目的,就是通过回溯而确立奉俊昊在主题、类型、美学、语言层面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纵览全书,李东振主要表述了以下七个观点:

  (1)奉俊昊的电影是类型片,更是“反类型片”,并且存在一个从类型到反类型的明确转折点。以《寄生虫》为例,前半部分有条不紊的“寄生”就是类型片的特征(有计划),而后半段的失控则是反类型的特征(无计划),而转折点就是前任管家在雨夜按下门铃的一幕。

  (2)奉俊昊的电影有着明确的空间建构,这种建构更多基于“纵向”而非“横向”,而纵向行动往往和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闯入/逐出关联起来。因此我们能看到《寄生虫》中人物上行/下行的不同行动轨迹,也能在《玉子》看到人物不断下降的轨迹。

  (3)上述空间建构往往能和“通讯”联系起来,最典型的是上方的信号能够有效传输,下方的信号却往往传播不畅。在不同阶级地位之间,这种通讯常常也只能从上层到下层单向传输。

  (4)在奉俊昊的电影中,惨剧总是发生在开阔的空间,像《杀人回忆》中的平原、《汉江怪物》中的汉江边、《玉子》中的屠宰场以及《寄生虫》中的草坪等,奉俊昊能够在此自如地使用“希区柯克式斑点”改变情境(如田园风景中小小的女尸);而狭窄的空间则通常表现为能给人带来抚慰的安乐窝。

  (5)奉俊昊的电影全部聚焦阶级斗争问题(李东振认为“阶级”是奉俊昊电影中的核心关键词),但这种斗争并非在底层阶级和上流阶级中展开,而是在底层阶级和底层阶级之间展开,这是一种低下层在抢占有限的资源时相互陷害、相互倾轧的关系。

  (6)奉俊昊的电影中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自然流露的幽默,这种幽默往往通过“破音”(picksary)的方式呈现(比如《绑架门口狗》的裴斗娜在追逐犯人的时候被突然打开的门撞晕),奉俊昊称其为一种“纪录片式的滑稽”、“一种写实的滑稽”。

  (7)奉俊昊的电影几乎都是首尾呼应的,比如《母亲》开场和结尾都以金惠子的舞蹈场景呈现,而《杀人回忆》则是都以宋康昊窥视水渠洞穴(第一个受害人尸体发现地点)的场景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李东振的这些分析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在和奉俊昊的对谈、求证中归纳出来的,因此可以视为奉俊昊电影的系统性特征。但从这些分析中我们也能看出,李东振的着眼点也都在于主题、故事、叙事方面,而非镜头语言方面(即使这方面偶有涉及),他的分析更多是从通俗符号学的角度出发的。

  这种符号学分析,抽丝剥茧似的罗列出奉俊昊电影中密密麻麻的符号,意味着奉俊昊本人是一位更多依赖剧作(而非影像)和符号植入的导演,这一点自然和他社会学专业的背景有关,也与他极度钟爱类型片有关。换句话说,奉俊昊的电影就是用西方人道主义议题的内核,套上极具噱头的类型元素,成为了从商业到艺术两头都讨好的作品。

  就里层(符号学与社会议题)而言,奉俊昊似乎与贾樟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也就是以高密度符号来结构社会、抨击权力,只是呈现手段上更通俗;就外层(类型、反类型和悬疑感)而言,奉俊昊似乎可以算是希区柯克的门徒,不过就整体构思和视听而言,他也只能算是一名刚刚及格的门徒。

  所以奉俊昊的成功不仅是他本人的成功,也是一套方法的成功,李东振说奉俊昊目前“尚未登顶”,指的就是这种“社会符号学+类型化”的方法仍然有可探索、可挖掘的地方。这种方法不单成就了奉俊昊,也同样成就了朴赞郁、金知云、林常树等多位韩国导演。

  但反过来说,奉俊昊之所以能后来居上,走到朴赞郁、金知云等人的前头,在于他的作品更重细节(他本人的绰号就叫“奉细节”)、更具可解读性和文化链接性。按照李东振的考察,奉俊昊的电影中一定会出现隐含且回响的社会事件:比如《绑架门口狗》中的豆腐渣建筑工程、《杀人回忆》中的灯火管制条例、《汉江怪物》中的麦克法兰事件等等,这些事件能够和故事的主线之间建立起一种看似松散但实则紧密的联系。

  除此之外,奉俊昊的“细”还体现在某种互文性,比如说《寄生虫》的男女主角的名字是“基泽”和“忠淑”,就是从影片的片名得来的(基和寄、虫和忠在韩文中发音相同);此外还有一些人物上的重叠,像《母亲》中的道俊和《杀人回忆》中的光浩就是一种重叠(《汉江怪物》中的女儿和小男孩则像是一组镜像关系);再比如空间环境上存在一些类比的特征,像《寄生虫》中别墅里客厅的格局(包括每个人的落座位置)就和主人奔驰车中的空间保持一致。

  由此,奉俊昊的电影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图解”或者“阶级斗争图解”,这种图解的对象就是“韩国社会普遍的歇斯底里与不安”。基于此,李东振认为奉俊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阶级斗争图解”取代“阶级斗争结果”,并将其作为电影制作的绝对核心。

  虽然奉俊昊和李东振的对谈内容格外日常,但也隐约中出现了对罗兰·巴特(刺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甚至拉康(镜像)的讨论,这些讨论证明奉俊昊本人确实有一定的符号学理论基础,并且能够将这些符号理论和类型外壳完美结合起来。何况奉俊昊在对谈中表现得格外低调、真诚,这种自知之明或许也是他稳步前行、未曾失手之关键。

  “他的电影既不用力过猛,也不做作。”“细腻的质感与强大的量感兼备,美学水准与大众吸引力更加完美结合,勾勒出了他的轨迹”。在影评人李东振看来,奉俊昊导演能量的极大值,就是当今韩国电影能量的极大值。而“我相信奉俊昊尚未登顶”这句话,即可以视为对奉俊昊这位“商业作者”的至高赞美,也可以视为对韩国电影黄金20年蒸蒸日上的自豪与期待。

  【虹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