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活法,不气,不怨,不争
林语堂说过一句话:“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一定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热爱生活,不生闲气;悠闲自在,不怀怨念;心平气和,不起争执。
这才是高级的人生,这才是理想的生活。
1
不气,是做人的智慧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气愤始于愚蠢,终于懊悔。因为人生气时,往往情绪大于理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管不顾,只为了争一时意气。 殊不知,生气时说的话伤人,做的事愚蠢。正如古语所说,气不顺时少说话,话多必失;心不静时莫决策,决策必败。 曾经有一场不可思议的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选手路易斯·福克斯本来遥遥领先,他只需要再拿几分就是冠军了。 这个时候,有一只苍蝇落在了主球上,他挥手赶走了。但是当他俯身要打球时,苍蝇又飞回来了,他只好再次驱赶。 但他才起身,苍蝇又落在球上,看到这一幕后,观众们开始笑起来。 他一下子变得心烦意乱乱,火气不由地往外冒。他生气地用球杆去打苍蝇,结果不小心碰到了主球,裁判判他犯规,他失去了一轮打球机会。 看见对手连连进球,他变得更加烦躁。在接下来的打球过程中,频频失利,而他的对手约翰·迪瑞一再得分,最后获得了冠军。 因为和冠军失之交臂,路易斯羞愤难忍,竟然跳河自杀了。 路易斯的悲剧,不是因为苍蝇和他作对,而是未能控制的怒火毁了他。遇事越是生气急躁,结果越是事与愿违。 生气影响不了别人,改变不了结局,却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只有傻瓜,才常常生气;越是智者,越不轻易生气。因为急则有失,气则无智。 生活很难,烦心事很多,就不要自己为难自己,让自己陷入生气的泥淖之中。 烦恼的事,少想;烦恼的人,不理,做个快乐的人。少生气,莫生气,才是做人的智慧。 生气,苦的是自己。请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过好每一天。
2
不怨,是处世的豁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婴儿夭折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一个老年人病死了。他们的灵魂在天国相遇,开始相互诉说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我只活了一天,我失去了整个人生啊。”老人回答:“你没有真正拥有生命,就没有失去的痛苦。我活了一辈子,失去的东西也最多呀!” 中年人叫了起来:“我才最惨!你们一个还没开始活,一个已经活够了,我却死在壮年,我才是最痛苦的那个人!” 这时,上帝回答:“你们三个都是最不幸的人,因为你们都自以为失去的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就是真正最不幸的人。” 看,不幸的人并不是痛苦比别人多,而是怨气比别人多。生活也是一样,若想抱怨,处处可抱怨。 为什么自己不是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如意?为什么所有的烦恼都围绕着自己? 只是我们怨天怨地,除了徒增烦恼,又有何益呢?生活不会因为谁多抱怨几句,就格外厚待谁。相反,谁抱怨得越多,痛苦就越深。 正如延参法师所说,世事纷扰,以怨对怨是逆风扬尘,于他不利,于己有恼。若以宽心处事,于他无害,于己无伤。 用抱怨的眼光看世界,处处都是不美好;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一切都变得格外温柔。当你学会收起自己的怨气,你会发现生活也有它的美好。 古语有云,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己者;无知,无志,愚鲁之辈也。与其不停地抱怨,不如换个心态,换种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也许别有一番天地。 面对生活不抱怨,多一份潇洒,多一份豁达,人生才会变得惬意、轻松。遇事不怨,宽心以待,是对生活的的接纳,更是为人处世的豁达。
3
不争,是最大的福气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写道:“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是啊,当我们心平气和面对世界时,世界也会对我们心平气和。 不争强,不好胜,学会和世界平和相处,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反而收获许多。 武周一朝,酷吏当权,政治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刚正不阿的臣子被杀害,名臣娄师德却得以幸免,这是因为他处处避开敌人的锋芒。 娄师德身材偏胖,走路老是慢吞吞,被那些人骂成:“老田夫!”无缘无故被骂,身为宰相的娄师德并不争辩,只是笑着说:“师德不当老田夫,谁当呢?” 正因为娄师德不争口舌之快,才少了许多是非缠身,也让敌人找不到借口开罪。 没过多久,他弟弟要外放为代州刺史。娄师德专门嘱托弟弟,不要和别人起争执。弟弟诚恳答道:“我不会和人起争执的,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擦擦就好,绝不和他计较。” 娄师德听了后忧心忡忡地说:“你把唾沫擦了,说明你不服气,这不是让他更生气吗?你应该让唾沫留在脸上干掉,欣然接受。”成语“唾面自干”就是这样来的。 娄师德一生谦让。正是这样,他躲过了酷吏的迫害,因为那些人从他身上挑不出刺。 不争意气之事,让他能进退自如。他在恶人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暗地里为朝廷选拔德才兼备之士,比如一代良相狄仁杰,就得益于娄师德的举荐。 娄师德的不争,其实争了一世太平,争到了贤臣良相。生活亦是如此,为人不争,才是最大的福气。 不争意气,才能少结怨;不争一时进退,路才能越走越宽。越是聪明人,越是不争强好胜。 南怀瑾曾说:“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才是人生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