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命途多舛,这座寺庙要说第二,没谁敢称第一
从绍兴市出发,向正南面行进约二十公里就可到达秦望山。读过《它是会稽山脉中的最高山,因秦始皇登顶刻石而扬名》一文的朋友应该知道,秦望山的出名,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秦始皇。
但,如果你以为秦望山能被写进浙东唐诗之路,只有“和秦始皇相关”这么点能耐的话,你就大错特错了。
秦望山的文化底蕴不止在于秦始皇到此刻碑颂德,更在于一段令人叹息的历史。正如东山因谢安的到来成为众人敬仰的福地,秦望山也因一个人的到来,开始了这段漫长而波折的传奇故事。这人,就是高僧昙翼。
不过今天,我们的主角并非昙翼本人,而是因他而建的“法华寺”。
法华寺始建于公元416年,坐落在秦望山的西北麓。在昙翼长留秦望山西北地带以前,并没有人把那地方当作宝地。
那么,昙翼为何选择长留秦望山,法华寺又是怎么建起来的呢?这背后啊,还有一个妙趣的传说。
公元416年,昙翼和沙门昙学一同到会稽来游玩。到达秦望山西北面时,昙翼看到五山相连、十峰林立,从深山中流出的两条小溪如玉带一般,和群山相印成趣,宛如仙境。他当下就决定要在此地结茅庵,诵《法华经》。
昙翼在自己的茅草屋里修持了十二年。有一天,普贤菩萨化作一个美女,前来试探昙翼。昙翼果然不为女色所动,求佛心真。普贤称赞道:“昙翼如水中月,不可染污也。”遂做法降雨、地动山摇。
雨过之后,祥云出现,普贤在祥云间现出真身。会稽内使孟顗(yǐ )看到这一景象后忙上状朝廷,请求建造法华寺。于是,在孟顗和富春人陈载的全力资助下,法华寺建成。昙翼专精《法华经》,蔬食饮水,在法华寺内修持了三十年。
图片
好景不短,不过也不算长。唐武宗李炎登基后,被道士李归真煽动,于公元845年发布了“杀沙门令”,要求拆毁寺庙、没收土地。众多高僧同寺庙一起,倒在了“会昌法难”中。法华寺也没能逃过这场浩劫。
大抵是普贤垂怜法华寺,给它留了一线生机。唐宣宗即位后,便再兴佛教。法华寺因此得以重建,并正式更名为“天衣寺”。
关于“天衣寺”这个名字的由来,其背后也有一段故事。
南朝梁时,禅师惠举曾在法华寺内修行。当时梁武帝想要召他来当国师,可是惠举不从。昭明太子萧统被惠举的坚定所感,就赐给他一件金缕木兰袈裟。后来,梁武帝也赐给法华寺四样宝物:紫檀十二面观音一座,红银藻瓶一对,红琉璃钵一副,金铜维伟佛像一尊。
天衣寺的名字,正是因“天子赐宝物,太子赐衣”而得。
图片
重建后,天衣寺并未逃离倾覆的命运。元代末年,寺中有一和尚用火不小心,点燃了寺庙。据说,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几乎要把天烤熟。这一烧,可以说是把天衣寺尽都烧毁了。
天衣寺后来又经历重建、没落、重修、倾废、重建,现只在原天衣寺遗址东边存有5间简易寺舍,并重新更名为“法华寺”。
也许有一天,会有人帮助建设法华寺,让它重现昔日光辉。但如今,我们仅能从古时的文人墨客笔下,去一窥它曾经的光鲜靓丽。
唐朝宰相、诗人李绅著有一首《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其中写道:“化娥腾宝像,留影閟金仙。殿涌全身塔,池开半月泉。十峰排碧落,双涧合清涟。药草经行遍,香灯次第燃。”
殿内,佛祖宝像、金仙真身巍峨陈列;殿外,高塔和泉池有序分布;寺外,十座山峰绵延,两条溪水汇合成清流;寺内,香火灯烛依次被点燃。多么安宁祥和、蓬勃生机的画面!
看着如今的法华寺,想起它的辉煌过去,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应该为它的没落感到悲哀呢?还是为它的遗迹尚存感到庆幸呢?
也许,应该乐观一点:经历千年时间的磨砺,十几个朝代的更迭,法华寺至少还在,它还有再度繁荣的可能性,足矣。